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教师教育学真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6000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教师教育学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天津教师教育学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天津教师教育学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天津教师教育学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天津教师教育学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教师教育学真题.docx

《天津教师教育学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教师教育学真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教师教育学真题.docx

天津教师教育学真题

2009年天津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考试大(www.Examda。

com)

  3.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

  4.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

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5.()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6.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7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8.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9.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10.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 

  二、填空

  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  )阶段,(  )阶段和(  )阶段。

  2,在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_实现的。

  3,发现学习模式是提出的 。

  4,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是_,_和 。

  5,我国的专职教师大约在_出现。

  6,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组成部分是,_,,,。

  7,1902年通过了“_学制”,它基本是参照_的学制制订的,通常又称“”新学制,是旧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

  8,教学过程一般分为_,_,,_四个发展阶段。

  9,好的测验都应当符合一定的要求,通常用_,_,,和等指标衡量测验的质量。

  10学校咨询与辅导一般可分为,_,问题预防与发展指导三种

  三,不定项选择

  1,教育目的指明了受教育者的( )

  A发展方向B发展阶段C发展结果D发展进程

  2,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

  A思想品德教育工作B教学工作C校外活动D教师的培养工作转自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有:

( )

  A顺序性和阶段性B稳定性和可变性C发展的不均衡性D个别差异性

  4,下列哪些因素制约着教学内容的制定( )

  A教育目的B生产力发展水平C儿童的年龄特征D教师实际水平

  5,在教育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本能的观点是( )

  A生物起源说B神话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

  6,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 )。

  A《论语》B《理想国》C《学记》D《大教学论》

  7,人民教师职业道德法的核心是(  )。

  A热爱学生B为人师表C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D团结互助

  8,从以下几种活动中,挑选出教学过程的活动(  )。

  A备课B排课表C批改作业D教研活动

  9,课的类型是根据(  )来确定的。

  A教学目的B课的具体任务C学科特点D教学内容

  10,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电化教学B复式教学C课堂教学D现场教学

  四,解释名词 

  1、教育目的

  2、教学大纲

  3、集体舆论

  4、德育目标

  5、教学策略

  五,简答下列各题

  1,学校教育产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2,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3,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4,如何培养班集体?

  六,论述题

  1,班主任如何去建设一个良好的班级集体?

2教师如何上好课?

参考答案及要点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D2.B3.C4.B5.C6.D7.A8.D9.A10.B 

  二,填空

  1,萌芽,创立,发展2,教学活动3,布鲁纳4,遗传,环境,教育5,奴隶社会初期6,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7,壬戌,美国,“六三。

三”8,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

9,实用性 信度 效度 难度区分度10缺陷矫正早期干预

  三,不定项1AC2B3ABCD4ABCD5A6C7C8A9AB10C

  四,解释名词

  1,教育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

 

  2,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3,集体舆论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赞同的言论和意见。

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集体成员的言行,成为个人和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手段。

  五,简答下列各题

  1,①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使一部分人能够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从事专门的教育工作。

②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

③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需要专门的学校教育进行传递。

④文字的产生,使人类文化有了书面记载,促进了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2,教师工作性质任务和工作对象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③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④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⑤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群体性相结合。

  3,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的分配。

  综合课的结构:

①组织教学。

②复习检查。

③讲授新教材④巩固新知识。

⑤布置家庭作业。

  4,①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②培养选拔班级干部和积极分子,形成班级的核心。

③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④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促进集体的发展。

  六,论述题

  1,提示:

问题有:

1)重知识轻能力2)片面追求分数3)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4)制约教学改革。

 

  改革做法:

1)从侧重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2)从侧重总结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3)从侧重区分性功能到发挥激励性功能。

 2009年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史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  )

  A.赫尔巴特 

  B.卢梭 

  C.洛克 

  D.杜威

  2、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3、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4、“理想和未来”是人生哪个阶段的重要特征(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5、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

  A.理论联系实际 

  B.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 

  C.知识分之与工农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

  A.课程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

  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  )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8、《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  )

  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9、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  )

  A.练习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发现法

  10、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  )

  A.外部分组 

  B.内部分组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

  11、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属于教学策略中的(  )

  A.内容型策略 

  B.形式型策略 

  C.方法型策略 

  D.综合型策略

  12、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13、“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些德育模式所强调的(  )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14、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  )

  A.常规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1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二、填空题

  1、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的标志是____。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____。

  3、学习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____价值。

  4、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____。

  5、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____。

来源:

  6、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____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

  7、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____。

  8、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____和教科书。

  9、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____。

  1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是实现____的过程。

  11、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直观教具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实物直观,另一类是____。

  12、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____、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____与学生已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14、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尊重一个人”。

这句话说明的德育原则是____。

  15、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____。

  三、判断题

  1、当代教育的发展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 来源:

 )

  2、少年期是多事之秋,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少年一定要严加看管。

(  )

  3、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  )

  4、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知识授受的关系。

(  )

  5、课程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知识或学科的内容。

(  )来源:

  6、在泰勒的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基础上涉及的课程评价模式是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  )

  7、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  )

  8、德育的过程具有多端性。

(  )

  9、依据科尔博格的道德认知模式进行道德教育主要用的是道德两难故事法。

(  )

  10、班级管理应该以学生为核心,建立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  )

  四、简答题

  1、试述当代教育民主化的表现。

  2、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

试做简要的说明。

  3、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4、试述备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5、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五、论述题

  1、以“我们的思想”为主题,设计一个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B 4、C 5、D 

  6、B 7、D 8、C 9、B 10、A 

  11、A 12、C 13、B 14、C 15、B

  二、填空题

  1、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延时 

  4、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创新 

  7、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8、教学大纲 

  9、学校教育 

  10、学生身心发展 

  11、模象直观 

  12、作业检查与批改 

  13、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 

  14、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15、教育者采集者退散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答题

  1、一方面,它追求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甚至教育结果的均等。

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2、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3、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4、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5、

(1)理论假设(A道德发展论,B道德教育论);

(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A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B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C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3)简要的评论(A认知模式的缺陷,B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其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五、论述题(略)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资料

1、学习过程:

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

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

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

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

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

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

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

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

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

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

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14、技能:

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5、行为规范:

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16、强化:

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7、正强化:

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8、负强化:

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9、消退: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20、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21、学科的基本结构:

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22、意义学习:

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3、接受学习: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24、先行组织者:

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25、动机:

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它一般有三种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6、学习动机:

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7、学习需要:

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

28、认知内驱力:

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9、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30、附属的内驱力:

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31、学习期待:

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32、诱因:

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33、成就动机:

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34、自我效能感:

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5、替代性强化:

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36、自我强化:

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37、问题情境:

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38、学习迁移:

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39、正迁移:

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0、负迁移:

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41、水平迁移:

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2、垂直迁移:

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3、一般迁移:

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44、具体迁移:

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5、同化性迁移:

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46、顺应性迁移:

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47、重组性迁移:

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48、心向与定势:

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49、知识:

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50、感性知识:

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51、理性知识:

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52、感知:

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53、表象:

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54、概念:

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55、命题:

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56、陈述性知识:

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57、程序性知识:

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58、心智技能:

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

(见74)

59、认知策略:

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60、符号学习:

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61、概念学习:

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62、命题学习:

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63、下位学习:

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64、上位学习:

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65、并列结合学习:

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66、直观:

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67、概括:

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68、变式:

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69、前摄抑制:

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70、倒摄抑制:

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71、过度学习:

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72、技能:

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73、操作技能:

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74、心智技能:

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75、操作定向:

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76、操作模仿:

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77、操作整合:

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