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卷六.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7629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卷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卷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卷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卷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卷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卷六.docx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卷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卷六.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卷六.docx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卷六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卷六)

 一、选择题

  1.德育原则是有效地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  )

  A.基本要求

  B.具体程序

  C.具体方法

  D.实施途径

  2.通过常规训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办法属于(  )

  A.说理教育法

  B.陶冶教育法

  C.榜样示范法

  D.实际锻炼法

  3.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  )

  A.政治立场和观点的教育

  B.政治思想的教育

  C.道德品质的教育

  D.品德的教育

  4.德育过程的基础(  )

  A.活动和交往

  B.自我教育

  C.学校教育

  D.说理教育

  5.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  )

  A.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

  B.智力水平之间的矛盾

  C.品德水平之问的矛盾

  D.能力水平之问的矛盾

  6.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7.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A.教学

  B.社会实践活动

  C.课外活动

  D.班主任工作

  8.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提出过的著名德育原则足(  )

  A.社会化活动法则

  B.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C.自然后果原则

  D.知行统一原则

  9.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下列哪位教育家的成功教育经验(  )

  A.乌申斯基

  B.加里宁

  C.马卡连柯

  D.赞科夫

  10.通过操行评定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方法属于(  )

  A.说服教育法

  B.品德评价法

  C.榜样示范法

  D.陶冶教育法

  二、辨析题

  1.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

  2.“一个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方向性原则。

  三、简答题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2.联系实际,论述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D 4.A 5.C 6.D 7.A 8.B 9.C 10.B

  二、辨析题

  1.错误。

  德育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其主要不同在于三点:

  其一,范畴不同。

德育过程属于教育活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属于素质发展范畴。

其二,影响因素不同。

其三,结果不同。

  2.错误。

  体现的是因材施教的原则。

  三、简答题

  德育过程具有以下几条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四、论述题

  1.

(1)这一原则的基本涵义是: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理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2)这一原则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提出的,符合德育过程的本质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是相辅相成的。

  (3)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①坚持正面教育原则。

以科学的理论,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

  ②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

做到事要实,理要真,情理交融。

  ③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督促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

  2.

(1)这一原则的基本涵义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坚持不渝的要求。

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行为。

  

(2)这一原则是教育者对待受教育者的基本情感和态度。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辩证统一的,尊重信任是严格要求的条件,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3)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要求是:

  ①教育者要尊重、热爱学生;

  ②按照教育目的、德育目标的要求,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和教育。

  考点一:

教学过程的本质。

  例1

  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  )。

  A.促进教师教的过程

  B.促进学生学的过程

  C.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D.形成技能技巧的过程

  【答案】C

  【解析】教学过程的本质是: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考点二: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例2

  论述题: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教学实践中,曾出现过学生走出校门,学工、学农、学军等做法,认为学生获得知识主要借助于他们自身的社会实践。

试从某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出发,对这一做法进行评述。

  【参考答案】

(1)这一做法违背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规律。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具有特殊性。

因为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接受间接经验来实现的。

借助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认识上的捷径。

  (3)强调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绝不是说学生不需要直接经验,直接经验不仅是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途径之一,而且在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过程中具有重大作用,直接经验是掌握问接经验的认识基础。

  (4)在教学过程中,既不应只强调直接经验而忽略问接经验的掌握,也不应只强调间接经验而忽略直接经验的掌握,应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5)学工、学农、学军有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但不能搞形式主义,选择实践活动应从教学目标需要出发。

  例3

  论述题:

当代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是:

在注重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能力和态度的培养。

该趋势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哪两条规律?

试结合教学实际对其中一条规律加以阐述。

  【参考答案】符合以下两条规律:

  

(1)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2)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如果选择

(1),答案要点是:

  ①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有内在必然的联系。

知识是发展智力的条件和基础,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和结果。

  ②知识不能等同于智力,知识的多少并不能证明智力的高低。

  ③知识转化为智力是有条件的。

智力要在活动中才能发展,教学中必须有明确的发展智力的目标,并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实现。

(要联系实际。

  如果选择

(2),答案要点是:

  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一条客观规律。

教学过程应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二者有机统一起来。

  ②学生文化科学知识的掌握和思想品德(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提高是相互作用的。

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他们的思想品德状况(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对学习起着决定作用。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提高又有赖于他们对文化科学知识的掌握。

(联系实际。

  例4

  论述题:

试从教学过程的某一规律出发,评析“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

  【参考答案】

(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培养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师中心论”片面强调教师权威,无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儿童中心论”则是片面强调学生的地位,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影响学生系统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最终使教育目的落空。

  (4)(展开分析。

  例5

  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则无需特别训练的观点属于教育史上的哪种理论流派?

(  )

  A.实质教育派

  B.形式教育派

  C.传统教育派

  D.现代教育派

  【答案】A

  【解析】在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上曾出现过两大流派:

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

形式教育论者注重智力的训练,而忽视知识的掌握;实质教育论强调知识的掌握,而忽视智力的培养。

  【错误防范】相关试题如辨析题:

知识多了,智力自然提高了。

  答案:

错误。

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从传授知识的内容上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是规律性的知识。

只有掌握了规律性的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才能具有真正的思维能力。

第二,从传授知识的量来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学知识的量要适当,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通过思考,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第三,采用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从始至终都应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使学生处在一种对知识的追求状态。

在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上也曾出现两大流派:

儿童中心论和教师中心论。

  例6

  论述题:

在近代教育史上,曾出现过教学应“以书本为中心”与“以直接经验为中心,”的观点之争。

试以“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加以分析论述。

  【参考答案】

(1)“以书本为中心”和“以直接经验为中心”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2)一方面,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以接受间接经验来实现的。

这些经验是经过前人长期实践概括而来的。

学生借助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最简捷、最有效的途径。

另一方面,学生要把间接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必须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直接经验是掌握间接经验的基础。

  (3)“以书本为中心”的观点忽视了学生的直接经验,而“以直接经验为中心”的观点则忽视了学生对间接经验的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7

  阅读下列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这是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心得。

  教书8年的经历,使我越来越坚定一个目标:

做个“懒老师”。

过去,我也曾努力将课文分析来分析去,但学生在读课文时居然没有自己的见解;当我逐字逐句地批改完作文之后,发现学生仍然没有学会写作文,我顿感泄气。

经过思考,我决定还是变“懒”一些吧。

我每改一次作文,了解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之后,就指导他们自己修改。

改好的文章没地方发表,就让学生自己编报发表。

老规矩,第一期我出给学生看。

“不好看?

那好,下次就由你们自己出吧,各小组轮流负责,每两周出一期。

”对于课文,我也不讲来讲去,讲得自己都倒胃口。

“我不勉强你们,你们自己看吧,哪篇好咱们就讲哪篇。

不喜欢的课文只讲一节课,作为补偿,下一堂课我增加一篇课外美文。

”真没想到,一个星期一篇,一不小心,一个学期竟多讲了20多篇文章。

“怎么?

还嫌我课讲得太唠叨了,讲得太多了?

那好,你,就这位大声嚷嚷的同学,你来谈谈对这篇课文的看法吧……”

  问题:

这位教师真的懒吗?

请结合教学过程的某一规律分析上述案例。

  【参考答案】这位老师并不懒,他较好地遵循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这位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

批改作文,了解学生写作水平,做到心中有数;还选择美文进行讲解、引导。

同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修改作文,自己编报发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如果这位教师再进行必要的启发和引导就更好了。

  考点三:

教学原则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例8

  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的关系是(  )。

  A.前者就是后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