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处理机的设计及除藻效果试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52373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蓝藻处理机的设计及除藻效果试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蓝藻处理机的设计及除藻效果试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蓝藻处理机的设计及除藻效果试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蓝藻处理机的设计及除藻效果试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蓝藻处理机的设计及除藻效果试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蓝藻处理机的设计及除藻效果试验.docx

《蓝藻处理机的设计及除藻效果试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蓝藻处理机的设计及除藻效果试验.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蓝藻处理机的设计及除藻效果试验.docx

蓝藻处理机的设计及除藻效果试验

蓝藻处理机的设计及除藻效果试验

裴毅1,黄维1,陈飞勇2,吴明亮1,徐波1,施祖强1

(1.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长沙410128;2.东星技研有限会社,东京111--0041)

摘要:

利用压力破坏蓝藻细胞内存在气囊即伪空泡,使得蓝藻失去浮力,根据该原理研究设计了一种除藻机械。

通过试验对新型蓝藻处理机械的除藻效果进行了验证,采用水质监测仪对叶绿素、浊度、含氧量等7项指标进行监测,蓝藻处理机工作lh后水体中的叶绿素含量、浊度、含氧量分别降低了45%、61%和50%,除藻效果显著。

该机械可以作为蓝藻大面积爆发时的应急除藻设备。

关键词:

蓝藻控制,除藻设备,浮力,压力,叶绿素,浊度

中图分类号:

X5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6819(2009)一4—0130-05

裴毅,黄维,陈飞勇,等.蓝藻处理机的设计及除藻效果试验.农业工程学报,2009,25(4):

130—134.

0引言

近几年中国云南滇池、江苏太湖等重要水域相继暴发大规模的蓝藻水华。

一方面严重污染环境,危害饮水水源,另一方面给旅游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尤其是太湖作为无锡重要的饮用水地表水源,蓝藻爆发致使无锡发生水危机。

如何减轻甚至消灭蓝藻污染,成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国内外对于蓝藻的清除已经有很多研究。

主要有化学法、生物法、物理法等。

其中化学法能够高效除藻,但是使用的化学药剂极易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现在发达国家基本上已不再使用。

生物法易造成引进的高等水生植物过度繁殖,对湖泊生物种群结构、航运、景观等带来不利影响;物理方法有机械清除、过滤、曝气、遮光、挖掘底泥等多种方法。

采用机械方法清除蓝藻水华,能直接大量清除湖面蓝藻水华,且无明显负面影响。

机械除藻是将物质从湖泊中移出的一种方式,一般包括固顶式抽藻、移动式抽藻、流动式除藻及人工围捕、打捞等机械清除物理措施。

因此,在蓝藻水华大量发生季节,采用机械方法清除湖面水华并加以综合利用,可以防止恶性增殖和二次污染,并由此降低水体营养水平、污染负荷,达到改善水环境的目的。

中船重工第702所联合多家单位研制了蓝藻打捞样船,将藻水采集装置、过滤分离装置、浓缩成饼的减容干化装置合为一体,体积庞大,机构复杂。

本研究根据蓝藻的物理特性,利用机械压力来破坏蓝藻的浮力,使其下沉,抑制生长,达到清除蓝藻水华的目的。

1除藻机的设计

1.1水藻的特性

蓝藻暴发,是因为水体里富营养化较为严重,水流流速缓,水体交换量小。

研究表明,蓝藻细胞内存在气囊,气囊中存在气体。

1965年,Bowen和Jensen指出气囊由众多圆柱形气泡堆叠而成,并将这些气泡命名为伪空泡。

其主要作用是为细胞提供浮力。

蓝藻伪空泡是由蛋白质构成的两端为锥形中间为圆柱体的中空、充有气体的细胞内结构,见图l,壁厚仅2nm,宽45~110nm。

长100~800nm或更长不等。

它具有2个显著特征:

I)具有疏水性内表面,可阻止水分子进入,而气体分子可以自由扩散进出。

2)具有刚性,伪空泡在承受的压力增加0.IMPa时,其体积仅缩小1/1000。

只要伪空泡不破裂,就可以为蓝藻提供浮力。

在水体里,悬浮在水体中的游离伪空泡所承受的压力Pn及细胞内的伪空泡所承受的压力“的计算公式如下:

当伪窄泡承受的压力高于临界压力Pc时,会引起伪空泡的破裂。

1.2工作原理

由水藻特性可以看出,要想清除水藻就要破坏水藻的浮力,而蓝藻的浮沉取决于细胞的密度和伪空泡的相对含量。

上两式表明如果要破坏伪空泡有两种方法:

1)提高Po,使伪空泡所受的压力超过Pc,当伪空泡大量地破裂,蓝藻将失去必需的浮力下沉。

2)Pt升高,淡水蓝藻Pt一般为0.2~0.4MPa,当光强增大时,细胞吸收增加,Pt升高,会导致脆弱的伪空泡破裂。

但种方法比较难实现。

利用第1种方法,设计水体表层的富藻水经除藻机加压,破坏蓝藻气囊及细胞结构,减小细胞浮力,促使蓝藻下沉。

除藻机工作时,进水口吸入表层的蓝藻细胞悬液,除藻机产生的压力将水中的蓝藻团打散,并使蓝藻细胞的气囊破裂,细胞破坏,然后经出水口排出,沉入水体中。

水底阳光照射不足,造成水下缺氧,蓝藻不易进行光合作用得不到能源和氧气而死亡。

残体可以被水生植物根系吸附、分解、吸收,达到除藻的目的。

1.3结构设计

蓝藻处理机主要由压力室、吸藻口、出水口、浮体装置以及机架构成。

用压力浊度计测定压力前后的浊度,从而计算一定压力下破裂伪空泡所占的比率(C%):

根据前面所述,d一般在100nm左右,因此可得Pc约为O.4MPa。

通过蓝藻压力试验也显示,当压力大于0.4MPa时,藻类可迅速沉淀,说明蓝藻气囊及细胞结构被破坏。

因此确定压力室的最小工作压力为0.4MPa。

压力室采用由动力机械带动的旋转式叶轮机械,能够满足最小工作压力。

由于蓝藻大规模暴发时,蓝藻以群体方式悬浮聚集在水面下O~20cm的水表层区域,除藻机除藻效率决定于吸藻口的吸藻效率。

经过多次试验,我们设计了如图2形状的吸藻口。

出水口采用钢管,并安装阀门,调节除藻机的压力,控制流量。

机架用来组装固定各个部件,为了使吸藻口能够吸到水体表层富积蓝藻,我们为整个装置设计了浮体,确保整个装置漂浮在水面,并保证机构运行平稳。

2除藻试验

试验时间:

2007年7月23日下午。

试验地点:

江苏太湖梅梁湾蓝藻水华严重暴发的水域(平均水深约1.3m)。

试验前制作2个直径3m,高2m的圆柱形隔离圈,用来隔离试验区域,阻断试验区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隔离圈材料为工程防水布,外围用韧性良好的竹板编成网状,支撑固定防水布,如图3所示,除藻机固定在试验区内。

3除藻效果测试与分析

3.1测试原理与设备

由于湖水的悬浮物主要是蓝藻,故水体浊度的变化主要反应的是蓝藻的变化量,当浊度下降,表明水体表层的蓝藻数量下降。

叶绿素也是反映水体藻类含量的重要参数,由于试验区域的水体中主要是蓝藻水华,所测叶绿素主要反应蓝藻的变化量,叶绿素的大幅度下降也可揭示蓝藻数量下降的趋势。

另外,水体中藻类进行强烈的光合作用,会产生大量的溶解氧,溶解氧的降低表明水体中的光合作用减弱,蓝藻的增殖受到抑制测试设备:

HydroLabDS5多参数水质监测仪。

3.2测试

用HydroLabDS5多参数水质监测仪对试验区水体表层进行实时监测。

分析仪器探头固定在水面以下约20~30cm处,探头远离除藻机械的进出口,监测指标包括温度、pH值、含氧量、氧饱和度、电导率、浊度、叶绿素共7种。

每隔10min测试记录1组数据,试验进行了约1h。

在试验的1h内,水温表面维持在32℃,光照条件基本不变(下午约3:

30~4:

30)。

3.3数据处理

利用水质监测仪采集的数据,包括叶绿素、浊度、pH值、温度、含氧量、氧饱和度、电导率共7种参数,运用最d,--乘法对取得的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分别得到7种参数随试验时间变化的曲线图4~10。

3.4水质测试结果与分析

1)从曲线图看出,对于试验水体,除电导率外,温度、pH、含氧量、氧饱和度、浊度、叶绿素等参数随试验时间的增长呈现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对于对照水体,各参数的变化趋于平稳。

2)对于试验水体和对照水体,温度、pH、含氧量、氧饱和度、电导率、浊度、叶绿素7种参数的曲线图初始值不在同一位置。

除试验水体电导率初始值低于对照组电导率初始值外,试验水体的温度、pH、含氧量、氧饱和度、浊度、叶绿素各参数的初始值均高于对照水体的各参数初始值。

由于试验前已经充分排除了试验水体和对照水体本身存在的差异,故对于出现以上现象,合理的解释可能是除藻机开始工作后,除藻机出水口排出的水使整个隔离圈中的水体发生较大的扰动,隔离圈表底层水体发生交换。

试验进行一段时间后,水体中各个参数将趋于平衡。

3)叶绿素是反映水体活藻含量的重要参数。

从叶绿素变化曲线图看出,对照水体的叶绿素含量随时间变化微小;试验水体受水体扰动的影响,曲线初始值高于对照水体。

随着试验的进行,叶绿素含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试验进行约25min,对照组和试验组的叶绿素含量大致

相等,约为32ug/L;试验进行1h后,试验组叶绿素含量从40ug/L降为22ug/L以下,试验组叶绿素较对照组叶绿素降低了10ug/L。

由于试验区域的水体中主要是蓝藻水华,所测叶绿素主要反应蓝藻的变化量,叶绿素的大幅度下降也可揭示蓝藻数量下降的趋势。

4)浊度是一项综合指标,它反映水中胶体和悬浮颗粒的含量。

对于对照水体,其浊度在45~57NTu之间波动,变化趋于平稳;对于试验水体,受水体扰动的影响,试验初期浊度增加较大,之后随试验的进行,浊度降低明显。

试验进行约lh后,降到最低,约为35NTU。

由于湖水的悬浮物主要是蓝藻,故浊度的变化主要反应的是蓝藻的变化量,试验过程中,水面逐渐清澈,其浊度下降,表明水体表层的蓝藻数量下降。

5)从温度变化曲线看出,试验时间内,试验水体的温度变化不超过0.7℃。

试验过程的前段,试验水体温度高于对照水体,原因可能是除藻机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水体,使水体温度升高。

由于除藻机出水口的排水产生的冲力使水体发生较大的扰动,隔离圈表底层水体发生交换,下层低温水被置换上来;同时隔离圈内外水体也能进行热交换,这样就抵消了除藻机产生的热量,导致总体上温度有下降趋势。

6)水体中藻类进行的强烈的光合作用,会产生大量的溶解氧。

含氧量和氧饱和度曲线变化图看出,试验的初始值高于对照水体,说明水体的扰动增加了水中的溶氧量,但随着试验的进行,含氧最从12mg/L降至6mg/L。

可能是水体经过除藻机处理后成活的藻类细胞减少,水体中的光合作用减弱,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减少,蓝藻的增殖受到抑制。

7)试验后水体较对照水体的pH值降低也比较明显,

碱性有所减弱。

对于出现此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大量的蓝藻细胞被打碎之后,细胞内物质外流,某些酸性物质中和了水体中的碱性。

同样,对于试验水体电导率的增强,也可能是由于打碎的藻细胞释放出了某些离子,增强了水体导电性能。

4结论

试验证明,利用压力破坏蓝藻细胞的伪空泡,使蓝藻失去必需的浮力从而快速清除水面的蓝藻的方法,是可行的,装置结构简单、紧凑,运行平稳。

经蓝藻处理机处理过的水体表层浮藻明显减少。

水质检测结果表明,处理后的水体叶绿素含量、浊度、含氧量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45%、61%和50%。

温度、pH、氧饱和度、电导率的变化也说明水中的藻类数量明显减少。

该方法可以作为蓝藻大面积爆发时的应急措施。

目前还处在小面积试验阶段,对大面积水体的处理以及压力破坏蓝藻细胞的伪空泡的作用机理,还可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