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65804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辨证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医辨证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医辨证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医辨证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医辨证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辨证学.docx

《中医辨证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辨证学.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辨证学.docx

中医辨证学

八纲辨证(纲领证)、病性辨证(基础证)、脏腑辨证(具体证)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

第七章、八纲辨证

八纲: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八纲辨证:

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

表里(病变部位)、寒热(病变性质)、虚实(邪正斗争)、阴阳(病证类别)

第一节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外内浅深的两个纲领。

外邪侵犯肌表,病位浅=>表证

病在脏腑,病位深=>里证

(一)表证(寒热并见!

表证:

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正(卫)气抗邪于肤表浅层,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

特点:

外感病初期,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病情轻,有感受外邪的因素

症状:

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脉浮,鼻塞,喷嚏,流涕,咽痒痛,咳、喘……

病位:

皮毛、肌腠、经络多是实证,容易治愈(表证≠皮毛的病变!

(二)里证(无恶寒发热同见!

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无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特征性表现!

里证:

(非表即里)凡不是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可纳入里证的范畴。

特点:

外感病中后期/内伤疾病,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症状:

病位:

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里证的成因:

外邪袭表(表证不解)=>病邪传里

外邪(直中)=>脏腑==>里证

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直接损伤脏腑气血

(三)半表半里证

半表半里证:

病变既非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病位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

特点:

起病缓急、病情轻重、病程长短

症状: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病位:

表证和里证的鉴别:

表证

里证

半表半里证

发热恶寒并见

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

寒热往来

头身疼痛,鼻塞或喷嚏多见

内脏证候如咳喘、心悸、腹痛、呕泻多见

胸胁苦满

舌变化不明显

舌苔多有变化

舌变化不明显

多见浮脉

多见沉脉或其他脉象

弦脉

二、寒热辨证(发热≠热证!

恶寒(畏寒)≠寒证!

热寒

阳邪侵袭=>阳气偏盛=>阳盛则热阴邪致病=>阴气偏盛=>阴盛则寒

阴液亏损=>阴不制阳=>阴虚则热阳气亏损=>阴寒内盛=>阳虚则寒

(一)寒证

寒证:

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外感阴寒邪气,内伤久病伤阳,过服生冷寒凉=>寒证

特点:

症状:

冷——恶寒,畏寒,冷痛,喜暖,肢冷,脉紧

稀——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淡——口淡,面色白,舌淡,苔白

润——苔润,口不渴

静——脉迟,蜷卧

病位:

(二)热证

热证:

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外感火热阳邪,过服辛辣温热,机体阳气过盛,久病阴液耗损=>热证

特点:

症状:

热——发热,恶热,喜冷

稠——痰、涕稠,小便短

深——痰黄,面赤,涕黄,小便黄,舌红,苔黄

燥——苔燥少津,口渴欲饮,大便干结

动——脉数,烦躁不宁

病位:

寒证热证鉴别要点:

寒证

热证

寒热喜恶

恶寒喜温

恶热喜凉

口渴

不渴

口渴喜冷饮

面色

面色白

面色红

四肢

痰涕

清稀

黄稠

二便

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舌象

舌淡苔白润

舌红苔黄

脉象

脉迟或紧

脉数

三、虚实辨证

虚实:

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邪气盛则实(邪气盛实),精气夺则虚(正气不足)”;“虚实者,有余不足也”

(一)实证

实证:

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表现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种证候。

风,寒,暑,湿,燥,火,疫疠,虫毒=>外邪侵入人体

痰,湿,水,饮,瘀血,气滞,脓,宿食=>脏腑功能失调,病理产物停留

特点:

新起、暴病(“急者为虚”、“入者为实”),病情急剧,体质壮实

症状:

病位:

(二)虚证

虚证:

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为不足、松驰、衰退特征的各种证候。

气,血,阴,阳,精,津(不足)=>虚证

特点:

久病、势缓(“缓者为虚”),耗损过多(“出者为虚”),体质虚弱

症状:

病位:

虚证的病因:

先天禀赋不足

后天失调——饮食失调,思虑太过、悲哀卒恐,过度劳倦,房室不节,

久病失治误治,大吐、大泻、大汗、出血、失精。

虚证与实证鉴别要点:

虚证

实证

病程

长(久病)

短(新病)

体质

多虚弱

多壮实

精神

萎靡

兴奋

声息

声低息微

声高息粗

疼痛

喜按

拒按

胸腹胀满

按之不痛,胀满时减

按之疼痛,胀满不减

寒热特点

五心烦热或午后微热;得衣近火则减(畏寒)

蒸蒸壮热;添衣加被不减(恶寒)

舌象

质嫩,苔少或无苔

质老,苔厚腻

脉象

无力

有力

四、阴阳辨证

阴阳:

八纲中的总纲,是辨别疾病属性的两个纲领。

二纲六要:

表证、热证、实证——阳证

里证、寒证、虚证——阴证

(一)阴证

阴证:

凡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发现的,或病邪性质为阴邪致病、病情变化较慢等,均属阴证范畴。

特点:

症状:

病位:

(二)阳证

阳证:

凡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现的,或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病情变化较快等,均属阳证范畴。

第二节、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证候相兼,证候错杂,证候真假,证候转化

一、证候相兼

证候相兼:

八纲中性质不相对立的两个“纲”或两个以上的“纲”并存的组合情况。

表实寒证,表实热证,里实寒证,里实热证,里虚热证,里虚寒证

二、证候错杂

证候错杂:

八纲中性质相对立的两个“纲”的证候同时出现。

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三、证候真假

证候真假:

疾病发展过程中病理现象与病理本质统一性的两种情况。

寒热真假——真寒假热证,真热假寒证虚实真假——真实假虚证,真虚假实证

真寒假热证——阴盛格阳(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逼迫虚阳浮越于外)

真热假寒证——阳盛格阴(热邪内盛,阳气郁闭于内而不能布达于外)

寒热真假的鉴别:

假象出现的部位:

多在四肢、皮肤、头面部,应注意饮水情况、小便颜色、舌脉象等“真象”《景岳全书》:

“……假热者必不喜水,即有喜者,服后见呕……假寒者必多喜水,或服后反

快而无所逆者……”

《瘟疫论》:

“凡阳证似阴者……小便血赤;凡阴证似阳者……小便清白……”

假象与真象在临床表现上的区别:

面赤:

假热——面色白、晦暗,两颧红赤如妆

真热——满面通红

寒象:

假寒——四肢厥冷,胸腹部灼热或不欲衣被

真寒——四肢、躯体俱冷,畏寒而喜暖

虚实真假:

真实假虚证——大实有羸状(病理产物内停=>气血不能布达)

真虚假实证——至虚有盛候(脏腑气血虚弱=>运化推动无力而阻滞)

虚实真假的鉴别:

脉象有力无力、有神无神、有根无根,舌质老与嫩,声音的高亢与低怯,

疼痛痞胀拒按与喜按,年龄、体质、病因、病程及治疗经过

五、证候转化

表里出入=>由表入里/由里出表

寒热转化=>寒证化热/热证转寒

虚实转化=>实证转虚/虚证转实

第三节、八纲辨证的意义

八纲辨证是辨证的基础,在辨证中有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适用于临床各科、各种疾病的辨证,而其他辨证分类方法则是八纲辨证的具体深化。

八纲辨证是比较笼统、抽象的辨证,临床应结合其他辨证分类方法,对疾病的证候进行深入地分析判断。

 

第章、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心的病变、常见症状:

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心脏本身及其主血脉功能失常,心神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异常。

心病常见症状为心悸,心痛,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神昏谵语,口唇紫暗,脉结代或促等。

 

心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

虚证多由先天不足,脏气虚弱,或思虑劳神太过,或久病伤心,导致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心血虚等证;

实证多由痰阻、火扰、寒凝、气郁、血瘀等原因,导致心火亢盛、痰迷心窍、痰火扰神、小肠实热、瘀阻脑络等证。

 

一、心气虚证

【概念】心气虚证是指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素体虚,或久病,或年高体衰。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精神疲惫,活动后加重,或有自汗,或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辨证要点】以心悸及气虚证为辨证要点。

二、心阳虚证

【概念】心阳虚证是指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心气虚而致,或阴寒内盛。

【临床表现】心悸,心胸憋闷或痛,形寒畏冷,气短,自汗,面色淡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迟弱或结代。

【辨证要点】以心悸,胸闷或痛,及阳虚证为辨证要点。

三、心阳暴脱证

【概念】指心阳衰竭,阳气暴脱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多由心阳虚发展,或寒邪暴伤心阳,或痰瘀阻塞心窍所致。

【临床表现】心阳虚证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舌淡紫,脉微欲绝,或心痛剧烈,甚或神志模糊,昏迷不醒。

【辨证要点】以心阳虚和亡阳的临床表现为要点

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鉴别要点:

证候

相同症状

不同症状

舌象

脉象

心气虚证

心悸,胸闷气短,自汗,乏力,活动后加重

精神疲惫、面色淡白

舌淡苔白

脉虚

心阳虚证

畏寒肢冷,心痛,面唇青紫

舌淡胖苔白滑

脉细弱

心阳暴脱证

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神志模糊

舌淡紫苔薄

脉微欲绝

四、心阴虚证

【概念】指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素体虚,思虑太过,暗耗心阴,或热病后期,伤阴液,或肝肾等脏阴亏累及心所致

【临床表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或见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以悸烦不宁、失眠多梦及阴虚证为审证要点。

五、心血虚证

【概念】心血虚证是指心血亏虚,心失所养表现的证候。

【病因】因素体虚,或脾虚,或失血过多,或久病失养等所致。

【临床表现】心悸,失眠多梦,面色淡白或萎黄,或兼见头晕,健忘,唇、舌色淡,脉细弱。

【辨证要点】心悸、失眠及血虚证为审证要点

心血虚、心阴虚的鉴别

证候

相同症状

不同症状

舌象

脉象

心血虚证

心悸,失眠,多梦

血虚

舌淡苔白

脉细弱

心阴虚证

阴虚

舌红少苔

脉细数

病案举例

1、吴X,男,52岁。

患者十年前因疲劳出现心悸气短,未经治疗,以后每因劳累则病情加重,近二月因上症加重而来就诊。

现自觉胸闷,心悸,时有胸痛,畏寒肢冷。

医生查体时,望其面色淡白,舌淡胖,苔白滑,切诊脉弱,四肢不温。

要求:

①主诉;②脏腑辨证结果;③辨证分析。

 

2、王X,女,18岁。

近半个月因复习考试,每日入睡较晚且夜寐多梦,心烦,口渴,便秘溲黄,舌尖部有烧灼感,可见红刺,苔黄,脉数。

要求:

①脏腑辨证结果;②辨证分析。

 

3、某患者,女,52岁。

心悸、胸闷反复发作5年,近2天因加班而加重。

现症见心悸不宁,劳则加剧,伴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纳呆,便溏,舌质淡嫩苔白腻,脉细数无力。

要求:

①脏腑辨证结果;②辨证分析。

 

六、心火亢盛证

【概念】是指心火内炽所表现的实热证候。

【病因】情志抑郁化火,或火热之邪内侵等。

【临床表现】心烦失眠,面赤口渴,口舌赤烂疼痛(心火上炎证),身热,便秘溲黄,或兼见小便赤、涩、灼、痛(心热下移证),或见吐血、衄血(血热妄行证),甚或狂躁谵语,神识不清(火热闭扰心神证),舌尖红,苔黄,脉数。

心火亢盛证、心阴虚证的鉴别

证候

相同症状

不同症状

舌象

脉象

心火亢盛证

心烦、失眠等

身热,面赤,口渴等实热症象

舌尖红,苔黄

脉数

心阴虚证

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等虚热症象

舌红少苔

脉细数

七、痰迷心窍证

【概念】指痰浊蒙蔽心神所表现的证候,又称痰迷心包证。

【病因】感受湿浊之邪,或情志不遂,气郁生痰,或肝风挟痰浊蒙蔽心神所致。

【临床表现】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独语,举止失常,意识模糊,昏不知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喉有痰声。

并见面色晦滞,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滑。

【辨证要点】神志异常和痰浊内盛见症为要点。

八、痰火扰神证

【概念】指火热痰浊侵扰心神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情志刺激,气郁化火,灼津为痰,或外感湿热之邪等。

【临床表现】躁狂谵语,甚则狂越妄动,打人毁物,胡言乱语,哭笑无常,或见神昏谵语,或发热烦躁,面红目赤,口渴气粗,便秘尿黄,痰黄稠,喉间痰鸣,胸闷,心烦不寐,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要点】神志异常和痰火内盛的见症为要点

心火亢盛证与痰火扰神证的鉴别

证候

共同症状

不同表现

舌象

脉象

心火亢盛证

心烦失眠等神志症状

心火内炽

舌尖红苔黄

脉数

痰火扰神证

痰火内盛

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

九、小肠实热证

【概念】小肠实热证是小肠里热炽盛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心热下移小肠所致。

【临床表现】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或尿血,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要点】心火热炽及小便赤涩疼痛为要点

十、瘀阻脑络证

【概念】指瘀血犯头,阻滞脑络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所致。

【临床表现】头痛,头晕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面晦不泽,或健忘、失眠、心悸;或头部外伤后昏不知人,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辨证要点】以头痛、头晕及血瘀证为要点。

十一、心脉痹阻证

【概念】指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先因正气先虚,心阳不振,再加有形之邪阻滞心脉所致。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或见痛如针刺,舌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或结代(瘀阻心脉证);

或为心胸闷痛,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痰阻心脉证);

或遇寒痛剧,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寒凝心脉证);

或疼痛而胀,胁胀,常喜太息,舌淡红,脉弦(气滞心脉证)。

【辨证要点】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为审证依据,但因致痛之因有别,故应分辨疼痛特点及兼症。

 

第章、脾胃病辨证

一、脾气虚证

【概念】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功能减退表现的证候。

【病因】多因饮食失调,劳倦思虑过度,或吐泻日久或其他慢性疾患耗伤脾气所致。

【临床表现】

食少纳呆,腹胀,食后尤甚——脾气不足,运化失健,胃气亦弱,纳腐功能减退。

大便溏薄——脾虚失运,水湿不化,清浊不分,并走肠中。

少气懒言——脾气亏虚。

水谷精气化生不足,宗气亦虚。

形体肥胖,浮肿——脾虚失运,水湿、痰饮浸渍肌肤。

舌淡苔白,脉缓弱——脾气虚弱之象

倦怠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白光白——脾主肌肉四肢,脾气不足,气血生化乏源,肌肉四肢及全身失于气血的充养。

【辨证要点】本证以食少,腹胀,便溏和气虚证共见为审证要点。

 

二、脾阳虚证

【概念】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哀,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也可因过食生冷或过服寒凉药物,或因肾阳不足,火不生土所致。

【临床表现】

食少,腹胀——脾阳虚衰,运化无力,精微不布。

腹部冷痛,喜温喜按——阳虚阴盛,寒自中生,寒凝气滞。

大便塘薄清稀或完谷不化——阴寒内盛,水湿不化,流注肠中。

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脾阳虚衰,肌体失于温煦。

或带下色白清稀量多——水湿下渗。

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脾阳不振,温运无力,水湿内停,泛溢肌肤,膀胧气化失司。

口淡不渴,舌质淡胖或边有齿印,苔白滑,脉沉迟无力——阳虚、水寒不化之象。

【辨证要点】证以食少,腹胀或痛,便秘和阳虚证并见为审证要点。

 

三、中气下陷证

【概念】中气下陷证是指脾气万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或素体虚弱,或久泄久痢,或劳累过度,或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养所致。

【临床表现】

脘腹坠胀,食后益甚。

或子宫下垂——脾气亏虚,运化失健,无力举托内脏,食入气陷更甚,脘腹更觉不舒。

或便意频数肛门坠胀,或久泄久痢不止,甚或脱肛——中气下陷。

或小便混浊如米——脾虚气陷,精微物质不循常道而反下注膀肤。

食少便溏——脾气虚弱,健运失职。

头昏目眩——清阳不升,头目失养。

形体消瘦,肢倦乏力——脾气虚弱,健运失职,气血生化不足,周身失养;功能活动减退。

少气懒言,声低无力,舌淡苔白,脉弱——皆为脾气虚弱的表现。

【辨证要点】本证以脘腹坠胀,久泄久痢内脏下垂和脾气虚证并见为审证要点。

 

四、脾不统血证

【概念】脾不统血证是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而致血溢脉外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病因】多由久病脾气虚弱,或思虑过度,或劳倦伤脾等所致。

【临床表现】

便血,尿血,肌衄,齿衄,鼻衄——脾气亏虚,统摄无权,血离经而外溢。

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脾虚失于统摄,冲任不固。

伴见食少腹胀,便溏——脾气不足,运化失健。

面色无华或萎黄——化源亏乏,加之反复出血,气血两虚。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为气血亏虚之象。

【辨证要点】以出血表现和脾气虚证共见为审证要点。

 

五、脾阴虚证

【概念】脾阴虚证是指脾阴不足,运化失司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燥之品,或劳倦思虑过度,或汗吐下太过,或脾病日久不愈所致。

【临床表现】

食少,腹胀,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脾阴不足,运化失司,消化吸收功能减退。

或秘结,塘结不调,口干唇燥——脾阴亏虚,肠道失润;涎液减少,不能上承。

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倦怠乏力——主肌肉四肢,脾阴匮乏,肌肉四肢及全身失于

气血的充养。

手足心热——阴虚阳亢,虚火内炽。

舌红少津——阴虚火旺所致。

苔少或无,脉细无力或数——营阴亏虚之象。

【辨证要点】以食少,腹胀和阴虚内热证共见为审证要点。

 

六、湿热蕴脾证

【概念】湿热蕴脾证是湿热内蕴中焦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一,过食肥日一酒酪,酉良湿生热,内蕴脾胃所致。

【临床表现】

脘腹痞闷,纳呆厌食,恶心呕吐——湿热蕴结脾胃,纳运失职,升降失常。

便溏不爽——湿热交阻,下迫大肠。

小便短赤——湿热下注,膀胱气化失司。

肢体困重——湿性重着,内困于脾,浸渍肢体。

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湿遏热伏,热处湿中难以透达。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湿热内蕴之现象

或面目肌肤发黄,黄而鲜明如橘皮色,皮肤瘙痒——湿热内蕴脾胃,熏蒸肝胆,疏泄失职,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

【辨证要点】以脘腹痞闷,纳呆,呕恶和湿热内蕴的表现共见为审证要点。

七、寒湿困脾证

【概念】寒湿困脾证是寒湿内盛,中阳受困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多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肥甘,内湿素盛,或气候阴雨多湿,冒雨涉水,久居潮湿之地等因素所致。

【临床表现】

腹痞闷胀痛,纳呆,便溏——寒湿内侵,中阳受困,脾胃纳运升降失常。

泛恶欲呕——寒湿中阻,胃失和降。

头身困重——湿性重着,流注肢体,阻遏清阳。

面目肌肤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寒湿困阻中焦,气机不畅,肝胆疏泄失职,致胆汁外溢。

口淡不渴,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为寒湿内盛的表现。

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脾阳为寒湿所困,失于温化。

水湿泛溢肌肤,膀肤气化失司。

或妇女白带量多——寒湿下注。

【辨证要点】以脘腹痞胀,纳呆,呕恶,便溏和寒湿内盛的表现共见为审证要点。

八、胃阳虚证

【概念】胃阳虚证是指胃的阳气不足,胃失温煦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多因饮食生冷,或过用寒凉、攻伐药物,或脾胃素弱,阳气亏虚,或久病失养等原因所致。

【临床表现】

胃脘冷痛,绵绵不已,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阳气受损,虚寒内生,胃腑失于温煦。

食后缓解——进食后阳气得振。

泛吐清水——寒伤胃阳,水饮不化而上逆。

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胃阳受损,受纳腐熟功能减弱。

畏寒肢冷,倦怠乏力——阳气虚弱,肌体失于温煦,失于温养。

口淡不渴,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阳虚阴寒内盛之象

【辨证要点】以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为审证要点。

九、胃寒证

【概念】胃寒证是寒邪凝滞胃院或胃阳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多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饮食失调,过食生冷食物,或过服寒凉药物,或腹部受寒,或脾胃阳气素虚,或久病失养等原因所致。

【临床表现】

胃脘冷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痛势暴急,阵阵发作,得温痛减,遇寒加剧——寒邪犯胃,络脉收引,气机郁滞,或胃阳不足,虚寒内生,胃腑失于温煦。

畏寒肢冷喜温——寒邪伤阳或阳气虚弱,肌体失于温煦。

口淡不渴——寒邪内盛,阴津未损。

或伴见胃肠水声漉漉,口泛清水——水饮内停于胃肠,水饮不化而上逆。

神疲乏力——阳气受损肌体失于温养。

舌淡苔白滑,脉迟或弦紧——阳虚阴寒内盛之象,弦主痛、痰饮内盛,紧主寒,又主痛。

【辨证要点】以胃院冷痛和寒象共见为审证要点。

十、胃热证

【概念】胃热证是胃中火热炽盛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多因外邪化热入里犯胃,或过食辛辣温燥之品,化热生火,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犯胃等引起。

【临床表现】

胃脘灼痛、拒按——胃热炽盛,胃腑络脉气血雍滞。

嘈杂吞酸,呕吐或食入即吐——热郁火炎,胃失和降。

消谷善饥——火能消谷,胃火盛则腐熟功能亢进。

口苦,口臭——胃中郁热挟胆气上逆,胃中浊气上逆。

或牙跟肿痛溃烂,齿衄——胃络于龈,胃火循经上熏,气血壅滞;血络受伤,血热妄行。

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胃热炽盛,耗津灼液,津不上承;肠道失润;膀胧化源不足。

舌红苔黄,脉滑数——为火热炽盛之征。

【辨证要点】以胃脘灼痛,嘈杂吞酸,口苦口臭,牙跟肿痛溃烂,消谷善饥诸症中但见一症,并与火热内炽之象并见为审证要点。

十一、食滞胃脘证

【概念】食滞胃脘证是指饮食停滞胃脘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多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脾胃素弱,稍有饮食不慎,宿食结滞而发。

【临床表现】胃脘胀满疼痛——食停胃院,胃气失和,气机郁滞。

厌食——食积于胃,拒于受纳。

嗳腐吞酸,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胀痛减轻——宿食内停,胃失和降而上逆,

胃中腐败谷物挟腐浊之气随之上泛。

或矢气,便塘不爽,泻下物酸腐臭秽——食积化腐,下移肠道,气机郁滞,

传导不利。

舌苔厚腻,脉滑——胃中浊气上腾;正盛邪实,正气抗邪,气血充盛。

【辨证要点】以胃院胀满疼痛,暖腐吞酸为审证要点。

第章、肺与大肠病辨证

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