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本技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62803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6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本技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中医基本技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中医基本技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中医基本技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中医基本技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本技能.docx

《中医基本技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本技能.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基本技能.docx

中医基本技能

中医临床医师三基训练22

第二十二章 中医临床基本技能操作问答

1.临床如何灵活运用四诊?

临床运用诊法时,并不总是按望、闻、问、切或问、望、闻、切的固定顺序进行,而往往是四诊互用,边诊边辨,诊与断交替进行,即发现有何症状或体征,便同时在考虑着可能是何种病因、病性、病位等,继而进行某些检查或询问。

2.问诊应注意哪些事项?

(1)环境要安静适宜:

问诊应在较安静适宜的环境中进行,以免受到干扰。

尤其对某些病情不便当众表述者,应单独询问,以便使其能够无拘束地叙述病情。

并且要直接向病员本人询问病情。

若因病重意识不清等原因而不能自述者,可向知情人或陪诊者询问。

但当病人能陈述时,应及时加以核实或补充,以便资料准确、可靠。

(2)态度要严肃和蔼:

医生对病人疾苦要关心体贴,视病人如亲人。

在问诊时,切忌审讯式的询问。

对病人的态度,既要严肃认真,又要和蔼可亲,细心询问,耐心听取病人的陈述,使病人感到温暖亲切,愿意主动陈述病情,如遇病情较重,或较难治愈的病人,要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医生切忌有悲观、惊讶的语言或表情,以免给病人带来不良的刺激,增加其思想负担,而使病情加重。

(3)不用医学术语询问:

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询问,以便使病人听懂,能够准确地叙述病情。

(4)避免资料片面失真:

既要重视主症,又要注意了解一般情况,全面地收集有关临床资料,以避免遗漏病情。

如发现病人叙述病情不够清楚,可对病人进行必要的、有目的地询问或作某些提示,但决不可凭个人主观臆测去暗示、套问病人,以避免所获临床资料片面或失真,影响诊断的正确性。

(5)重视主诉的询问:

因为主诉是病人最感痛苦的症状或体征,也往往是疾病的症结所在,所以要善于围绕主诉进行深入询问。

对危急病人应扼要地询问,不必面面俱到,以便迅速抢救。

待病情缓解后,再进行详细询问。

3.怎样抓准主诉?

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主诉往往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一般只有一两个症状,即是主症,抓准主症后,然后围绕主症,进一步深入询问有关兼症和病史,再结合其他三诊全面诊察;问诊时还要将主诉所述的症状或体征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等情况询问清楚,不能笼统、含糊。

就是说,医生要善于抓住主诉,问深问透、问准问清:

在描述主诉时,不能用诊断术语,而只能用具体症状、体征进行描述。

4.现病史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询问?

(1)发病情况:

主要包括发病的时间,是突然发作,还是缓慢发生;发病的原因或诱因;最初的症状及其性质、部位,当时曾作何处理等。

(2)病变过程:

医生了解病人的病变过程,一般可按疾病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询问。

如某一阶段出现哪些症状,症状的性质、程度;何时病情好转或加重;何时出现新的病情,病情有无变化规律等。

(3)诊治经过:

有些病人,尤其是患病较久者,在就诊前已经在其他医院进行过诊断和治疗。

所以对初诊者,有必要询问曾作过哪些检查,结果怎样;作过何种诊断,诊断的依据是什么;经过哪些治疗,治疗的效果及反应如何等。

(4)现在症状:

现在症状是问诊的主要内容。

5.请写出《十问歌》的内容,临床上怎样灵活运用?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十问歌》的内容言简意赅,目前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在临床实际运用时,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灵活而有主次地进行询问,不能干篇一律地机械套问。

6.怎样询问既往史?

(1)既往健康状况:

如素体健壮;素体虚弱;素体阴虚:

素体阳虚等。

(2)既往患病情况:

病人过去曾患过何种疾病,是否接受过预防接种,有无药物或其他物品的过敏史,作过何种手术治疗等,小儿应当注意询问预防接种、传染病和传染病接触史。

7.怎样询问个人生活史?

(1)生活经历:

询问病人的出生地、居住地及经历地,应注意某些地方病或传染病的流行区域,以便判断所患疾病是否与此相关。

(2)精神情志:

了解病人的性格特征,当前精神情志状况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等。

(3)饮食起居:

如素嗜肥甘;贪食生冷;好逸恶劳;劳倦过度;起居无常,饮食失节等。

(4)婚姻生育:

对成年男女病人,应注意询问其是否结婚,结婚年龄,配偶的健康状况,以及有无传染病或遗传性疾病。

对育龄期女性应询问月经的初潮年龄、月经周期、行经天数、月经的色、质、量和带下的变化,以及绝经年龄和绝经前后的情况。

已婚女性还应询问妊娠次数、生产胎数,以及有无流产、早产、难产等。

(5)小儿出生前后情况:

着重询问妊娠期及产育期母亲的营养健康状况,有何疾病,曾服何药,分娩时是否难产、早产等,以了解小儿的先天情况。

婴幼儿(1个月至3周岁)应重点询问喂养方法以及坐、爬、立、走、出牙、学语的迟早等情况,从而了解小儿的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情况。

8.问寒热应注意什么?

问寒热,首先应该询问病人有无怕冷或发热的症状。

如有寒热的症状,必须询问怕冷与发热是否同时出现,还应注意询问寒热的新久、轻重程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寒热出现有无时间或部位特点,寒热与体温的关系,寒热消长或缓解的条件,及其兼症等。

9.问汗应注意什么?

应首先询问病人汗出与否。

若有汗,则应进一步询问汗出的时间、多少、部位及其主要兼症:

若无汗,则应重点询问其兼症。

10.问疼痛注意询问哪些方面?

应注意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及喜恶等。

11.望诊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1)光线充足,避免干扰:

应尽量在充足的自然光线下进行,如无天然光线,也应在日光灯下进行,必要时白天再进行复诊,要避开有色光线及室温高低的干扰。

(2)充分暴露,排除假象:

诊察时要充分暴露受检部位,以便能清楚地进行观察。

对于个别与整体病情不符的征象,应认真分析,排除非病理原因所致的假象。

(3)熟悉生理,以常衡变:

为了更好地识别病理体征,必须熟悉各部位组织的正常表现和生理特点,将病理体征与生理体征相比较;并要熟悉各部位组织与内在脏腑经络的联系,运用整体观念进行分析,动态观察,从病情发展角度判断病理体征所提示的临床意义。

(4)四诊合参,综合判断:

不能以望诊代替四诊,单纯望诊的信息不够,资料不全,要注意将望诊与其他诊法密切结合,四诊合参,进行综合判断。

12.望诊时怎样做到以神会神?

医生须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自己全身望诊的能力,要重视诊察病人时的第一直觉印象,达到。

“一会即觉”的目的。

尤其是神的表现在患者无意之时流露最真,因此医生要做到静气凝神,在刚一接触病人的短暂时间内,要通过敏锐观察,能对病人神的旺衰和病情的轻重有一个估计。

同时全身望诊还要做到神形合参,当形神表现不一致时,更应综合判断,如久病形赢色败,虽神志清醒亦属失神;新病昏迷烦躁,虽形体丰满,亦非佳兆。

13.望神从哪些方面观察?

(1)两目:

望神重点是观察两目。

(2)色泽:

是指人体周身皮肤(以面部为主)的色泽。

(3)神情:

指人的精神意识和面部表情。

(4)体态:

指人的形体动态。

望神时除重点观察上述几方面外,还要结合神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如语言、呼吸、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判断。

14.望色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知常达变,综合判断:

望色时须把病人的面色(或肤色等)与其所处人群的常色作比较

来加以判断。

如病人属某一局部色泽改变,还可与其自身对应部位的正常肤色进行比较。

当病人因原来肤色较深不易发现其他病色,或因病情复杂、面色与病性不符时,则须观察病人体表其他部位组织(如舌体)的色泽,并结合其他诊法进行综合判断,以免造成误诊。

(2)整体为主,荣枯为要:

临床望色,应将五色主病、望色十法、五色善恶、面部分候脏腑等各种望色方法相参运用。

望色应以病人的整体面色(或肤色)为主,并以面色的荣润含蓄或晦暗枯槁作为判断病情轻重和估计预后的主要依据。

《内经》中面部分部色诊的理论、前人根据五行学说提出的五色生克顺逆的理论,可作为临床诊病的参考。

但实际应用时不可机械刻板,必须四诊合参,灵活运用。

(3)排除干扰,辨别假象:

面部色泽除可因疾病而发生异常改变外,还可因气候、光线、昼夜、情绪、饮食等非疾病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故望色诊病时还要注意排除上述因素的干扰,以免造成误诊。

15.试述诊察小儿指纹的方法?

诊察小儿指纹时,令家长抱小儿面向光亮,医生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握住小儿食指末端,再以右手拇指的侧缘蘸少许清水后在小儿食指掌侧前缘从指尖向指根部推擦几次,用力要适中,使指纹显露。

16.舌诊的方法怎样?

(1)望舌的体位和伸舌姿势:

望舌时,医者姿势可略高于患者,以便俯视口舌部位。

患者可以采用坐位或仰卧位,面向自然光线,头略扬起,自然地将舌伸出口外,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尽量张口使舌体充分暴露。

(2)诊舌的方法:

望舌的顺序是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边,最后看舌根部。

先看舌质,再看舌苔,再根据舌质、舌苔的基本特征,分项察看。

望舌质,主要观察舌质的颜色、光泽、形状及动态等:

察舌苔,重点观察舌苔的有无、色泽、质地及分布状态等。

在望舌过程中,既要迅速敏捷,又要全面准确,尽量减少患者伸舌的时问,以免口舌疲劳。

若一次望舌判断不准,可让病人休息片刻后,再重新望舌。

根据临床需要,还可察看舌下静脉。

除了通过望诊了解舌象特征之外,为了使诊断更加准确,必要时还应配合其他诊察方法。

如刮舌验苔的方法进行舌诊,刮舌可用消毒压舌板的边缘,以适中的力量,在舌面上由舌根向舌尖刮三五次。

如需揩舌,可用消毒纱布卷在食指上,蘸少许清洁水在舌面上揩抹数次。

这两种方法可用于鉴别舌苔有根无根,以及是否属于染苔。

此外,还可以询问舌上味觉的情况,舌体是否有疼痛、麻木、灼辣等异常感觉,舌体运动是否灵活等,以协助诊断。

17.试述脉诊的操作方法。

(1)诊脉之前,先让病人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使呼吸调匀,气血平静。

(2)诊脉体位:

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脉枕。

(3)布指:

医生和病人应侧向坐,以左手切按病人的右手脉,以右手按其左手。

先用中指定关,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

三指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尖与指腹交界处的指目按触脉体。

布指疏密合适,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

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多用一指定关法诊脉,即用拇指统按寸关尺三部脉。

(4)运指

总按:

三指平布,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

单诊:

分别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重点体会某一部脉象特征。

举法:

手指用较轻的力按在寸口脉搏动部位上。

按法:

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

寻法:

手指指力适中,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并适当调节指力以体察脉象。

(5)平息:

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用自己一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病人脉搏的次数,此外,医生必须思想集中,全神贯注,仔细体会。

(6)诊脉不少于“五十动”,以每手不少于1分钟为宜,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18.试述诊小儿脉方法。

小儿寸口部位短,难以布三指以分三关,故诊小儿脉的方法与诊成人不同,常采用一指总候三部诊法,简称一指定三关。

操作方法是用左手握小儿手,对3岁以内婴幼儿,医生可用右手拇指或食指按于掌后高骨处诊得脉动,不分三部,以定至数为主;对3~5岁病儿,以高骨中线为关,向高骨的前后两侧(掌端和肘端)滚转寻三部;对6~8岁病儿,可以向高骨的前后两侧(掌端和肘端)挪动拇指,分别诊寸、关、尺三部;对9~10岁病儿,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对10岁以上的病儿,则可按诊成人脉的方法取脉。

19.按诊时的应采取何种体位?

根据按诊的目的和准备检查的部位不同,应采取不同的体位。

诊前首先需选择好适当的体位,然后充分暴露按诊部位。

一般病人应取坐位或仰卧位或侧卧位。

病人取坐位时,医生应面对病人而坐或站立进行。

用左手稍扶病体,右手触摸按压某一局部。

这种体位多用于皮肤、手足、腧穴的按诊。

按胸腹时,病人须采取仰卧位,全身放松,两腿自然伸直,两手臂放在身旁,医生站在病人右侧,用右手或双手对病人胸腹某些部位进行切按。

在切按腹内肿块或腹肌紧张度时,可让病人屈起双膝,使腹肌松弛或做深呼吸,以便于切按。

必要时可采取侧卧位。

右侧位按诊时,病人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髋、屈膝;左侧位按诊时,病人左下肢伸直,右下肢屈髋、屈膝,进行触摸推寻。

此种方法,常用于仰卧位触摸不清或难以排除时,换位后再进一步确诊。

另外,对腹部肿瘤的按诊,必要时亦可采取肘膝位,病人用两肘、两膝趴在检查床上,医生站在病人左侧,用右手稍抚病人腰背部,左手按摸推寻病人腹部。

20.按诊的手法有哪些?

试述各种手法的具体方法及实用范围。

主要有触、摸、按、叩四法。

(1)触法:

是医生将自然并拢的第二、三、四、五手指掌面或全手掌轻轻接触或轻柔地进行滑动触摸病人局部皮肤,如额部、四肢及胸腹部的皮肤,以了解肌肤的凉热、润燥等情况,用于分辨病属外感还是内伤,是否汗出,以及阳气津血的盈亏。

(2)摸法:

是医生用指掌稍用力寻抚局部,如胸腹、腧穴、肿胀部位等,探明局部的感觉情况,如有无疼痛和肿物,肿胀部位的范围及肿胀程度等,以辨别病位及病性的虚实。

(3)按法:

是以重手按压或推寻局部,如胸腹部或某一肿胀或肿瘤部位,了解深部有无压痛或肿块,肿块的形态、大小,质地的软硬、光滑度,活动程度等,以辨脏腑虚实和邪气的痼结情况。

以上三法的区别表现在指力轻重不同,所达部位浅深有别。

触则用手轻诊皮肤,摸则稍用力达于肌层,按则重指力诊筋骨或腹腔深部,临床操作时可综合运用。

按诊的顺序一般是先触摸,后按压,由轻而重,由浅入深,从健康部位开始,逐渐移向病变区域,先远后近,先上后下地进行诊察。

(4)叩法:

即叩击法。

是医生用手叩击病人身体某部,使之震动产生叩击音、波动感或震动感,以此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的一种检查方法。

叩击法有直接叩击法和间接叩击法两种。

①直接叩击法:

是医生用中指指尖或并拢的二、三、四、五指的掌面轻轻地直接叩击或拍打按诊部位,通过听音响和叩击手指的感觉来判断病变部位的情况。

例如,对鼓胀病人腹部可进行直接叩诊,医生根据叩击音及手感,来辨别气鼓或水鼓。

若叩之音如击鼓者为气鼓;叩之音实而浊者为水鼓。

也可将手放于患者腹部两侧对称部位,用一侧手叩击,若对侧手掌感到有震动波者,是有积水的表现。

②间接叩击法:

有拳掌叩击法和指指叩击法。

a.拳掌叩击法:

是医生用左手掌平贴在病人的诊察部位,右手握成空拳叩击左手背,边叩边询问患者叩击部位的感觉,有无局部疼痛,医生根据病人感觉以及左手震动感,以推测病变部位、性质和程度。

临床常用以诊察腹部和腰部疾病,b.指指叩击法:

是医生用左手中指第三指节紧贴病体需诊察的部位,其它手指稍微抬起,勿与体表接触,右手指自然弯曲,第二、四、五指微翘起,以中指指端叩击左手中指第二指节前端,叩击方向应与叩击部位垂直,叩时应用腕关节与掌指关节活动之力,指力要均匀适中,叩击动作要灵活、短促、富有弹性,叩击后右手中指应立即抬起,以免影响音响。

此法病人可采取坐位或仰卧位,常用于对胸背腹及肋间的诊察。

21.按诊应注意哪些事项?

(1)按诊的体位及触、摸、按、叩四种手法的选择应具有针对性。

临诊时,必须根据不同疾病要求的诊察目的和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和方法。

(2)医生举止要稳重大方,态度要严肃认真,手法要轻巧柔和,避免突然暴力或冷手按诊,以免引起病人精神和肌肉紧张,以致不能配合,影响诊察的准确性。

(3)注意争取病人的主动配合,使病人能准确地反映病位的感觉。

如诊察病人肝、脾时,请病人作腹式呼吸运动。

随着病人的深吸气,有节奏地进行按诊。

同时亦可让病人由仰卧位改为侧卧位配合诊察。

(4)要边检查边注意观察病人的的反应及表情变化,注意对侧部位以及健康部位与疾病部位的比较,以了解病痛所在的准确部位及程度。

(5)要边询问是否有压痛及疼痛程度,边通过谈话了解病情,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减少病人因精神紧张而出现的假象反应,保证按诊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22.怎样对胸部进行按诊?

胸部按诊患者多采取坐位,若病人不能坐时,可先仰卧位诊察前胸,然后侧卧位诊察侧胸及背部。

方法多采用触法、摸法和指指叩击法,采取指指叩击法叩击时,左手中指应沿肋间隙滑行(与肋骨平行),右手指力应适中。

顺序应由上而下地按前胸、侧胸和背部进行,并应注意两侧对称部位的比较。

正常胸(肺)部叩诊呈清音,但胸肌发达者、肥胖者或乳房较大者叩诊稍浊,背部较前胸音浊,上方较下方音浊。

胸部自上而下叩诊时,浊音与实音交界处即为肺下界,平静呼吸时,肺下界正常于锁骨中线第6肋(左侧可因胃脘鼓音区影响而有变动)、腋中线第8肋、肩胛线第10肋。

肺下界下移可见于肺胀、腹腔脏器下垂等;肺下界上移可见于肺痿、悬饮、鼓胀、腹内肿瘤或癥瘕等。

前胸高突,叩之膨然有如鼓音,其音清者,系肺气壅滞所致,多为肺胀,可见于气胸;叩之音浊或呈实音,并有胸痛,亦多为饮停胸膈,或肺痨损伤,或肺内有肿瘤,或为肺痈、痰热壅肺者。

胸部压痛,有局限性青紫肿胀者,多因外伤(肋骨骨折等)所致。

23.试述脘腹按诊的方法?

诊区目标确定后再考虑按诊应采取的体位和方法。

通常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

取坐位时,医生应在病人右侧,左手稍扶病人肩背部,右手第二、三、四、五指自然并拢,用指腹或食指桡侧按腹;取仰卧位时,病人两腿稍屈曲,以免局部肌肉紧张,医生应在病人右侧,右手第二、三、四、五指自然并拢,用指腹或食指桡侧按寻。

无论采取何种体位,按时皆从脐水平线处开始逐渐移向上腹部剑突下方,如果有明显痞块,应从健康部位逐渐移向病变部位。

按时应由浅入深,由轻而重,指力适中。

边按边询问,边观察病人表情。

注意了解局部手感情况,有无胀满、痞块、软硬程度,以及有无压痛、压痛程度等。

肝的按诊,病人宜取仰卧位,两腿屈起,医生位于病人右侧,以左手掌及四指置于病人右腰部并向上托,大拇指固定于右肋下缘,以右手平放于脐部右侧,用并拢的四指尖部或食指桡侧对着肋缘,并压向深部,在病人吸气时,右手手指稍向肋缘方向推进,但勿随腹壁抬起,如此,逐渐向肋缘按摸。

脾的按诊,病人可采取仰卧或右侧卧位,两腿稍屈曲,医生以左手掌置于病人左胸外侧第7~10肋处,固定胸廓,右手平放于腹部,与肋弓成垂直方向,以稍弯曲的手指末端轻压向腹深部,并随病人腹式呼吸运动逐渐由下向上接近左肋弓,以寻摸有无肿大的脾脏。

肾脏按诊时,一般采取仰卧位,必要时亦可采取立位。

诊右肾时,医生在病人右侧,右手放在

右季肋部,以微曲的指端置于肋缘下方,左手平放于右后腰部肾区,随病人呼吸将右手逐渐压向腹深部,同时以左手将后腹壁推向前方,前后两手相互配合寻按肾脏。

诊左肾时,医生位于病人左侧,两手相对地更换位置,如上法进行寻按。

24.试述按肌肤的方法。

按肌肤时,可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选择适宜体位,以充分暴露按诊部位为原则,医生位于病人右侧,右手手指自然并拢,掌面平贴诊部肌肤之上轻轻滑动,以诊肌肤的寒热、润燥、滑涩,有无皮疹、结节、肿胀、疼痛等。

若病人有疼痛时,医生应在局部进行轻重不同程度的按压,以找准疼痛的部位、范围、程度和性质。

若发现有结节时,应对结节进一步按诊,可用右手拇指与食指寻其结节边缘及根部,以确定结节的大小、形态、软硬程度、活动情况等。

若诊察有肿胀时,医生应用右手拇指或食指在肿胀部位进行按压,以掌握肿胀的范围、性质等。

疮疡按诊,医生可用两手拇指和食指自然伸出,其余三指自然屈曲,用两食指寻按疮疡根底及周围肿胀状况,未破溃的疮疡,可用两手食指对应夹按,或用一食指轻按疮疡顶部,另一食指置于疮疡旁侧,诊其软坚,有无波动感,以了解成脓的程度。

25如何进行毫针的选择与保养?

毫针在使用及消毒前必须认真检查。

针尖必须尖而不锐、圆而不钝、形如松针。

针身必须光滑挺直、弹性适中、韧性良好。

针柄要固而不松,针根要滑而无锈、便于捏持施术。

还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体形胖瘦、病情虚实及针刺部位的不同,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

毫针在使用后,必须用棉球清洗干净,放在垫有纱布的针盒内,并在针尖端放置棉花防止针尖受损。

26.针刺体位选择的原则及针灸常用的体位有哪些?

选择体位的原则以患者自然舒适、医师操作方便、便于正确取穴、持久留针为度。

尽可能采用卧位以防止晕针。

临床常用的体位,一般以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为主。

27.常见的进针的方法有哪几种?

如何区分使用?

常用进针法主要为以下5种。

①爪切进针法:

以左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掐切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

此法适用于短毫针针刺入肌肉丰厚处的穴位。

②夹持进针法:

以左手拇食指用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

此法适用于3寸以上的长毫针针刺入肌肉丰厚处的穴位。

③舒张进针法:

以左手五指平伸,左手拇食二指或食中二指置于穴位上,分开两指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从两指之间刺入皮下。

此法适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

④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皮下。

此法适用于皮肉浅薄的部位,特别是面部穴位的进针。

⑤管针进针法:

用金属管或特制的进针器代替押手,选用平柄或管柄的毫针,从管中拍入或弹入穴位内,进针后将套管抽出。

28.基本行针手法有哪几种?

如何操作?

进针后再施以一定的手法,行针技术就是针刺的基本手法。

主要有两种。

(1)提插法:

针尖进入皮肤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即将针从浅层插入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的纵向行针手法。

(2)捻转法:

针尖进入皮肤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的行针动作,即将针向前向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行针手法。

捻转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360°左右。

必须注意捻转时不能单向转动,造成肌纤维缠绕,导致出针困难。

29.辅助行针手法有哪几种?

如何操作?

这是为促进针后得气、或加强针感的一些方法。

常用的辅助行针手法有:

(1)循法:

是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

(2)弹法:

是用手指轻弹针尾,使针体微微震动,以加强针感。

(3)刮法:

是用拇指抵住针尾,以食指或中指轻刮针柄,促使针感扩散。

(4)摇法:

是轻轻摇动针体,直针而摇,可加强针感;卧针而摇,可促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

(5)震法:

持针作小幅度的快速颤动,以增强针感。

30.针刺单式补泻手法有哪几种?

如何操作?

“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总则,补泻手法贯穿于从进针到出针的整个针刺过程。

常用的补泻手法有如下7种。

①随补泻法: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②疾补泻法: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补法。

③提插补泻法: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④捻转补泻法: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⑤呼吸补泻法:

当病人呼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退针,为补法;当病人吸气时进针、转针,呼气时退针,为泻法。

⑥开阖补泻法:

出针时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不加按压为泻法。

⑦平补平泻法:

进针后均匀地提插捻转。

31.如何掌握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正确掌握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获得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①针刺的角度:

分为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适用于肌肉丰厚处的穴位)、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或不宜深刺的穴位)、平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25°角皮刺入,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