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与治理对策.docx
《关于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与治理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与治理对策.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与治理对策
关于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与治理对策的思考
2009-04-2815:
23:
03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荒漠化加速发展,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内外污染源不断增多并造成逐年增长的经济损失。
●造成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草地严重破坏,水域、湿地不适当的开垦,农业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城镇污染的转嫁,人口无节制增长和人口素质下降。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科学规划,统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现代生态农业;开展综合整治,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推广生态环境新技术:
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执法监察体系;实现城乡一体化还农民农村生态环境主体;加强领导,构建农村生态环境保栌长效机制。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建设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我国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生态农业建设、环境保护和绿色食品生产得到了重视和加强,促使我国农业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
但是,不能不看到,我国农村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还相当严峻;工业及城市三废污染还未得到根本解决,个别地区甚至还在加剧;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功能衰退等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农牧业生产内源性污染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认清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现状,了解其退化原因,找出解决退化的对策和方法,遏制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现状
生态环境退化是指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和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产力下降、水土资源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现象。
特点是:
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失调,恢复起来就非常困难,而且有些破坏甚至是不可逆转的。
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几乎遍及所有大的江河流域。
最新资料表明:
我国目前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8%,而且每年还在以1万km2的速度递增,全国每年因水土流失损失的土壤50亿吨,带走的N、P、K营养元素超过了全国年产化肥的总量;因水土流失而毁掉的耕地达270万km2,年均损失约6万km2;由于泥沙淤积,全国湖泊面积缩小了186万km2,占现有湖泊面积的40%,使得江河引洪能力降低,灾害频发。
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是:
流失面积大,波及范围广,发展速度快,侵蚀模数高,泥沙流失量大,危害严重。
2、土地荒漠化加速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
全国荒漠化面积262.2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3%,遍及13个省市区的598个县(旗),近4亿人口受到影响,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541亿元。
目前荒漠化发展速度还在进一步加快。
研究表明:
在50-70年代,我国沙漠化土地平均每年扩大1560km2,进入80年代每年增加到2100km2,目前沙漠化土地则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发展,因此而造成的草场退化达8418.8万km2,耕地退化283.8万km2,扬尘天气迅速增加,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生态后果,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甚至形成了:
一处治理,多处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的恶性循环。
3、淡水资源严重短缺。
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淡水资源仅占世界8%,约2.8万亿m3,人均拥有水资源仅及世界人均的1/4,居世界109位,是世界公认的贫水国。
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一是缺水严重,除城市、工业缺水严重外,全国农田平均受旱面积由70年代的1.7亿亩,增加到1997年的5亿亩。
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粮食减产750-1000亿kg;每年有14亿亩草场缺水;有约8000万农村人口和4000多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二是水利用效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
目前我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仅为0.3-0.4,水的粮食生产效率为0.8kg/m3,不及发达国的一半。
三是开采利用不合理,加上河流上、下游用水缺乏科学规划和统筹调度,近年来,争水、断流经常发生,导致环境退化严重,旱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受损。
对地下水的掠夺性开采,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退化问题。
四是水污染没有得到根本的控制,我国每年从城市、工矿、企业排出来未经处理的污水达300亿-400亿m3,已使七大江河、五大湖泊20%-30%的水体遭受污染,仅黄河流域四级水污染河段12000km,占干支流的60%以上。
4、环境污染不断加深。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加剧,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其主要特点:
一是污染源不断增多,除工业及城市三废对农村污染即外源性污染的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多外,农药、化肥、农膜、兽药、粪便及秸秆引起的污染即内源性污染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水源污染导致5亿农民的饮水不符合卫生标准,鱼塘、农田污染事件不断发生;大气污染导致酸雨面积不断增加,全国酸雨面积已经超过国土面积的29%;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共同污染着水源、污染着农田。
化肥、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形成了农村新的污染物,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农产品品质低劣,市场竞争能力差;农膜的大量使用,所带来的"白色"污染,使农田土壤结构破坏、养分减少、地力下降。
二是环境损失造成的经济损失1985年为830亿元,近年来估计每年达千亿无左右,逞逐年增长趋势。
环境污染还危及广大群众的健康,疑难病症增多、死亡率增加,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因污染造成的民事、刑事案件增多,已严重影响了农村工作的开展和安定团结的局面,影响了政府的公众形象。
二、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
1、森林、草地的严重破坏。
我国森林蓄积量虽然名列世界前列,居第8位,但人均只有8.6m3,是世界人均71.8m3的12%;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26%的一半;人均森林面积0.11hm2,是世界人均水平0.64hm2的17.2%,居世界119倍。
我国的森林资源本来就相当贫乏,加之滥砍滥伐得不到控制,全国每年仍有44万hm2的林地,转为非林地,有165.4万hm2的林地转为无林地、灌木林地和疏林地。
森林毁坏从根本上改变了区域小气候条件,蒸发量提高、温度降低、风速增大,大风日数多,不仅使草场失去了抵御风沙的天然屏障,同时使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恶化,最终导致沙漠进程的加速发展,使大面积的森林、草地变成了寸草不生的沙海和沟壑纵横的荒坡。
森林的破坏,使得调节气候、截流吸纳雨水、保持水土、净化大气等的能力减弱,洪涝及干旱灾害越来越频繁、灾情越来越重、水土流失越演越烈,导致大面积生态失调和环境污染。
由于滥垦过牧和不适当的管理,导致我国草场面积不断缩小,草场质量日趋下降。
目前我国北方牧区2.24亿hm2可利用的草地中,明显退化的面积有0.467-0.667亿hm2,其中有0.133亿hm2已退化为沙漠,并以每年133.33-200.00hm2的速度在不断扩大。
我国草地退化率已达56.6%,耕地退化率也超过40%。
毁林、毁草和不合理的耕垦,使得沙漠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沙尘旱暴及扬沙天气越来越频繁和严重,已经对经济发展、居民生活人力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2、水域、湿地的不适当的开垦。
湿地包括湖泊、沼泽、泥炭地、海岸带、红树林、珊瑚礁等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湖泊和湿地是流域来水的"汇"积调节库,承担着蓄泄河川、调节流域水量平衡、降解污染物和提供灌溉、旅游资源等作用、被美誉为"地球之肾"。
我国现有湿地面积2500万hm2,占国土面积的2.6%,不足世界平均6%的一半。
由于不适当的开发利用,现在已全面退化。
据调查和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有1/3以上的湖泊被开垦,开垦总面积13000hm2以上,因开垦而消亡的湖泊达1000余个。
开垦湖泊的蓄水容积减少达500亿m3以上,这一数字相当于淮河泾流量的1.1倍,五大淡水湖蓄水总量的1.3倍,在建三峡库容的5.8倍。
库容减少的直接后果是调节江河来水能力降低,洪涝、干旱灾害加重和淡水资源的减少;间接后果是,调节气候的能力减弱,导致气候异常,雨水分配不均,自然灾害频繁等。
由于湿地景观的严重破坏而缩小,还使生物多样性衰退及污染日趋加剧,导致湿地生态功能下降与湿地进一步受损。
3、农业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污染向农村的转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这种发展主要靠的是化肥、农药、兽药、除草剂、地膜等化学投入的大幅度增长。
近20年来,我国化肥的亩施用量超过世界平均用量的1倍多。
1997年全国化肥总量为4637万吨,其利用率只有30%-40%,其余60%-70%的化肥进入环境,污染水体和土壤,进而影响农作物的质量。
我国是农药生产大国,2005年农药产量100万吨,约占世界总量的1/10左右,现阶段我国每年有25万吨以上的化学农药原药被加工成100万吨以上的制剂加以施用,其中10%-20%附在植物体上,80%-90%散落在土壤和水里,漂浮在大气中。
随着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农用地膜用量增大,回收甚微,又难于降解,已给农田造成新的"白色"污染。
我国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加剧了农村的腐败之风和农村环境的恶化,乡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差,设备技术陈旧落后,成为农村环境新的最大污染源。
2004年全国乡镇企业废水排放量为37.35亿万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16.9%,但废水中的COD排放量为407万吨,占整个废水COD的37.93%;废气中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和排放量分别为849万吨,880万吨、957万吨,分别占全国同类废气排放总量的26.4%、56.23%、63.59%;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排放量分别为40100万吨、16863万吨,分别占全国的37.889%、91.59%。
由于许多乡镇企业急功近利,只顾赚钱,不讲对污染的防治,加剧了环境与发展的矛盾。
厂点,污染点与农田、农村居民点交织在一起,直接污染严重,危害更大。
往往是一家小造纸、小印染污染一条河,一个小冶炼、小采选毁掉一座山。
城市污染向农村转嫁是加速农村污染的又一重要原因。
全国80%以上的城市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已造成1/3以上河段受对污染而引起农灌水的恶化。
90%的城市垃圾在郊外农村填埋或堆放,2005年我国垃圾填埋量为9.5亿吨,并且每年还以10%的速度递增。
工业固体废弃物年产量达6.5亿吨,累计存量131.4亿吨,已占地11.5万公顷。
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不仅占用了许多宝贵的土地资源,又污染了周围的水质、土壤和大气。
4、人口的无节制增长及人口素质的下降,始终是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我们经常自豪的声称,我们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育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当然是个奇迹。
但这个奇迹的后面隐藏着巨大的生态危机。
它像一副沉重的十字架,始终压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脊梁上,成为跨世纪的沉重负担,我国的许多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无不与人口重负这个问题直接相关。
如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贵州,人口增长过快,毁林毁草开荒严重。
有的地区将35°以上的陡坡也加以开垦,造成水土流失、水旱灾害越来越严重。
在素有"北大荒"之称的三江平原,为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对粮食的需求,经过40多年的大面积开发,垦殖率已由1949年的7.22%,增至2004年的18.21%,湿地面积减少386万hm2之多,森林覆盖率也由1949年的30.41%,降到2004年的18.21%。
滥垦滥伐的结果使得该地区的生物、淡水、土地等资源衰退,生态环境恶化。
我国西北、华北草地的滥挖、滥垦、过牧,长江中上游森林的滥砍滥伐,五大淡水湖区的开垦,沿海滩涂的不适当开发等,也无一不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密切相关。
三、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的对策
1、科学规划,统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认真做好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统筹规划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防治工作。
一是在固体废弃物特别是生活垃圾处置方面,合理规划,分类指导,建立垃圾集中收集、转运、处置设施。
二是在生活污水处理方面,要结合村镇实际,科学规划环境设施,采用分散治理和集中治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是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面,将镇(村)环境建设规划与农业产业规划,特别是畜禽养殖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宜养区等区域,控制和集中处理畜禽养殖业污染。
四是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绿色农业。
继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绿色产业,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有效防止农业污染;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生产,推动农村工业结构调整。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科学规划,将环境问题作为规划的重要方面,结合实际,将饮用水源保护、生活污水排放、垃圾集中堆存、畜禽圈舍建设、改厕改灶、庭院绿化、兴建沼气等纳入整个规划之中,严格要求,坚持标准,统一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
2、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引起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已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
多年来,由于人口的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加之对合理利用资源认识不足,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对资源采取掠夺式开发经营,致使资源衰退,破坏了人与资源的平衡关系,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因此,人口快速增长是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生态环境失衡的主要原因。
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关键是严格控制人口过怏的增长,尤其是农村人口的迅速增长。
每一个有识之士,每一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尤其是农民,为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只生一个孩子吧!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社会公德,尤其要加强生态、环境知识的教育和普及。
要认识到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严重的危害,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心。
树立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在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提倡生态文明。
3、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现代生态农业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建立“资源-产业-再生资源”的新经济模式,以彻底改变“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直线、单向流动的传统经济模式,从而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先进适用技术和“绿色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源头上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物排放,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
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
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实现城市与农村统筹发展、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为指导,采用农业生态技术,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良性循环的高效集约农业。
生态农业主张提高太阳等自然能源的利用率与转化率,提高生物能源的利用率和农业废弃物的再循环率。
开发农村能源,保护自然资源,多施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外部投入防止污染,用地养地,精耕细作,改革农业结构等。
在当前对资源破坏严重、环境恶劣、生态脆弱的地区,要确实搞好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草、水,进行资源重组,生态恢复和重建工作。
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和毒性化的发展趋势。
构建生态农业京系统,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4、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应以饮用水源保护、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处置、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中小企业环境设施建设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加大乡镇工业环境管理力度,对环境治理设施不完善的责令限期完善,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责其停产技改,对无污染处置设施的坚决取缔;严格防止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重污染项目向农村转移,坚决控制发生新的污染和生态破坏,新建项目要实行“环境优先”原则,严禁新建重污染企业;尽快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加强农家乐的污染治理;认真研究制订畜禽养殖污染和农药、化肥、农膜污染防治等具体政策措施,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把农村小康环保行动与“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农民饮用水、小流域治理、清水河道建设、农村新能源建设等工程有机结合起来。
各级政府应成立农村环境整治专门机构,实施统一监督领导。
农业、林业、畜产、水利、科技、环保等部门要通力合作,统一规划,协调工作,用生态农业的观点,开发运用现有的科学技术,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利用现有的耕地,形成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指导农民合理施用化肥,重视农家肥的利用;推广生物法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发展“无公害”蔬菜和绿色食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推广使用环保型可降解的农用地膜;继续抓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沼气;坚决禁止焚烧秸秆,引导农民进行综合利用;继续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禁止乱砍滥伐,禁止开垦和破坏草坡资源,划定基本草坡保护区,实行轮牧制度,提倡舍饲养殖,达到草畜平衡。
要切实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预防和制止水土流失面积的扩大,继续抓好小流域治理项目的实施,加快治理步伐。
5、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推广生态环境新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才能在发展生产和经济的同时,做到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有效保护,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当前要积极引进,研究和推广高新农业技术,尤其是高新生物技术。
重点解决快速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和建造技术;小流域或区域综合治理和综合发展技术;优良畜禽(作物)品种选育及其高产、高效饲养(栽培)管理技术;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生产配套技术等等。
这些具体的技术问题不解决,要实现既定的目标即协调好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只能是一句空话。
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充分利用本专业的优势,努力去为农业、农村和农民解决1-2个技术难题;要求每一位政府官员,利用自己的能力,为科技人员创造一个推广科学技术的宽松环境条件。
只喊口号,只要求做什么,不告诉怎么做,"以其昏昏,令人昭昭"是不能阻止中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因而也就不能彻底解决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执法监察体系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有重城市轻农村的缺限,国家应抓紧修改,在环境保护法中明确现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地位、作用,管理任务和违法责任的条款,使之成为城乡一体化的环境保护法,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在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同时,应以农村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田径流污染、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和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积极研究和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快农村环境管理法律法规建设步伐,使农村环境管理有法可依,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环境法律保障。
环保、闺土、林业、农业、水利、畜产等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整治步伐。
要建立使健全执法监察机构,加大执法监察力度。
根据各地具体概况,目前农村生态环境徐护整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遏制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破坏,防止水土流失等的政策,坚决取缔、关停并转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十五小"企业;对退耕还林、还草、还水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由群众来监督地方官员认真执行。
二是对土地施用有机肥,严格控制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加大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力度。
实施生物防治、地膜回收等进行奖励,要制定出农牧产品优质优价的政策。
三是加强新上工程和项目的生态环境评价和论证。
尊重科技人才而不是"玩弄"科技人才。
在环境问题上要实行一票否决制,以避免造成新的环境隐患和问题。
四是放宽"四荒"地拍卖政策,严格遵守协议,加快治理速度。
五是坚决杜绝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和农村环境污染行为,保护治理成果。
7、实现城乡一体化 还农民农村生态环境主体
城市生态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处于不平衡状态。
要解决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打破二者的界限,实现城乡一体化,还给农民农村生态环境主体,保好护农村生态环境。
一要有利于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决不能以牺牲耕地为代价换取短期的利益。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
能否保护好现有的耕地面积,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和整个农村生态的保护问题。
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特别要注意防止城市建设对农村耕地的侵占。
二要由城乡中心主义转变为城乡一体保护。
我国现有环保法律明显偏向城市,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调节好农村与城市的资源分配,多把精力财力投入农村的建设,使生态环境保护之力度趋于平衡。
三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村的综合生产能力。
四要农民的环境权得到有效保障。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环境权是农民合法权益的内容之一,是农民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但在环倮方面,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享有的待遇不同。
随着人们对生态问题的出现引起重视,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受到高度重视,而农村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农民的环境权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断裂不断加剧。
弥合城乡断裂,实现城乡和谐应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要新农民。
新农村需要新农民。
“新农民”特别重要的一条是应当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好良好的道德风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
8、加强领导,构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任务列入区(市)县、乡镇党委和政府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评先创优活动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继续推行环保年度目标责任制,各级政府要制订年度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并认真组织实施,通过逐级签订环保目标任期责任书,加强任期内考核,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投入到位和措施到位。
重点乡镇建立环保机构并设立专职环保员,具体负责本辖区环保工作,切实履行好职责,确保乡镇、村环保到边到底,形成反应敏捷、管理高效的运行体制和机制。
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综合性、公益性的工程,应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将各级政府对本辖区农村环境质量负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
要建立领导目标责任制,明确任务,夯实责任,坚持不懈,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干到底,确保农村环境问题得到根本好转。
新世纪新阶段,保护生态环境,我们重任在肩。
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全面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团结一心,再接再厉,为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
(湖南省双峰县老科协高级农艺师方忠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