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评估测试读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6745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评估测试读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评估测试读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评估测试读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评估测试读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评估测试读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评估测试读写.docx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评估测试读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评估测试读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评估测试读写.docx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评估测试读写

读写,解释文中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

(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掌握文中说明的方法;

(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难点剖析]

1.“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说有什么关系,一般读者很难提出这样的问题。

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它们却有内在的关联。

课文就是从南极的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的有力证据。

作者在文章开头的这两句议论,并非浮泛之论,而是有其确凿的根据。

实际上,第二篇短文也用另一个科学探究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了这一道理。

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

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2.“如果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这一句话在文中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它表明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触角已经伸向另一领域。

正是把恐龙化石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的思考,才使作者进一步追问: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接着作者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明了“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这样又把本来的疑团推进了一步: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行文至此,才对本文所要阐明的中心议题正面作答。

由此可见,思维方式和提问方式常常是解决问题的先导。

这对我们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都应有所启迪。

[发散训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褶皱(     )     潮汐(     )     遗骸(     )     臀(     )

劫难(     )     陨石(     )     追溯(     )     驮(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流逝:

天衣无缝:

劫难:

追溯: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     )

(3)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     )

 

[中考巡礼](2005镇江)

1.下面语段中划线部分有五处语病,请选择其中的三处加以改正。

几年前,①在彩电市场严重滞销的情况下,②长虹电器厂大幅度率先降价销售,虽然亏了本,但赢得了产销两旺,③经济效益一下子迅速跃居全国同行业前茅。

④通过长虹电器厂的经营理念,使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

⑤企业如果善于运用“亏本”策略,就能取得柳暗花明或锦上添花;⑥反过来,死死把住“只赚不赔”的框框,不肯牺牲眼前的小利,弄不好到头来是连血本都会亏掉的。

第__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有人出了一副对子。

上联是“身残志坚,保尔唱响生命曲”,请你分别结合《西游记》和《水浒》中的有关情节写出下联。

 

 

 

 

 

 

 

 

 

 

 

《西游记》:

 

 

 

 

 

 

 

 

 

 

 

 

《水 浒》:

 

3.根据语段内容,在方框内写一句恰当的话。

在科学创造方面,我们可以列举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取得成果的年龄:

伽利略17岁发现钟摆原理;牛顿20岁创立微积分,24岁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21岁取得第一项专利,30岁发明留声机,32岁发明白炽灯,33岁发明电车;徐霞客22岁开始周游各地,进行地理考察;杨振宁34岁时与30岁的李政道共同发现了宇称不守恒原理,荣获诺贝尔物理奖……上述事实证明:

 

 

 

 

 

 

 

 

 

 

 

 

 

 

 

 

 

 

 

 

[综合收敛]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1.第一段中“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选文涉及的是哪两个领域?

 

2.第三、四段得出的论断分别是什么?

 

3.画线句子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

 

4.第四段中为什么举“青蛙”和“蟾蜍”这两个例子?

[迁移整合](2005南通)

不容忽视的光污染

   ①你知道吗?

一个小型广告灯箱一年可以“吸引”并“杀死”35万只昆虫。

这是奥地利科学家在一个研究项目中的最新发现。

   ②其实,很多其它动物也套因为城市的照明而受害。

大规模的人造光常常使迁徙中的鸟类迷失方向,美国芝加哥有一幢高楼每年都会“杀死”1000_—2000只候鸟。

在2001年的小海龟出生期,人们在犬西洋沿岸发现了很多死去的小海龟。

据分析,刚出生的小海龟是根据月亮和星星在海水中的倒影而游往海洋的。

大西洋沿岸城市灯火通明,使月光和星光黯然失色,导致那些小海龟误把陆地当成海洋,最终因缺水而殒命。

   ③在夜晚,地球大气层会散射城市的灯光,维持较高的亮度。

动物们受到光线的刺激,就会精神十足,而原本用于繁殖、自卫和觅食的精力便会无端消耗掉。

环境学家还发现,紧靠强光源的树木存活时间短,而且光合作用能力弱,氧气释放量少。

 

   ④以上人造光对动植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可以称为“光污染”。

其实,对人类而言,光污染的危害也不小。

近年来,很多高大建筑的玻璃幕墙造成了光污染。

在夏季阳光的照射下,玻璃幕墙非常令人不适。

   ⑤除了建筑物的玻璃幕墙外,室内墙壁的颜色如果太亮也会引起视觉不舒服。

非常光滑的白墙的光反射系数高达90%,比草地、森林或毛面装饰物高10倍左右。

所以粉刷墙壁的时候,最好使用“生态颜色”。

所谓生态颜色,就是柔和的自然色彩,而不是那种明亮刺眼的颜色。

   ⑥研究表明,光污染可对人眼的角膜和虹膜造成危害,抑制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功能,从而引起视觉疲劳和视力下降。

如果长期在光污染严重的条件下工作或生活,就会头昏心烦,甚至产生失眠、食欲卞降、情绪低落、身体乏力等精神衰弱的症状。

   ⑦光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在短时间内不易被觉察.这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

1.本文中,“光污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回答,“光污染”对动物造成的危害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光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在短时间内不易被觉察”?

 

4.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书刊使用米黄、浅蓝、浅红等色泽的纸张。

请你运用本文介绍的有关知识,对这一做法作出合理的解释。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发散训练]

1.略2.略3.

(1)举例子;

(2)打比方;(3)列数字。

[中考巡礼]

1.第①处在彩电严重滞销的情况下(或“在彩电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第②处长虹电器厂率先大幅度降价销售(或“长虹电器厂大幅度降价销售”)第⑧处经济效益一下子跃居全国同行业前茅(或“经济效益迅速跃居全国同行业前茅”)第④处通过长虹电器厂的经营理念,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或“长虹电器厂的经营理念,使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第⑤处企业如果善于运用“亏本”策略,就能取得柳暗花明或锦上添花的效果(成效)(或“企业如果善于运用‘亏本’策略,就能柳暗花明或锦上添花”)2.本题不设统一答案。

答题要点:

①每联要求字数相等、句式相近;②下联中写出“性格,人名、事件”即可)3.本题不设统一答案。

评分要点:

①点明是“年轻时期”;②点明“科学创造上取得成果”;③语言准确、简洁。

 

[综合收敛]

1.地质学和生物学。

2.恐龙遍布于世界各地;恐龙不适合在南极生存。

3.举例子。

4.因为两者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两栖动物,用它们作代表,简明易懂。

[迁移整合]

1.人造光对动植物和人类造成危害的现象。

2.①“吸引”并“杀死”昆虫;②使动物迷失方向;③使动物无端消耗精力。

3.因为只有长期在光污染严重的条件下工作或生活,才会出现严重的症状。

(意思对即可)4.使用色彩柔和而自然的纸张,可有效降低光反射系数,减轻光污染引起的视觉疲劳,保护视力。

(意思对即可)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自学评估

达标训练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鸟臀      

(2)褶皱     (3)潮汐

(4)劫难      (5)追溯     (6)遗骸

2.解释词语。

(1)遗骸:

                    

(2)追溯:

(3)劫难:

                    (4)致密:

(5)天衣无缝:

3.

(1)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国_______作家_______的作品,两篇文章同为________。

(2)我国的“恐龙之乡”是四川______________(地名)。

4.这两篇短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知道多少“恐龙”的情况?

请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文章的作者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其实我们中学生所学的各门学科之间也是互相联系的,请你从自己的体会入手,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不少于200字)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1)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埃及就有了“赤潮”的记载。

(2)直到显微镜发明以后,人们才逐步揭开了赤潮的神秘面纱。

原来是海水中的一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从而引起水色异常,形成赤潮。

造成赤潮的生物种类较多,主要是微型或小型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现在已知的有40多属、120多种,其中以夜光藻、骨条藻和原生物中的溢虫等较为常见。

它们主要分布在离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表面。

(3)赤潮的颜色,主要由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的颜色决定,如以夜光藻为主形成的赤潮,主要呈红色;而以绿色鞭毛藻形成的赤潮则为绿色。

因此,赤潮实际上是各种有色潮的总称。

发生赤潮的海水常常带有粘性和腥臭味,所以又被称为“臭水”、“厄水”。

(4)近年来,赤潮的频繁出现与日益加剧的海洋污染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人类长期向海洋倾倒垃圾,工业污水、生活废水和农业肥料大量流入海洋,给海洋生物增加了过量的食物,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增加和聚集,造成海洋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这是赤潮形成的根本原因。

(5)此外,海区内的水文气象条件,也与赤潮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

如强烈的日照、水温的升高、海水的停滞以及海面上空气流稳定等因素,均有利于赤潮生物的集结。

因此,这也是赤潮形成的自然条件。

(6)密集的赤潮生物不仅堵塞鱼类的鳃,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使海水极度缺氧,而且还能够形成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威胁其他海洋生物生存,导致其大量死亡。

更为严重的是,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这种生物毒素不仅能够引起鱼类及贝类中毒或死亡,人若食用了含有这种毒素的海产品,也有可能发生中毒或致死事件。

(7)人类怎么也没有想到,早在20亿年前就已经活跃在地球上的藻类,今天会以这样的方式向我们敲响警钟。

这是海洋对人类破坏生态的报复,它告诉我们,海洋绝不是人类的“垃圾站”和“污水桶”。

保护海洋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选自《化石》,有删改)

1.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赤”是红的意思,但“赤潮”时海水并不一定都呈红色。

B.“赤潮”对海洋鱼类、贝类甚至人类都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C.造成“赤潮”的生物种类不少,它们都是微型或小型的原生动物,都生活在离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表面,所以才引起了水色的改变。

D.“赤潮”发生时,海水常常会变粘并伴有腥臭味。

2.第(7)节画线句子中“这样的方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向我们敲响警钟”中的“警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

(2)节中加粗词语“一些”能否去掉?

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建国初到60年代以前,我国沿海仅发生过4次赤潮,70年代达15次,80年代以来达到了260次。

请运用选文中的相关知识解释我国赤潮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

(1)tún

(2)zhě(3)xī(4)jié(5)sù(6)hài

2.

(1)遗体、遗骨 

(2)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3)灾难、灾祸 (4)细致精密 (5)比喻事物多指诗文浑然天成,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

也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没有一点破绽或缺点。

3.

(1)美国 科普作家 阿西莫夫 科普作品 

(2)自贡

4.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5.可从恐龙的种类和其他的灭绝说法来谈,答案略。

 

【能力提高】

略(例子切合要求,语言畅达即可)

 

【开放探究】

1.C2.赤潮频繁出现 保护海洋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3.①不能。

②去掉“一些”便表明所有的浮游生物都会形成赤潮,这不符合实际。

4.我国日益加剧的海洋污染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综合能力测试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鸟tún()目2.chánchú()()

3.xié()带4.潮xī()

5.领yù()6.yǎn()射

7.二氧化guī()8.排chì()

二、找出每组字形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写入括号

1.()

A.尘埃B.至密C.繁盛D.熔化

2.()

A.膨胀B.陨石C.流逝D.砥达

三、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天衣无缝()________________

2.褶皱()____________________

3.追溯()____________________

4.劫难()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

五、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划“×”

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

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

 

4.《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

六、阅读

(一)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1.“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

为什么?

 

2.“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泛大陆?

 

4.选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

5.“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那时指________。

6.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粗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二)大陆漂移

人类在古代就(甲)“地可动山可摇”。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乙)了大陆漂移的假说,认为较轻的大陆地壳可以在较重的大洋地壳上做大尺度的水平漂移,遂造成了今天这样的海陆分布。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的进展,(丙)了海底扩张说。

(丁)海底扩张说和大陆漂移说,进而形成了板块构造说。

这种假说认为,地壳(其平均厚度约50千米)和上地幔(厚度100多千米)一起组成地球坚固的外层——岩石圈,其下是易于发生蠕变的软流圈(大约到700千米深处)。

岩石圈并非是完整的一块,它被一些活动构造带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板块。

板块的边界并不就是海陆的边界,大部分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作为板块边界的活动构造带,有裂谷、俯冲带、碰撞带这三种类型。

大洋中绵延数万米的大洋中脊,中间就是裂谷。

地幔物质从这里流出,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并把两边的板块不断推向两侧,裂谷是洋底的诞生地。

某些陆上裂谷(知东非裂谷)可能会产生出新的海洋。

与裂谷相反,位于大洋边缘的海沟是海洋板块的消亡带。

洋底岩石圈在这里俯冲到大陆岩石圈之下,并潜入软流圈而消失。

另外,如果边界两边都是陆地,这就成为碰撞带。

随着碰撞角度不同,这里或因挤压而隆起高山,或因剪切而形成断层,或兼而有之。

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合理引申。

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

板块运动是地震、火山等事件及孤岛、陆缘山、海沟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

1.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A.懂得提出出现参照

B.发现创立形成参照

C.发现提出形成结合

D.懂得创立出现结合

2.“板块构造说”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从全文看,这句话是指

()

A.板块移动表现为大陆移动。

B.板块移动和大陆漂移的本质是相同的。

C.板块移动是大陆漂移的动力。

D.板块移动造成了大陆漂移。

4.本文拟分成三层,用“‖”在文中标记出来。

(三)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那么,大陆为什么会移动呢?

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

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约为7.2公里,在陆地大约为40公里。

地壳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约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铁外核和直径大约为2400公里的内核。

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现固态。

到目前为此,大部分人仍认为,地球上大陆移动(也称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

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时铁加压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

地核温度为6880℃,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2700~3700℃要高几千度,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5760℃还高。

而以前对地核温度的估计,是根据对地幔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

新的实验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

这就是说,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

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

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间地带的作用就像一个压力锅,它使绝大部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溢出,使地幔在称作热对流的过程中缓慢沸腾,在沸腾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的爆发。

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幔的对流。

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而是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解词。

地幔():

地核():

蜕变():

2.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为什么选用铁来进行实验?

 

3.“大陆移动”、“大陆漂移”在第四段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

 

4.第五段中画线的词“沸腾”,通常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