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4216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docx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教学大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docx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中文名称

传染病学

课程英文名称

InfectiousDiseases

适用专业及层次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

总学时

54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18学时)

课程学分

3学分

开课单位

公共卫生系

开课学期

精神卫生专业第六学期;预防医学专业第七学期;

使用教材

《传染病学》,杨绍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参考书目

1、《传染病学学习指导及习题集》,高志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感染病学》,王宇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牛津传染病学》,瓦瑞尔(DavidA.Warrell)主编,李宁译,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4、《传染病学》,马亦林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临床见习实践等。

课程概述及教学目的、要求

根据医学本科课程教学要求和培养公共卫生医师、临床医师的主要目标,本课程着重介绍了传染病中的常见病及多发病。

全书共八章,第一章介绍总论部分,包括传染病相关基本概念、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第三、第五章是本书的重点,分别介绍了病毒性及细菌性传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正确掌握防治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了解学科新进展,学会处理突发传染病的能力或方法,能够解决传染病防控中的实际问题。

成绩评定

理论考核成绩占70%,实践考核成绩占20%,平时成绩占10%。

二、学时分配表

章节

内容

学时数

理论

实验

合计

总论

4

2

6

病毒性肝炎

7

4

11

麻疹

1

0.5

1.5

水痘-带状疱疹

1

0.5

1.5

流行性腮腺炎

1

0.5

1.5

肾综合征出血热

5

4

9

流行性乙型脑炎

2

1

3

艾滋病

2

2

伤寒

2

2

4

霍乱

2

1

3

细菌性痢疾

2

1

3

猩红热

1

0.5

1.5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

1

3

钩端螺旋体病

2

2

疟疾

2

2

合计

36

18

54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总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感染过程的表现;

2.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传染病的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

熟悉:

1.感染过程中病原体及免疫应答的作用;

2.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及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3.传染病的主要预防方法。

了解: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重点]

1.感染过程的表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特征;

2.传染病的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难点]

1.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2.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感染及传染的概念;感染过程的表现;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传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征;病程发展的规律性、病情发展的特殊表现。

传染病的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传染病的治疗原则:

早期治疗、防治结合,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

传染病的预防:

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重点讲解:

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形式;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的诊断依据:

病原学诊断、血清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的价值;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我国要求报告的重大传染病及疫情报告时间要求。

3.一般讲解:

传染病的发病机理。

第二章朊毒体感染(略)

第三章病毒感染

第一节病毒性肝炎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乙肝病毒的结构特点、抗原抗体系统;

2.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类型及临床表现;

3.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及病原学诊断;

4.慢性肝炎及重型肝炎的治疗原则。

熟悉:

1.各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及流行病学特点、预防措施;

2.各临床类型肝炎的基本病理特点;

3.各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

了解:

1.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的病原学特点;

2.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

3.HBV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

[重点]

1.乙肝病毒的基本结构、抗原抗体系统的临床意义;

2.各型肝炎的临床特点;

3.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依据及病原学诊断依据;

4.慢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原则;

5.重型肝炎的救治措施;

6.乙型肝炎的免疫接种。

[难点]

1.HBV的基本结构、抗原抗体系统;

2.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

3.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诊断;

4.慢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原则。

[教学时数]7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乙型肝炎病毒的形态与结构,抗原、抗体系统及亚型;HBV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不同临床类型肝炎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

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肝衰竭、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临床分型与病原学的关系;各临床类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转归;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各型肝炎血清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意义;诊断依据;抗病毒治疗原则及重型肝炎肝性脑病的治疗原则。

2.重点讲解:

乙肝病毒的基本结构,乙肝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急性自限性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标

志物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急性黄疸型和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特点;胆酶分离;诊断依据及黄疸的鉴别诊断;重型肝炎肝性脑病的抢救。

3.一般讲解: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六节麻疹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麻疹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依据。

熟悉:

麻疹与其他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预防措施;

了解:

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常见合并症及其治疗

[重点]

1.麻疹皮疹的形态特点、出疹时间、出疹顺序;麻疹粘膜斑;

2.麻疹与其他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难点]

麻疹的发病机理;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麻疹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麻疹病毒的侵入途径及发病过程。

两次病毒血症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特征性的组织病变;麻疹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典型临床经过、并发症(支气管肺炎、脑炎及心力衰竭)。

麻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与药疹、风疹、猩红热的鉴别。

治疗原则以一般支持治疗、防治并发症为主;计划免疫接种预防麻疹的方法。

2.重点讲解:

麻疹的典型临床经过、并发症(支气管肺炎、喉炎、心力衰竭及脑炎)。

3.一般讲解:

麻疹病毒特点、抵抗力;实验室检查:

早期鼻咽及颊膜处粘膜涂片、鼻咽分泌物及血液作病毒分离。

 

第七节水痘-带状疱疹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水痘皮疹的特点;

2.水痘早期诊断的依据。

3.水痘与带状疱疹、手足口病的鉴别诊断

熟悉:

1.水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措施;

2.水痘治疗时的注意事项。

了解: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特点及水痘与带状疱疹之间的关系。

[重点]

1.水痘的传染源、传播途径;

2.水痘皮疹的形态、分布、演变;

3.水痘与带状疱疹、手足口病的鉴别诊断

[难点]

1.发病机理;

2.皮疹的演变。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流行病学:

患者是主要传染源,飞沫和接触传播,人群易感性。

水痘皮疹的形态及分布特征;诊断、治疗(对症、支持、局部皮损的处理):

慎用激素。

2.重点讲解:

水痘疱疹的形态特点、向心性分布;皮疹演变:

红斑—丘疹—疱疹—痂疹—痂皮脱落。

水痘与带状疱疹、手足口病的鉴别诊断:

出疹规律、伴随症状、流行特征、病原学检查。

3.一般讲解: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病原学特点、发病机理、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

第八节流行性腮腺炎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熟悉:

1.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

2.流行性腮腺炎的常见并发症、诊断要点。

了解:

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学、鉴别诊断。

[重点]

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及合并症。

[难点]

鉴别诊断。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腮腺炎病毒入侵部位、病毒血症、病毒在腮腺中的增殖复制,二次病毒血症。

累及器官、腮腺非化脓炎症的病理特征。

其它器官受累的病变。

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

全身感染症状、腮腺肿胀触痛、腮腺管口红肿。

腮腺炎的并发症:

睾丸炎、脑膜脑炎、胰腺炎;实验室检查:

血、尿淀粉酶测定。

腮腺炎的诊断:

接触史、腮腺肿大特征。

2.重点讲解:

流行性腮腺炎腮腺肿大的特征及其与化脓性腮腺炎的鉴别。

3.一般讲解:

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

第九节肾综合征出血热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五期经过及各期的临床特点;

2.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诊断的依据;

3.肾综合征出血热各期的治疗原则。

熟悉:

1.肾综合征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措施;

2.肾综合征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基本病理特点。

了解:

1.汉坦病毒的病原学特征;

2.肾综合征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机理。

[重点]

1.传染源、传播途径;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的三大主要症状;少尿期的临床特点;

2.早期确诊的依据;发热期的治疗;少尿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抢救。

[难点]

1.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机理;

2.各期的治疗措施。

[教学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流行病学:

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

地区、季节、人群分布特点。

五期临床特点:

潜伏期,病程中各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的症状和体征、临床类型,并发症。

早期诊断:

三种早期的主要症状;特异性IgM抗体;血象、尿的变化,免疫学检查;各期治疗措施;;主要预防措施。

2.重点讲解:

五种传播途径;五期临床经过及临床分型;早期诊断依据;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及少尿期的治疗措施。

3.一般讲解: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与其它急性发热性疾病的鉴别。

第十节流行性乙型脑炎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乙脑的临床表现;

2.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熟悉:

1.乙脑的流行病学特点;

2.乙脑与其它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3.乙脑的预防措施。

了解:

1.乙脑病毒的病原学特征;

2.乙脑的发病机制。

[重点]

1.传染源、传播途径;

2.极期的主要表现;与其它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毒型菌痢的鉴别。

[难点]

1.发病机理;

2.与其它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毒型菌痢的鉴别。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传染源、传播媒介及储存宿主。

流行地区、季节及年龄分布。

病程各期的表现、临床类型。

血象、脑脊液的特点、特异性IgM抗体检查的意义。

诊断依据;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中毒性菌痢脑型的鉴别诊断;高热、抽搐、呼吸衰竭、脑水肿的处理;防蚊、灭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2.重点讲解:

典型临床表现;鉴别诊断;高热、抽搐、脑水肿、呼吸衰竭的抢救措施。

3.一般讲解:

发病机制及病理;病毒侵入及散布途径。

中枢神经病变。

第十五节艾滋病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艾滋病的临床分期及各期主要临床表现;

2.艾滋病的诊断方法及抗病毒治疗原则;

熟悉:

1.熟悉艾滋病的流行环节;

2.艾滋病的预防、监测措施。

了解:

1.人免疫缺陷病毒的病原学特点;

2.艾滋病的流行趋势。

[重点]

1.艾滋病的流行环节、高危行为、高危人群;

2.艾滋病的额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3.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难点]

1.病原学特征,发病机制;

2.病理改变。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传染源、传播途径、高危人群、高危行为;本病的流行特点,全球性流行趋势及主要流行地区分布。

潜伏期、急性期、无症状携带期、艾滋病期的主要表现特点;确诊依据;治疗目标及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原则;主要预防及监测措施。

2.重点讲解:

传播途径、高危人群、高危行为;临床各期表现特点及其流行病学意义;HIV抗体检查的方法(初筛试验、确证试验)及其意义、细胞免疫学检查方法及其意义。

3.一般讲解:

HIV的结构及细胞内复制过程;发病机理。

第四章立克次体感染(略)

第五章细菌感染

第一节伤寒与副伤寒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典型伤寒的诊断及细菌学与血清学检查的选择与正确评价。

2.伤寒的治疗原则。

熟悉:

1.伤寒的流行病学特征;

2.幼儿、老年伤寒的特点及副伤寒的临床特点;

3.伤寒的预防措施。

了解:

1.伤寒杆菌与副伤寒杆菌的病原学特性;

2.伤寒的病理特征与临床分期的关系;

[重点]

1.典型病例的临床经过;

2.血、骨髓、粪便培养病原体的时间及其诊断价值、肥达氏反应的意义

[难点]

1.伤寒的发病机制;

2.病原学、血清学检查的时间及意义。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传染源、传播途径、感染后免疫;流行特点。

伤寒杆菌侵入途径、病理变化及发展过程。

两次菌血症和肠道病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幼儿及老年伤寒的特点;并发症;复发与再燃的概念;病原学及血清学诊断方法、确诊依据;病原治疗及对症治疗原则;综合预防措施。

2.重点讲解:

典型伤寒的临床经过、肠出血、肠穿孔的表现及处理;血象特征、外周

血、骨髓、粪便、尿液培养病原体的时间及其诊断价值、肥达氏反应的意义及应用。

3.一般讲解:

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的特性;副伤寒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原则;慢性带菌者的治疗。

第四节霍乱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典型霍乱的临床表现;

2.霍乱的诊断、补液治疗及病原治疗原则。

熟悉:

1.霍乱的流行特征;

2.霍乱的预防措施;

了解:

1.霍乱弧菌的生物学特点及病原学分型;

2.霍乱的发病机制

[重点]

1.霍乱的流行病学;

2.典型表现、诊断、治疗措施;

3.霍乱的预防措施。

[难点]

1.霍乱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2.霍乱的补液疗法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霍乱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感染后免疫;剧烈泻吐、脱水、电解质紊乱、循环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的病理生理、临床分期、分型及各期、各型表现特点;诊断依据;粪常规的特点、查找病原体的方法;液体疗法的适应症及原则;抗菌药物的选择;预防措施。

2.重点讲解:

剧烈泻吐、脱水、电解质紊乱、循环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的病理生理;泻吐期、脱水期的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诊断依据;静脉输液治疗原则及病原学治疗意义;疫情报告及消毒隔离。

3.一般讲解:

霍乱弧菌的生物学特性,生物型与血清型;霍乱弧菌的毒素及其致病性;流行历史与现状;主要病理变化。

第六节细菌性痢疾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

2.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熟悉:

1.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措施;

2.细菌性痢疾与其它侵袭性感染性腹泻的鉴别。

3.中毒性菌痢与乙脑的鉴别要点;

了解:

1.痢疾杆菌的分群及致病力(内、外毒素);

2.细菌性痢疾的病理特点。

[重点]

1.典型菌痢、中毒性菌痢的临床表现;

2.细菌性痢疾的诊断及病原学治疗。

[难点]

1.痢疾杆菌的发病机制;

2.细菌性痢疾的鉴别诊断。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痢疾杆菌的分群、毒力特点及其在流行病学上的变迁;流行环节及流行特征。

乙状结肠和直肠的病变特征。

急性菌痢普通型、中毒型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

临床症状、大便性状及镜检、细菌培养。

急性菌痢病原治疗(抗菌药物、耐药菌株的情况)、对症治疗。

中毒型痢疾:

高热惊厥、循环衰竭、呼吸衰竭的抢救、抗生素的应用。

2.重点讲解:

急性菌痢普通型、中毒型的临床表现特点;血象、粪便常规表现特点、病原学诊断方法;病原学治疗、中毒性菌痢救治措施。

3.一般讲解:

痢疾杆菌的病原学特点;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特征;慢性菌痢的临床表现。

第十二节猩红热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猩红热的临床特点;

2.治疗原则。

熟悉:

1.猩红热的流行病学特征;

2.与麻疹的鉴别;

3.病理特点。

了解:

1.病原学特征;

2.并发症;

[重点]

1.皮疹特点及其与麻疹的鉴别;

2.如何进行药物预防。

[难点]

1.中毒性、化脓性和变态反应性病变的发生原理,累及器官的病理变化;

2.皮疹特点。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流行病学:

病人、带菌者为主要传染源;飞沫传播为主。

临床表现(各型的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血象、细菌培养、尿检。

诊断:

接触史、临床特点、病原学检查与猩红热皮疹;与麻疹、风疹鉴别。

治疗:

病原治疗(青毒素G为首选、红霉素、复方新诺明适应证)。

2.重点讲解:

中毒性、化脓性和变态反应性病变的发生原理,累及器官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

出疹及退疹特点及其与麻疹的鉴别;病原治疗中药物的使用。

3.一般讲解:

β型溶血性链球菌及其分型。

并发症:

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

 

第十三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典型流脑各期的临床特点、确诊依据;

2.典型流脑、暴发型流脑的治疗原则。

熟悉:

1.流脑的流行病学特征;

2.流脑的脑脊液改变及其与病毒性脑炎的鉴别;

3.流脑的预防措施。

了解:

1.脑膜炎奈瑟菌病原分群及变迁;

2.脑膜炎奈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临床诊疗中的意义。

[重点]

1.流脑的流行环节;

2.典型流脑各期的临床特点、确诊依据、治疗原则;

3.普通型治疗的首选药物;暴发型流脑的治疗。

[难点]

1.典型及暴发性流脑的发病机制;

2.流脑的鉴别诊断。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流行环节;传染源;鼻咽部感染、菌血症、脑脊髓膜化脓性炎症的过程。

暴发型发病原理(DIC、脑水肿和脑疝)。

普通型、暴发型各阶段症状和体征;脑脊液检查、细菌学检查方法。

诊断;与其它化脓性脑膜炎、结脑、乙脑等鉴别。

治疗原则、抗菌药物的选择。

暴发型的抢救措施;预防:

隔离及带菌者处理。

菌苗注射及药物预防的效果。

2.重点讲解:

(流病、临床、脑脊液、出血点涂片)

传染源(带菌者为主);普通型各阶段症状和体征;病原学及血清学诊断方法;与其它化脓性脑膜炎、结脑、乙脑等鉴别。

3.一般讲解:

脑膜炎球菌的特性、分型、耐药性。

 

第六章真菌感染(略)

第七章螺旋体感染

第一节钩端螺旋体病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钩体病各型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血清学检查的正确评价;

2.本病的治疗原则,特别是肺大出血型的处理措施。

熟悉:

1.钩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2.治疗应注意的问题。

了解:

1.钩端螺旋体的生物学特点及血清学分型,我国流行的主要菌群;

2.钩体病的发病机制。

[重点]

1.感染途径;各期各型表现;

2.诊断依据及治疗。

[难点]

1.钩体病的发病机制。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4.详细讲解:

流行环节,疫水接触的流行病学意义;感染中毒型(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型(一般肺出血型及肺弥漫性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肾衰竭型与脑膜脑炎型等临床特点。

后发症的表现;血、尿常规,血培养与豚鼠接种,血清学试验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及意义;影响预后的因素;早期病原治疗的重要性;赫氏反应的概念及可能的诱因。

5.重点讲解:

疫水接触的传播途径;早期表现三症状三体征、中期内脏损伤;肺大出血型临床表现及救治措施;赫氏反应的表现及处理措施。

6.一般讲解:

螺旋体的分类、钩端螺旋体的病原学特征、发病机制;重点人群的疫苗预防。

第八章原虫感染性疾病

第二节疟疾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典型间日疟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

2.常用抗疟药的选择及并发症的处理

熟悉:

疟原虫生活史及其与发病、复发、传播的关系。

了解:

疟疾的发病机制

[重点]

1.疟原虫生活史及其发作、复发、传播的关系;

2.典型间日疟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3.抗疟药的应用原则。

[难点]

疟疾的发病机制。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疟原虫生活史及其与发病、复发、传播的关系;疟原虫种类与病情的关系;传染源、传播媒介、流行特征;临床特点、临床类型;恶性疟疾与脑型疟的临床特点;输血后疟疾的特点;疟疾的复发;并发症:

黑尿热、肾炎。

血象、外周血及骨髓图片查找疟原虫的方法;与其它发热性疾病的鉴别;常用抗疟药的作用机制,包括控制发作,防止复发与传播;脑型疟疾的治疗;对症治疗:

凶险型、黑尿热。

现症病人与带原虫者的根治,灭蚊,防蚊,预防服药及其对象

2.重点讲解:

疟原虫生活史;典型间日疟临床表现;病原学诊断依据;抗疟药物的作用环节。

3.一般讲解:

疟疾临床发作的机制、贫血、肝、脾肿大,脑型疟疾的发病机制;现症病人与带原虫者的根治、灭蚊防蚊措施、预防服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