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 知行合一.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73754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致良知 知行合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致良知 知行合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致良知 知行合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致良知 知行合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致良知 知行合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致良知 知行合一.docx

《致良知 知行合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致良知 知行合一.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致良知 知行合一.docx

致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知行合一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北仑明港中学张晶晶

【内容提要】新课程实施以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过程和方法,重视情感体验等理念是历史教学一线的“老革命们”遇到的“新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价值观教育却遭遇着困境和瓶颈,笔者试从价值观形成的心理过程,将教学中采用的策略及注意的问题做一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心理过程

一、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令人担忧的中学生价值观表现:

其一,在社会上,重庆一家媒体公布一份针对90后现状的网络调查问卷显示,在参与调查的1200多名90后中,只有24.66%的人认为社会责任感是成人最应具备的素质,比例不到四分之一。

其二,在课堂上,如在《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这一个专题学习完以后,整个班级甚至可以齐声说出同样一句话,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顺应历史潮流,为祖国的未来好好学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价值观教育的缺失,不可不谓历史教育的悲哀,经过多年考场的历练,在课堂上、在试卷上学生能够轻松地答出得到满分的答案,因为这已然是他们答题答出来的条件反射了,然而真正进入他们心灵的又有多少呢?

付诸行动的又有多少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

其次,教育的灵魂

教育的首要目的——学会做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句简单的话却道出了教育的首要目的乃教人学做真人,教学的过程如果忽视了情感、价值观教育,将生动、丰富的教学变成一味的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正如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新指出的:

“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的教学过程,但是它给予积极情感的食量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

”那么无疑等于我们又制造了一个高科技高性能的产品,少了一个拥有丰富情感、价值取向高尚的人。

历史教学具有其独特性,好的历史课应该是学生在课上有了学习兴趣,有发自内心或身临其境的情感态度体验,在参与探究有价值的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将习得的历史知识、智慧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成为指导自己成长的价值准则。

再次,《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在《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为三大方面:

第一方面主要涉及对国家、民族、社会的了解、热爱、责任、理想;第二方面主要面对学生自己,要培养人文主义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创新的态度;第三方面主要面对世界,要有广阔的胸怀、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因此在中学教学中,历史学科凭借其独特的学科性质,对于中学生价值观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不可取代的地位。

二、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1、目标缺乏层次: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往往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水平层次。

课标笼统进地行原则性的描述,如“培养……观点”、“树立……精神”、“具有……真挚感情”,这样表述,历史教师难以把握,既缺乏情感教育目标形成的水平层次、也缺乏操作实践的步骤、还给其评价带来极大困难,教师往往只能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代替情感水平的评价,使情感教育目标难以落实。

2、流于形式:

就教育现状来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育似乎只是公开课的必备条件,而在常规课堂上,价值观教育却大多流于形式,更多的是生硬的譬喻、简单的贴标签和纯粹的道德说教。

3、教法的缺失:

在现行的教学方法中,最常用的就是利用文字、音乐、视频等方式制造营造教学情境,这种方法有其非常有效的一面。

它可以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历史现场”,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然而这种“好用的”方法过多地使用也会使学生产生感觉疲劳。

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将情感内化为价值观的过程缺乏长期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教法和教学设计。

4、感而不动:

在我们的教学中曾经有很多次的情感体验,有欢愉、有哀伤、有痛恨、有热爱、有敬仰、有鄙夷……我们感觉到了学生的感情波动,但是情感体验化为行动、内化为价值观和成为行为准则却又有很大的差距,加入教育队伍以来笔者体会到得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此。

三、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历史新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规定究竟怎样落实呢?

对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和现状,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研究解决这一问题,现将这一阶段的教学想法和策略简单做一介绍。

首先,我们可以从人的情感认知规律方面去考虑,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层层递进、紧密衔接的情感心理内化、升华和外显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情感水平目标系列。

从单纯的接受和反应开始,产生情感的倾向;经过内心体验而发生态度的变化;在经过自觉的加工组织,最终升华至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层面,从而形成一个由外显到内化,再由内化至外显的完整的情感心理变化过程。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可按照情感认知的心理过程顺序去设计教学。

其次,就方法而言,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感悟体验出来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就过程而言,它不是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形成的,它是一个持续的、有层次的、有系统的体验认知过程,更是一个长期的价值建构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就价值建构过程设计了教学的步骤和策略如下:

1、感同身受: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也是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建构价值观的过程。

这种参与性、过程性、体验性是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基础。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深入挖掘学科中俯拾即是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素材,找出最具代表性的历史素材,寓之以情,利用情景教学法,动员各种教学资源以制造教学情境,让学生有最切实的情感体验,这是价值观教育的起点。

利用情景教学法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最大程度地感受“当时当地当事人”;二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挖掘身边的人事物来反映大历史,感知历史不是词语堆积的文字,而就是身边的人和事;三利用现实问题,将学生带入现实的情境,直接体会现实的“历史”生活带来的情感冲击,三种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视情况配合使用。

案例一:

笔者在《辛亥革命》的教学过程中,选用了浙江的乡土资源“鉴湖女侠——秋瑾”,在用文字图片介绍后,只轻轻地问一句“难道她在慷慨赴死时,心中惦记的只有那满目疮痍的泱泱中华,就从来没有闪现过过家中那一对娇小儿女明亮的双眸吗?

”这样就让“秋瑾”由一个革命烈士的名字变成了身边的一个人,一个母亲,只这一句就让多少人潸然泪下,再以林觉民的《与妻书》将这种生于死、情与爱提供注解并加深情感体验:

“吾至爱汝,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悟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这种情感的体验是可以触摸到心灵的,学生感知到了为民主革命烈士所付出的牺牲和对于社会的责任感。

但这时情感仅处于情感体验的层面,尚未内化而转变为情感态度,仅仅是暂时的、浅层次的,其表情行为上的喜怒哀乐及言语上的赞同、惋惜和反对,也往往不固定,转瞬即逝。

为此,还要在此基础上考验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否做出全面的价值判断。

2、慎思明辨:

在这个情感水平层次,学生以情感体验为基础,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做出价值的判断,形成相应的价值倾向性,表现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并在情感上确信其价值的存在。

开始由外部的情感体验,发展至内部情感态度的确立,从而对这些所评价事物有关的行为上显示出稳定性;这个阶段宜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受认知和价值冲突,通过已有的情感体验进行价值判断,从而学会辨析、确定自己的立场及价值取向。

制造认知冲突的方式有以下两种:

一、就某一问题展开辩论,或以名家点史的方式,以不同的声音启发思考;二、选择多角度的素材,从不同侧面去看待历史问题,形成全面的价值观。

案例二、在《文明交往的新航路》这一节的教学中,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为发现新大陆、世界各文明交往日益密切而激动和兴奋时,展示两则材料“一、1992年欧洲各国举行盛大庆典,

意识、有步骤地在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上,长期熏陶和潜移默化,才有可能将情感态度的倾向性组成系统的价值观。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又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1、明确教育主题:

教学主题是教学的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的终极目标。

要想使课堂教学产生实效,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有情感的体验和共鸣,一个具有感召力和统摄力的主题是必不可少的。

2、教学环节要充满合力:

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主题、情景设置、课堂提问、语言表述及材料的取舍等等,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有目标、有方向、有系统、有层次、有内涵的完整结构,形成以教学主题为中心的合力架构。

教学环节的组织性有利于教学主题的实现和价值观教育的落实。

小结:

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及现存的考试制度下,笔者对于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育德探究仍然不够完善,历史教育所提倡的价值理念如何得到学生切实的认同、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准则,还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仅以此文来阐释近年教学中的些许感悟,不当之处,恳请斧正。

[参考文献]

[1]陶旭东.讲故事说历史历史学科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1(3)

[2]李长勇,马燕.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08(10)

[3]朱煜主编《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4]齐健主编:

《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5]参考论文:

《论高中历史课教学重心的设定和实施策略》作者:

陈国清、周崴

[6]艾伟主编《教育心理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