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第9章 魏晋南北朝.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7847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史第9章 魏晋南北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史第9章 魏晋南北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史第9章 魏晋南北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史第9章 魏晋南北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史第9章 魏晋南北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史第9章 魏晋南北朝.docx

《中国史第9章 魏晋南北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史第9章 魏晋南北朝.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史第9章 魏晋南北朝.docx

中国史第9章魏晋南北朝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民族分裂与融合

三国------西晋------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

东魏--------北齐

东晋----------南朝(宋,齐,梁,陈)

第一节三国鼎立

一、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

1、董卓之乱

189年,汉灵帝死,何太后临朝听政,其兄何进与袁绍合谋诛杀宦官

-----并州牧董卓进入洛阳

-----袁绍东撤,组成讨董联盟

-----董卓撤至长安,郿县一带,洛阳惨遭破坏

-----董卓被诛杀。

(士卒皆称万岁)

-----讨董联盟自行瓦解,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公孙度:

辽东公孙瓒:

幽州袁绍:

冀,青,并州(后吞并幽州)

韩遂、马腾:

凉州陶谦、刘备、吕布:

相继占徐州

刘焉:

益州刘表:

荆州孙策:

江东

曹操:

豫州

2、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群雄中势力最大的两家:

袁绍和曹操:

曹操称雄中原的原因:

·收编黄巾军降卒30余万

·把汉献帝接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许昌一带大力进行屯田

200年官渡之战:

曹操胜,历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07年,曹操征乌桓成功,除关中韩遂、马腾,汉中张鲁,北方尽在控制之中。

3、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刘备:

高唐县令,曾先后转投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后结识诸葛亮,出现转机。

208年曹操大举南下,刘备首当其中,派诸葛亮会见孙权。

主战理由:

·曹操有后顾之忧,关中有韩遂、马腾

·曹操声言80万,实际不过20万(降卒算上)

·曹操劳师远征,补给困难,如强弩之末

·北方人不习南方湿润空气,水土不服;必生痼疾

·曹军舍鞍马,仗舟楫,实为舍长取短

·孙刘联军以逸待劳,擅长水战,虽只有几万。

赤壁之战:

208年10月,孙刘联军胜,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决定鼎立局面的形成。

赤壁之战的南北形势:

北方:

211年,曹操灭关中韩遂、马腾,215年,灭汉中张鲁,完全统一北方

刘备:

·占荆州六郡(包括向孙权借二郡)

·214年,刘备占益州

·219年,占汉中(曹操之地)

·219年,关羽失荆州。

至此,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20年,曹丕废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都洛阳。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都成都。

222年,孙权称王。

229年称帝,国号吴,都建邺(今南京)

二、魏国对北方地区的重建:

(一)曹魏的经济:

1、屯田制:

背景: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北方社会经济遭到破坏,粮食极度匮乏

内容:

民屯:

掌官:

屯田都尉(县);典农中郎将或典农校尉(郡)大司农(中央)

性质:

土地国有,屯田民不能自由离开。

税收:

用私牛对半分,用官牛四六分(官方得六成)

军屯:

军队屯田-------战时作战,平时屯田,多在蜀吴边境。

评价:

·主观目的是加强军事实力,且剥削沉重,屯田民人生衣服关系很强

·但是的特定环境下,对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经济起到积极作用

2、轻徭薄赋:

204年颁租调制:

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棉二斤。

(二)曹魏的政治:

1、唯才是举:

203~217,曹操发布“唯才是举”诏令至少5次,并重豪强兼并之法。

2、九品中正制:

·中正官到各地查访士人,根据品行分为九等,以备官用。

·实施之初,与曹操“唯才是举”精神一致,但后来重世家,轻才德,

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三、诸葛亮治蜀:

(一)蜀汉的政治:

1、赏罚分明:

廖立:

“楚才良将”“诽谤先帝,疵毁众臣”,发配汶山郡。

李严:

发配到梓潼郡。

挥泪斩马谡

奖励王平-------提为参军,封亭侯。

2、选贤举能,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不以门第为准,不计个人恩怨,使蜀汉政权文臣武将云集

(二)蜀汉的经济:

·农业:

务农殖谷,闭关息民,轻徭薄赋,注重水利(维修都江堰)

·手工业:

1、盐铁官营,设司金中郎将,司盐校尉管理,

2、织锦。

蜀亡时,尚有锦,绢,绮各20万匹

·商业:

罗肆巨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

(三)蜀汉的民族关系。

·安定南中: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225年5~12月,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

打过金沙江,会师于滇池。

·评定南中后,继续安抚,不留兵,不另外委派官吏,于是“纲纪初定”“军姿所出,国以富饶”

(四)蜀汉的军事(诸葛亮-----六出祁山)五次主动出击。

北伐时间:

228~234年。

四、吴国对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

(一)吴国的政治:

1、孙权出身豪族,其政治也主要依靠江北江南大豪族建立以来,因此其政治始终保持世家利益,世家大族势力发展很盛。

江北:

周瑜,张昭,鲁肃,吕蒙。

江南:

顾雍,陆逊,朱桓,张紘

2、复客制和世袭领兵制。

复客制:

世家大族占有佃客向国家的赋役

世袭领兵制:

将领可世袭领兵,复员后带走士兵成为私人劳动力。

(二)吴国的经济

1、经济发展的原因:

·汉末北方战乱使北人大量南迁,增加了人口,并带去了先进劳动力

·迫使山越人大量出山,劳动力得以增加

·实行屯田制。

2、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

耕地面积大增:

以三吴地区为主(太湖,钱塘江流域一带)

·手工业:

造船业,纺织业(八蚕之锦)青瓷业(标志我国古代青瓷业达到成熟阶段)

·商业:

新的商业城市的兴起(武昌,建业等)

对外贸易的发展

230年,吴将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到达夷洲。

第二节西晋的短期统一

一、西晋的建立和统一:

时间:

265~317年都城:

洛阳

1、西晋的建立:

·司马氏,河内温县大族,司马防在曹操时入朝作官

·曹丕死后,魏国朝廷出现曹氏和司马氏两大集团的斗争

·249年,司马懿高平陵之变,成为斗争的转折

·265年,司马昭病死,子司马炎继为晋王,后废魏帝自立,国号晋。

2、西晋的统一:

灭蜀:

263年灭吴:

279年

二、西晋的经济和政治。

(一)占田制:

·占田与课田:

“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

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克”

正丁:

16~60次丁:

13~1561~65老小:

>=66<=12

·户调式:

“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棉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

其诸

郡,或三分之二,远者三分之一。

·品官占田荫客制:

一品官占田50顷,以下每品递减5顷,至九品占田10顷。

同时,贵族官僚可荫不同数量的劳动力。

太康之治:

太康之中,天下书同文,车同轨。

牛羊被野,余粮栖亩,行旅行舍,外闾不闭,民相遇如亲,其匮乏取资于道路,故于时有“天下无穷人”之谚。

------------《晋书·食货志》

(三)八王之乱:

(政治上的转折)

1、产生原因:

西晋门阀士族的腐朽在历史上达到惊人程度

西晋分封宗室规模超过前代,且驻守重镇,国王掌握大量军队

2、内容:

长达16年(291~306),共八王参加,战乱从洛阳延至关中、关东广大地区

严重后果:

使黄河流域,特别是经济发达的长安、洛阳一带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直接削弱西晋王朝的统治,使其摇摇欲坠,名存实亡。

三、西晋的灭亡:

(一)西、北各族的内迁及流民起义。

1、西、北各族的内迁

·内迁民族:

匈奴,鲜卑,羯、氐,羌,魏末晋初起内迁约870余万人。

2、流民起义:

·在西晋末年长达数年遍及川陕晋冀鲁豫滇荆湘;人数近30万户。

约占全国的1/12多,占流亡地区人数的近1/2。

·大致流向:

甘陕-----汉中,四川

晋冀-----鲁豫

四川-----荆滇湘

(三)西晋的灭亡:

·永嘉之乱:

311年,匈奴刘曜(刘渊之子)攻入洛阳,晋怀帝被俘。

·晋愍帝司马邺在长安继续称帝,316年刘曜围长安,愍帝出降,西晋亡。

 

第三节东晋十六国的南北对峙。

一、北方的十六国:

北宋崔鸿《十六国春秋》:

一成(汉),二赵(前后)三秦(前后西)四燕(前后

南北),五凉(前后南北西)一夏。

另有:

汉,冉魏,代,西燕。

对十六国历史的总体认识:

·十六国时期北方大分裂,少数民族拥兵中原,战争频繁,汉族先进文化遭到

严重破坏,民族矛盾尖锐,人民生活痛苦。

·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北方各族共同生活长达百

年之久,逐渐融为一体。

·十六国政权中,一些有作为的少数民族统治者,积极学习先进汉文化,努力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生产,对北方经济发展和民族友好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南方的东晋:

(一)东晋的建立和巩固:

西晋末年,琅琊王司马睿受封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驻建业,318年司马睿正式称帝(晋元帝)

王与马共天下:

琅琊门阀士族王导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

王与马共天下说明:

·王导拥有极大的权利

·东晋是依靠王导为首的门阀士族建立起来的政权,是西晋门阀制度的继续。

永嘉南渡:

东晋建立的社会基础。

南迁民族成为东晋政权建立的重要群众基础。

南迁士族把北方门阀政治移植到南方,成为证券建立的重要支柱。

巩固:

东晋政权的内部矛盾:

南北士族(吴姓与侨姓士族)的矛盾,二者势均力敌,相互鄙视,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影响到东晋政权的稳定。

北方士族:

扶持建立了东晋政权,把持高管厚禄,拥有政治地位,吴姓士族大受排挤

南方士族:

长期发展于本地,世代相传,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由经济实力形成军事实力。

(三定江南:

303年,张昌起义,305年陈敏兵变,310年钱會兵变,均由周(“王己”这字不懂打)联兵平定)。

解决办法:

(王导成功解决矛盾,使东晋政权得以巩固。

·提高司马睿个人威信

·邀请吴姓士族作官(以顾荣,贺循为首)

·侨置法:

设置侨州,侨郡,侨县。

(二),东晋时期的南北战争:

东晋与北方政权抗衡的条件:

·虽然偏安江南,但并非小如弹丸。

·南迁汉人普遍充满思乡情绪,渴望打回北方

·留在北方的汉人常常受到少数民族虐待,纷纷反抗。

1、祖逖北伐

祖逖,南迁士族,徐州刺史,居于京口(今镇江),受封为奋威将军,豫州此时,筹兵北伐。

·313年,北上至淮阴,大造兵器并募得二千余人,后屡败石勒,石虎之军。

·中央派戴渊“征西将军”坐镇合肥,封祖逖为“镇西将军”接受控制,北伐收到牵制。

·321年,忧愤成疾病逝。

2、桓温北伐:

桓温,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控制了荆州一带(长江中游),347年入蜀成汉后又控制长江上游。

·354年率兵四万攻入关中,大败前秦军。

·356年攻入河南地区(前燕地盘)一度收复洛阳,365年前燕重新攻占洛阳

·369年率兵五万攻到枋头(河南浚县西南,黄河以北)。

后被前燕追杀,死三万余人。

3、肥水之战。

形势:

东晋方面:

·桓冲掌控荆州(长江中游)谢安掌握扬州(长江下游)是荆杨二州配合最佳之时,也是东晋最强盛之时。

·北府兵建立:

377年,由谢玄(谢安侄)在京口建立,肥水之战前走向辉煌。

前秦方面:

正值苻坚之时,是前秦最强盛之时,统一了整个北方,并攻占了东晋襄阳,彭城。

评价:

·肥水之战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侵和破坏,保卫了南方先进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活生产

·使东晋政权得以安定,也使南北对峙局面长期持续下来。

(三)、东晋末年的农民起义:

1、起义的背景:

·士族地主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剥削

A、东晋是西晋门阀政治的延续,处处表现出对门阀士族的宽容保护。

(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

B、士族疯狂兼并土地,形成众多大田庄。

·政治腐败,人民负担沉重

A、作为西晋门阀政治的继续,东晋腐朽之风更甚,表现为玄学指导下的“清谈无为”风气。

B、赋税、徭役大大加重

赋税:

376年,改按亩收税为按扣收税;每人3斛,383年增为5斛。

徭役:

“古者使人,岁不过三日;今之劳忧,殆无三日休息”-----《晋书·刘琰传》

·东南八郡受害尤深。

因为东晋后期割据,中央所控仅东南八郡,于是全国赋税都加到东南八郡民众身上。

2、起义的经过:

起义导火线:

政府征调“免奴为客者”(乐属:

自愿)当兵。

第一阶段:

孙恩起义时间:

399~402年

第二阶段:

卢循、徐道覆起义时间:

404~411年

3、对起义的评价:

·起义中杀了大量东晋官吏,消灭了大批东晋军队,给东晋政权以致命打击。

·因起义发生于东南八郡士族集中之地,给士族以沉重打击,成为门阀士族走向衰弱的开端。

4、东晋政权的灭亡:

404年,北府兵将领刘裕起兵攻入朝廷,评定桓玄之乱,实掌东晋大权;420年,刘裕自立为帝(宋武帝)国号宋。

 

第四节南朝政权的更替和南方经济的发展

一、南朝政权的更替。

(一)刘宋(420~479)

宋武帝刘裕,宋文帝刘义隆父子时期的措施:

·打击士族:

寒门掌机要

地方上多用皇室

不准士族隐匿人口

严惩不法士族

·整顿赋役

(二)齐朝(479~502)

·继续采取与刘裕相同的措施

·检籍:

以宋元嘉二十七年户籍为准

·却籍:

对检籍中作假者一律退回返工。

(三)梁朝(502~557)

1、梁武帝的政治:

·重新任用士族,以解决士庶矛盾

·对地方诸王政治防范,经济纵容

·提倡佛教

2、侯景之乱。

·公元548年8月,侯景之乱开始,12月渡长江,549年攻入建康城。

·公元551年10月侯景自立为帝,国号汉。

·552年,王僧辩(长江中游)陈霸先(广州)攻入建康,侯景东至沪渎被杀,侯景之乱的危害(千里绝烟,人迹罕见)

·使山清水秀的江南水乡遭到严重破坏。

·长江中上游的荆、益州、州割据混战,西魏占去大量地盘。

·士族遭毁灭性打击,南朝力量更加衰弱,南弱北强的局面正式形成。

(四)陈朝(557~589)

·陈武帝,文帝,宣帝共25年,社会较为安定

·582年,陈叔宝即位,589年,隋朝灭陈。

 

二、东晋南朝南方经济的发展:

(一)原因:

1、西晋永嘉年间开始,北人南移趋势贯穿东晋直到刘宋末年。

2土断法的推行:

东晋4次,刘宋2次,齐,梁,陈各1次。

3南方少数民族的贡献:

蛮族,俚族,僚族,爨族。

(二)发展情况:

1农业:

水利:

·修复和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和农作物种类增多

·最发达的地区:

三吴地区(太湖流域)洞庭湖流域,成都平原。

·土地占有形式——田庄经济(其中包括寺院经济)

2手工业:

纺织业:

豫章蚕一年四五熟;“鸡鸣布”

冶铁也:

刚朴:

谢平为“中国绝手”;横钢法;百炼钢,灌钢等。

青瓷业

造船业

造纸业:

浙江藤角纸

3商业:

城市进一步增多。

 

第五节北朝

 

一、北魏的兴起和统一北方:

都城:

盛乐(内蒙和林格尔)---------平城(山西大同)

·386年拓拔珪(道武帝)复国,童年改国号魏,398年定都平城。

·拖把焘(太武帝)统一北方;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

二、孝文帝改革。

(一)背景:

北魏中期社会矛盾激化。

(阶级和民族矛盾激化)

·阶级矛盾:

“宗主督护制”与“九品混通法”。

表现阶级矛盾的尖锐。

“宗主督护制”(地方行政制度)含“宗主”管理“包荫”使坞堡成为合法基层组织,包荫户生活痛苦,人身依附关系很强。

“九品混通法”税收分九等,平均每户交帛2匹,絮2斤,丝1斤,粟20石。

但富者多交,穷者少交。

·民族矛盾:

鲜卑族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压迫。

结果:

北魏中期社会动荡不安,经常爆发农民起义(如盖吴起义)

(二)内容(490年以前由其祖母冯太后主持)。

1均田制(485年):

·露田:

男子15岁以上受露田40亩,女子20亩,不准自由买卖,60岁归还

·桑田:

每人受桑田20亩(或麻田男10亩,女5亩),世业。

·奴婢受田与良人同。

·耕牛每头受30亩,限4牛(一说限4年)

·地狭人多处向地广人稀处迁移者,可任力多垦。

·公田(官员俸禄):

刺史15顷,太守10顷,不准买卖,离职归还。

评价:

·均田不均;实质上是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特别是大族利益。

·安置了大量流民,开垦了大量荒地,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

·影响极为深远,持续了好几百年,知道唐朝中叶。

2三长制(486年)

五家一邻,设邻长,五邻一里,设里长,五里一党,设党长,以此取代北魏前期宗主督护制。

3新租调制(486年)

每年交帛1匹,粟2石,以此取代北魏前期的九品混通法。

缴纳者:

·一夫一妻

·15岁以上未婚者4人

·奴婢8人

·耕牛20头。

4迁都洛阳(499年)

原因:

·平城气候恶劣,风沙不断,土地贫瘠,很不利于发展。

·平城防北方柔然太近,防南方齐朝太远

·北魏已有中原之地,平城不易对其加强控制。

·平城是鲜卑贵族集中之地,不利于孝文帝汉化政策

5汉化政策(迁都洛阳后)

·改革官制依汉人制度,如中央三公九卿,地方刺史,郡守等。

·禁胡服规定以南朝服饰为准

·禁鲜卑语朝廷以汉语对话,30岁以下必须马上改

·改为汉姓拓拔氏改为元氏,其他鲜卑八大姓全改

·改籍贯迁都洛阳的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鲜卑,汉族贵族通婚

·学习汉族门阀制度将汉族的门阀制度移植到鲜卑贵族中。

(三)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通过改革(均田制,三长制,新租调制等)使北方广大流民重新回到土地上,十六国时期遭到严重破坏的北方社会得以安定,为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通过改革(迁都洛阳和汉化),使较为落后的鲜卑向先进的汉族封建化大大迈进一步,促进鲜卑族和汉族的进一步融合。

 

三、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1、农业:

·与西晋相比,人口和粮食大大增加

·畜牧业发达

2、手工业:

绢产量大增

3、商业:

·城市的繁荣(迁都洛阳后,洛阳成为繁华都城,四夷馆出现)长安,邺城

也极为繁荣

四、北魏末年农民起义:

1、北方边镇起义:

边镇:

主要有沃野,怀塑,武川,抚冥,柔云,怀荒。

523年,怀荒,沃野相继起义

2、河北地区:

525年杜洛固起义

526年鲜于修礼起义

3、山东地区:

528年,刑杲起义。

4、关陇地区:

525年,胡琛起义。

莫折大提(羌人)起义

张长命,韩祖香起义

五、北魏的分裂及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的对峙

(一)北魏的分裂

·关东:

东魏——北齐

·关中:

西魏——北周(宇文泰)

·政权的特点:

汉化的鲜卑政权(宇文泰)

·宇文泰政权所依靠的势力:

关陇集团。

成为隋唐政权的政治基础。

宇文泰的一系列改革:

·六条诏书:

先洗心,敦教化,劲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

·制定计帐,户籍制度

·继续实行均田制

·府兵制:

这一制度影响深远,延续到隋唐。

·八柱国将军(其中宇文泰总管,皇帝元氏挂名)实际统兵者6人,均为关陇集团之人,鲜卑,汉人各3个。

·6个柱国大将军(每个柱国掌管2个大将军)

·12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掌管2个开府)

·24个开府(每开府掌管2个仪周)

 

·55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了北方

·周武帝死,子宇文贇即位,大权旁落外戚杨坚之手。

·581年,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