爬杆机器人设计docx.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7945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爬杆机器人设计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爬杆机器人设计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爬杆机器人设计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爬杆机器人设计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爬杆机器人设计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爬杆机器人设计docx.docx

《爬杆机器人设计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爬杆机器人设计docx.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爬杆机器人设计docx.docx

爬杆机器人设计docx

 

爬杆机器人

 

班级:

自动化08-1

 

姓名:

李刚

学号:

 

1.设计题目⋯⋯⋯⋯⋯⋯⋯⋯⋯⋯⋯⋯⋯⋯⋯⋯⋯1

目的⋯⋯⋯⋯⋯⋯⋯⋯⋯⋯⋯⋯⋯⋯⋯⋯⋯⋯1

 

目介⋯⋯⋯⋯⋯⋯⋯⋯⋯⋯⋯⋯⋯⋯⋯⋯1

 

条件及要求⋯⋯⋯⋯⋯⋯⋯⋯⋯⋯⋯⋯⋯1

 

2.运动方案设计⋯⋯⋯⋯⋯⋯⋯⋯⋯⋯⋯⋯⋯⋯2机械期的功能要求⋯⋯⋯⋯⋯⋯⋯⋯⋯⋯⋯⋯⋯2

 

功能原理⋯⋯⋯⋯⋯⋯⋯⋯⋯⋯⋯⋯⋯⋯⋯⋯2

 

运律⋯⋯⋯⋯⋯⋯⋯⋯⋯⋯⋯⋯⋯⋯⋯⋯3

 

2.3.1工作分解⋯⋯⋯⋯⋯⋯⋯⋯⋯⋯⋯⋯⋯⋯⋯⋯⋯3

 

2.3.2运方案⋯⋯⋯⋯⋯⋯⋯⋯⋯⋯⋯⋯⋯⋯⋯⋯⋯5

 

2.3.3行机构形式⋯⋯⋯⋯⋯⋯⋯⋯⋯⋯⋯⋯⋯⋯⋯6

 

2.3.4运和力分析⋯⋯⋯⋯⋯⋯⋯⋯⋯⋯⋯⋯⋯⋯⋯⋯7

 

2.3.5行系运⋯⋯⋯⋯⋯⋯⋯⋯⋯⋯⋯⋯⋯⋯⋯8

 

3.计算内容

4.应用前景

5.个人小结

6.参考资料

 

⋯⋯⋯⋯⋯⋯⋯⋯⋯⋯⋯⋯⋯⋯⋯⋯⋯8

 

⋯⋯⋯⋯⋯⋯⋯⋯⋯⋯⋯⋯⋯⋯⋯⋯⋯10

 

⋯⋯⋯⋯⋯⋯⋯⋯⋯⋯⋯⋯⋯⋯⋯⋯⋯11

 

⋯⋯⋯⋯⋯⋯⋯⋯⋯⋯⋯⋯⋯⋯⋯⋯⋯12

 

附录⋯⋯⋯⋯⋯⋯⋯⋯⋯⋯⋯⋯⋯⋯⋯⋯⋯⋯⋯⋯⋯13

 

1.设计题目

 

1.1设计目的

 

机械设计是根据使用要求对机械的工作原理、结构、运动方式、力和能量的

 

传递方式、各个零件的材料和形状尺寸以及润滑方式等进行构思、分析和计算,

 

并将其转化为制造依据的工作过程。

 

机械设计是机械产品生产的第一步,是决定机械产品性能的最主要环节,整

 

个过程蕴涵着创新和发明。

 

为了综合运用机械原理课程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与本课程有关的实际问

 

题,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我们参加了此次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1.2设计题目简介

 

我们此次做的课程设计名为爬杆机器人。

该机器人模仿虫蠕动的形式向上爬

 

行,其爬行运用简单的曲柄滑块机构。

其中电机与曲柄固接,驱动装置运动。

 

柄与连杆铰接,其另一端分别铰接一自锁套(即上下两个自锁套),它们是实现

 

上爬的关键结构。

当自锁套有向下运动的趋势时,由力的传递传到自锁套,球、

 

锥管与圆杆之间形成可靠的自锁,阻止构件向下运动,而使其运动的方向始终向

 

上(运动示意见右图)。

 

1.3设计条件及设计要求

 

首先确定机器人运动的机构原理及所爬行管道的有关数据,制定多套运动方

案。

再查阅相关资料,通过精确的计算和运用相关应用软件(例如CAXA,

 

Solidworks,ADAMS等造型、分析软件)进行运动模拟,对设计题目进行创新设

 

计和运动仿真,最后在多方面的考虑下确定一套方案并完成整套课程设计说明书

 

及相关的软件分析图表和文件并由三维动画模拟出该机器人的运动。

 

2.运动方案设计

 

该机器人模仿的动作是沿杆向上爬行,整个机构为曲柄滑块机构,而且我们

 

目前所设计机器人爬行的杆是圆杆。

 

2.1机械预期的功能要求

 

通过电机的驱动和减速,给予曲柄一个绕定轴旋转的主动力,在该力的驱使

 

下带动连杆及相应的自锁装置,由两个自锁套的先后自锁和曲柄连杆机构带动机

 

器人向上爬行。

 

2.2功能原理设计

 

通常情况下,一部的机器需要通过电机带动一系列复杂的机构使其正常运

 

转,这其中涉及到很多简单且基本的机械机构。

当然,也可以直接通过电机带动整部机器的运转,这完全取决于机器所需完成的工作以及设计该机器时所面临的种种实际情况。

 

针对该爬杆机器人,我们小组通过讨论提出了两套设计方案,分别是:

由曲柄滑块机构带动和由气压元件直接驱动。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曲柄滑块机构是如何工作的。

 

在平面连杆机构中,能绕定轴或定点作整周回转的构件被称为曲柄。

而通过

 

改变平面四杆机构中构件的形状和运动尺寸能将其演化为不同的机构形式,就曲

 

柄滑块机构而言,它是通过增加铰链四杆机构中摇杆的长度至无穷大而演变过来

 

的。

改机构实际上是由一曲柄一端铰接在机架上,另一端铰接一连杆,连杆的另

 

一端联结一滑块,在曲柄为主动件运动时带动连杆,连杆又带动滑块,使其在平

 

面某一范围内做直线往复运动(图1)。

 

其次是气动的原理。

 

该运动原理与上述的曲柄滑块机构相比,在保留两滑块作为自锁装置的前提下,省略了联结两滑块的传动装置,转而用两个汽缸直接带动两个滑块的上下移动。

这样的设计更直接也更简洁,至于两者到底哪个更合理呢?

 

2.3运动规律设计

 

2.3.1工艺动作分解

 

首先,我们基于曲柄滑块机构的启示,想到了在曲柄与连杆的两端分别铰接

 

上两个滑块(即作为自锁套),使两个滑块分别作为机架交替上升,从而实现爬杆动作。

其中上滑块与曲柄相连,相应的连杆接下滑块。

当机构具有向下运动的趋势时,下自锁套因受到自锁机构的限制而固定不动,把其受到的向下的力转化为向上的动力,推动机构反而向上运动。

 

于是,我们就把电机与曲柄固接作为驱动装,连杆作为传动,两滑块作为自锁装置。

该爬杆机器人的设计装配图如图2:

 

那上下自锁套又是怎样自锁的呢?

 

我们做成了如图3所示的形状(主视、俯视):

 

我们设计了两个如图3所示的构件,两者用铰链铰接,能使其自如地打开或收拢,再在它们套住圆杆之后用销钉在铰支端对边销住,这样方便装配和安装到圆杆上,也方便我们在调试过程中不断调整内部结构的具体尺寸。

 

可这仅仅只是一个滑块,那要怎样才能实现它所要起到的自锁作用呢?

其实

 

很简单,想想为什么当初要把一个原本简简单单的矩形滑块做成如我们上图示的

 

这样的形状:

套住圆杆的两端多出了两个梯形状的“耳朵”,而且这“耳朵”还

 

是中空的。

玄机就在于此,我们在这中空的空间里分别放置两个小球,此小球的

直径小于梯形底边而大于梯形顶边(l梯顶

言外之意,此小球是能够

 

卡在这梯形的空间里的。

这样也就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自锁。

 

若电机固接的曲柄是逆时针转动。

1)曲柄在底端转至顶端的过程中,经力的分析,下自锁套受到向上的拉力,自锁套内的两小球因重力掉至梯形底部,d球l梯顶,那么小球就被卡在了梯形空间中,此时由于小球的被固定而使整个自锁套看作是一个机架铰接曲柄一般。

(见

 

左下图)

2)曲柄由顶端向底端逆时针转动时,上下滑块的受力情况恰与第一种情况

 

相反,下自锁套因受力自锁而被固定,此时上自锁套仍向上运动,在曲柄过最底

 

端时又出现了第一种情况。

于是,两滑块周而复始交替向上爬。

(见中下图)

 

在气动方面,由于没有联结用的传动机构,因而直接由气动元件带动两自锁

 

套往上移动。

我们选用两个汽缸作为主要的气动元件,利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

 

原理,由其带动上下两个自锁套分别自锁,达到机器人爬杆的最终目的。

(见右

 

上图)

 

2.3.2运动方案选择

 

上面所设计的爬杆过程都是在理想的情况下,很多实际因素都没有考虑进

 

去:

如摩擦力的大小(即管壁与小球接触面的摩擦系数),在曲柄过上下两滑块极限位置时,自锁套内由于小球在内部运动的关系,自锁套所要进行的向下运动的位移,以及上下自锁套、曲柄和连杆的质量,还有电机的功率、转动速度,汽缸的推程大小、自重,所需气包的容量及连接方式等等。

 

现在我们结合两者的利弊,着重分析一下各自的优缺点。

 

就采用汽缸驱动而言,它形式简单、结构简便,从机械设计角度而言讲究尽

 

量采用基本机构,设计的机构要简单、可靠。

而汽缸则融会了上述的优点,它由

 

驱动机构直接带动两个自锁滑块,避免了两者间的连接机构,精简了构件之间的

 

连接。

此外,该机构具有环保等特点,它利用空气作为动力源,无污染、运动时

 

无噪音,而且运行速度快,可以在短时间内使机器人爬到杆的顶端,它还能够随

 

身携带气包作为动力源,可以做到无线操作。

 

就采用曲柄滑块结构而言,它属于平面连杆机构,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运动副为低副,能承受较大载荷;但平衡困难,不易用于高速。

我们设计的机构

 

是由电机经减速直接驱动的,和利用气动原理相比它多了一套传动和连接机构,

 

但该机构运用的原理简单,设计合理,而且它不仅能在自杆上爬行,更能在弯曲的管道外爬行,具体的示意图见下。

 

综上所述,我们小组经讨论决定:

选取“曲柄滑块机构”作为该爬杆机器人的最终运动方案。

 

2.3.3执行机构形式设计

 

针对上述的种种实际情况,我们小组在设计此爬杆机器人的时候就全面考虑

 

了各方面的因素,从而确定各构件的尺寸与制造构件的材料。

祥见下表

 

机构名称

构件尺寸

所选材料

选用理由

曲柄

价格便宜、材质轻便、成型后具有时效

60mm(轴距)

2mm铝板

强化性

连杆

价格便宜、材质轻便、成型后具有时效

曲柄滑块

150(轴距)

2mm铝板

强化性

价格便宜、材质轻便、成型后具有时效

锥管(4个)

2mm铝板

强化性

圆球(4个)

成品橡胶

自锁机构

Φ50mm

取材方便、具有高韧性、材质轻盈

上述构件全部采用钣金造型,然后由焊接连接,使其加工制造简单,易保证

较高配合精度。

可是这样一个爬杆机构是一个封闭的机构,

那怎样才能把机器人安装到所要

爬的管壁上呢?

由此,我们设计的自锁套就多了一个连接装置,我们在两个形状对称的锥管对接处装上铰链,就像在ADAMS里给两构件用一个铰链连接,然后在屏幕上显示的那种铰链装置一样,这样自锁套就能开合,自如地包拢住爬杆,然后在自锁零件的对面接口处插上一个联结销,完整的一个自锁套就套在了圆杆上。

联结销的形状见图4。

对于此类机构,一定的摩擦力也是保证自锁发生作用的关键。

因此对各构件

 

的材料也是有相当的要求。

经过筛选,我们决定曲柄、连杆与锥管用铝板来制造,

 

小球的材料则用橡胶。

橡胶的表面比较粗糙,且弹性性能较好,那么小球在自锁

 

套作用时能卡得比较牢靠,不会发生自转等打滑现象,使整个机构下滑而影响上

 

爬的效果。

在自锁套需解锁时,由于橡胶具有很高的韧性,它能立刻恢复原来的

 

形状,不会因无法恢复形变而使下一步上爬动作失效。

 

2.3.4运动和动力分析

 

在我们设定了曲柄与连杆的长度后,每一步机构各构件的上升位移便也能自

 

然而然地计算出来了。

当曲柄逆时针由最底端转至最顶端时,下滑块上升2倍曲柄的长度位移,即

 

120mm。

同样,曲柄逆时针由最顶端转动到底端时,上滑块也走过120mm(自锁

 

套在自锁时的下滑距离不计)。

 

下面我们就该机构运动一周的情况列表作一下分析(此时曲柄处于顶端):

 

曲柄旋转角(逆时针)

上自锁套运动情况

下自锁套运动情况

0°-90°

向上运动120mm

自锁(固定)

90°-180°

自锁(固定)

向上运动120mm

180°-270°

向上运动120mm

自锁(固定)

 

当然,这样的机构绝非完美无缺的。

首先,我们设计的自锁套的形状还无法适应此机构爬各种杆。

若所要爬的杆直径大小稍有变化,随着它的变动自锁套也必须相应地改变它外伸包拢杆部分的形状大小。

但是,我们设计的自锁套可以根据不同需要换取不同大小、材质的小球。

上文中我们还提到了软件的运用,特别是ADAMS运动分析软件。

我们使用该软件对爬杆机器人进行造型,并在连接处添加了一定的转动副和移动副,并固定了机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使用软件中的各种插件对我们的爬杆机器人进行了运动模拟和运动分析。

 

下面就是我们所截取各构件的速度位移图。

 

图5——曲柄位移速度图图6——连杆位移速度图

图7——锥管(上)位移速度图

 

2.3.5执行系统运动简图

 

自由度F的计算:

n=3Pl=4Ph=0

 

F=3n-(2Pl+Ph)=3×3-(2×4-0)=1

下自锁套自锁,上滑块向上自锁套自锁,下滑块向

3.计算内容

 

解析法设计铰链四杆机构:

 

实现两连架杆对应位置的铰链四杆机构设计:

a×cos(φ0+φ)+b×cosδ=d+c×cos(Ψ0+Ψ)

 

a×sin(φ0+φ)+b×cosδ=d+c×sin(Ψ0+Ψ)

 

将上式移项后平方相加,消去δ得:

-b2+d2+c2+a2+2cd×cos(Ψ0+Ψ)-2ad×cos(φ0+φ)=2ac×cos[(φ0+φ)-

 

(Ψ0+Ψ)]

令R1=(a2-b2+c2+d2)/2acR2=d/cR3=d/c则:

 

R1+R2cos(Ψ0+Ψ)-R3cos(φ0+φ)=cos[(φ0+φ)-(Ψ0+Ψ)]

 

将给定的五个对应位置代入:

R1+R2cosΨ0-R3cosφ0=cos[φ0-Ψ0]

 

R1+R2cos(Ψ0+Ψ1)-R3cos(φ0+φ1)=cos[(φ0+φ1)-(Ψ0+Ψ1)]

 

R1+R2cos(Ψ0+Ψ2)-R3cos(φ0+φ2)=cos[(φ0+φ2)-(Ψ0+Ψ2)]

R1+R2cos(Ψ0+Ψ3)-R3cos(φ0+φ3)=cos[(φ0+φ3)-(Ψ0+Ψ3)]

 

R1+R2cos(Ψ0+Ψ4)-R3cos(φ0+φ4)=cos[(φ0+φ4)-(Ψ0+Ψ4)]

 

求出R1、R2、R3、Ψ0、φ0

 

若已知Ψ0、φ0,则只需三对对应位置。

一般,先取d=1,然后根据R1、R2、R3、求出在d=1情况下各构件相对d的长度

 

a、b、c,至于各构件的实际长度,可根据机构的使用条件按比例放大后得到所

 

需值。

若将图1中摇杆的长度增至无穷大,则B点的曲线导轨将变成直线导轨,铰

 

链四杆机构就演化成我们这爬杆机器人所运用的曲柄滑块机构(如图3)。

 

对于曲柄滑块的解析式来说,相较于它的“前身”——铰链四杆机构的要简单许多:

滑块的行程B1B2为曲柄半径r2的两倍,两端点B1和B2称为滑块的极限位置,它是以O2为中心而分别以长度r3-r2和r3+r2为半径作圆弧求得的。

 

我们这个爬杆机器人,由于它还运用了自锁原理,故当曲柄转到与杆成一直线时,运动的滑块就将相应地换一次,若电机为逆时针转动(即曲柄为逆时针,见图4):

a)当A→B时,下滑块向上滑动位移是2r2,即等于曲柄长度的2倍,为120mm,

 

(S1=2r2=2×60=120mm)

b)当B→A时,上滑块向上滑动的位移也是2r2,即S2=2r2=2×60=120mm。

这样:

当电机转过一周时上下两滑块相互配合地走过

S=S1+S2=120+120=240mm。

 

4.应用前景

 

该机器人运用了简单的曲柄滑块机构,原动力采用电机作为驱动,两者在选材上都很方便,而且我们在设计时选用了材质较为轻盈的铝材作为结构材料,减轻了该机器人的重量,使其更大效率的发挥电机的功率,提高了机器人的爬行速度。

 

此外,该爬杆机器人的设计方便了操作人员安装到圆杆上和调试,对于在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做出及时、相应的修改。

而且,我们设计的机器人不仅能在直杆外爬行,更能适应不同弯曲度的圆杆对我们机器人的挑战,正是由于曲柄滑块机构的合理应用,我们的机器人才可以在提高机械运动效率的前提下克服不同弯曲度的圆杆,使其像爬直杆一样爬行过弯曲的管道。

5.个人小结

 

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认识到:

 

机器人教学综合性较强,它将有关机械、电子、计算机等技术与各学科有机

 

地融合在一起。

我们通过动手实践获取知识,针对项目课题进行研究、策划、设

 

计、组装和测试。

以小组为单位,使用积木、传感器、马达及齿轮等组件设计自

 

己的机器人,并为机器人编写程序,让它完成自己想让它做的事情,将课堂上的

 

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

学生进一步学会用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去发现

 

问题、解决问题,从单纯的理论学习升华到了具体的实践操作,从而培养了我们

 

的综合实践能力。

 

机器人教学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我们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可提出一些新的课题,组织学生一起探讨、研究,活动的主题显得新颖、有趣。

尤为重要的是其问题解决方案是开放性的,学生可以分组学习、研究,得

 

到不同的解决方案,用不同的方法达到同一个目标。

因而智能机器人活动能激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有利于培养我们的开放性思维。

我们通过主动探索、动手实践,亲身体验抽象的理论如何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答案,享受成功的兴奋。

 

通过学习,我深感到自己肩上责任重大,科技教育对于祖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促使我国不得不加快科技教育的步伐,而且科技教育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使我们得到全面发展的最好教学手段。

以后我们会结合自身的条件,更加努力学习,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尽最大努力为国家添砖加瓦!

6.参考资料

 

[1]罗洪量主编,《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第二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

[2]JJ.杰克(美)主编,《机械与机构的设计原理》(第一版),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年。

[3]王玉新主编,《机构创新设计方法学》(第一版),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6年。

 

[4]孙恒、陈作模主编,《机械原理》(第六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