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人物传略.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7701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章人物传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十三章人物传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十三章人物传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十三章人物传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十三章人物传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人物传略.docx

《第十三章人物传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章人物传略.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三章人物传略.docx

第十三章人物传略

第十三章人物传略

一、人物传略

乐培文

乐培文(1911~1994),男,浙江宁波市人。

北京大学教育系毕业。

新登中学前身新登县立简易师范学校首任校长。

1935年冬,乐培文在北平(北京)参加“一二·九”运动后,回宁波蔚斗小学任教。

1936年6月,因从事抗日救亡运动遭国民政府逮捕,抗战爆发前出狱。

后去武汉,任宁波旅汉公学教务主任,参加保卫大武汉运动,同光未然组织“拓荒集团”,与李公朴建立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武汉招生办事处。

1938年初,率领流亡青年千余人赴山西临汾民族同盟大学学习,并任该校讲师。

2月,临汾沦陷后重回武汉,经沈钧儒介绍参加浙江省文化人回乡服务团,和周朴农回镇海组织县抗日政工队。

后因顽固派所逼而出走绍兴,任浙江省第三专区战时政工指导室副干事长兼专区政工队干事长,受中共地下党领导,在钱江前线从事抗战活动。

1939年3月,在绍兴陪同周恩来视察政工队、青年营、妇女营、少年营。

是年秋,任浙江省政工队第三大队副大队长,一度掩护过党组织特别支部。

冬,率队开赴浙西天目山,参加省政工队集训,任第三队队长。

次年春,任浙西民族文化馆总干事。

9月,受党委托转入民族日报社任经理,为维护民族日报的正义立场作出了贡献。

1942年1月,乐培文受浙西行署委派,来新登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担任校长。

1942年2月,学校如期开学。

基于当时的形势,乐培文采纳了周雨亭的意见,设想把新登简师办成一所“抗大”式的战时体制的师范学校,制定了“团结、战斗、勤劳、好学”的校训,把公民课改为政治时事课,讲授抗战形势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鼓励学生阅读进步书刊,向学生传播进步思想;把童子军课改为战时军事体育课,规定师生每天5时起床,穿草鞋、背背包,行军一小时,训练纪律,锻炼身体。

另外还增设了劳动课,自制校具,整修校舍,养猪种菜,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改善师生伙食。

同年4月上旬,日军逼近新登,乐培文临危不惧,率领全校师生迁移昌化河桥赤石镇。

由于他部署周密,分工明确,指挥得当,照顾周全,因此,全校一百多名师生在跋涉二百余里的转移过程中,没有发生一例负伤或掉队的情况。

是年7月,乐培文因果断迁校,带领师生安全转移,而且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上课,受到浙江省教育厅记功嘉奖。

乐培文任职期间,浙西行署派来的教导主任汤绍铮曾想在学生中发展国民党员,对此乐培文一方面婉言劝阻,另一方面还对汤晓之以理,做好统战工作,争取他同意简师的办学方针,使个别思想反动的教员更加孤立。

1943年1月,乐培文因被县政府视为“思想偏左”而处境困难,便辞去校长职务,重返浙西民族文化馆任副馆长。

抗战胜利后,在地下党组织领导下从事革命工作。

解放后,乐培文任上海市教育局视导员等职,1987年7月离休。

1994年2月因病逝世,享年83岁。

 

周雨亭

周雨亭(1903~1982),原名周才康,又名周朴农,化名周鸣宇、季尚春。

浙江鄞县人,青年时曾在上海内山书店任职员。

1925年参加革命,同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共党员。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共青团上海沪东、沪西等区区委书记,共青团江苏、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上海工联(总工会)青年部长、上海普育小学校长。

抗战初期,任中共中央党校教员、中共慈溪县工委书记等职。

1942年1月,周雨亭随同乐培文从于潜来新登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新中前身)任总务主任兼历史教员。

基于时局,周雨亭向校长乐培文建议:

要以“抗大”(抗日军政大学)为榜样,把新登简师办成战时体制的师范学校,使之既是教学集体,又是战斗集体。

意见得到了乐培文校长的赞同,并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把公民课改为政治时事课,童子军课改为战时军事体育课,同时增设劳动课,使学校充满了生机。

周雨亭在历史课教学中,对学生讲授《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抗日战争、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向学生传播进步思想。

学生自治会成立后,他担任指导老师,成为青年学生追求进步走向革命道路的启蒙者。

4月上旬,日军逼近新登,周雨亭协助乐培文带领全校师生跋涉二百余里西迁昌化赤石镇。

路上他始终把学生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其高尚师德,深得学生敬佩。

周雨亭在新登简师初创时付出了不少心血,由于他在学生中传播进步思想,因而处境十分困难。

1943年1月,校长乐培文辞职后,他也离开了新登简师。

临走时学生无不感到惋惜,有的甚至失声痛哭。

周雨亭对党忠贞,是一位久经考验的好同志。

“文革”期间,他敢于坚持真理,因此备受迫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到平反。

1982年1月,周雨亭不幸病逝,享年79岁。

 

吴叔丹

吴叔丹(1893~1969),字协成,富阳市万市镇南安人,后迁居新登镇。

1910-1915年就读于杭州宗文中学,毕业后回乡任新登县立高等小学校长,兼任新登县学务委员。

1918年受母校邀请,返宗文中学执教数学。

兼任“学监”,长达23年。

1937年杭州沦陷前夕,他受校长钟毓龙委托,为搬迁组长,勇担风险,不辞辛劳,率领全校师生并护送学校财产南迁乐清雁荡,复迁建德高垣,为宗文中学在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下坚持办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1年因丧妻回乡。

1948年被乡里推为新登县教育会理事长。

新中国成立后,受县人民政府之聘到新登中学执教,任数学教研组长,1962年提拔为副校长。

他虚心学习,思想进步,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多次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

历任县各界人民代表、一至六届县人大代表、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县人大常委会委员。

吴叔丹治学谨严,潜心教学,师德高尚,工作成绩卓著。

他虽有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但仍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在教学方法上,他善用启发式,举一反三,引导学生思索而使之理解,还曾为青年教师举行运用毛泽东十大教授法的示范教学和业务讲座,具体指导他们备课、上课。

他爱护学生,有教有导,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则认真辅导,面批作业;对生活上有困难的,则予以经济帮助;对思想品德上出偏差的,则耐心疏导,晓之以理。

他竭力主张师生平等,教学民主,欢迎学生质疑,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吴叔丹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他谆谆教导自己的子女,要热爱共产党,为祖国建设事业勤奋工作。

在抗美援朝时,他动员在美国任教的长子吴大昌返回祖国(回国后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并积极响应捐献飞机大炮的号召,出资献款。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他资助办社,把自己长期储蓄的存款捐献给集体。

在三年困难时期,他年已古稀,依然积极参加救灾活动。

他努力贯彻勤俭办学方针,积极参加勤工俭学活动。

吴叔丹耕耘教育园地50个春秋,桃李遍天下。

他献毕生精力于人民教育事业,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生的楷模。

“文革”期间,吴叔丹惨遭迫害,不幸于1969年12月逝世,享年76岁。

1979年1月20日,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何重恒

何重恒(1915~1999),浙江省诸暨人。

40年代就读于浙江大学地理系。

毕业后曾任教于重庆某中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回浙江,先后在杭州、富阳任教。

1950年3月,何重恒调新登中学教语文、地理,并兼教务员,后任教导主任,1956年10月任副校长直至1968年,在新登中学整整工作了十八个春秋。

何重恒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年,工作兢兢业业,从不懈怠。

他知识丰富,教学认真,深受学生爱戴。

担任学校领导后,校务虽忙但还是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课后及时与教师交换意见,提出建议,改进教学。

他一向严于律己,事事以身作则,处处为人师表,因而在师生中享有较高威望,曾先后当选为新登县人民代表及县人民委员会委员。

“文革”期间,何重恒受到不公正对待,工作生活环境多次变动,但仍豁达大度,从容对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何重恒虽年逾花甲,但仍精神矍铄,勤奋如昔。

在担任万市中学副校长兼任教职期间,不仅恪尽职守,而且还经常利用节假日翻山越岭下村家访,沟通学校与家长的信息,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80年代初,何重恒先后调任青云中学、郁达夫中学副校长,直至光荣退休。

1999年5月,何重恒因病谢世,享年85岁。

 

周永茂

周永茂(1909-1972),祖籍绍兴,1961年2月到新中担任门卫,兼管收发及油印等工作。

周永茂孑然一身,以校为家,在节假日也坚守岗位,看门护校。

他最繁重的任务是油印。

全校的讲义、试卷和教学资料等,都由他独自操作一架老式油印机完成,从无耽误。

他对分内的事极端负责,而分外的事也乐于去做。

他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头天的用电量,对三只火表逐一查抄记载,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汇报,连续十多年,从不间断。

一次,他发现用电量突然猛增,经仔细检查,终于找到了线路漏电之处,从而避免了一起可能发生的严重事故。

周永茂勤俭节约,他甚至连用空的火柴盒都保存起来交给学校盛散装火柴,以供各班学生点蚊香用。

他还将香烟壳纸裁成条条送给食堂包扎饭菜票。

三年困难时期,周永茂用节约下来的口粮喂养了一只母鸡,把鸡蛋送给生病的老师、分娩的女教师,或送给食堂改善老师伙食,自己却一个也舍不得吃。

1972年2月,周永茂病故时正逢寒假,但仍有200多位师生赶来参加他的葬礼。

他就是这样一位极为平凡却又不平凡的普通教工。

 

喻其珊

喻其珊,又名阿春,(1920-1951),富阳市新登镇乘庄村人,1946年新登简师首届毕业生。

喻其珊,在简师就读期间,为人耿直,生活节俭,志向远大,学习勤奋。

毕业后去上海京沪铁路局工会工作。

1949年夏上海解放,喻其珊参加人民解放军三野(苏州)军政大学预科班学习。

经2年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去某部任营教导员,不久被提升为副团长。

先后奉命率部参加解放舟山定海等战斗,表现突出。

1951年4月,喻其珊在参加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中,亲临前沿阵地,不幸光荣牺牲,年仅32岁。

1951年6月,喻其珊所在部队授予他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其英灵归于舟山烈士陵园。

他的英名被收入《富阳县志》和《富阳县革命烈士英名录》。

钱银生

钱银生(1929-1951),学名钱裕新,富阳市胥口镇高坪新安村人,幼年丧父,靠母亲抚养成人。

1946年,考入新登简师就读。

他为人耿直,节俭自爱,学习刻苦,勤奋向上。

由于家境贫寒,不久辍学回家务农。

解放后,他积极参加农村的土地改革运动。

1951年2月,钱银生响应祖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报名参军,被分配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七军八十师二三九团高射机枪连当战士。

同年5月,在朝鲜后洞里战斗中不幸光荣牺牲。

1951年10月26日,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批准钱银生为革命烈士。

1983年6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给“革命烈士证明书”。

他的英名和事迹被收入《富阳县志》和《富阳县革命烈士英名录》。

 

梅耐寒

梅耐寒(1930-1951),又名来书,富阳市胥口镇高坪新安村人。

1949年7月于新登简师毕业后在本村小学执教,后任该小学校长。

他热爱教育事业,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要求严格,关怀备致,深受学生及家长的爱戴。

1951年2月,梅耐寒积极响应祖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梅耐寒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七军八十师二三九团高射机枪连战士。

同年5月某日,在朝鲜后洞里战斗中不幸光荣牺牲,时年22岁。

死后安葬在朝鲜江原道春川郡后洞里。

1951年10月26日,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批准梅耐寒为革命烈士。

1983年6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给“革命烈士证明书”。

他的英名和事迹被收入《富阳县志》和《富阳县革命烈士英名录》。

 

徐勇军

徐勇军(1956-1978),富阳市新登镇湘主徐家村人,1971年9月考入新登中学。

他学习勤奋,工作积极,加入了共青团,并先后担任团支部书记和学生会主席等职务。

1974年高中毕业,返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任生产队会计。

1977年1月,徐勇军应征入伍,被分配在开化县民警中队。

历任战士、副班长,曾出席开化县共青团代表大会。

1978年5月24日,徐勇军在执勤中不幸光荣牺牲,时年23岁。

同年5月29日,浙江省公安厅批准他为革命烈士,并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83年6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给革命烈士证书。

他的英名被收入《富阳县志》和《富阳县革命烈士英名录》。

 

黄国胜

黄国胜(1955-1984),富阳市新登镇大山村罗家桥人。

小学读书时成绩优异,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

1971年考入新登中学。

他生活俭朴,学习勤奋,工作积极,思想进步,曾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

1975年1月高中毕业后入伍。

在33630部队侦察连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代理司务长、排长等职。

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军事训练中,他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勤学苦练,成绩突出,先后荣立三等功二次,评上先进个人二次,受嘉奖六次。

1984年6月,在大别山区进行模拟战演习时,他胃病突发,仍以坚强的毅力,忍痛跋涉百余里山路坚持到达目的地。

不久,他便随部队开赴云南边陲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

在前线临战训练中,他处处从实战出发,从难从严要求自己。

多次冒着敌方的暗枪冷炮,潜伏前沿进行观察,掌握了大量的敌情资料。

9月2日,在老山前线自卫还击战中光荣牺牲,时年28岁。

所在部队追认他为革命烈士,记二等功一次。

黄国胜烈士骨灰盒安放在新登塔山烈士陵园。

他的英名和事迹被收入《富阳县志》和《富阳县革命烈士英名录》,并在杭州市革命烈士展览馆展出。

 

童昌世

童昌世(1932-1999),浙江省义乌人,农工民主党党员。

1955年1月入伍,1958年于浙江师范学院体育专修科毕业。

1972年调入新登中学担任体育教师,并先后兼任学校体育教研组长、县体育教研大组组长、县体育教育学会理事等职。

童昌世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校,爱护学生。

他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师德高尚,教学认真。

从教30年,身在校园,心系操场,不论严寒酷暑,一以贯之,教学效果显著,对新登中学近20年来在群体工作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作出了较大贡献,1988年获得了浙江省中、小学体育教学优秀工作者的荣誉称号,受到省体委的奖励。

1989年,又获得全国群体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童昌世为人耿直,襟怀坦白,处世淡泊,待人诚恳,深受同事和学生的爱戴。

1994年,童昌世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

1999年3月因病逝世,享年68岁。

 

许芝萍

许芝萍(1941-1996),女,富阳市新登镇人,1956届初中校友。

1963年9月,浙江农大本科毕业后分配在省农业厅农机处工作。

1972年调入新登中学担任数学教师,1984年任副校长兼工会主席,1991年8月~1996年2月任校党支部书记。

许芝萍热爱教育,教风踏实,刻苦钻研,一丝不苟,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学效果显著。

1988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

她爱护学生,师德高尚,对学生一视同仁,因材施教,视课外辅导、个别帮教为己任。

许芝萍担任领导职务期间,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相关理论,工作中既讲原则又注重团结,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对群众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其最大的特点是善解人意,善于化解矛盾,非常重视调动和发挥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1996年2月,许芝萍因脑溢血逝世,享年56岁。

 

吴梅城

吴梅城(1948~2001),浙江省淳安县人,后移居富阳市新登镇。

1964年就读于新登中学,1965年5月加入共青团,197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5年1月走上教育岗位。

1977年4月~1978年7月,曾在杭州大学进修。

1987年8月调入新登中学,先后任教导主任、副校长。

1994年11月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

1998年8月~2001年3月,任新登中学党支部、党总支书记。

还兼任杭州市中学语文研究会理事、富阳市科技协会理事等社会职务。

吴梅城治学严谨,十分重视教学实践的总结和探讨,曾先后在全国18家报刊杂志上发表《中学生读书艺术》等专著、论文、随笔以及散文67(部)篇。

吴梅城26年来的教育教学以及领导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先后多次获得富阳市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优秀园丁、科技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2000年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将所得2000元奖金资助贫困学生。

2001年3月10日下午4时许,吴梅城因车祸不幸逝世,享年54岁。

 

方秀峰

方秀峰,1935年生,浙江金华汤溪人,杭州师范专科学校物理专业毕业。

1958年到富阳市新登中学担任物理教师,曾担任物理教研组长,校办厂厂长等职务。

2006年2月3日晚因突发脑溢血不幸去世。

方秀峰老师从教近40年,桃李满天下,是新登中学教师爱生如子的杰出代表,无愧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楷模。

“严”与“爱”两字概括了他的一生。

担任班主任20余年,“严”字当头,严格要求学生积极上进,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遵纪守法,刻苦耐劳,文明礼貌。

学生在学习上、思想行为上稍有懈怠,他紧紧抓住绝不放过。

作为师长,对待学生“爱”字当头,爱学生胜过爱子女。

学生病了,接到家里疗养,端水送药。

经常掏钱为学生改善伙食。

有学生因考试压力睡不着,就让学生睡在家里而自己睡在走廊上。

每次发工资,他总是买很多饭菜票,放在一个“公用”的抽屉里,让一些没钱买饭菜的学生自己去拿。

方老师对学生总是倾其所有毫不吝惜,而自己却异常节俭,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

多次为学生春游掏钱,却对自己的子女说:

“春游不去也没什么。

”……在悼念方老师的仪式上82届学生袁国强几度跪倒泣不成声:

“我读高中时每月只有几分钱,方老师经常烧菜让我们改善伙食,还带我到杭州为我配眼镜。

病了,他总是买来药,亲自……”73届学生王锡良爱好无线电,方老师就专门开设兴趣小组,花钱买来12寸电视机及零件,供他们实践。

在毕业之后,方老师还帮他联系北京的实习单位,可王锡良连路费也拿不出,急得哭了,方老师拿出100元钱(当时工资55元/月)交给他。

后来王锡良靠修理电器赚了钱,想买件新衣服送他,他坚决不肯收,更别提还钱了。

他的一生是简朴的一生,奉献的一生。

每一个学生都认为方老师对自己特别好,特别照顾,但之后方老师却从未找过他们中的一个人寻求任何帮助,哪怕有时他非常需要别人帮助。

方秀峰老师视教学质量为命根子,可以说他真的一心扑在教学与学生上,认真准备每一个教学环节,备教材、备实验、备学生、备练习,还自制了大量的教具。

他上的课总能重点突破,生动有趣,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他带的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方老师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实验与动手能力特别强。

在任校办厂厂长时,认真设计研发成功的“电子孵化器”,获得了农业部金奖。

方老师曾数十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爱生积极分子等,仅1984年至1988年就五次被评为县级爱生积极分子。

方老师去世后,富阳电视台、新登广播站、《教育信息报》、《杭州日报》、《富阳日报》等多家媒体作了报导。

特别是《富阳日报》连续八天开辟专栏报导。

浙江省教育厅、杭州市教育局领导都号召全体教师学习方秀峰同志爱生如子的奉献精神。

富阳市教育局向全市教育工作者发出了《关于开展向方秀峰老师学习活动的通知》,大力弘扬方老师爱生如子爱岗敬业的精神。

追悼会上,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鲍学军专门发来唁电。

杭州市教育局长徐一超深情回忆与方秀峰老师之间师生、师徒相处的情景。

富阳市教育局局长蒋建民等高度评价方老师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格。

400多位学生专程赶来为其送行,有的特地从国外赶来。

2006年2月,为纪念恩师,近400名“桃李”自发组织成立“方秀峰奖教奖学基金”。

该基金收到捐款超过10万元,主要奖励师德高尚、爱生如子、教育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和品学兼优、孝敬长辈、热心公益事业的在校学子。

基金会就是要将方秀峰老师这温馨的烛光、高尚的情操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学子沐浴在这份伟大的爱心之中。

 

许锡全

许锡全(1925~2011),籍贯广州,杭州市人,中学生物教师,大专学历。

1948年9月至1949年5月任杭州市江干区化仙桥中心小学教师,并担任教导主任;1949年6月至1949年8月在杭州青年干部学校学习;1949年9月至1957年8月在杭州市江干区第二中心小学教书并担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1957年9月至1979年1月在杭州第七初级中学及杭州江滨中学担任生物老师;1979年1月至1982年10月在新登中学担任生物老师并兼任班主任;1982年10月退休,1994年4月按政策改为离休。

许锡全老师确实是最为平凡普通的一名老师,但他却有着绝不平凡的身世背景,以致他一生遭受到了许多蒙难。

其伯父为许崇智,与汪精卫、廖仲恺并列的国民党元老。

许崇智1906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任前敌总指挥,1912年任福建北伐军总司令,挥师北伐,1917年8月任大元帅府参军长,协助孙中山主持军事。

1925年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部长兼广东省政府主席。

1925年被蒋介石排挤,被迫流亡国外。

其父许崇仪即许崇智的弟弟,亦为国民革命军粤军之高级将领,在孙中山领导下参加北伐,讨伐并击败了叛军陈炯明。

鲁迅先生夫人许广平为许锡全先生的堂姑妈。

这样复杂的家庭背景自然给解放后的许锡全老师的身世带来了许多麻烦。

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文革时期更遭到了批斗,在政治和生活上都长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生活异常艰难;但他从未对生活丧失信心,尽可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1978年12月中央开始对错划的“右派分子”落实政策,他才被派遣到新登中学任教。

1979年3月上级进一步落实政策,宣布纠正了他的“右派”。

他终于可以抬起头来在教育工作上发挥自己的作用,努力工作了。

平反之后,他没有哀叹和抱怨自己命运的多舛、人生道路的坎坷,而是以高涨的热情,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至今他所带班级的许多同学仍深情地缅怀着当年意气风发、干劲十足的班主任许老师。

唐太宗曾有诗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赐萧瑀》)能在这样长期的困境与压抑之下而不失生活的信心,一心认真勤奋地工作,这人生经历与取向是异常难能可贵的。

这也是作为最为平凡普通的许锡全老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古人云,“将以有为也”。

司马子长云,“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我们普通人固然远不能与文天祥、司马迁这样的圣贤相比,但是生活哲理告诉我们:

经不住打击的人只会被生活的洪流吞没,而能够重新站起的方为生活之勇者。

许老师在新登中学工作虽只有短短三年半时间,但他的为人师表、团结同志、关心年轻教师、爱生如子的工作态度和精神风貌却让我们记忆犹新。

他以自己踏实的工作作风、刻苦钻研的治学精神、不厌其烦的耐心和乐于助人的爱心,以及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工作的高度责任心,影响了广大师生。

许老师,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爱岗敬业、默默无闻,为新登中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许老师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深得广大师生的爱戴和社会人士的尊敬。

许老师的一生是平凡而坎坷的,他的一生更是永远值得怀念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