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 17.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6269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6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力 1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重力 1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重力 1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重力 1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重力 1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力 17.docx

《重力 1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力 17.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力 17.docx

重力17

第七章力

第3节重力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分析生活及实验现象得出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会根据G-m图象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式G=mg,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确认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能够应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能找到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4.了解重力的由来。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含义的理解。

【实验准备】

多媒体课件。

弹簧测力计、已知质量的钩码一盒,铅垂线、水平仪.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图片展示】水往低处流,飘舞的羽毛熟透的苹果,抛出的铅球最终会落地

【引入】日常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靠自身的牵引力上升的物体,还是被人为地抛向空中的物体,无论它运动的过程怎样,最终还是要落到地面上的(图7-3-2).你知道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吗?

【板书课题】第三节重力

学生兴致勃勃、观察图片。

 

二、科学探究学习新课

(一)重力的概念

1、感知重力的存在

 

2、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动手实验】观察在高处由静止下落,沿水平、斜向上、斜向下、竖直方向抛出的皮球等物体的运动情况。

苹果落地抛石落地水往低处流

图1

【师生总结】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在失去支持的时候都要向地面降落.这是因为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引力,能把它们拉向地面.我们把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通常用字母“G”表示。

【板书】1、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引导点拨】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因此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都要受到重力作用,因此重力的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

【温馨提醒】①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为了叙述简便,我们常把物体受到的重力简称为物重.②我们日常生活中讲“重量”,说的是物体的质量,其实这是不对的.严格地说,在物理学中,重量指的是物体受到的重力.

 

学生观看实验现象,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想想议议:

1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证明重力的存在吗?

2如果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设计意图:

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中感知重力的存在)

(二)重力的大小

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

1、提出问题

 

2、进行猜想

 

3、明确重力大小的测量方法

 

4、设计实验

 

5、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6、分析数据,归纳总结

 

7、评估数据

 

8、学以致用

 

【提出问题】不同物体受到的重力是有大有小的.那么物体所受重力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引导点拨】由于质量主要由物质的密度和体积决定,所以只要研究跟质量的关系就包含了这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质量不同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所以举起他们的感受也不同。

至于其它几个猜想,同学们可以在课下继续研究。

【设疑】如何测量重力的大小?

【引导点拨】把已知质量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

(由于此时没有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因此不必交待这样做的理由)

【实验指导】1、强调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观察什么,记录什么?

小组内如何分工?

3、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4、如何改变实验次数?

质量m/kg

 

 

 

 

 

 

重力G/N

 

 

 

 

 

 

5、在课本图中,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并连接这些点。

观察后思考: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有什么关系?

【成果展示】分别选择2—3小组将图像投影在黑板上。

6、数据处理及分析论证方案建议

方案一:

对照学生记录的实验表格分析,质量成倍增大,重力也成倍增大。

这表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方案二:

计算表格中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可见都是9.8N/kg。

这表明,重力和质量成正比,比值是9.8N/kg。

方案三:

根据学生描绘的图象,引导学生分析,尝试判断重力与质量的数量关系,并进一步得出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式。

G-m图象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这是正比例函数图象。

其斜率为一常数,数值是9.8N/kg。

由此表明,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质量成正比,且G/m=g=9.8N/kg.

【小结】&【板书】

1.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G/m=g或G=mg

3、g=9.8N/kg,意义:

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N。

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10N/kg。

精确测量的结果是g=9.8N/kg

【典例分析】

 一辆汽车的质量是3t,则这辆汽车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g=10N/kg)

 

【引导点拨】发现既考查了重力的计算,还有质量的计算,对变形公式有更深的了解。

还强调用下角标区分不同物体。

 

思考、讨论、大胆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生1:

可能跟质量有关

生2:

密度

生3:

体积、速度、形状……

对于学生的猜想,及时给与激励性的评价。

学生讨论后总结:

下图:

 

交流、讨论:

1、学生口述方法

2、已知钩码质量50g换算成0.05kg,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两人一组,一个测量,一个记录。

3、填在课本第10页的表格中

4、逐次增挂钩码个数

 

描点并连线

 

各小组积极展示

 

学生能根据老师的引导,得出准确的结论

 

学生根据题意,写出计算过程:

已知:

m=3t=3000kg

g=10N/kg

求:

G

解:

由重力计算公式得

G=mg

=3000kg×10N/kg

=30000N

答:

质量为3t的汽车重力是30000N。

 

试做例题

对照自查

 

(三)重力的方向

1、方向:

竖直向下

 

2.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的应用

 

【想想议议】如何描述重力的方向?

【实验演示】如图7-3-4所示,用一根线将重球悬挂起来,吊在支架上。

使该装置由水平放置变换到倾斜放置。

我们发现,无论放置在什么位置,细线总被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竖直向下拉直。

因此悬线下垂的方向显示的是重力的方向。

【小结】&【板书】重力的方向:

竖直向下

【做一做】

用一根线将物体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在重力的作用下,物体下垂的方向跟重力的方向一致,这样的线叫做重垂线。

【试一试】重垂线在生活和生产上有广泛的应用。

生活中人们常用重垂线检查墙壁上的画是否挂正;建筑工地上常用重垂线检查墙砌的是否竖直(图甲);工厂中用重垂线检查工作台面是否水平(图乙)。

甲乙

【想想议议】回扣开头和图下所示,我们平时说的“下”,到底指的是什么方向?

学生先根据生活现象讨论重力的方向,然后通过动手体验,确定准确的方向到底如何描述?

 

学生观察现象,在课本上标出重垂线的概念

 

讨论:

课本第14页第4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

“下”指向地心

然后解释开头问题:

所有的现象都是因为受到地球向下的吸引力的原因

(四)重心

1、什么叫重心?

 

2、重心的位置

 

【想一想】重力的作用点在哪里?

PPT动画展示:

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个部分。

作用效果上就好像作用在某一点上的一个力。

如图所示,用一根绳子悬挂一个不规则的物体,现在物体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拉力,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因此,一个物体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作用,但从力的作用效果看,就好像有一个竖直向下的力拉着物体,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物体的重心。

O点即为等效作用点重心.

【小结】&【板书】对于整个物体,重力作用的表现就好像它作用在物体的一个点上,那么,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就叫重心.

【认一认】你知道这些物体的重心在哪里吗?

通过课件展示:

【师生总结】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例如粗细均匀的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方形薄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球的重心在球心

【温馨提醒】(①重心是一个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的等效作用点。

②物体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

例如,一个平板的重心在板上,而铁环的重心就不在环上。

如图7-3-12质量均匀、外形规则的唱片的重心在它的圆心上。

③在画物体的受力图时,务必将重力的作用点画在重心上。

 

 

学生思考:

如何把分散的很多点受到的重力集中到一个点?

这用到了什么研究问题的方法?

 

学生识别物体的位置:

1)方形薄板的重心

2)球的重心

3)粗细均匀的棒的重心

 

(五)重力的由来

 

1、万有引力是重力产生的原因

 

【引导点拨】

牛顿研究后提出:

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小结】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

温馨提醒: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并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万有引力)。

重力与吸引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般情况下这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不同的,重力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万有引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而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课外拓展】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

让学生课后阅读“科学世界”栏目中的“飞出地球”。

 

阅读课本12页最后一部分,思考:

什么是万有引力?

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课下阅读此内容

开阔视野

三、盘点收获

(时间:

2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收获,师生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

(教师课件展示,见附件1)

学生梳理

四、课堂检测(课件展示)(时间:

5分钟)

师巡视、讲评

完成检测题

见附件2

五、布置作业

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2、3题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的“亮点”

这节课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多重教学手段,多重教学方法并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1、引入采用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2、感知重力的存在,选择了三种方案,也可以只用其中的一种,都能说明问题,但我认为这样更丰富,学生感觉更受冲击。

3、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又再现了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整体互动较好,尤其在数据处理环节,我还是设计了三种方案:

一是当物体的质量变成原来的n倍时,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也变成原来的n倍,由此可见,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二是比值法,求出各组数据中G/m的比值,发现比值相等,证明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三是图象法,先画图象,根据G-m图象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这是正比例函数图象,说明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今后对于学生收集的数据,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处理数据的多种方式,这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4、等效替代法理解重心和类比法了解万有引力,二者都能对知识的理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不足:

由于内容较多,难免时间紧张,学生落实显得仓促,达标测试未能当堂检测,这也是教新教材时经常遇到的现象。

如果课堂是45分钟,就能解决这个矛盾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