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名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7437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四大名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四大名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四大名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四大名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四大名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四大名医.docx

《中国古代四大名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四大名医.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四大名医.docx

中国古代四大名医

中国古代四大名医

中华“医祖”扁鹊

              诊病圣手

  扁鹊,战国时代名医,我国中医理论的奠基者,他以自己的实践首创中医“四诊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望、闻、问、切,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诊断体系,扁鹊的一生,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写了扁鹊传记。

因此,扁鹊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被写入正史的医生。

  

    行医救人,尊称“扁鹊”

  扁鹊留给后人太多的谜团,首先就是他的姓名。

《史记》中写道:

“扁鹊者渤海郡人也。

”说扁鹊是渤海郡(今河北任丘一带)人士。

之后继续写道:

“姓秦氏,名越人。

”意思是扁鹊叫秦越人。

在《史记·正义》里,还记载了扁鹊“家于卢国”,是卢国(今山东长清一带)人士,所以又叫卢医。

因此,扁鹊有3个名字,扁鹊、秦越人和卢医。

  得到认可的说法是,扁鹊是上古时期一位传说中的医生,到处行医,治病救人。

人们非常尊敬他,就把他比做一只带来喜悦的喜鹊,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

秦越人确有其人,《史记》中记载他是渤海郡的一名大夫,而卢医则是指他的出生地在卢国。

由此可见,“扁鹊”是古代医术高超者的一个通用名词。

秦越人也被称为“扁鹊”。

按照古人的传说,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将安康和快乐带到哪里,好比是带来喜讯的喜鹊,所以,古人把那些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称作“扁鹊”。

而这个出生在卢国、名叫秦越人的医生医术高明、学识渊博,走南闯北、治病救人,顺理成章地被人们尊敬地称作“扁鹊”。

三百寿命年龄成谜

  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就是扁鹊生活的时代十分模糊和混乱。

在现存的文献中,扁鹊的行医时间范围很广,如《史记》、《论衡》、《战国策》、《列子》等,如果将这些文献中扁鹊的活动时间相加,巳经超出了一般人的寿命。

  《韩非子》中“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家喻户晓,故事大约发生在公元前695年:

扁鹊为虢国太子看病大约在公元前655年;而他为秦国的秦武王看病大约在公元前309年。

以此类推,在300多年的范围内,都有扁鹊的行为被记载,所以,人们很难界定扁鹊的生活年代。

  有几种方法可以界定扁鹊大约生活的时代:

第一,班固《汉书·古今人表》里把从上古到秦朝的1000多人都记载下来,并根据一定顺序为这些人排列了高低。

书中,扁鹊与越王勾践、赵简子大体同一时代,所以有人说扁鹊应该是春秋末、战国初人。

第二,扁鹊在300多年时间里有很多记载:

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认为可信的病例作为界定扁鹊活动的时间。

如比较多的人认为扁鹊死于秦国,之后便再也没有关于扁鹊的记载,大约为公元前309年。

第三,对扁鹊不要做非常准确的界定,因为他的很多故事都是传说、寓言,很难考证。

因此,可以笼统地说扁鹊是春秋战国人或东周人。

  言脉之始治疾之圣

关于扁鹊的医术修为,史学界一般认为,他是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刻苦钻研、不断总结,才使其学识与医术达到了常人难以超越的高度,最终成为流芳千古的一代名医。

  扁鹊在汉代就已经是人人皆知的名医,西晋有一位炼丹家葛洪,说扁鹊是“治疾之圣”。

在扁鹊身上,人们看到了在中医治疗法的几个关键环节中,他都有开创之功,首当其冲的就是切脉。

  有一个故事,晋国总揽朝政的赵简子病重,人们找来了扁鹊。

《史记》中写道“扁鹊入视病,出。

”意思是扁鹊进去后为赵简子诊病,很快就出来了。

扁鹊说,赵简子现在虽然昏迷不醒。

但他的脉搏跳动很正常,不出三日一定能醒来。

两天半后,赵简子果然醒了,这说明扁鹊号脉很有把握。

  在扁鹊之前,中医就已经掌握了切脉,但过去切脉要顶着人身体的血脉一点点去摸,十分麻烦。

扁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人体切脉的交接点--寸口,就是今天中医诊脉时的手腕部。

司马迁曾评价“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矣。

”认为中医的脉学是从扁鹊开始的。

对于这样的评价,后世学者也有不同见解,他们认为,春秋战国时期诊脉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当时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难经》中,已经对诊脉有过许多详细的论述。

这些都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脉学已经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望闻问切妙手回春

  除了诊脉之外,扁鹊的医疗技术也十分神奇。

《史记》记载,一次,扁鹊带几个学生路过虢国,大街小巷都传太子已死。

扁鹊走到宫门前,问国王身边的中庶子太子的事情,中庶子说,太子的病是血气运行错乱,突发暴病,造成内脏受伤。

扁鹊又问,什么时候死的,是否下葬。

中庶子回答,死去半天时间,并未下葬。

扁鹊听到这儿告诉中庶子,请转告国王,大夫秦越人愿意为太子看病。

  虢国国王听说有大夫要医治已经死去的太子,亲自接见扁鹊,叙述了太子的病情。

扁鹊说,你现在回去看看,太子还有呼吸,鼻子还在微微振动,顺着他的两个大腿向上摸,体温还有。

见到太子后,扁鹊通过观察得出了一个结论,太子得的是一种尸厥,并不是真死,并马上开始施救。

扁鹊让学生子阳在太子头顶的百会穴实施针灸,然后又配了两副热药,让另一个学生子豹拿这两副药在太子腋下不断地熨烫、摩擦,很快,太子就呼吸正常,活了过来。

这时候,扁鹊又配了药让太子按时服用,20多天后,太子完全恢复。

  从史书所记载的扁鹊治病案例中可以看出,扁鹊在诊断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法:

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

  望诊技术出神入化

  在“四诊法”中,望诊居于首位,十分重要,也十分深奥。

扁鹊不仅诊脉的能力非同寻常,望诊的技术更是出神入化,最能体现扁鹊这一绝技的就是已经编入中学教材的《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

  故事的过程大家很熟悉,一次,扁鹊见到蔡桓公后说,您的气色不好,要赶紧医治。

桓公不以为然扁鹊无奈离开了。

10天后,扁鹊又看到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赶紧医治,不治将会发展。

桓公还是不以为然。

又过了10天,扁鹊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不治会更加严重。

桓公依然不治。

第四次扁鹊又看见桓公,一语不发,转身就走。

桓公赶紧派人追问,扁鹊说,国王已经病入骨髓,我也没办法。

几天后,国王果然浑身疼痛,于是派人寻找扁鹊。

这时扁鹊巳经跑到了秦国,桓公很快就死去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两个问题:

第一,扁鹊是个望诊高手,由表及里、由浅及深,非常注重人体的组织结构;第二,故事本身是个寓言,它的寓意是通过这件事告诫国君,国家有问题要及时整改,防患于未然,等问题不可收拾了,就会亡国。

              扁鹊之谜

  扁鹊是我国古代名医,他满腔热情,治病救人,后来的人崇拜他、热爱他,于是在他身上不断添加了许多神奇的故事。

虽然如此,但扁鹊对医学的贡

献以及他满腔热情、治病救人的行医态度依然值得人们颂扬。

  高人相助天赋异秉

  《史记·扁鹊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长桑君把扁鹊叫到跟前说,我现在老了,有一个禁方想给你服用,但是你必须按我说的去做。

扁鹊赶忙点头答应。

长桑君掏出药对扁鹊说,吃这种药应该用上池之水送下。

上池之水是什么?

有一种解释是上池之水就是人们常说的露水。

扁鹊答应了。

  交待完后长桑君突然不见了,扁鹊感觉到长桑君不是凡人,就按照长桑君对他的要求,用上池之水服药一个月。

一个月后,扁鹊突然“视见垣一方人”,意思是他突然看到了墙另一边的人。

结果,扁鹊用这个办法来治病,可以看到病人脏腑的情况,判断病人的病症。

  扁鹊究竟有没有特异功能,已经无从知晓。

后人认为,也许是由于扁鹊看病非常精准、神奇,人们对他十分崇拜,才有了这个故事,“视见垣一方人”很可能是后人加上去的。

  六人不治缺乏依据

  在扁鹊身上,还有“六不治”之谜,《史记》记载,“六不治”即有六种

病大夫可以不给病人医治:

第一,骄恣不论于理。

意思是人非常傲慢、骄横,不治;第二,重财轻身。

意恩是自己病得很重,也不肯花钱医治,不治;第三,衣食不能适。

意思是穿衣不当,吃得不好,暴饮暴食,不治;第四,阴阳并,脏气不定。

意思是阴阳失调,肠胃、内脏、消化系统紊乱,不治;第五,形赢不能服药。

意思是身体赢弱,药都吃不下去,不治;第六,信巫不信医。

意思是不相信医生,相信巫术,不治。

  关于“六不治”有两大问题分别为是不是扁鹊的思想和有没有道理。

从《史记》看,并没有明确指出“六不治”是扁鹊所提出,从行文分析,这一言论不像扁鹊的言论,反倒像司马迁在写完扁鹊的故事后自己发表的一些议论。

  从“六不治”中不难看出,一些说法是不合适的。

如第一条,骄恣不论于理。

人不讲道理、蛮横有两个原因,一是受教育少、不懂事,二是得病后非常痛苦,情绪变坏。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大夫应该劝说其配合医治。

 阴差阳错发现牛黄

  有个小故事,扁鹊的邻居阳文是位中风偏瘫患者,这天,扁鹊正研磨青礞石为邻居配药,谁知正在配药的过程中,外面响起了喧哗声。

原来,阳文家杀了一只老黄牛后,发现牛胆里有块黄色的石头,阳文的儿子阳宝觉得有意思,就拿给了扁鹊。

扁鹊把牛黄和青礞石放在了一起。

这时,有人急匆匆跑来告诉他们,阳文又犯病了,扁鹊赶忙跑到了邻居家。

看到阳文病得很重,扁鹊让阳宝去取青礞石,结果阳宝匆忙中,竟然错拿了牛黄。

扁鹊将牛黄研成末,给病人喂下,阳文渐渐地缓和了。

回到家后,扁鹊才发现阳文服下的并不是青礞石,而是牛黄。

  第二天,扁鹊特意用牛黄为阳文配药,没几天,阳文的病就好了。

这时候,扁鹊才发现牛黄确实有治疗中风的特效。

后来,扁鹊对阳宝说,牛黄是一味药,子鼠丑牛,所以牛黄也可以叫‘丑宝”。

这就是关于牛黄的传说,这个故事也许是老百姓在景仰扁鹊的同时,为他编出来的故事,是为了让扁鹊的形象更圆满、高大。

  取长补短互换人心

  关于扁鹊的神奇还有个小故事,鲁公扈和赵齐婴找扁鹊看病。

扁鹊替他们治好后把他们叫来说,你们的疾病治好了,但是你们身上还有先天的病没有解决,鲁公扈理想远大,但优柔寡断,赵齐婴没有志向,可能够决断事情,所以我想给你们换换心。

两个人听后表示同意。

  扁鹊为鲁公扈和赵齐婴熬制了汤药,喝了药后,两个人3天不省人事。

在这个过程中,扁鹊为他们换了心,一段时间后,两个人健康如初,分头回家。

谁料鲁公扈回到了赵齐婴家,而赵齐婴则去了鲁公扈家。

两家的老婆、孩子不明所以,竟然打了起来。

于是,两个人赶忙把扁鹊找来,扁鹊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做了解释,才算平息。

  这个传说近乎荒诞,其实,“变心”更主要的是一种教育意义:

第一,古代人曾经想像过器官移植,但当时的科技水平和药物的能力还达不到移植器官的水平;第二,这个寓言告诉人们相互之间要取长补短。

  随俗为变受人尊敬

  扁鹊名震天下,《史记》中记载的很清楚,扁鹊是一个全方位的医学家,他能够根据当地老百姓的要求来做治疗。

如他在赵国发现当地很多妇女有病,就开妇科门诊;在洛阳发现当地的很多老人眼睛、耳朵有病,就开耳鼻医;发现秦国很多小孩得病,就开小儿医。

司马迁评价扁鹊“随俗为变”,所以扁鹊被人们所尊敬。

  从扁鹊的行踪看,由东到西,从山东到河北、河南、山西……一路上都留下了他的许多故事。

扁鹊到了秦国后,正是秦武王当政时期。

秦武王患病,扁鹊诊断后,本来准备为其配药,可有些小人却在秦武王身边诋毁扁鹊,他们说,武王啊,您的病在眼睛下面,耳朵前面,让扁鹊治,不仅治不好,反而会让您眼睛也看不见,耳朵也听不见。

秦武王信以为真,质问扁鹊。

扁鹊非常生气地说,你与有知识的人在一起商谋大事,可以得天下,如果你和一些鼠辈之人共谋、共事,将亡天下。

正当扁鹊准备离开泰国的时候,一个非常嫉妒扁鹊的大夫派人在扁鹊离开秦国的路上杀害了扁鹊。

一代名医,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

后汉神医华佗

           神医传奇

  华佗(约公元145年一208年),字元化,名府,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河南永城一带)人,东汉末医学家。

关于华佗的家世以及师从何人,史书都没有记载,这说明在当时,华佗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

不求名利,不慕富贵,使华佗得以集中精力于医药的研究。

《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

  

      料病如神预知生死

  《三国志·华佗传》中记载,华佗给病人诊断时,往往能够做到料病如神,预知生死。

据说,甘宁国相的夫人怀孕6个月,突然腹痛难忍,家人赶忙请华佗来治疗。

华佗号脉后,告诉甘宁胎儿巳死。

然后,华佗找一女眷,摸一摸甘宁夫人的腹部,看胎儿是在左侧还是右侧,左边即是男胎,右边则是女胎。

女眷摸过后,说在左边,华佗立即准备了汤药,让甘宁夫人喝下去,果然产下一个已死的男婴。

男胎产下后,甘宁夫人的腹痛立即就止住了。

  一次,广宁太守陈登得了一种怪病,心烦、面红、吃不下饭,于是请华佗诊病。

华佗号脉后告诉他,你的腹中有虫。

华伦为陈登准备了两剂药,陈登喝下药后,约莫一顿饭的工夫,竟然吐出好多虫,病很快就好了。

病好以后,华佗告诉他,此病3年后还会复发,如果发作的时候遇到良医,还能救活;若遇不到良医,性命不保。

3年后,陈登的病果然复发,怎奈当时华佗不在,无人可治,陈登很快就病死了。

  有一位严先生和几个朋友一起拜访华佗,几个人进来后华佗对严先生说,你是不是感到身体有点不舒服?

严先生回答说,没有。

华佗说,根据面相来看,你得了急病,不要多喝酒,吃完饭赶快回家。

结果,这位严先生吃完饭,在回家的途中发病,当天晚上就病死了。

还有一位许督邮得了胃病后告诉华佗,自己前一天找了一位医官为自己扎针,但是扎过以后咳嗽得非常厉害,晚上不能睡觉。

华佗告诉许督邮,他没有扎中你的胃管,而是误伤了肝,这样一来,你的饭量会一天天减少,5天以后就不行了。

果然,到了第5天,许督邮就病故了。

  精于方药子病治母

  在《三国志》这样的正史中,关于华佗治疗疾病的案例也很多。

有一个下级军官叫李成,吐血吐得厉害,昼夜咳嗽,不得安宁。

华佗诊断后说,你虽然吐血,但病不在肺部,而在肠,你得了肠壅,我给你两钱散剂药,一个月后就可康复,但是你要记住,此病18年后还会复发,我再给你配一副药,到时候服用不但可以痊愈,而且永不复发。

李成听后很高兴,吃了华佗的药后果然病情好转,于是把另一副药当宝贝一样珍藏起来,等待18年后服用。

  五六年后,李成的一个亲戚和他得了同样的病,听说李成还藏有一副救命药,就央求李成拿出药救自己的命。

李成思想斗争很激烈,但他又不忍心看着自己的亲戚死去,只好咬咬牙,将药给了这个亲戚。

之后,李成到处寻找华佗,无奈这时华佗已经被曹操抓进监狱。

到了第18个年头,李成的病果然复发,由于没有药,李成病死。

  还有一个奇特的例子叫子病治母。

当时东阳县(今安徽天长县)有一个人家两岁的小孩,吃完奶后总是拉肚子,久治不愈。

华佗看明情况后,建议小孩停药,认为病根儿在母亲身上,母亲的乳汁有虚寒,孩子吃了才拉肚子。

华佗为孩子的母亲开了10剂药,之后小孩果然不拉肚子了。

  中医认为,人的五脏六腑通过十二经络,组成了一个上下相连、内外相通协调的整体,一个脏腑的疾病可以通过经络和五行的关系影响到另一个脏腑,所以可以通过五行相克的理论来调治,而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体的内部达到阴阳平衡。

  情志疗病无方无剂

  《三国志》和《后汉书》还记载了华佗更为神奇的地方,不用药也能治好病人。

据《华佗传》记载,一个郡守得病后请华佗诊断,华佗认为郡守的病是气结所致,要想根洽,必须让他再一次动怒。

于是,华佗先向郡守索要诊金,一次不够要两次,不断地要,要了很多钱,就是不治病,郡守十分生气。

华佗要了足够的钱财,便溜之大吉,还留下一封书信,把郡守臭骂了一通。

郡守大

怒,下令派人追杀华佗,自己则吐了好几升黑血,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了。

  中医认为,人有七情,也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当人受到七情的刺激后,身体会产生一种反应,称为情志。

如果人体受的刺激过重,平衡就会被破坏,华佗用情志疗法治病,就是要恢复这种平衡。

  麻沸药散外科鼻祖

  华佗除了流传下一些医术高明的小故事外,还有一个伟大之处,传说华佗发明了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

有一位士大夫得病后请华佗诊断,华佗说,你的病不在外表,而在腹腔里,之后便为这位病人进行了腹腔手术。

这是我国正史中记载的最早的腹腔手术,仅凭这一点,人们称华佗为“神医”就毫不为

过。

据《后汉书》记载,华佗发明了一种药,叫麻沸散,这个病人做腹腔手术时,华佗让病人将药配酒一起喝下,病人像醉酒一样失去知觉后,华佗再进行手术。

最后,华佗把病人腹部的伤口缝合,涂上一层神膏,几天后,伤口就愈合了。

这一记载早于西方的腹腔手术1000多年,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一段历

史。

可惜在曹操杀死华佗后,麻沸散失传,后来很多人不断地寻找、研究麻沸散的配制方法,流传了很多种说法。

  神医传世妙手回春

  人们把华佗看作神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华伦与扁鹊属于同一个流派。

如果读过《史记·扁鹊列传》,再读《三国志》和《后汉书》,就会发现华佗和扁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十分神奇;让人不可思议。

所以,华佗的神奇是人们把他选为中国神医代表的重要原因。

  名医张仲景与华佗就不属同一流派,张仲景史书没有传记,但传下来的两部医学名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记载了269个处方,对后世影响极大。

一直到今天,学中医的人还要把张仲景的医方熟记在心。

扁鹊与华佗没有医方传世,今人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治病的,但这两位医生的神奇让所有人叹为观止,所以华佗更符合人们对于神医的标准。

  今天,无论走到什么地方,人们都可以听到当称颂一位医生医术高明的时候,最高的赞誉就是“华伦再世,妙手回春”。

华佗之死

  华佗之死,流传最广的是《三国演义》中的说法。

曹操得了头风病,头痛不止,请华佗医治。

华佗说,你的病根儿在脑子,需要喝一副药,然后让我用利斧劈开你的脑袋,祛除病根儿。

曹操疑心很重,他认为华佗想借机替关羽报仇,杀死自己,一怒之下把华佗关进监狱并最终杀害。

但这是历史真相吗?

  巨星陨落神医枉死

  《三国志》和《后汉书》在记载了大量华佗的神奇故事后写了一句话,“太祖闻而召佗”,太祖即指曹操,意思是曹操听说了华佗的故事后召见华佗。

  曹操召见华佗要有理由,这时曹操恰好患有头风病,头风病是持续性的神经痛,很难判断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所以,一方面从客观上来说华伦的医术神奇,从主观上来看曹操也的确患病,这样曹操就动了召见华佗之心。

曹操召见华佗分两步,开始的时候,史书记载是“常在左右”,曹操的病一发作,华伦就为他针灸治疗。

此时,曹操对华佗的依赖性还不强。

  第二个阶段,史书记载后来“太祖亲理”,曹操亲自处理国家大政,“得病笃重”,病得很重,“使佗专视”,召见华伦专门为自己看病,由一般需求转变成了特殊需求。

“太祖亲理”大体在袁绍集团灭亡后,曹操掌握了东汉的实权,随着朝政的繁忙,曹操的病越来越重,头风病天天发作,曹操很难离开华佗的治疗。

  然而华伦在曹操身边只待了一阵,就请假离开,什么理由呢?

两部史书的记载略有不同。

《后汉书》记载,华佗回家取药方;《三国志》记载,华佗收到家信。

《后汉书》在记载华佗请假回家的时候讲了4点理由:

一、性格古怪;二、内心不得意;三、耻于为医;四、思念家人。

而《三国志》的记载只有一个理由,就是“久远思家归”。

  华佗请假回家后,以妻子有病为由,多次续假不归。

曹操又是写信,又是派地方官催促,华佗都不肯回来。

关于华伦不肯回去为曹操治病的原因,《三国志》与《后汉书》的记载相似,都认为华佗仗着自己医术高明,不愿意为曹

操一个人服务。

曹操大怒,派人去查,一查之下,果然发现华佗的妻子装病,于是把华佗抓起来,送到许县投入狱中。

最终,将华佗杀害。

  错失人才妄言“鼠辈”

  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曹操爱才、惜才、重才,那么,为什么曹操会毫不犹豫地杀掉华佗呢?

主要有两个方面。

从曹操这方面来看,华佗可杀,而且杀而无事。

可杀是因为华佗犯了欺骗罪,按照当时的法律,欺骗曹操是可杀的。

那么,杀了华伦后会惹什么麻烦吗?

不会。

华伦是个医生,在当时医生被称为方士,是一类社会地位很低下的人,所以曹操称他为“鼠辈”。

中国古代历来有句话,叫做“上医医国,其次疾人”。

意思是作为一个读书人,最高明的是治理国家,没本事的人才去给老百姓看病。

  作为华佗,也负有一定责任。

主要有三点:

一、不愿意给曹操当侍医;二、思乡心切;三、不了解曹操。

曹操是东汉丞相,一代枭雄,掌握着生死大权,华佗得罪曹操,并且找了一个很拙劣的理由,让妻子装病,很容易就被查出来。

  有人说曹操爱才,华佗是有才之士,不该杀。

但封建专制制度从来都是把人和才分开来的,说曹操爱人才的讲法不对,曹操爱的只是才,并不是有才的人。

曹操以华佗不为自己治病为理由杀华佗,而且把华佗称为“鼠辈”,这说明他既不重视华佗这个人,也没有重视华佗的才。

在曹操看来,像华佗这样的人满天下都是、其实曹操恰恰错了,人才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稀缺资源。

杀了华佗后,后来曹操的小儿子曹冲患了重病,无人能医治,曹冲临死的时候,曹操终于后悔自己杀了华佗。

  “要挟”谬说难以立足。

  华佗之死,曹操难辞其咎。

但是关于华佗之死,还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说法叫“要挟说”,这一派观点认为,华佗仰仗着自己高超的医术,要挟曹操给自己官做,曹操一怒之下,杀了华佗。

这是一个荒谬新说,提出“要挟说”的人为华佗之所以要挟曹操总结了3点理由:

一、心理失衡;二、养病自重;三、夸大病情。

这三条貌似有理,其实一条都站不住脚。

  首先是心理失衡,谬说认为华佗是个读书人,本想做官,最后当了医生,感到耻辱。

据《三国志》和《后汉书》记载,华佗确实认为当医生耻辱,但不足以成为其心理失衡的原因。

  第一、生逢乱世,不愿为宫。

华佗生活在东汉末年,早年有人推举他做孝廉,被华佗拒绝。

第二,要挟要官,有悖逻辑。

第三,养病之说,纯属强词。

曹操认为华佗可以治好自己的病但不治,有意养病要使自己纯属强词夺理,假如华佗想做宫,一步到位把病治好,断根求官更为可信。

第四,华佗是乐于从医,不是耻于为医。

早年作为一个读书人,华佗确实想为宫,但在行医的几十年间,华佗与医学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知道乱世之中的百姓非常需要良医。

其次是养病自重,养病自重是曹操杀了华佗后所说,为自己开脱罪责的成分很重。

杀华佗前,谋士曾经劝阻曹操。

但曹操坚持己见,杀死华佗,养病说颇有借口之嫌,不能作为定论。

另外就是缺乏理解,曹操作为病人,求治心切。

曹操的头风病华佗不能手到病除,因此曹操认为华佗养病自重。

  最后是夸大病情,头风病确实难治,到今天,这种神经性疼痛还很难治好。

华佗只不过如实告诉了曹操病情,而且头风病一般都有并发症,曹操的头风病一犯就心慌、头晕。

在这种情况下,华佗如实相告,曹操却认为他是夸大病情。

  那么华佗真正的死因是什么?

第一,触怒曹操。

曹操又是写信,又是派人,华佗欺骗曹操,让妻子装病,触怒了曹操,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曹操既没有尊重华佗的选择,也没有看重华佗的才,才会毫不犹豫地杀死华佗。

  神医的被杀,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麻沸散失传,中医外科受到了重大打击,华佗的重要医方也没有流传下来。

华佗之死是中医学史上一个重大的损失,一直到今天,人们对神医华佗之死仍然抱着一种深深的惋惜之情。

明代“医圣”李时珍

  坎坷从医路

  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字东壁,号濒湖,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人。

李时珍所撰写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瑰宝,几百年来,中

国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本草纲目》的传说,而李时珍本人的经历更是颇具传奇色彩,被尊为“医中之圣”。

祥瑞纷至李家宅

  1518年,李时珍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他的祖父是位“铃医”,即晃着铃挡走街串巷招徕看病生意的医生,地位低下,默默无闻。

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是位乡村医生。

由于李言闻的医德高尚,医术高明,最终成为了皇家御医,官居太医院吏目,从九品。

李言闻有不少著作问世,如《人参传》,很可惜没能传世,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被李时珍引用到自己的著作里。

现在有很多学者强调,李时珍后来之所以成为一名伟大的医生,是受其父亲和祖父的影响,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

首先,李时珍是家里的老二,哥哥李果珍从未学医,如果受家族影响,为什么哥哥反而没有学医呢?

其次,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为李时珍设计的人生道路以及李时珍对自己的期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