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备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5421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2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生植物备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水生植物备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水生植物备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水生植物备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水生植物备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生植物备用.docx

《水生植物备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生植物备用.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生植物备用.docx

水生植物备用

一、芦苇

1.多年水生或湿生高大禾草  

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生长在灌溉沟渠旁、河堤沼泽地等,世界各地均有生长,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均可入药。

中文学名:

芦苇

二名法:

Phragmitesaustralis

界:

植物界

目:

禾本目Poales

科:

禾本科Poaceae

亚科:

芦竹亚科Arundinoideae

族:

芦竹族Arundineae

属:

芦苇属Phragmites

种:

芦苇P.australis

分布区域:

世界各地均有生长,在中国则广布。

基本信息

  别名:

苇、芦、芦芛、

  拉丁学名:

Phragmitesaustralis

  科名:

禾本科

  品种:

卡开芦、爬苇、日本苇、丝毛芦、细叶芦苇,等

形态特征

  芦苇的植株高大,地下有发达的匍匐根状茎。

茎秆直立,秆高1~3米,节下常生白粉。

叶鞘圆筒形,无毛或有细毛。

叶舌有毛,叶片长线形或长披针形,排列成两行。

叶长15-45厘米,宽1-3.5厘米。

圆锥花序分枝稠密,向斜伸展,花序长10一40cm,小穗有小花4—7朵;颖有3脉,一颖短小,二颖略长;第一小花多为雄性,余两性;第二外样先端长渐尖,基盘的长丝状柔毛长6—12mm;内稃长约4mm,脊上粗糙。

具长、粗壮的匍匐根状茎,以根茎繁殖为主。

生态习性

  多生于低湿地或浅水中。

  芦苇是经常见到的水边植物,芦苇常会和寒芒搞混,区别是芦苇的茎是中空的,而寒芒不是,另外,寒芒到处可见,芦苇是择水而生。

  夏秋开花,圆锥花序,顶生,疏散,长10~40厘米,稍下垂,小穗含4~7朵花,雌雄同株,花序长约15~25公分,小穗长1.4公分,为白绿色或褐色,花序最下方的小穗为雄,其余均雌雄同花,花期为8~12月。

芦苇的果实为颖果,披针形,顶端有宿存花柱。

产地分布

芦苇生长于池沼、河岸、河溪边多水地区,常形成苇塘。

在我国则广布,其中以东北的辽河三角洲、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新疆的博斯腾湖、伊犁河谷及塔城额敏河谷,华北平原的白洋淀等苇区,是大面积芦苇集中的分布地区。

繁殖培育

  生在浅水中或低湿地,新垦麦田或其他水田、旱田易受害。

芦苇具有横走的根状茎,在自然生境中,以根状茎繁殖为主,根状茎纵横交错形成网状,甚至在水面上形成较厚的根状茎层,人、畜可以在上面行走。

根状茎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较长时间埋在地下,1米甚至1米以上的根状茎,一旦条件适宜,仍可发育成新枝。

也能以种子繁殖,种子可随风传播。

对水分的适应幅度很宽,从土壤湿润到长年积水,从水深几厘米至1米以上,都能形成芦苇群落。

在水深20~50厘米,流速缓慢的河、湖,可形成高大的禾草群落,素有“禾草森林”之称。

在华北平原白洋淀地区发芽期4月上旬,展叶期5月初,生长期4月上旬至7月下旬,孕穗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抽穗期8月上旬到下旬,开花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种子成熟期10月上旬,落叶期10月底以后。

上海地区3月中、下旬从地下根茎长出芽,4—5月大量发生,9—10月开花,11月结果。

在黑龙江5—6月出苗,当年只进行营养生长,7—9月形成越冬芽,越冬芽于5—6月萌发,7—8月开花,8—9月成熟。

园林用途

 种在公园的湖边,开花季节特别美观。

在欧洲国家的公园,经常可见到芦苇优雅的身影。

应用价值

  为保土固堤植物。

苇秆可作造纸和人造丝、人造棉原料,也供编织席、帘等用;嫩时含大量蛋白质和糖分,为优良饲料;嫩芽也可食用;花序可作扫帚;花絮可填枕头;根状茎叫做芦根,中医学上入药,性寒、味甘,功能清胃火,除肺热;有健胃、镇呕、利尿之功效。

  《本草纲目》谓芦叶“治霍乱呕逆,痈疽”;《本经道源》记载它有“烧存性,治活衄诸血之功”;除芦叶为末,以葱、椒汤洗净,敷之,可治发背溃烂。

芦花止血解毒,治鼻衄、血崩,上吐下泻。

《本草图经》记载它“煮浓汁服,主鱼蟹之毒。

”芦苇既是菜肴中佳晶,又能治热血口渴、淋病。

《王揪药解》说它能“清肺止渴,利水通淋。

”《本草纲目》记载它能“解诸肉毒”。

芦茎、芦根更是中医治疗温病的要药,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古代十四种药物书籍上都有详尽记载。

颇为有名的“千金苇”茎,现在已远销海外。

  现代药理证实,芦苇的叶、花、茎、根都含有丰富的药理成分—戊聚糖、薏苡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D——葡萄糖、D——半乳糖和两种糖醛酸以及多量维生素B1、B2、C等十多种,因而受到医、药学界的重视。

  芦苇又是一种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生物量高的优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均可入药良牧草,饲用价值高.嫩茎、叶为各种家畜所喜食。

目前大多数都作为放牧地利用,也有用作割草地或放牧与割草兼用,往往作为早春放牧地。

芦苇草地有季节性积水或过湿,加之是高草地,适宜马、牛大畜放牧。

芦苇地上部分植株高大,又有较强的再生力,以芦苇为主的草地,生物量也是牧草类较高的,在自然条件下,产鲜草3.9~-13.9吨/公顷。

每年可刈割2~3次。

除放牧利用外,可晒制干草和青贮。

青贮后,草青色绿,香味浓,羊很喜食、牛马亦喜食。

芦苇在古代也可用来辟邪,用芦苇制成的绳索即古书所说的“苇索”、“苇茭”很早即被作为辟邪灵物。

传说神荼、郁垒曾在度朔山上大桃树下用芦苇绳索捆缚恶鬼,后来皇帝仿照此举,创设了“悬苇索以御凶魅”等一系列法术,这个著名的神话意味着苇索辟邪法同桃木辟邪术一样,都是非常古老的巫术形式。

据说夏人便已习惯挂苇茭,后至汉代以至魏晋时期都比较流行。

二、蒲草

蒲草是广泛生长在中国的一种野生蔬菜,其假茎白嫩部分(即蒲菜)和地下匍匐茎尖端的幼嫩部分(即草芽)可以食用,味道清爽可口;老熟的匍匐茎和短缩茎可以煮食或作饲料;雄花花粉俗称“蒲黄”,具有药用和滋补功能。

蒲草是重要的造纸和人造棉的原料,还可以用来编织蒲席、坐垫等生活用品。

植物基本信息

  名称:

蒲草

  学名:

Typhaangustifolia

  别名:

水腊烛、水烛、香蒲

  科名:

香蒲科

  属名:

香蒲属

  分布:

分布于中国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华北(河北、山西、北京、天津)等地,欧洲、北美、大洋洲和亚洲北部地区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多年生水生草本,地下生匍匐茎,多须根,茎出水面直立,高可达2.5米。

叶二列式互生,狭长线形,长0.8~1.3米,宽4~10毫米。

花黄绿色,单性,穗状花序,似蜡烛状,高达2.5米,苞叶2~8片,早落,花穗细长,圆柱状,雌花穗黄色,位于下部,中间相隔2~15厘米,全长达50厘米,上部雄花穗长20厘米,花被鳞状或毛状、雄花具3雄蕊,雌花子房上位,1室。

果为小坚果,果穗似蜡烛状,赭褐色。

生物学特征

蒲草属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分率力极强,植株基部的地上茎短缩,并从其叶腋间抽生地下匍匐茎,匍匐茎在土中水中延伸,长30~60厘米,其顶芽弯曲向上生成新株,成株高达170~200厘米,开展度60~80厘米,每株有6~13片叶,叶箭形,全缘,叶色浓绿,断面成新月形,质轻而软,叶肉组织为中空的长方形孔格,是湿生结构,叶片下部的叶鞘长达50~60厘米,层层相互抱合成假茎。

假茎浸入水中即可为白色,近水面处为白绿色,在气候适宜的条件下,在短缩茎的每一节间陆续向侧抽生白嫩的匍匐茎,即为食用部分--草芽,草芽长20~30厘米,粗1~1.5厘米,分5~6节。

部分成株叶丛中油生花薹,花薹顶端生出肉穗花序,花单性,雌雄同株,开花受精后形成果穗。

根为须根,环绕在短缩茎上,白色细长。

  蒲草多自生在水边或池沼内,每年春季从地下匍匐茎发芽生长,并且不断发生分株;冬季遇霜后,地上部分完全枯萎,匍匐茎在土中过冬。

  蒲草不但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工艺品编织加工材料,也是广泛生长的一种野生蔬菜,其假茎白嫩部分(即蒲某)和地下匍匐茎尖端的幼嫩部分(即草芽)可以食用,并且清爽可口;老熟的匍匐茎和短缩茎可以煮食或作饲料;雄花花粉俗称"蒲黄",具有药用和滋补功能。

育苗技术

定植

  

(1)整地蒲草最适宜生长在有浅水、底部最深厚沃土的湖泊或池沼。

栽植前要进行整地,如果土壤坚实,便要翻耕或用锹挖栽植穴,穴23~26厘米见方。

如果土壤松软,则只要挖出草根进行沤肥,沤肥须在栽前15天进行。

(2)栽植栽植期,长江流域一般是从清明到小暑,其中以立夏到小满栽植最好,因为这时幼苗已长得比较高,同时温度适宜,容易成活,并且生长快,当年就可获得较高产量。

栽植时,选生长健壮、假茎较粗、叶片较宽,并呈葱绿色的分株苗,要求当天挖苗,当天栽植,可以适当密植,株行距50~60厘米见方。

如果土壤较软,水深在60厘米以下,可用手栽,栽植深度为17厘米左右,如果土壤较硬,要用锹挖穴,扶苗入穴,用土壅根。

栽后,必须有部分叶片露出水面,以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如果叶片过长,应剪去上端部分,否则.不利扎根成活。

  (3)间作蒲草可与莲藕间作,即每栽蒲草3行,留出空地3米左右,栽植莲藕1行,一块地一年之内,既收蒲草,又收莲藕,莲藕入土较深,而蒲草在表土生长,互不干扰,两种作物都能正常生长,并且有防止栽植地水分过于蒸发和防止杂草蔓延的作用。

管理

  

(1)除草:

栽后半个月,用手拔净杂草,最好一连除草2~3次,要求在小暑前后除净杂草,这样,蒲草可发生3批分株。

  

(2)管水:

每年春季植株萌芽前的一个月,湖、池内要保持17厘米以上的浅水层,以适应地下根系活动的需要。

随着植株萌芽生长加快,水层要逐渐加深,植株长大以后,水层可加深到60~100厘米。

采收蒲草时,为了假茎大部分或全部可淹没在水中,蒲草不能缺水受旱,否则,植株黄瘦,大量抽薹开花,少生或不生分株。

  (3)更新:

蒲草栽植5~6年以后,产量下降,要及时更新,更新的方法有三种:

一是挖去宽约2米一条地上的母株,保留同样宽的相邻母株,等到保留母株发生分株,且新株蔓延到空地时再将保留地上的母林挖去;二是把母株全部挖去,重新栽植新的分株;三是换地重新栽植。

采收

  草芽生长快,分孽力强,如不及时采收,嫩茎即迅速抽出水面变为新的植株,新株过多,会造成相互荫蔽,影响产量,采收蒲革要根据植株生长情况分次收获,在种植当年,如果植株生长旺盛,可以在6~7月开始采收,到8~9月再采收一次;如果生长不旺,只能在8~9月来收一次,第二年立夏到小满期间,新株高约60~100厘米时,用手拔收一次,以后要限一个月采收一次,一共采收3次。

  

  采收时,先采收比较瘦小或即将抽薹的植株,留下生长旺盛的肥壮植株,以保证持续高产。

第一次和第二次采收后,最好施一次追肥,促使恢复生长。

采收草芽时,可以从春季开始一直采收到夏季,随时在土中摸索采收,但应考虑到不能同时采收蒲草;采蒲菜时,应少采或完全不采草芽为好,以免削减蒲菜产量。

  采收蒲草时,人要顺扁的一方,即不长叶的一方走向,以免踩断草芽。

由于草芽是从下而上陆续抽生,因此也要自下而上采收。

管理要点

温度管理

  由于它原产于温带或暖温带地区,因此对温度的要求不算太严,只要不低于0℃就能安全越冬;不高于33℃就能顺利度夏。

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30℃。

光照管理

  需要充足的直射阳光才能正常生长。

如果光线不足,或是把它放在蔽荫的环境下养护,则叶片会长得薄、黄,枝条或叶柄纤瘦、节间伸长,处于徒长状态,花瓣小,花色淡甚至开不出花。

水分管理

  它的一生都需要生活在水中。

肥料管理

  春季气温回升后(8~10℃)即可栽种,盆栽宜选用口径50公分左右的瓦缸,用瓦片把盆的底孔盖好,加入3~5公分厚的塘泥,再放上3公分厚的腐熟的有机肥料作为基肥,其上本覆盖塘泥,装到花盆的一半高度,放入根茎,填入塘泥,泥面离盆沿大约12~18公分。

根茎种好,加入清水,深度大约为2公分。

小浮叶长出后,就要适时地追施液肥了,建议施用“护花宝”系列家用花肥,这个系列的肥料有专门针对它的配方,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其生长和开花的需要。

春季

  气温回升后,植株迅发芽、生长,可浇灌“护花宝”。

浇“护花宝”之前,把缸内的残水清理掉,再加入“护花宝”肥液直至盆沿。

肥料与水分可按照“护花宝”——清水——“护花宝”——清水顺序循环。

间隔时间大约为3~4天。

夏季

  这个季节温度高,湿度大,植株蒸腾作用旺盛,对肥料的需求也多,因此,也要连续浇灌一次“护花宝”再浇一次清水,即“护花宝”——清水——“护花宝”——清水,如此循环,肥和水的间隔天数大约为1~2天,以保持花盆内的清水或肥液不腐臭,避免滋生蚊蝇。

秋季

进入秋季后,它会自然开花,在见到花蕾后,只浇清水就行。

开花后到霜降阶段,它会逐渐枯萎,进入休眠状态,要搬入室内,并保持盆内大约只有一公分深的水或者干脆把水倒掉,只维持盆土湿润。

三、鸢尾

鸢尾是原产于中国中部的一种花卉,现在主要分布在我国中南部。

其花型大而美丽,可供观赏。

其根状茎可作中药,全年可采,具有消炎作用。

中文学名:

鸢尾

拉丁学名:

Iristectorum

别称:

紫蝴蝶、蓝蝴蝶、乌鸢、扁竹花

二名法:

IristectorumMaxim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单子叶植物纲

目:

天门冬目

科:

鸢尾科

属:

鸢尾属

种:

鸢尾

产地

  原产于中国中部及日本。

现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中原、西南和华东一带,世界其他一些地区,具体不详。

  天然鸢尾科植物的分布地点主要是在北非、西班牙、葡萄牙、高加索地区、黎巴嫩和以色列等。

  在全世界大约有200多种,主要有:

  

(1)花菖蒲:

(I.ensataVar.hortensis)原产中国东北、日本和朝鲜半岛。

  

(2)髯毛鸢尾:

(I.barata)包括德国鸢尾的多个杂交品种。

外花被片基部有细密髯毛状附属物。

  (3)路州鸢尾:

(I.fulva)主要以铜红鸢尾等为主要亲本杂交而成的品种。

  (4)道氏鸢尾:

(I.douglasiana)原产美国加利福尼亚。

(5)球根鸢尾:

(I.xiphium)主要为切花用的西班牙鸢尾及其杂交种荷兰鸢尾。

名称起源

  鸢尾属属于鸢尾科,该科还包括有唐菖蒲、番红花、小菖兰等,大约200个属,所以鸢尾科是个特别庞大的家族。

这些花属中,在北半球发现了几千个品种。

“鸢尾”之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彩虹。

它表明天上彩虹的颜色尽可在这个属的花朵颜色中看到。

人们甚至在古代就已熟悉鸢尾了,比如:

古埃及的金字塔群中就有鸢尾形象的记录,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

  鸢尾科植物的野生种的分布地点主要是在北非、西班牙、葡萄牙、高加索地区、黎巴嫩和以色列等。

与百合区别

  法国的国花是鸢尾科的香根鸢尾(fleurdelis),它体大花美,婀娜多姿,与百合花(lily)极为相似。

鸢尾与百合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科类,虽然一眼看去,似乎两者都有六枚“花瓣”,殊不知鸢尾花只有三枚花瓣,其余外围的那三瓣乃是保护花蕾的萼片,只是由于这三枚瓣状萼片长得酷似花瓣,以致常常以假乱真,令人难于辨认。

此外,鸢尾的“花瓣”一半向上翘起,一半向下翻卷,而百合花的花瓣却一律向上。

另有一些鸢尾的花心深处还长有三枚由雌芯变成的长舌形瓣儿。

由于欧洲人常把鸢尾花称作“百合花”,故不少人以为法国的国花是百合花。

近代汉语里经常把fleur-de-lis翻译成“金百合”,正确的翻法还应该是“鸢尾花”。

品种分类

  鸢尾属可分为宿根鸢尾和球根鸢尾。

宿根鸢尾在许多花圃中作为多年生植物生长,德国鸢尾、西伯利亚鸢尾、黄鸢尾是其最常见的几种。

德国鸢尾开花色彩纷呈:

白色、蓝色、紫色、紫红色、黄色和复合色;西伯利亚鸢尾则几乎都为蓝色、蓝紫色,极少数的是白色和黄色;而黄鸢尾则都是黄色的。

  球根鸢尾包含的组群数量可谓非常少。

然而,在商业化的花卉生产中,这些组群却是极为重要的。

其中,网脉鸢尾组群由一些开花早,开花期短的栽培品种组成。

例如蓝紫色的网脉鸢尾和黄色的丹佛鸢尾就是其中两种。

西班牙组群包含了所有荷兰的鸢尾、西班牙鸢尾和英吉利鸢尾。

然而荷兰鸢尾在这些花卉的生产中是最重要的。

  荷兰鸢尾包括大量栽培品种,“BlueMagic”(兰魔)和“Prof.Blaauw”(布拉奥)就广为种植。

利用颜色将鸢尾进行分类,其方法是简单而实用的。

可分为紫色类、蓝色类、白色类、黄白色类、黄色与其它诸色相混的混合色类,及多色类。

形态特征

  多年生宿根性直立草本,高约30-50公分。

根状茎匍匐多节,粗而节间短,浅黄色。

叶为渐尖状剑形,宽2-4公分,长30-45公分,质薄,淡绿色,呈二纵列交互排列,基部互相包叠。

春至初夏开花,总状花序1-2枝,每枝有花2-3朵;花蝶形,花冠蓝紫色或紫白色,径约10公分,外3枚较大,圆形下垂;内3枚较小,倒圆形;外列花被有深紫斑点,中央面有一行鸡冠状白色带紫纹突起,花期4~6月,果期6~8月;雄蕊3枚,与外轮花被对生;花柱3歧,扁平如花瓣状,覆盖着雄蕊。

花出叶丛,有蓝、紫、黄、白、淡红等色,花型大而美丽。

蒴果长椭圆形,有6稜。

变种有白花鸢尾,花白色,外花被片基部有浅黄色斑纹。

生长习性

  耐寒性较强,按习性可分为

(1)要求适度湿润,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略带碱性的粘性土壤;

(2)生于沼泽土壤或浅水层中;(3)生于浅水中;(4)喜阳光充足,气候凉爽,耐寒力强,亦耐半阴环境。

主要作用

  1.鸢尾叶片碧绿青翠,花形大而奇,宛若翩翩彩蝶,是庭园中的重要花卉之一,也是优美的盆花、切花和花坛用花。

其花色丰富,花型奇特,是花坛及庭院绿化的良好材料,也可用作地被植物,有些种类为优良的鲜切花材料。

国外有用此花作成香水的习俗。

  2.鸢尾根茎可当吐剂及泻剂,也可治疗眩晕及肿毒,叶子与根有毒,会造成肠胃道郁血及严重腹泻,花苦、平、有毒。

生产条件

  在进行了广泛地研究和生产试验之后,其结果使我们可通过运用专门的储藏和处理技术,周年种植和提供切花。

为了获得品质优良的鲜切花,气候、管理水平等相关因素必须得符合要求。

  以下章节将详细介绍荷兰鸢尾切花生产情况。

繁殖栽培

  多采用分株、播种法。

分株春季花后或秋季进行均可,一般种植2~4年后分栽1次。

分割根茎时,注意每块应具有2~3个不定芽。

种子成熟后应立即播种,实生苗需要2~3年才能开花。

栽植距离45~60cm,栽植深度7~8cm为宜。

亦可以进行促成栽培。

温室及设备

温室

  所有温室都可用来进行鸢尾切花生产。

作物对温室的专门需要,视气候情况而定。

  鸢尾是光敏植物,故应在室外光照每天最低为200-300焦耳/平方厘米的阶段种植。

在温带地区的冬季种植,温室内的植株对玻璃或塑料膜的遮光率要求较高。

脏玻璃、老化且脏的塑料膜,或者温室内外的一些遮光物会大大地削弱照在植株上的光线。

  在夏季和初秋时节,温室必须要有个好的通风条件,使温度急剧上升的可能性降至最低的程度。

供热系统

  有许多地方温度低于5-8℃,所以供能系统是保证花期的基本条件。

同时,供能系统和通风设备的应用可使植株免受荫冷、潮湿天气的不良影响。

加热系统同时可保证植株如期生长。

  温室中适宜种植鸢尾的供热系统应每小时向每平方米的土表提供200瓦的热量。

管道供热系统是较理想的,因为它不仅可以均匀地分配热能,而且还能控制气候。

热气供热系统同样也可采用。

当然,采用这些设备先必须确保热能分配适量,燃气燃烧充分,而且还要保证燃气无排出,未经调节好的供能系统能释放乙烯气。

而温室中如混入乙烯气会导致花芽枯黄。

在苗床上可使用管道加热系统(胶管亦可)。

建议为了避免灰霉菌的侵害,使植株保持适当干燥时而采用,应注意勿使植株接触热气管道,否则会叶片焦枯,花朵枯萎。

土壤加热和低温加热

  在室外温度低的地区,冬季给土壤加温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方法。

在每个苗床下约40公分处布置4条塑胶管,通过热水的流动来供热。

水温控制在35℃,并且在苗床上覆盖塑料薄膜。

14-16℃土温能维持4周左右。

在这段时期,空气加热可省略。

  能够代替土壤供能的另一方法是低温加热。

这种方法是种植后在走道上排放塑胶管,土壤表面同样覆盖地膜,管道水温维持在35℃,土温可保持在17℃。

4周后撤掉地膜再对整个温室供热。

如果种植较早的鸢尾是在温室内进行的,那么,室温在12-13℃是可以接受的。

  地膜的采用不仅可以节能,而且还能减少植株水分丧失,同时不会破坏土壤结构,根系也发育良好。

如果栽种的是已经长出新芽的种球,为了预防灰霉菌,在覆盖之前,应对作物喷施杀菌剂。

土壤冷却

  从鸢尾栽种后到根系生长这段时期,如果土温过高,应使温度维持在17-18℃。

土壤供热系统的设备一样可以用于土壤冷却。

遮荫设备

  在冬季,为了气候的控制和节约能量,建议使用遮荫设备。

最好是那种可移动的,在打开时又不会抵消太多阳光的遮荫网。

  在夏季,尤其是在春天和秋天,移动遮荫网可使土温不会过高,而且荫天还能充分利用光能。

固定式遮荫网,例如:

光线充分充足时,可以在温室的室外屋顶上覆盖一层白灰或遮荫网。

此举可在阳光条件超过设计标准时的任何时间应用,但秋季一定要撤掉。

  植株开始生长的3-4周内,不需要光照,此时,可用固定式遮荫设备,或将移动遮荫网打开,遮荫物尤以透水透气性强的为佳。

在使用遮荫设备时,最好留有一些空隙进行通气。

灌溉系统

  灌溉系统重要的是灌溉均匀。

  种植前,有必要检测浇灌管道。

供水不足或过剩会导致植株生长不一致、延迟植株的发芽和发育,会导致植株高度变矮以及花的败育,并容易引起腐霉菌的感染。

顶部灌溉系统可向植株提供均匀的水分,而且在必要时对叶片进行冲洗。

因此,这种类型是较好的灌溉系统。

  以后在叶片长密后,可使用低位喷灌系统。

这样,可避免叶片着水,甚至滴水不沾,这样灰霉菌的危害大大降低。

灰霉菌是种植时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在相对湿度较高的地区或季节。

  顶部喷淋系统必须具备如下技术要求:

  -管道间距1.6-2.15m。

  -相邻管道出水口的间距不超过1m。

  -每个喷头出水量约4升/分钟。

  -水压为1.5-2巴。

  -使用的过滤网为1-400微米。

  由于对土质结构有破坏,所以特别强调不要使用漫灌法。

栽植地点

  鸢尾不但可以种于玻璃温室或塑料膜温室,而且在露地也可种植。

户外种植配合以临时覆盖物,或使用活动房屋,特别是春秋两季是可行的。

  为了种植而要选择最合适的地点。

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如下:

适宜的种植阶段以及理想的栽植气候和温室类型。

  例如,如果在生产阶段周围的温度在5℃以下,种球必须种植在温室中。

这是因为鸢尾较易受到冻害,使植株生长停止。

在一年的其它时间,当温度不高于25℃时,可在温室中种植。

当周围的温度不低于5℃,土壤温度不高于20℃时,可在室外种植。

在温室中种植的好处在于可在外界条件不适宜时,可通过通风、遮荫等方法来尽量维持较均衡的白天和夜间温度和相对湿度。

通过加热设备,可提高作物的质量。

温带地区,在夏季种植在室外比种植的通风差的温室中产品的质量要好。

土壤属性

综述

  对于鸢尾切花的生产,实际上在任何类型的土壤中都可以进行,只要它排水良好,保湿性强,且不板结者(否则会限制植株生长)。

土壤结构好是基本的条件,因为这对经常大量种植生长期短的鸢尾是非常必要的。

  在重壤土中,建议加入诸如泥炭、蛭石或粗沙,与25厘米左右深的土壤进行混合,以对土壤进行改良。

  易板结的土壤,种植后可在土壤表层覆盖一层诸如稻壳、稻草、松针、黑色泥炭或类似的材料来防止土壤板结。

也可用次方法来防止土壤很快变干。

排水系统

  为了使过多的水分应快速排除,应配置功能良好的排水系统。

这样也使用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