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气候学复习内容+答案综合各版本.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74913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象气候学复习内容+答案综合各版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气象气候学复习内容+答案综合各版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气象气候学复习内容+答案综合各版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气象气候学复习内容+答案综合各版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气象气候学复习内容+答案综合各版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气象气候学复习内容+答案综合各版本.docx

《气象气候学复习内容+答案综合各版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象气候学复习内容+答案综合各版本.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气象气候学复习内容+答案综合各版本.docx

气象气候学复习内容+答案综合各版本

气象气候复习题---一些要点概念和问答内容

一、概念

1.为什么可以把90公里以下的干洁大气看成为有固定分子量的单一气体成分?

90km以上,大气的主要成分仍然是氮和氧,但平均从80km开始,由于紫外线的照射,氮和氧已有不同程度的离解,在100km以上,氧分子已经全部离解为氧原子,到250km以上,氮也基本上离解为氮原子。

2.大气成分中哪些成分与气象的关系最为密切?

为什么?

水汽与气象关系最为密切。

在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内,水汽可以凝结或凝华为水滴或冰晶,成云致雨,落水降雹,成为淡水的主要来源。

水的相变水分循环不仅把大气圈、海洋、陆地和生物圈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得能量转化和变化,以及对地面和大气温度都有重要影响。

3.大气中悬浮颗粒的种类,作用和分布规律?

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按形成:

一次颗粒物、二次颗粒物按来源:

天然来源、人为来源)

分布规律:

多集中于大气的低层。

作用:

对云雾形成起重要作用。

固体微粒能散射、反射和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也能减少地面长波辐射的外逸,对地面和空气温度有一定影响,使大气的能见度变坏。

液体微粒悬浮于大气中的水滴和冰晶等水汽凝结物中,聚集在一起,以云雾的形式出现,使能见度变坏,减弱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对气候有很大影响。

4.大气中对人类环境威胁较大的污染物是哪些?

其中哪一种含量最多?

它们产生的主要来源?

(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氨,固体和液体的气溶胶粒子等。

颗粒物:

指大气中液体、固体状物质,又称尘。

硫氧化物:

是硫的氧化物的总称,包括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三氧化二硫,一氧化硫等。

碳的氧化物:

主要是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不属于大气污染物)

氮氧化物:

是氮的氧化物的总称,包括氧化亚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等。

碳氢化合物:

是以碳元素和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甲烷、乙烷等烃类气体。

其它有害物质:

如重金属类,含氟气体,含氯气体等等。

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

5.气象要素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

主要气象要素有哪些?

各主要气象要素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是表示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

主要有:

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能见度等。

气温:

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作气温

气压:

指大气中的压强,他是从观测点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湿度:

表示大气中水汽量多少的物理量

风:

表示气流运动的物理量,它不仅有数值的大小,还具有方向(风向),因此风是矢量

6.试从微观的分子运动论角度说明气压,温度的实质?

空气冷热的程度实质上是空气分子平均动能的表现,当空气获得热量时,其分子运动的平均速度增大,平均动能增大,气温也就升高。

反之当空气失去热量时,其分子运动平均速度减小,平均动能随之减少,气温也就降低。

8.试分析对流层.中间层,这两层中温度随高度降低的不同原因?

平流层和中层随高度迅速增高又是为什么?

对流层主要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除个别情况外,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中间层:

这一层几乎没有臭氧,而氮和氧等气体所能直接吸收的那些波长更短的太阳辐射又大部分被上层吸收掉了。

平流层内存在大量臭氧,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暖层:

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太阳紫外辐射都被该层中的大气物质(主要是原子氧)所吸收。

9.大气由哪些主要成分所组成?

它们的来源,分布和作用怎样?

干空气、水汽、大气气溶胶、空气污染物。

10.冰晶效应

在有冰晶和过冷却水滴共存的云中,由于冰面的饱和水汽压比过冷却水面的饱和水汽压小,当空气中的实有水汽压介于两者之间,即大于冰面饱和水汽压而又小于水面饱和水汽压时,过冷却水滴会因蒸发而减小,水分子不断由水滴向冰晶上转移,冰晶则因凝华而增大。

这种由于冰水共存引起冰水间的水汽转移的作用称为冰晶效应。

11.大气的保温效应

(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

人们把大气的这作用,称为大气保温效应。

地面吸收大气辐射增温,放出地面长波辐射,被对流层水气和CO2吸收,使大气增温;在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表损失热量的过程为大气的保温效应。

12.风海流

盛行风长期作用于海面所形成的稳定流叫风海流。

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的风向是比较衡定的,在海洋上,这些定向风与海洋表层水之间就会发生摩擦,通过摩擦方式,风即可将其一部分能量传递给表层海水,除形成波浪外,还使表层海水发生移流,从而形成风海流。

13.雾凇和雨凇

由于雾中无数零摄氏度以下而尚未结冰的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粘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

雨凇超冷却的降水碰到温度等于或低于零摄氏度的物体表面时所形成玻璃状的透明或无光泽的表面粗糙的冰覆盖层,叫做雨凇。

14.露点温度

指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

空气中的水蒸气变为露珠时候的温度叫露点温度。

露点温度本是个温度值,用它来表示湿度是因为当空气中水汽已达到饱和时,气温与露点温度相同;当水汽未达到饱和时,气温一定高于露点温度。

所以露点与气温的差值可以表示空气中的水汽距离饱和的程度。

15.海陆风

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

在基本气流微弱时,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

(白天,地表受太阳辐射而增温,由于陆地土壤热容量比海水热容量小得多,陆地升温比海洋快得多,因此陆地上的气温显著地比附近海洋上的气温高。

陆地上空气柱因受热膨胀,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上空的空气从陆地流向海洋,然后下沉至低空,又由海面流向陆地,再度上升,遂形成低层海风和铅直剖面上的海风环流。

海风从每天上午开始直到傍晚,风力以下午为最强。

日落以后,陆地降温比海洋快;到了夜间,海上气温高于陆地,就出现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而形成低层陆风和铅直剖面上的陆风环流。

海陆的温差,白天大于夜晚,所以海风较陆风强。

16.台风与龙卷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的气旋性风暴,活动范围极大,常常从热带洋面侵入到中纬度地区,并伴有狂风、暴雨、巨浪和海潮。

龙卷风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的空气涡旋,是在极不稳定天气下由空气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的,由雷暴云底伸展至地面的漏斗状云(龙卷)产生的强烈的旋风,其风力可达12级以上,最大可达100米每秒以上,一般伴有雷雨,有时也伴有冰雹。

17.ENSO

赤道太平洋海面水温的变化与全球大气环流尤其是热带大气环流紧密相关。

其中最直接的联系就是日界线以东的东南太平洋与日界线以西的西太平洋—印度洋之间海平面气压的反相关关系,即南方涛动现象(SO)。

在拉尼娜期间,东南太平洋气压明显升高,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气压减弱。

厄尔尼诺期间的情况正好相反。

鉴于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之间的密切关系,气象上把两者合称为ENSO。

18.山谷风

山地区域在天气晴朗日风向昼夜变化显著的风。

白天山坡增热剧烈,空气自山谷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山坡冷却较快,空气自山上沿坡下滑,形成“山风”。

热带和副热带在干季(温带在夏季)山谷风最显著。

19.高原季风

青藏高原上冬夏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

是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立的风系。

高原相对于四周同高度的自由大气,夏季为热源,在高原近地面层形成一个热低压,低压中心厚度约2.5公里;冬季为冷源,形成一个冷高压,厚度约1.0公里。

与气压场相适应,在距高原地面1公里高度,存在一个冬夏盛行风向相反的季风层,以高原中部最高,向四周逐渐降低。

20.霜和霜冻

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

如果温度在0°C以下,则多余的水汽就在物体表面上凝华为冰晶,这就是霜。

因此霜总是在有利于物体表面辐射冷却的天气条件下形成。

霜一般形成在寒冷季节里晴朗、微风或无风的夜晚。

霜冻多在春秋转换季节,白天气温高于摄氏零度,夜间气温短时间降至零度以下的低温危害现象。

晴朗无风的夜晚,因辐射冷却形成的霜冻称为“辐射霜冻”。

冷空气入侵形成的霜冻称为“平流霜冻”。

两种过程综合作用下形成的霜冻称为“平流辐射霜冻”。

21.什么叫辐射、辐射能?

自然界输送热量有哪三种方式?

唯一不用中间介质的是哪种?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已电磁波的方式向四周发射能量,这种传播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通过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辐射不用介质

22.关于辐射的a,r,d各表示物体辐射的什么性质,它们的大小受什么因素影响?

试举例。

A物体吸收的辐射与投射于其上的辐射之比,吸收率

R物体反射的辐射与投射于其上的辐射之比,反射率

D透过物体的辐射与投射于其上的辐射之比,投射率

A、r、d随着辐射的波长和物体的性质而改变,例如干洁空气对红外线是近似透明的,而水汽对其却能强烈的吸收,雪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很大,但对地面和大气的辐射则几乎能全部吸收。

23.什么叫黑体?

黑体的特征是什么?

某物近似黑体是否必然是暗黑颜色?

为什么又把黑体成为完全辐射体?

黑体:

能将所有波长的辐射全部吸收掉的物体即a=1。

不是。

如对于地面和大气的长波辐射,就可近似地将雪面看做是黑体。

辐射能力强的物体,其吸收能力也强,黑体的吸收率最大,故它是最好的放射体

24.在关于辐射的基本定律中,哪些是限定必须是黑体才完全符合?

哪个是描述黑体与一般辐射体关系的定律?

斯蒂芬—波尔斯曼定律:

黑体的总发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维恩位移定律:

黑体的单色辐射强度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与其绝对温度成反比。

基尔霍夫定律是描述黑体与一般辐射关系的定律。

25.“任何物体都是辐射体”此话应怎样理解?

物体放射的辐射能及最大辐射波长决定于物体什么性质?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已电磁波的方式向四周发射能量。

物体的辐射通量密度。

26.为什么冬天烤火,炉火温度越高,人们越感到温暖?

为什么铁的颜色随温度升高由暗红转为耀眼的白色?

27.什么叫太阳辐射光谱?

其波长范围?

可见光占太阳总辐射能量的百分之几?

其余的能量哪去了?

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称为太阳辐射光谱。

可见光区(0.4——0.76微米)、紫外区(<0.4微米)、红外光区(>0.76微米)。

可见光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50%左右。

其余的能量: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反射。

28.为什么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大气吸收使得太阳辐射减弱在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总损耗中占多大作用?

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但是对可见光吸收很少

29.大气分子对太阳辐射有什么规律?

试用此来解释雨后天空青兰色?

空中尘粒或水滴较多时为什么天空灰白色?

天空青兰色:

因为辐射中青兰色波长较短,容易被大气散射

天空灰白色:

因为空气中存在较多尘埃或雾粒,一定规模的长短波都被同样的散射,使天空成为灰白色。

30.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圈时受到哪些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种?

情况怎样?

最后到达地面的.从全球平均情况而言约占太阳辐射的百分之几?

会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散射、反射。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反射。

云层有着强烈的反射作用,平均反射率为50%至55%,太阳辐射遇到云时被反射一部分或大部分。

一般而言,在大气的削弱作用下,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基本绝迹。

可见光缩减至40%,而红外线却升至60%。

31.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分为哪两部分?

影响其强弱的因子是哪些?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一部分到达地面,称为直接太阳辐射;另一部分为大气的分子、大气中的微尘、水汽等吸收、散射和反射。

被散射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返回宇宙空间,另一部分到达地面,到达地面的这部分称为散射太阳辐射。

到达地面的散射太阳辐射和直接太阳辐射之和称为总辐射。

一是纬度差异(这个影响太阳高度角和日照时间),二是大气透明度,三,日地距离。

32.太阳高度角是如何影响直接辐射的?

以大气质量数为单位说明太阳当顶时和日出日落时,太阳穿过大气距离相差的倍数?

太阳高度角不同,等量的太阳辐射在地面上的散布面积不同,太阳高度角越小,在水平面上的散布面积越大;太阳高度角越小,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越厚,太阳辐射被减弱的越多。

33.为什么一年内夏季,一日内中午前后,散射辐射最强,阴天又比晴天散射大得多?

中午时太阳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均达到最大值。

大气透明系数大,太阳辐射削弱小,直接辐射大,散射辐射小。

阴天大气透明系数小,散射辐射比晴天大。

34.总辐射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为什么有效辐射最大值不在赤道而在北纬20度?

纬度越低,总辐射越大,反之越小。

赤道地区,云雨较多,年辐射总量大为降低,北纬20度在副热带地区,特别是在大陆上的副热带沙漠地区,云量最少,辐射最大,最大值出现在非洲北部。

35.物体温度的升降最终将决定于何种辐射量,为什么?

红外辐射。

任何物体都在辐射红外线,只是强弱之分。

所有高于绝对零度(-273℃)的物质都可以产生红外线。

36.为什么乘飞机到2万公尺高空,天空就不再是蓝色,而变成暗黑色?

即使在低空,天空蓝色也有各种变化,为什么?

因为是2万公尺是平流层,空气稀薄,空气分子少,散射分子少,所以是暗黑色的。

37.大气中哪些部分能强烈吸收长波辐射?

为什么把8.5到12微米叫做“大气窗”?

水汽和液态水,二氧化碳,臭氧。

因为在8.5~12微米处大气对长波辐射的吸收率最小,透明度最大,这个波段的辐射,正好位于地面辐射能力最强处,所以地面辐射有20%的能量透过这一窗口射向宇宙空间,称为“大气窗”

38.何谓大气逆辐射?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有多大?

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

大气这种向外放射能量的方式,称为大气逆辐射。

据计算,如果没有大气,近地面的平均温度应为-23℃,但实际上近地面的均温是15℃,也就是说大气的存在使近地面的温度提高了38℃。

39.地面有效辐射随哪些因素而定?

它有何实际意义?

为什么冬季有云的夜间显的不太冷?

随着地面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和云况在湿热的天气下,有效辐射比干冷时小;有云覆盖时比晴朗天空条件下有效辐射小;空气浑浊度大时比空气干洁时有效辐射小。

冬季有云的夜间,气温不会太低,大气逆辐射强,具有保温作用

40.试述地面差额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年变化随纬度如何改变?

地气系统辐射差额随纬度是如何分布的?

夜间为负,白天为正。

一年中,一般夏季辐射差额为正,冬季为负,最大值出现在较暖的月份,最小值出现在较冷的月份。

辐射差额的年振幅随地理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统一地理纬度来说,陆地辐射差额的年振幅大于海洋。

地气系统辐射平衡在赤道带两侧带至中纬度地区大致呈带状分布,零值线基本上与南北纬35°线平行。

同一纬度,辐射收支可能有明显的变化,特别是热带。

41.海陆增温和冷却过程有何差异?

它导致什么重要结果?

白天,陆地增温快,海洋温度比陆地温度低,反之,则为夜晚。

海陆风。

42.空气与外界热量交换方式有哪些?

在地气之间主要是什么方式?

在气层与气层之间呢?

辐射,传导,对流

辐射

对流

43.有人说积雪可以降温?

又有人说积雪可以保温?

到底积雪对下垫面和积雪区空气的热量起何种影响呢?

对气候的反馈作用。

新雪可反射太阳短波辐射的85~95%,仅红外部分被表层吸收,热辐射率达0.98~0.99,几乎接近完全黑体。

因此,积雪可形成冷源性下垫面和近地层逆温层结,使近地面气温下降好几度(℃)。

积雪区与无积雪区之间热状况的显著差异,使中纬度气旋活动加强。

异常积雪会引起气旋路径偏移。

欧亚大陆积雪的波动,影响东亚大气环流、印度季风活动和中国初夏降水。

积雪变化还引起反射率-温度反馈循环:

若积雪增加,地表反射率增加,吸收的太阳能量减少,气温降低,降雪量增加;反之,则气温升高,降雪量减少。

44.试从干湿绝热递减率的不同,来解释在山的迎风,背风坡常出现的一面森林茂盛,一面草木甚少?

当气流越过山脉时,在迎风坡上升冷却,起初是按照干绝热直减率降温,当空气湿度达到饱和时,水汽凝结,气温就按照湿绝热直减率降低,大部分水分在山前降落。

越过山顶后,空气沿坡下降并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即1℃/100m)增温,这样过山后的空气温度比山前同高度的温度要高得多,湿度也小得多,所以迎风坡水分充足,森林茂盛,背风坡湿度小,不利于植被生长。

45.有一山高1000公尺,如果一块含一定水汽尚未饱和的空气在山脚时温度为10℃,升到300米时开始饱和,到山顶水汽已经全部凝结,并离开气块,剩下的干空气块从山顶下沉,问到山脚时的温度是多少?

(Rm=0.5℃/1000米)?

13.5℃。

46.对流层温度一般是下层温度高上层温度低。

即上层比下层冷(密度大),上重下轻,是否都是不稳定层结构?

而只有逆温层下层比上层低,下重上轻才是稳定的,这种说法片面在哪里?

不是,对流层中的贴地层因为紧贴地面,垂直方向上气流交换很微弱,所以比较稳定。

对流层顶温度随高度分布呈逆温型或等温型,也具有平流层的一些特点,对流微弱。

在逆温层中,较暖而轻的空气位于较冷而重的空气上面,形成一种极其稳定的空气层,就象一个锅盖一样,笼罩在近地层的上空,严重地阻碍着空气的对流运动。

47.对流层的平均气温直减率是多少?

什么叫逆温现象?

它对天气有什么影响?

平均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约0.65℃。

逆温现象: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逆温现象

逆温层能阻碍空气的垂直运动;大量烟尘、水汽等聚集在逆温层下面,使能见度变坏,也易造成大气污染。

二、思考简答

1.为什么人们离开暖浴池会明显感到寒冷?

而盛夏一场雨后,暑热会明显减弱?

人丛浴室离开时水滴会依附在人的皮肤表面,丛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可看出,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时时需要吸收大量能量的,热量作为能量表现形式之一,在水的转化过程中,大量被吸收了,所以会感到寒冷。

2.蒸发是受哪些因素制约的?

各因素起什么作用?

(1)温度对蒸发的影响:

卤水的饱和蒸气压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水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所以温度升高蒸发量增大。

(2)湿度对蒸发的影响:

相对湿度大,蒸发量小。

因为水蒸气含量多,饱和差小,蒸发速度慢。

当饱和差等于零时蒸发停止。

当饱和差小于零时,蒸发为负值。

如大雾天气,卤水要吸潮降度。

空气中的水蒸汽吸收太阳的辐射热能,到达卤水表面的辐射能量相应减少,所以蒸发量减少。

(3)风对蒸发的影响:

风能吹走卤水表面上的湿空气,换来较干燥的空气,有利于蒸发。

因为决定蒸发速率最基本因素是饱和差和风速。

无风时蒸发面上的空气极易达到饱和,故风速越大蒸发速度越大。

(4)浓度的影响:

不同浓度卤水,在相同气象条件下,蒸发出去的水量不同,浓度越高蒸发速度越小,因为浓度越高,卤水粘度越大,卤水中所含溶质越多,饱和蒸汽压值越低,水分子逸出水面越困难,所以高浓度卤水比低浓度卤水蒸发速度慢。

(5)深度对蒸发的影响:

水深对日光的反射率小,即在相同的日照条件下,损失能量少,获得能量多。

卤水越深,热容量越大,吸收太阳辐射能越多,越有利于蒸发,因此水深蒸发量高。

而水浅则有部分蒸发消耗上。

同时卤水深,被风刮起的波浪大,也扩大了蒸发面积。

3.试区别平流雾,辐射雾形成条件,特征,和产生区域的不同点?

辐射雾:

形成于晴朗微风的夜晚,如上海的雾,日出即散。

平流雾:

冷气流或冷洋流流到暖空气下方。

如秘鲁首都利马的雾,大风才能吹散。

辐射雾是由地面辐射冷却使贴地气层变冷而形成的。

有利于形成辐射雾的条件是①有充足的水汽;②天气晴朗少云;③风力微弱(1~3m/s);④大气层结稳定。

辐射雾的厚度随空气的冷却程度和风力而定;辐射雾有明显的地方性。

平流雾是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而逐渐冷却形成的。

海洋上暖而湿的空气流到冷的大陆上或者冷的海洋面上,都可以形成平流雾。

有利于形成平流雾的条件是①下垫面与暖湿空气的温差较大;②暖湿空气的湿度大;③适宜的风向(由暖向冷);④层结较稳定。

适宜的风向和风速,能发展一定强度的湍流,使雾达到一定程度;平流雾的生消主要取决于有无暖湿空气的平流,只要有暖湿空气不断流来,雾可以持久不消,而且范围很广。

平流雾的范围和厚度一般比辐射雾大,在海洋上四季皆可能出现。

4.使空中水汽凝结成云滴主要靠什么途径?

使水汽达到饱和而凝结,并且有凝结核存在

5,云滴增长有哪两种过程?

她们分别在什么阶段起主要作用?

一是为云滴的凝结增长(形成与发展阶段)二是云滴冲并增长(运动过程中)

6.降水有哪几种形式?

各种降水的形态是如何定义的?

水成云形成的降水:

水滴的温度可以再0°以上,或以下。

冰成云形成的降水:

由冰晶组成的云,温度低,多在-40°以下

混合云形成的降水:

有水滴和冰晶组成的云

7.凝结核在水汽的凝结中起什么作用?

其大水和性质对凝结过程有什么关系?

水汽附着在凝结核上,形成水滴,其饱和水汽压就降低很多,凝结现象得以产生。

凝结核帮助水汽凝结。

8.冰雹的成因?

为何会出现透明冰层交替包裹,一直发展到如此大的冰块造成严重灾害?

P99

9.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是什么?

达到凝结的途径通常有哪些?

对雾和云主要靠什么?

一是大气中的水汽要达到或超过饱和状态,二是要具有凝结核或凝华核

雾是水汽凝结冷却的过程。

云是靠水汽达到饱和而凝结的

10.雾是什么?

辐射雾和平流雾是如何定义的?

雾是由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滴或冰晶所组成的,其下层与地面相连接,当水平能见度降到1km以内时,称为雾。

辐射雾:

由于夜间地面辐射冷却,直接使近地面气层变冷而形成的雾

平流雾:

当暖空气移到冷的下垫面上时形成的雾

11.比较地表凝结,凝华物的特征及形成条件?

霜是否就是霜冻?

不是,霜是物质,霜冻是现象。

12.云和雾有什么关系?

按发生学分类,云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雾的下层贴近地面,是发生在低空的水汽凝结现象,而云是发生在高空的水汽凝结现象,其下界是不和地面相连的(山区除外)

团块状积状云表面不匀整的波状云均匀的云幕层

13.积状云是有哪一种上升运动形成的?

从发展阶段分为哪三种积状云?

它的典型特征是什么?

怎么具有的?

14.‘积状云和层状云有何区别?

它们各自产生的降水有何不同?

15.降水形式有哪几种?

各种降水形态是如何定义的?

16.用来判断未来天气的特殊云状有哪几种?

能反映哪些未来天气?

17.当前人工影响云雨的基本原理和作法是什么?

18.冰雹的成因?

为何会出现透明冰层交替包裹,一直发展到如此大的冰块造成严重灾害?

P99

19.大气受到的4种力?

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力

20.大气环流的形成。

大气大范围运动的状态。

某一大范围的地区(如欧亚地区、半球、全球),某一大气层次(如对流层、平流层、中层、整个大气圈)在一个长时期(如月、季、年、多年)的大气运动的平均状态或某一个时段(如一周、梅雨期间)的大气运动的变化过程都可以称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完成地球-大气系统角动量、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平衡,以及各种能量间的相互转换的重要机制,又同时是这些物理量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

因此,研究大气环流的特征及其形成、维持、变化和作用,掌握其演变规律,不仅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将有利于改进和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有利于探索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更有效地利用气候资源。

大气环流通常包含平均纬向环流、平均水平环流和平均径圈环流3部分。

  ①平均纬向环流。

指大气盛行的以极地为中心并绕其旋转的纬向气流,这是大气环流的最基本的状态,就对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