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70074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教案

15夏天里的成长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苞、蕾、苔、藓”等生字,理解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每段话的主要意思。

3.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运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扫清阅读障碍,学习生字、新词。

2.指导朗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找出课文叙述的中心。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文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吗?

能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夏天吗?

2.我们的课题是“夏天里的成长”,想象一下谁会在夏天里成长呢?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出示课件1:

课题】

3.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夏天,来共同体会“在夏天里成长。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请同学们仔细听,看看你听懂了什么?

2.谁听懂了?

(只要求举手,不要求回答)没听懂没关系,老师给你们时间自己读懂,但是遇到了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

(圈出来,借助生字表中的拼音学会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

3.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吧,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读完后汇报:

你读懂了什么?

4.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做好引导和必要的点拨,以学生的发言为主。

学生的发言和读书,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是课文内容的复述。

汇报结束后,对出现的错误,应引导学生展开评价,在评价中进一步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5.同桌的同学互相听读全文,检查字音并正音。

6.出示生字卡片,内容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把记住的字和学习小伙伴交流,并展开竞赛,看哪个小组自主学会的生字最多。

7.让学生以读书的方式来汇报识字的情况,及时引导学生扩词、造句,并理解字词的意思。

【出示课件2:

词语解释】

威力:

使人敬畏的气魄和力量。

菜畦:

指菜地,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种蔬菜的田。

活生生:

有生命力,充满生机。

8.重点指导写好“苞”“藓”“蔗”“谚”“瀑”五个字,掌握“蔗”字的笔顺。

【出示课件3:

“蔗”字田字格课件】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谁在夏天里成长吗?

指明文章的中心句。

2.细读课文,围绕这一中心句,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

3.一边读一边画,在细读的过程中,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把它画出来,留待下节课再学习。

四、品读课文,设计作业。

1.品读课文,了解夏天里万物成长的特点。

2.你画出的不理解的地方看一看自己能试着解决吗?

3.书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知道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2.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趣导入 

 1. 出示【课件4】秋天庄稼成熟,果园里硕果累累的图片。

2.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是秋天的硕果累累是需要在夏天里用力的生长得来的,没有夏天的生长就不会有秋日的丰收,今天我们共同体会“在夏天里成长”。

二、通读全文,找中心句 

 1.老师找4名同学逐段读课文。

其他同学认真听读,用心感受。

 

 2.这几位同学读得多流利呀,而且老师发现大家听得也非常认真。

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谁在夏天里成长吗?

大屏幕出示:

【课件5】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大家齐读这句话。

(板书: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3.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也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全文都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那么,围绕这个中心句,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讲述的呢?

谁愿意说说。

 

三、抓住中心,深入学习。

(一)下面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这段主要写了哪几样生物?

(2)作者是如何来写的呢?

(3)它们都有什么变化?

用笔在文中画一画,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教师指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些生物在夏天里成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哪句话能说明这个特点?

  

2.大屏幕出示:

【课件6】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飞快的”“跳跃的”“活生生的看得见的”说明生物生长的速度怎么样呢?

(快 很快 迅速) 

3.因此,在朗读“飞快的”“跳跃的”“活生生的看得见的”这几个词语的时候,要读出节奏感,稍快。

谁愿意来试试。

 

4.绿蔓,竹子,高粱,鲜花,苔藓,草坪,菜畦,小猫,小狗,小鸡,小鸭都在长大,那么还有谁在夏天里成长呢?

(板书:

绿蔓竹林高粱苞蕾苔藓有生命)

(二)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山 地 河 铁轨 马路 无生命 

 2.大屏幕出示:

你能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把这五种事物成长的特点说出来。

 

如:

因为草长树木长,所以山是一天天变丰满。

(因为秧苗长甘蔗长,所以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因为水长瀑布长,所以河是一天一天地变深变大;因为铁轨长,所以缝隙是一天天地变小;因为柏油路长,所以路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

)(解释:

物体遇热膨胀所以缝隙变小,路面高起来。

) 

3.夏天还有哪些事物生长迅速,你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

(你可以把你想到的先说给同桌听)

(三)同学们看(指板书),有生命的植物、动物(相机板书:

有生命)乃至不具生命的山水、铁轨甚至马路(相机板书:

无生命)在夏天里都在长大,(指板书)说明了夏天的确是万物长大的时期,那么人也是一样的,也是在一天天的长大,人在夏天里的成长有什么特点呢?

谁愿意把第四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四)(指读第四自然段)那么人在夏天成长有什么特点呢?

 

1.(指生答)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

小学——中学 中学——大学 或快或慢(总是要长)

 2.理解谚语 『』

大屏幕出示【课件7、8】谚语:

六月六,看谷秀。

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指生读,解释:

 “六月六,看谷秀”:

农历六月初六,就到处可见齐腰深,秀出穗的谷子了,谷穗吐金后谷苗让农民们欣喜不已。

 

“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此时的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收成的希望了,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1.师小结:

这两条谚语说的是农民在夏天里总是能抓住植物生长的最佳时机,所以植物的生长状态很好

 2.在这一段中,哪句话使你受到的启发最大?

(指生答。

) 

3.大屏幕出示最后一句:

【课件9】

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了在收成的希望。

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量地长。

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1)农作物夏天不长或长得太慢,秋天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2)道理:

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量地长。

(板书:

人赶时候赶热天尽量) 

(3)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明白了什么?

(4)热天:

不是指季节,而是指利于学习知识,利于成长的时间、环境等,主要指青少年时期。

 

(5)长:

不仅仅指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体重的增加,还要看知识的积累,认识的提高,对时间的珍惜,对机遇的把握,努力学习。

 

(6)人生的夏天指的是?

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

 

(7)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板书:

珍惜时间抓住机会) 

(8)齐读第四自然段,再一次体会一下人要成长的道理。

 

 四、回顾课文,拓展延伸。

 

1.指板书,作者为什么选取这几种事物来写?

(典型事物,抓住特点,今后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抓住有代表性的事物的特点去写,这样你的习作才会感人,才会吸引读者。

) 

2.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使用的语言都是我们熟悉的语言,浅显易懂,这种表达虽没有华丽的词汇,却用得恰到好处,可以举例子说说,这样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朴实。

) 

a)那么你对作者描写的哪些事物最感兴趣,就细

细地、美美地读一读,突出这些事物在夏天里生长快这一特点。

(分别指生读一句) 

b)拓展写一段话。

观察夏天的事物,以第一句话为中心,写一段包含具体事物的话。

 五、教师小结,总结全文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夏天里有力量地生长着,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自己人生当中的夏天里同样有力量地生长,等到了秋天才会有好的收成!

这让我想起了一首诗: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夏天里的成长》一文写出了许多生物和非生物都在夏天里成长的具体实例,最后点明主题:

人要抓住成长的机会,尽力尽快成长。

  我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

但是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不足:

一、为文本创设应有的教学情境这一点不很到位。

本文的语言浅显,通俗易懂。

例如课文中讲到了竹子高粱,讲到了小猫小狗,讲到了小学生和中学生,这都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紧密,而且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物,应该能够很容易吸引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的。

可是教学时,我却没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

二、学生是活生生的人。

他们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能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有所彰显,那么,就无从谈到关注了学生的发展。

课堂上出现的冷场现象意味着教育者自己所存在的问题。

今后我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更好地改进。

16.《盼》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

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

【出示课件2:

谜语】“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

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

”(雨衣) 

2.【出示课件2】雨衣图片

教师解题:

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

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

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

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

(板书:

16.盼)

3.简介作者:

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著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

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

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 

1.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

(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

(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喧闹:

喧哗热闹。

[]

理直气壮:

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小心翼翼:

原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

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为什么以“盼”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全篇课文都是讲一个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为题目。

文中“妈妈送我新雨衣”“下雨没能穿雨衣”“终于穿上了雨衣”等情节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  

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出示课件3】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写妈妈送“我”新雨衣。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

写盼望下雨。

 

第三部分(第4—17自然段):

写尽管下雨还是未能如愿。

第四部分(第18—21自然段):

写“我”终于穿上雨衣。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段落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

对学生有道理的分段方法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四、朗读课文,体会心理

1.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读完后想一想,这段文字是围绕什么意思写的。

2.分角色用相应的语气读一读蕾蕾和妈妈对话的部分,体会这两个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

3.你自己认为哪一部分写得最好,读给同桌听一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逐段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领悟围绕中心意思,掌握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的写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并简单说说文中的蕾蕾盼什么?

哪些地方看出她在盼?

引导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一)第一部分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

这一段先写了什么?

再写什么?

  (先写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再写我在晴天里迫不及待地穿上新雨衣。

)  

(板书:

妈妈送我新雨衣)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我十分喜欢新雨衣?

为了穿新雨衣我做了什么傻事?

(戴上雨帽,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穿上雨衣热了一身汗) 

3.“你疯啦?

”说明什么?

(妈妈对蕾蕾的做法非常不理解。

从侧面也看出蕾蕾的做法出人意料,同时说明蕾蕾太盼望穿雨衣了。

) 

(二)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每天都在想,盼着下雨。

  

(板书:

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 

(三)第三部分

1.默读第三段,思考:

从全段来看,围绕什么中心意思来写的?

  

(板书:

虽然下雨了,但是没如愿) 

2.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讨论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什么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

(下雨天,穿上新雨衣到外面去。

(2)“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我为什么这么兴奋?

(外面在下雨,我可以穿上雨衣到外面去玩了。

(3)填空后,体会作者的心情。

【出示课件5】(学生完成后先提问,然后出示答案)

我兴奋地跑进楼门,妈妈让我  ____________________

(准备听英语讲座)  

  还差半小时,妈妈让我 ____________________

  (休息一会儿)

我想去买酱油,妈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

  (她已经买了)

我说炖肉需要很多酱油,妈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

  (她没说要炖肉)

  我说爸爸说要炖肉,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相信)

(4)“我”把雨打玻璃窗说成“敲着鼓点”可以看出什么?

(雨对“我”的吸引力非常大,为我带来难以抑制的激动。

(5)“我”为什么盼着雨停下来?

(让雨留到明天再下,因为今天“我”没机会出去了。

(四)第四部分『』

1.“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是因为什么?

(没想到又下雨了,“我”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这真是意外的惊喜。

2.“我”这次为什么会“理直气壮”?

(妈妈没有理由不让“我”穿雨衣了。

3.“小心翼翼”是因为什么?

(怕弄坏了新雨衣)

4.读课文最后一段话,你从中看出作者什么心情?

(兴奋、满足、高兴)

(板书:

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

三、整体回顾,体会写法

(一)出示问题【出示课件6】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

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二)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1.学生汇报课件第一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

课文通过以下事例来写出我的“盼”

(1)晴天穿雨衣,热了一身汗。

(2)“我”每天盼着变天。

(3)看外面下雨,“我”想找借口出去,穿穿新雨衣。

(4)“我”盼着今天的雨留到明天再下,那样就可以穿新雨衣了。

(5)看见雨点落在许多马路、小杨树上的样子想象出雨点落在新雨衣上的样子。

2.学生汇报课件第二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

课文具体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地方:

(1)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

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2)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四、畅谈收获,课下练笔

1.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急切盼望下雨,一心想穿上新雨衣的孩子。

课文围绕“盼”这个中心意思,选取了好几个事例来写。

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法,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3.课下,请同学们从下面的意思中选一个,并以此为中心写一段话。

(板书:

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

板书设计:

16.盼

妈妈送我新雨衣

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

虽然下雨了,但是没如愿

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

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

教学反思: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在讲解课文时,抓住课文主线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自读、探究来理解课文。

我逐段引领学生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来分析,对学生进行词句段的训练,最后出示两大问题: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

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我引导学生先探究,然后汇报,最后教师指导,向学生讲清楚本课的重点,即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写文章要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我认为本节课在安排写作练习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作品,互相提出建议,做好修改。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

教学目标:

1.了解“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者选取不同事例写文章”的好处和具体做法。

2.学会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合适的材料。

教学重点:

懂得怎样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合适的材料。

教学难点:

学会围绕中心意思来选择合适的材料。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出示:

【课件1】

文章之道,必先立本,本丰则末茂。

——(清)魏禧

1.谁能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2.指导:

写文章必须先确立中心,好像树木一样,它的根深,枝叶也就茂盛了。

二、探究讨论

1.出示问题:

围绕中心意思来选择材料有什么好处?

2.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点拨:

围绕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者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可以使这个意思表达的更全面,更充分。

4.学生结合《夏天里的成长》来理解围绕中心意思来选择材料的好处。

出示:

【课件2】

(1)《夏天里的成长》中心意思是什么?

(2)课文选择了哪些事例?

(3)你认为这些事例对表达中心有什么好处?

三、指导讲解

1.学生思考:

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时,怎样写才能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2.教师指导:

把重要的部分写得详细些、具体些,才能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3.结合《盼》这篇课文,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是重点,作者是怎样把重点写详细写具体的?

初试身手

一、分组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课本上的问题。

2.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做汇报。

教师把各组意见不一致的地方记下来,和全班同学一起来分析。

3.出示参考答案:

二、完成练习

1.学生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两个,写出自己想选择的事例或选择的方面。

出示:

【课件3】

好斗的公鸡 都是淘气惹的祸 闲不住的奶奶

忙碌的早晨 欢声笑语满校园 那些温暖的时光

(1)观察题目,确定中心:

想一想,要围绕什么中心来选择材料

(2)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想一想,什么样的事例最能表达中心

(3)相互交流,提出建议。

(4)学生汇报,师生评价。

三、布置练笔

以“幽默的语文老师”为题写一篇作文,注意选材合理,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教学反思

“交流平台”中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的好处;二是学会把重要的部分写得详细些、具体些,才能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教学这一部分时,我我先让学生探究讨论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来写的好处,然后交流指导,学生收获不小,特别是与课文结合来理解指导的内容环节,更具有实际意义。

“初试身手”栏目,放手让学生分组后讨论,各小组汇报。

教师记录下不同的意见,然后师生评价,教师指点。

后面是学生实际练习,巩固学生当节课所学到的内容。

这一部分的教学让学生从内心深处领悟到选材的方法,并真正学会写文章时选择材料。

《例文与习作》

活动分析:

本次习作与其他单元稍有不同,在写作之前安排了两篇习作例文。

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与《小站》为学生提供了范例,便于学生借鉴和模仿,并以课后习题和旁批的形式提示了写作要围绕着中心意思进行。

对习作例文的教学,教师不能从篇章入手,去整篇完整地教学,而应分部分、有选择地教学,把重点放在写法上,不做字词识记、内容理解、情感体会等方面的要求,避免教成略读课文。

单元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则给了学生相当大的自由,围绕一个汉字来写,既可以写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也可以写想象故事。

写作对象虽然只是一个汉字,但中心非常明确。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中掌握的安排材料的方法,先写出写作提纲,再围绕着确定的材料开始写作。

所以,在本次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与单元习作的整合,重视“习作例文与习作”和精读课文、“交流平台”的关联性,有重点地帮助学生突破习作难点,消除畏难情绪。

教学目标:

1.能了解习作例文是怎么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2.选择一个感受最深的汉字写一篇习作,想清楚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3.写作时注意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

重点难点:

1.结合习作例文,学习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方法。

2.将本单元的“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与“习作例文与习作”结合起来学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以故事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次习作内容。

导语:

在上课之前,我来给大家讲个故事。

古代有个读书人走了三百里路去向一位大师请教作文的诀窍。

这位大师看了他的文章,把他带到树林边,指着一个蜘蛛网说:

“你不要拜我为师,你拜它为师吧。

”那个读书人对着蜘蛛网呆看了整整三天,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从此作文大有长进,并且考场得意,中举成名。

事后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大师在告诉我:

天下找不到一个没有中心的蜘蛛网;蜘蛛织网是先有网的中心,再一圈一圈地围绕中心编织。

”这个故事啊,就是告诉我们写文章一定要围绕一定的中心意思来写。

今天,我们就把理论付诸实践,本次习作训练的主题就是“围绕中心意思写”。

(板书:

围绕中心意思写。

二、反馈练习,交流互评

1.复习交流《夏天里的成长》和《盼》。

预设:

在本单元的“交流平台”中,学生已经结合课文交流了主要的写法,此时可提问那些基础稍差的学生,对反复交流过的内容,学生应该都能简单地概括出来。

明确:

围绕中心意思,可以从不同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把重要的部分写具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