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版九年级化学学生实验3《燃烧的条件》基础题word有答案文档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5707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学生实验3《燃烧的条件》基础题word有答案文档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学生实验3《燃烧的条件》基础题word有答案文档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学生实验3《燃烧的条件》基础题word有答案文档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学生实验3《燃烧的条件》基础题word有答案文档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学生实验3《燃烧的条件》基础题word有答案文档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学生实验3《燃烧的条件》基础题word有答案文档资料.docx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学生实验3《燃烧的条件》基础题word有答案文档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仁爱版九年级化学学生实验3《燃烧的条件》基础题word有答案文档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学生实验3《燃烧的条件》基础题word有答案文档资料.docx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学生实验3《燃烧的条件》基础题word有答案文档资料

2019-2019学年仁爱版九年级化学学生实验3《燃烧的条件》基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础题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一.选择题(共9小题)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1.如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B.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

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

2.如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B.实验1中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氧气

C.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

3.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D.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4.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两个实验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实验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B.甲实验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C.乙实验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D.甲、乙实验只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5.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实验:

已知白磷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240℃;发现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都没燃烧,铜片上白磷着火燃烧.对此实验的认识错误的是()

A.物质燃烧必须要与氧气接触B.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C.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既供热又使白磷Ⅱ与氧气隔绝D.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

6.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现象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C.现象②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均高于80℃D.现象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7.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B.图1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C.图1实验不能比较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高低D.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

8.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方法均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小颖同学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

9.康康同学在探究燃烧条件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关该实验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A.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B.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空气(或氧气)C.即使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也不可能燃烧D.由本实验推知,消除可燃物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都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0.根据下列数据及实验装置图(所有夹持仪器均省略),回答下列问题:

物质

着火点

酒精灯的火焰温度

白磷

500℃

红磷

(1)在铜片上,A和C点为白磷;B点为红磷,用酒精灯对准A加热,最先发

生燃烧的是(填字母,下同);一定不会发生燃烧的是.

(2)将一支充满氧气的试管倒扣在

(1)中“一定不会燃烧”的物质上面,现象是;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

11.某同学为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他查阅资料得知:

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会产生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并能与水反应.

(1)他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白烟,

铜片上的红磷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根据实验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是、.

(2)实验时不慎将酒精灯碰倒,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其灭火原理是.

(3)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12.如图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的条件(夹持固定装置略去)。

已知:

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图1的实验中,分别用玻璃棒蘸取酒精和水,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后移开,实验现象如下:

实验用品

实验现象

蘸有酒精的玻璃棒

产生火焰

蘸有水的玻璃棒

无明显变化

此现象能够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图2的实验中,a、b处放有少量白磷,c处放有少量红磷。

观察到a处白磷燃烧、c处红磷不燃烧,此现象能够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观察到a处白磷燃烧、b处白磷不燃烧,此现象能够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3)相比于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图3),图2实验装置的优点是。

13.小刚和小强用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经查阅资料知:

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生成有毒的白烟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小刚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该实验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2)小强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

(3)在做“燃烧的条件”实验时,把同样大小的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到的现象是先燃烧,通过此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4)面粉不仅可以燃烧.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爆炸.我市某大型面粉厂灌装车间发生面粉爆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为避免类似事件,生产过程可采取的措施有

A.密封门窗,隔绝氧气B.严禁吸烟,杜绝货源

C.轻拿轻放,减少粉尘扬起D.提高淀粉的着火点.

14.把几小块木炭放在球形管中,按下图所示连接装置.打开玻璃活塞,氧气进入球形管,发现木炭不燃烧;关掉氧气,给球形管内木炭加热,木炭同样不燃烧,此时打开玻璃活塞,氧气立即进入球形管,则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①;②.

15.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的条件(夹持固定装置略去).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在如图1所示的实验中,分别用玻璃棒蘸取酒精和水,再在酒精灯火焰上

加热,片刻后移开,实验现象如下:

实验用品

现象

蘸有酒精的玻璃棒

产生火焰

蘸有水的玻璃棒

无明显变化

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2)在如图2所示的实验中,a、b两处放有少量白磷,c处放有少量红磷,当看到a处白磷燃烧、c处红磷不燃烧时,估计温度计示数一定在℃以上,此现象能够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a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除上述两个条件外,燃烧还应具备的条件是;在图2所示的实验中,能说明该条件的实验现象是.

16.设计并完成以下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a.探究燃烧的条件;b.测定空气中的氧气的含量.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熔点44.1℃,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实验步骤】

Ⅰ将足量白磷和红磷分别放在A,B两个大试管中;Ⅱ在试管口分别套上白色、红色的瘪气球,并用细线固定住,然后将其同时浸在盛有80℃热水的烧杯中(如图所示).

Ⅲ取出A试管,待后,将其倒立在冷水中,在水下取出气球,用毛玻璃片盖好,取出试管.

【实验现象】

1,步骤Ⅱ中,A试管中白磷燃烧,产生白烟.同时,白色气球;

2,步骤Ⅱ中,B试管中的红磷无变化;

3,步骤Ⅱ中,热水中的白磷但不燃烧;

4,步骤Ⅱ中,最终试管中的水约为试管体积的

【问题讨论】

(1)现象1中,白气球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2)现象1与3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现象(填序号)说明燃烧需要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3)如开始实验时气球未捏瘪,则最终A试管中水的体积中将(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7.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由该实验可知,可燃物燃料的条件是、,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8.Ⅰ、如图1、2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的条件.查阅资料可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1)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除提高温度外,主要还起到的作用.

(2)若将图2中的白磷换成红磷,不能观察到燃烧现象,从而再次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3)如果白磷和红磷靠近些,白磷先起火,红磷会随后着火,这是因为.

(4)如图3,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实验初始阶段发现,由此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Ⅱ、用图4所示装置研究“活性炭吸附能力与温度变化的关系”.烧杯中未加NH4NO3溶解之前,导管中液面与烧杯中的平齐,将NH4NO3固体加入到水中搅拌,观察到两侧玻璃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不同且右高左低.

(1)由于试管内气体的压强(选填“增大”或“减小”),使得玻璃管内液面上升;

(2)NH4NO3固体溶于水(选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3)活性炭吸附气体的能力随温度降低而增强.

(4)如果将NH4NO3固体换成,则烧杯中的导管口会冒出气泡.

19.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

(1)实验中观察到红磷、白磷的变化是;由此可得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2)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你认为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如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B.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

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

【解答】解:

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所处环境一样,只能说明是温度达不到的原因,即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

实验2中温度并没有变化,只是提供氧气,即能燃烧,说明是与氧气有关,同样如果撤了氧气,白磷就不能燃烧。

由此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是: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

故选择B

2.如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B.实验1中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氧气

C.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

【解答】解:

A、实验1中现象是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分析燃烧的条件:

都与空气接触,都具有可燃性,通过红磷未燃烧,说明了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故A正确;

B、图1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故B正确;

C、图2中水下白磷能燃烧,是因为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符合燃烧条件,故C错误;

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故D正确。

故选:

C。

3.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D.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解答】解:

A、燃烧的条件:

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①中白磷符合燃烧的条件,②中白磷没有燃烧原因是在水下没有氧气,所以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A正确;

B、由热水的温度为80℃,①中白磷燃烧说明白磷已经达到了着火点,所以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故B正确;C、烧杯中的热水有两个作用:

一是提供可燃物燃烧的温度,二是隔绝氧气,故C错误;D、①和③都属于可燃物,都与氧气接触,而①能燃烧说明①达到了着火点,②

不能燃烧说明没有达到着火点,故D正确。

故选:

C。

4.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两个实验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实验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B.甲实验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C.乙实验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D.甲、乙实验只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解答】解:

A、冷水中没有氧气,缺少了白磷燃烧需要的氧气,不能燃烧,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

B、冷水温度低,使白磷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与题意不符,故B错误。

C、热水中通入空气,提供了白磷燃烧需要的氧气,能燃烧,与题意不符,故C错误。

D、甲、乙实验说明白磷烧既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又需要助燃物氧气,与题意相符,故D正确。

故选:

D。

5.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实验:

已知白磷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240℃;发现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都没燃烧,铜片上白磷着火燃烧.对此实验的认识错误的是()

A.物质燃烧必须要与氧气接触B.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C.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既供热又使白磷Ⅱ与氧气隔绝D.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

【解答】解:

A、燃烧的条件是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因为水中没有氧气,故A正确;B、因为燃烧的条件是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原因是红磷的着火点高,所以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故B正确;C、烧杯中热水的作用一是提供热量使白磷达到着火点,而是隔绝空气,故C正确;

D、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没有达到着火点,故D错误。

故选:

D。

6.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B.现象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C.现象②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均高于80℃D.现象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解答】解:

A、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白磷温度都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但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没有氧气可燃物不能燃烧。

B、现象①白磷在80℃时燃烧,说明白磷的燃点应比80℃低。

D、现象①③同样的温度,都与氧气接触,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两者的

着火点不同。

C、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

故选:

C。

7.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B.图1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C.图1实验不能比较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高低D.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

【解答】解:

在此实验中我们用热水给白磷和红磷提供热量,使温度能达到白磷的燃点,而达不到红磷的燃点,从而得到燃烧时温度的作用。

在图中铜片上的白磷与水中的白磷作对照,说明温度都达到着火点时,若没有氧气,可燃物也不能燃烧,所以在图2中给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燃烧。

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说明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从而得出燃烧时必须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故选:

B。

8.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方法均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小颖同学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

【解答】解:

燃烧的条件是:

有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空气接触,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的变量是否与空气接触,其它两个条件必须符合燃烧哦的条件,即有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也就是说都需要在热水中。

故选:

B。

9.康康同学在探究燃烧条件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关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B.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空气(或氧气)C.即使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也不可能燃烧D.由本实验推知,消除可燃物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都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解答】解:

A、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说法正确,故A正确;B、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空气(或氧气),说法正确,故B正确;C、即使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也不可能燃烧,说法错误,符合燃烧的条件,会燃烧,故C错误;D、由本实验推知,消除可燃物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都可达到灭火的目的,说法正确,故D正确。

故选:

C。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0.根据下列数据及实验装置图(所有夹持仪器均省略),回答下列问题:

物质

着火点

酒精灯的火焰温度

白磷

500℃

红磷

(1)在铜片上,A和C点为白磷;B点为红磷,用酒精灯对准A加热,最先发

生燃烧的是(填字母,下同)C;一定不会发生燃烧的是A.

(2)将一支充满氧气的试管倒扣在

(1)中“一定不会燃烧”的物质上面,现象是白磷燃烧冒出白烟、试管内的液面不断上升;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P+5O22P2O5.

(3)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提高温度且隔绝氧气.

【解答】解:

(1)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①达到着火点.②与氧气接触.图中C是白磷着火点低于B点的红磷,所以C先燃烧.A没与氧气接触,故不燃烧.故答案分别为:

CA

(2)A接触试管内的氧气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冒出白烟.燃烧消耗试管内的氧气,压强变小,试管内的液面不断上升.故答案为:

白磷燃烧冒出白烟、试管内的液面不断上升4P+5O2

2P2O5

(3)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

提高温度且隔绝氧气

11.某同学为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他查阅资料得知:

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会产生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并能与水反应.

(1)他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白烟,

铜片上的红磷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根据实验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温度

达到着火点、跟氧气接触.

(2)实验时不慎将酒精灯碰倒,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其灭火原理是使酒精与空气隔绝.

(3)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

【解答】解:

(1)水中的白磷缺少氧气不燃烧,铜片上的红磷温度未达到着火点也不燃烧,从而找到燃烧的两个条件,故答案为:

温度达到着火点、跟氧气接触.

(2)洒出的少量酒精在桌上着火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其灭火原理是使酒精与空气隔绝.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