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道德模范人物先进事迹宣讲材料.docx
《全县道德模范人物先进事迹宣讲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县道德模范人物先进事迹宣讲材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县道德模范人物先进事迹宣讲材料
全县道德模范人物先进事迹宣讲材料
(代各单位宣讲用)
1.残奥冠军胡道亮——
向命运挑战,为祖国争光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或许觉得,世界冠军、奥运冠军,那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
但是,您何曾想到,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位世界冠军,他就是沭阳县新河镇的胡道亮。
今天,我要演讲的就是向命运挑战、为祖国争光的残奥冠军胡道亮的感人事迹。
胡道亮患有下肢残疾,但自参加轮椅击剑以来,他战胜身体上的缺陷,在轮椅上夺冠争雄,先后获得金牌43枚,银牌12枚,铜牌8枚。
为国家争得荣誉,为家乡宿迁赢得光彩。
回首胡道亮的人生轨迹,那是一条奋发向上的美丽线条。
他养殖过鸽子,他连续三届荣登残奥会冠军宝座,他当过亚洲残运会中国代表团入场旗手。
在30多年的人生旅程中,胡道亮经历了很多次的身份转变,但每次转变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不断地向上向好。
一
如今的胡道亮在赛场上是英姿飒爽,意气风发,可谁又能想到他的童年经历是那么地坎坷,由于身患小儿麻痹症,无法行走,他只好在孤独寂寞中选择了坚强,终于成就了今日的辉煌。
在胡道亮三岁的时候,持续一个多月的高烧使他浑身酥软,抬腿无力。
父母亲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多方求医,虽然把胡道亮身上的烧退了,但他双下肢却留下了残疾,不能正常行走,从此,他成了一名残疾人。
像是命运的捉弄,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病魔就将一个原本活泼可爱的儿童及其全家推入深渊。
自此胡道亮饱受他人的异样目光,甚至刺耳的议论。
而他的家庭,也为此债台高筑。
就这样让父母养着,或者是依靠他人救济了此一生?
哭过闹过之后,渐渐长大懂事的胡道亮并未就此向命运低头。
他渴望着外面精彩的世界。
家人不在时,他用自己的双手抓住并不健全的双腿,偷偷地练习挪动。
由于残疾的双腿不能灵活走动,每前进一步,对胡道亮来说都是一种考验,他不知摔了多少跤,流了多少泪。
14岁那年,在家人的帮助下,胡道亮养了200多只鸽子,这些鸽子既是玩伴也是收入来源。
后来,他又在村头开了一家杂货店,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由于长时间凭靠双手养鸽子、凭借双手挪着“走路”,胡道亮的双臂格外有力,在村里,凡是和胡道亮扳手腕的人从来没有能赢过他的。
这些,都为他以后的勇夺世界冠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胡道亮一直以为,养鸽子,开小店,勉强养活自己;然后娶老婆,生个娃,生活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着。
2002年以前,胡道亮的人生轨迹似乎如此注定。
不过,后来的一次偶然的机遇改变了胡道亮的人生坐标。
2003年,江苏省组建残疾人击剑队,省残联在全省范围内挑选残疾人运动员。
在家人的鼓励和动员下,胡道亮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沭阳县残疾人康复中心接受挑选。
臂长异于常人,再加上一身力气,憨厚的胡道亮引起了教练的注意。
就这样,胡道亮被选进江苏省残疾人运动队,主攻击剑项目。
从小乡村出来的胡道亮压根不知击剑为何物,但是大城市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新鲜和兴奋,训练也很有劲头,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训练,争取能练出个名堂来。
然而,在省队的适应性训练中,胡道亮起初的表现并不出色,右手执剑,反应总是慢对手一拍,经常大比分落后。
在刻苦的训练中胡道亮发现自己更适合左手执剑,于是他向教练提出更换为左手执剑。
左手执剑后他的成绩突飞猛进,经过淘汰后,省队只保留了八名击剑运动员,胡道亮成为这八名幸运儿中的一员。
在训练中,胡道亮也曾迷茫过,特别是自己的训练表现并不很突出,拿起的剑并不像想象中那么轻松,这更让胡道亮担心,自己吃这份辛苦到底会不会有收获?
短暂的迷茫后胡道亮坚定了信念:
既然有这么好的机会,就一定要努力拼搏,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和付出。
正是这种敢于挑战自我的勇气,驱使他不断前进,一次次的挥剑,尽管是那么枯燥乏味,但他从不埋怨,从不叫苦。
胡道亮知道,自己的基础差,就要比别人付出得更多。
每天第一个到训练馆的是他,最后一个离开的也是他,当他回到宿舍的时候,他的手臂累得都快抬不起来了,屁股上磨出的血水沾在短裤上,疼得他睡不着觉,但是总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他:
健全人能够做到的,我一定能够做到!
我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三
艰苦的训练,让胡道亮的击剑水平突飞猛进,迅速跻身世界一流高手的行列,而坎坷童年养成的坚韧不拔的性格也使得胡道亮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瞬时间胡道亮声名雀起,成了令对手胆寒的“剑客”:
在2003年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胡道亮为江苏省连续夺得了花剑团体和重剑个人两项金牌;2004年,在第12届残疾人奥运会上,胡道亮为我国拿下了第1枚轮椅击剑的金牌,在重剑个人的比赛中他还收获了一枚铜牌。
此后,胡道亮先后多次在国内国际赛事中夺冠。
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胡道亮再一次灿烂的绽放——在轮椅男子花剑个人B级决赛中,他战胜劲敌弗朗索瓦夺冠。
接下来在轮椅击剑男子重剑个人B级决赛中,以14号种子身份出战的胡道亮爆冷击败6号种子白俄罗斯选手尼古拉别济亚济奇内,夺得自己在北京残奥会上的第二枚金牌,成为我国轮椅击剑冠军史上第一个“双冠王”,填补了宿迁奥运冠军空白。
2012年,在伦敦举行的夏季残奥会上,胡道亮再次夺得2枚金牌,又一次成为“双冠王”。
四
勇冠体坛,雄心傲世九州外;梦圆残奥,豪气冲天一剑中。
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下,胡道亮为国家争得荣誉,为家乡人民赢得光彩。
光环之下是淡定。
胡道亮并未就此停止前进的步伐,“我喜欢击剑,因为击剑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觉得自己活得有价值。
”胡道亮这样评价自己的这份职业。
所有的成就都会成为历史,以后的一切都必须从零开始,总结每一次训练,打好每一场比赛。
路,在胡道亮的脚下越走越宽。
在向命运挑战、为祖国争光这条路上,胡道亮还将带给我们更多的精彩和惊喜。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2.“中国好人”仲伟超:
诚信经营搭起创业大舞台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
一个卖旧家具的打工仔,你怎么想都想不出他会有多大成就。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打工仔,通过卖旧家具赚到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在上海滩风风光光。
并且还受到了中央领导胡锦涛的亲切接见。
他,就是第三届“全国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上海“小苏北”旧货调剂商店经理仲伟超。
谈起多年的打工经历,他说:
“诚信经营就是我成功的密诀!
”
虚报年龄,成了上海滩的一名农民轮换工
仲伟超出生于江苏省沭阳县扎下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姐弟五人,全家人的生活收入,全靠父亲种几亩薄地,由于母亲一直体弱多病,家庭经济很拮据。
1975年,仲伟超才5岁那年,母亲一病不起,离开了人世,还欠下一笔不小的治病钱。
过早的失去母爱,尝到了生活的贫困,小小年纪的仲伟超更加懂得父亲的艰难,体会到生活的艰辛。
1986年,仲伟超初中毕业后,为了供弟弟上学,减轻家庭负担,决定放弃上高中的机会,和父亲一起下地干活、挣钱养家。
这年冬天,上海柴油机厂为扶持革命老区,到沭阳县招聘农民轮换工,当时人们对外界了解较少,很多人都不想背井离乡到上海去打工。
上海柴油机厂原本招聘80名,半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招满,仲伟超听到这个消息后,不顾家人的反对,决定到上海去闯一闯。
于是,年仅16岁的他,虚报年龄后被招聘进厂,成了一名上海柴油机厂的轮换工,合同一签就是5年。
进厂后,仲伟超大开眼界,好像又回到了学校,师傅的言传身教,就像老师谆谆的教导;下班后,他最爱去的地方就是厂里的图书馆,有机会看到了学校看不到的书,有时上街到新华书店里去看自己喜爱的书,总是忍不住想买下来,可是每月43元钱的工资,除去大部分寄回家,已所剩不多,那伸进口袋里的手,又缩了回来。
1991年12月,第一批轮换工合同期满,和仲伟超一起进厂的同事,大部份都和厂里续签了合同,而仲伟超却主动和厂里不续签合同,当时厂领导也劝他,希望他留下来,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决心出去闯一闯。
在厂里召开的欢送晚会上,仲伟超站起来说:
“5年前,上柴厂因为岗位的需要,给了我们一个工作机会,使我学到了不少东西,现在我决心出去闯一闯,把岗位让出来,使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能够得到帮助,这样我也就不愧是上柴人。
”
搬出上海柴油机厂的宿舍,带着自己简单的行李,仲伟超走在大街上心里感到很迷茫,自己现在是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关系的“三无”外来人员,光有想发财的信念,能行吗?
漫无目的在大街上走着,仲伟超又来到了殷行路新华书店,不知不觉的又走了进去,在书架上看到了一本自己一直想买的书,可一见书价贵得吓人,只得无奈的离开新华书店。
一出店门,他看到对面马路边有一个拉平板车收旧货的大叔,板车上有几捆旧书,他想:
这几捆书里是不是有对自己有用的书,如果能便宜买到该多好,在上海还有许多和自己一样买不起新书的打工仔,想到这里一个赚钱的念头在他脑子里一闪,他就快步追了上去。
“大叔,你这些书卖多少钱?
”仲伟超叫住收旧货的大叔问。
“我收购是5分钱1斤,你要就8分钱1斤卖给你。
”收旧货的大叔看他诚心要买,竟把大实话给说出来了。
“你这几捆书我全要了。
”仲伟超说出这句话后,自己都感到有些惊讶,收旧货的大叔没想到会碰上这么爽快的买主,非常乐意地把旧书全部卖给他。
仲伟超把几捆书带回一处旧房前,把这些书全部分类整理好,第二天一早,仲伟超来到殷行路农贸市场门口,摆了个地摊卖旧书,不一会旧书摊前围上来不少人,经过分类整理的旧书,由于价格便宜,很受外来打工朋友的欢迎,晚上回去一结算,净赚了15元。
这15元钱对仲伟超来说,虽然不很重要,但却很有意义,毕竟是自己到上海5年多来,第一次做生意赚的钱,是第1桶金。
接下来仲伟超专门到废品收购站去收购旧书,再分类整理,早上到农贸市场去卖,晚上到电影院门口摆到10点钟收摊。
为了省钱,他舍不得租30元钱月租的房子,晚上就睡在殷行路的马路边,碰到下雨只能睡在别人屋檐下,每天二餐吃的是4毛钱一碗的光面。
就这样收书、卖书、租书、调书,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仲伟超赚了三千多元,春节时间风风光光的回家过了个年。
诚信经商,收旧家具童叟无欺
1992年春节过后,仲伟超早早的回到上海,手头上有了资金,他想做大一点的生意。
可是,几天下来,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向。
这时,仲伟超暂住的“中原小区”正在大片开发住宅小区,大量的动迁拆除旧房,居民在搬迁新居时,都买了新家具,不想把旧家具、家电带去占地方。
于是,不少居民就把旧家具丢在新村里。
仲伟超看到这个情况,感到这些家具还能用,丢掉太可惜,他到城隍庙旧货市场去看行情,见那里旧货调剂的生意很好,接着他又回乡下老家了解行情。
当父亲和姐姐知道仲伟超回家的实情后,都极力反对,他们说:
“你在上海的厂里上班不是很好吗?
工作轻松体面,工资也还可以,何必去收破烂。
”但经过这一次市场调查,他发现旧货市场有很大的潜力,便下定决心回上海做旧货调剂生意。
当晚,仲伟超就搭车回到上海,第二天在旧房拆迁的小区里,竖起了一块收购旧家具、家电的大牌子,几天功夫就收到一车的旧家具、家电等,仲伟超马上联系好一辆顺路卡车,把这些旧货拉到老家的集市上去卖,出乎他的意料,乡亲们很是欢迎,他们都说:
“上海的旧货质量好,实用,款式新颖、漂亮,价格又低廉。
”一位大爷花了二百元买了台旧彩电,看后说很过瘾。
这一车旧货让仲伟超尝到了做生意的甜头,使他更加坚定做旧货调剂的决心。
于是他多方请教收旧货的行家,不断的领悟,还买来有关书籍,学习鉴别旧货品质。
1992年4月,仲伟超在包头路借了个门面,到工商局申领营业执照,正式开起“小苏北”旧货调剂商店,并请了几位帮工。
其中有个小伙子人也勤快,头脑也灵活,仲伟超把他当成自己的小弟弟看待。
小伙子回家过春节,然而,不到一个星期,小伙子就回到了上海,并向仲伟超说要另找工作。
仲伟超感到很惊异,小伙子说:
“仲大哥,我回去后,原先谈的女朋友听说我在上海帮人收破烂,就和我吹了……”
听完小伙子的话,仲伟超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久久不知用什么话来安慰,难道收旧货就低人一等吗?
!
虽然仲伟超一时想不通,但他还是托朋友帮小伙子找了一份电子厂的工作。
古人语:
360行,行行出状元。
经过一段时间磨练,仲伟超逐渐的入了门,但生意不是很好,他仍然坚持合理收售的经营,并推出免费上门估价,免费搬运业务,受到居民的青睐。
一次,他到一户居民家里收购旧家具,是老人去世后留下的一张老式大床和一个供台。
前面一个收购人去过,出870元的收购价,主人没有卖,仲伟超进去一看,大床是老式榉木床,供台是黄花梨木香案。
他看后当即开出4600元的收购价,当时主人以为听错了,前面一个才870元,现在的小伙子竟高出5倍。
仲伟超再说了一遍,得到证实后,主人连说:
“卖、卖、卖……”其实主人的心理价位是1000元,事后有个熟人说仲伟超:
“你真是太傻了,人家不识货,你正好可以蒙骗他。
”仲伟超说:
“做生意要以德经商,不管客户识不识货,我都一视同仁。
”
此后,“小苏北”诚信经商的名声在中原小区拆迁居民中传开来,不少居民都是慕名找上门来,要求上门看货,定价收购。
而购买旧货的客户,他也乐意送货上门。
“小苏北”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卖旧家具也风光,国家领导人鼓舞“小苏北”
俗话说:
再精明的商人也会看走眼。
就在“小苏北”生意红红火火的时候,仲伟超的一次“看走眼”,一下就亏损了2千元钱。
1993年夏天,有一户居民来店里找仲伟超,说他家拆迁要搬新房,买了一整套的新家具,家里有一个祖上传下来的老式红木台子,不想带到新房里去,要仲伟超上门看货收购。
仲伟超放下手中的活,跟着这个人就去他家,进他家一看,是一个老式八仙台子,仲伟超左看右看,只是感到油漆有点不对劲,这户主人解释说台子老了,新近油漆了一次。
仲伟超没有怀疑他的话,付了钱收下台子带回店里。
可是,仲伟超回店后慢慢细看,发现这张台子并不是老式红木做的,就这一张台子,仲伟超亏损2千元钱。
要知道在当时,2千元钱那可是一年的收入。
几个朋友知道这个情况后,说什么也要去找假红木台子主人,把钱退回来,再狠狠的打他一顿。
仲伟超当即把他们拦下来,说:
“这不能怪人家,只能怪自己没有水平,不能辨别真假,以后多个心眼就是。
”
更没料到的是,屋漏偏遭连阴雨。
过了几天,仲伟超拉着一卡车旧货到江苏沭阳去卖,临走时上海还是艳阳天,装好车也就没有盖上雨布。
可是,“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车一出上海天就下起大暴雨,车上的旧家具、家电都被淋坏,损失3千多元。
接连二次失误,给“小苏北”沉重的打击,五六千元对小本经营的仲伟超来说,那可是他几年来的血汗钱。
一段时间来,他像是换了一个人,整天闷闷不乐,一蹶不振,几次想卷起铺盖回老家……
白天,仲伟超独自坐在店里,望着空荡荡的店堂,心里无比凄凉,虚掩的门外,不时能传来路人的议论:
“乡下人就是不行,你看,开业才几天,就要关门了。
”“没本事还想在大上海做生意,也不看看自己是乡下人。
”听到这些话,仲伟超的脸是一阵阵火辣辣的痛,恨不得卷起铺盖立马就回老家……
1993年8月,不服输的仲伟超又回到老家,向亲戚朋友借来1万元资金,又干起了旧货调剂生意,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拼搏,“小苏北”在旧货市场上又活跃起来,并在市区增设收购网点,为了及时了解需求信息,仲伟超花了5000多元装了一部电话,使自己有了个灵敏的“耳朵”,生意逐渐好起来。
1998年12月,“小苏北”仲伟超在清理收购来的旧家具时,发现一个五斗柜里面有6张已到期的存折和几件首饰,价值近10万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
仲伟超想一定是卖主一时疏忽,忘在里面,发现后不知有多着急。
于是,仲伟超当即就回去找卖主,可是,卖主已经搬走,搬到什么地方去,连附近的邻居都不知道,他找了一个上午没有结果,最后他找到工商银行的干部,通过存折上的姓名,在银行的帮助下找到了卖主。
当80多岁的阿婆拿到失而复得的巨款时,真不敢相信这是一个打工仔的所为,马上拿出几百元来给仲伟超,仲伟超说什么也不收,只是说:
“将心比心,这也是自己应该做的。
”此事经上海卫视、解放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后,“小苏北”名气越来越响。
多年来仲伟超一直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作为杨浦区个体协会副会长及志愿服务队队长,积极带领志愿人员下军营,到社区,去工地,为居民提供理发修理家电等,服务群众2万多人次。
并向希望工程、社区困难人员等捐资数万元。
仲伟超先后被评为上海市职工职业道德标兵,上海市志愿者活动优秀组织者、上海市先进农民工、宿迁市创业之星、全国十大杰出务工青年等,还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和鼓舞,而“小苏北”旧货调剂商店,则连续多年被共青团中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联合评为“全国青年文明号”。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3.江苏省道德模范周士年:
捡来痴女当闺养
各位领导,朋友们:
大家好!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做一辈子好事很难;
一个人服侍人一时不难,但一服侍就是二十一年,那很少有人能做到。
今天,我要讲的是一对夫妇,用二十一年时间写就的大爱宣言——
二十一年前,出于爱,周士年捡回了一个智障女婴,取名叫周检。
二十一年来,周士年、马贯兰这对有儿有女的夫妇,用爱抚育着痴呆女儿,用真情呵护她成长。
好人有好报,他们用柔弱而坚强的臂膀,以善良而又执著的爱心,在社会上赢得了“中国好人”、“江苏省道德模范”、“宿迁好人”等一个又一个散发着温暖的称号。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二十一年前。
二十年前的一个下午,周士年捡回一个弃婴
周士年常说,“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周捡来我们家的日子。
”那天是1992年农历3月26日。
那天下午,周士年像往常一样从服装厂下班回家,路过沭阳城北的农贸市场时,发现一个七八个月大的女婴躺在路边,目光有点呆滞,脸色发黄,身上的衣服很破旧。
是谁把孩子丢掉的呢?
据围观的人介绍,是一个老头将孩子抛弃在这里的。
周士年赶紧将女婴抱起来,决定暂时把她带回家。
他说,“这都是一条命啊!
我怎么能看着孩子被丢下不管呢?
”老周估计可能是因为孩子身体不好,所以被父母遗弃,不过当时也没有多想就把孩子抱回了家。
周士年平白无故地带了个女婴回家,全家都很意外,无论是妻子、女儿还是大儿子都不理解。
首先是家境贫寒,负担太重。
21年前,周士年是沭阳县服装厂一名普通的职工,妻子马贯兰在煤球厂工作,家里育有两儿一女。
当时,全家仅靠夫妻俩每月不到八十元的工资生活,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经济状况很差。
同时,周士年的女儿正怀有身孕,面对即将出生的一个新生命,夫妇俩少不了忙碌。
这个弃婴由谁来照顾?
女儿显然是不可能的了,儿子儿媳妇更是顾不上,因为他们自己还有年幼的孩子,都顾不过来呢,照顾弃婴的担子肯定落到自己的身上。
马贯兰心里稍微有些犯愁,她看了一眼女婴,发现孩子身上除了衣服很脏之外,还有许多虱子,她立刻让有孕在身的女儿将这个孩子带到澡堂洗澡、换衣服,又带回家给孩子喂东西吃。
洗澡后换了新衣服的孩子显得可爱了,嘴里依依呀呀的说着只有她自己才能听懂的话,看到这一幕,马贯兰的心中又升起无限温情。
晴天霹雳,捡来的女婴是个脑瘫儿
没过多久,周士年夫妇俩发现这个孩子不会笑,而且目光呆滞。
夫妇俩心里一惊,孩子不会是病了吧?
夫妻俩立刻将孩子带到医院检查。
当医生告诉他们,周捡是脑瘫患儿时,夫妇俩的心凉了半截,许多人劝他们,赶紧把这个“包袱”扔掉,但是他们仍然决定要抚养这个孩子。
马贯兰笑着说:
“我是一个信佛之人,可能是我上辈子欠了她的,所以这辈子她讨债来了,我得对她好!
”
自从周捡被确诊患有脑瘫的那一天起,每隔一段日子,周家的亲戚朋友中总会有人劝他们放弃收养这个孩子。
“都这么大年纪了,还养活这样的孩子,何苦呢?
”甚至连不相识的人也劝他们说,你们不好好享享福,还找个烂摊子来挑,这不是傻是什么。
周士年夫妇也想过,自己已有三个孩子,如果再收养这个患病的孩子,今后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周士年夫妇不顾别人的议论,铁定了心要抚养这个孩子。
周家平静的生活就这样被彻底打乱了。
这个孩子的到来,让他们家的经济捉襟见肘,每况愈下。
更艰难的是周捡的生活没有办法自理,到处大小便。
在这样的情况下,马贯兰没办法上班了,只好离岗回家照顾周捡。
马贯兰的离岗在家里引起了轩然大波。
儿子和女儿很是不理解,为了一个不是自己亲生的,还是弱智的孩子,舍弃已经干了几十年的工作,值得吗?
在儿女的眼里,自己母亲的决定真是不可思议。
可马贯兰有她自己的想法,如果自己不全身心照顾周捡,孩子过不了多久就会夭折。
难道自己就忍心看着这样一个幼小的生命离去吗?
马贯兰不忍心,她也不会这么做。
马贯兰对周士年说,老头子,我们就是穷死了,就是去要饭了,哪怕是住在大街上,也要把孩子养活了。
如果孩子在自己的手里夭折了,她一辈子心里都会不安的。
马贯兰的决定得到了周士年的支持,夫妇俩全身心地抚养着周检,一把屎一把尿的照顾着。
对年轻的母亲来说,抚养一个孩子都是很艰辛的事,对于中老年人,抚养一个智障婴儿,更是难上加难。
尤其是半夜里,孩子老是哭,周士年夫妇俩就轮流抱着哄,孩子睡着了,他们也累瘫了。
特别是两个人都有关节炎,抱时间短还可以,抱时间长了,两个人的胳膊都抬不起来。
经过一年多的悉心照顾,小周捡渐渐白胖起来,不过最让人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小周捡并不像其他孩童那样正常学走路、学说话。
周士年夫妇决定带周捡到医院去检查一下。
医生告诉这对好心的夫妻说,孩子的小脑不发达,就算到了三十岁,她的智商也只能相当于两岁的孩子。
医生说如果要进行治疗,大概要花三十多万呢。
周士年夫妇俩的心彻底凉了。
捡来的孩子是个脑瘫儿,治疗还要巨额的医疗费,这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啊?
两个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老周感觉天就像要塌了一般,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
一连几天,周士年夫妇望着孩子发呆,也吃不下饭。
年幼的周捡似乎也感知到什么了,嘴里说着含糊不清的话,似乎在安慰着老人,像是在说,爸爸妈妈,不要丢了我,又像在劝老人说,爸爸妈妈,放弃吧,这样你们的生活会更好一些。
为了抚养周捡,周士年夫妇家徒四壁
不能放弃,再苦再难也要坚持。
周士年和马贯兰夫妇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坚持。
为了给这个不幸的孩子治病,夫妻俩不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几年下来,还欠了一大笔外债。
很多亲戚知道周士年的境况,说,借给你的钱要是能还就还,不能还就慢慢还。
周士年心里想,人家能把钱借给自己就很支持了,如果自己拖着不还,怎么对得起亲友。
再说,别人家也不容易,这些钱,都是他们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还,不但要还,还要早点把钱还清了。
没有钱,怎么办?
2005年,周士年再次做出了一个决定:
廉价卖掉自己的老宅,去还欠下的债。
这个决定在家里就像捅开了马蜂窝。
孩子们不理解,其实,老周的心理也不是滋味。
老周曾经想,等自己老了,就回到老家的老宅子里安度晚年,享受着天伦之乐,现在一切都成想象了。
卖了房子的老周夫妇带着周捡住到了儿子家,本来就对父母抚养周捡不太理解的儿子有些不情愿,再加上儿子生活也不是很富裕,一下子又多了好几口人,生活有些艰难。
不久之后,老周夫妇又带着周捡搬出了儿子家,在偏僻的城郊租了一间三十平方米的民房,没有厨房,没有卫生间。
这些年,由于租住的地方比较偏僻,没有自来水,他们的吃水都是靠手提的。
周捡的身体发育正常,但是不会走路,语言能力也停滞不前,这让老周夫妻俩非常焦虑。
更让他们操心的是,在九岁那年,周捡忽然癫痫病发作,经常在晚上八九点钟突然发病,全身抽搐,口吐白沫。
夫妇俩又害怕又心疼,带着她到处求医问诊。
幸好经过治疗后,周捡癫痫病居然再也没有发作过。
由于没有主要的经济来源,再加上给周捡治病,周士年夫妇的生活每况愈下。
尽管当地民政部门给予一定补助,社会上偶尔也有好心人捐助,但一家人的生活仍然过得相当清苦。
在周士年的家里,只有两张用来睡觉的床,除此之外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3口人住在一间租来的房子里,即使生活再艰苦,别人有再多的闲言碎语,夫妇俩都没有动摇过照顾周捡的决心。
夫妻俩含辛茹苦,换来了周捡一天天成长
让周士年夫妇开心的是,十二岁那年,周捡学会走路了。
周捡会走路,老人像孩子似的高兴,并把这当成天大的喜事,告诉亲朋好友,邀请邻居来看周捡走路。
看着蹒跚学步的女儿,夫妻俩老泪纵横,这一天,等了十二年,这一天,等得他们的头发白了,心也快熬干了。
周捡会走路了,但是也给照顾孩子带来很大难题。
有一次不小心打翻了开水瓶,热水烫伤了脚面,再加上感染发炎,伤势严重。
不会讲话的她,只知道哭闹。
考虑到周捡的情况特殊,周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