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生白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4036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薛生白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薛生白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薛生白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薛生白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薛生白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薛生白习题及答案.docx

《薛生白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薛生白习题及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薛生白习题及答案.docx

薛生白习题及答案

第十二章薛生白《湿热病篇》

一、填空题

1.薛生白在《湿热病篇》湿热证提纲中指出:

“湿热证,始恶寒,后         ,          ,      ,           。

2.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

“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     ,中气虚则病在     。

3.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

“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     则病在阳明,     则病在太阴。

4.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

“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

宜     、     、     、     、      、     等味。

5.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

“湿热证,         ,         ,         。

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

6.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

“湿热证,       ,           ,       ,       。

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味。

7.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

“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

宜   、       、     、     、     、     、     、   等味。

8.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

“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宜   、   、   、   、   、   、   、     、     等味。

9.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

“湿热证,       ,           ,宜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苍术、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

10.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

“湿热证,初起   ,       ,       ,       。

宜藿梗、寇仁、杏仁、枳壳、桔梗、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佩兰叶、六一散等味。

11.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

“湿热证,初起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白,湿伏中焦。

宜   、   、   、   、   、   、   、   、   、   、     、

     、     等味。

12.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

“湿热证,     ,     ,       ,       。

宜辛泄佐清热,如蔻仁、半夏、干菖蒲、大豆黄卷、连翘、绿豆衣、六一散等味。

13.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

“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渐化热,余湿犹滞。

宜         ,如蔻仁、半夏、干菖蒲、大豆黄卷、连翘、绿豆衣、六一散等味。

14.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

“湿热证,数日后       ,       ,           。

宜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叶、佩兰叶、芦尖、冬瓜仁等味。

15.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

“湿热证,数日后脘中微闷,知饥不食,湿邪蒙绕三焦。

宜     、     、     、     、     、   、     等味。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6.湿热证,胸痞发热,肌肉微疼,始终无汗者,腠理暑邪内闭。

治宜选用()。

A、六一散   

B、碧玉散   

C、益元散   

D、导赤散   

E、鸡苏散

17.鸡苏散治疗“腠理暑邪内闭”,其中滑石除取其清利湿热的作用外,还有一个主要作用是( )

A、配合甘草、甘寒生津止渴   

B、滑利大肠、痛便泄热

C、取其质重、重镇安神       

D、取其性寒、泄热开窍

E、滑利毛窍、配合薄荷透泄表邪

18.下列哪种情形一般有出汗的表现?

( )

A.阳湿伤表   

B.阴湿伤表   

C.风寒表实   

D.腠理暑邪内闭   

E.以上均是

19.“湿热证,壮热口渴,自汗,身重,胸痞,脉洪大而长者,此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合”,治宜()。

A、白虎汤     

B、白虎加苍术汤     

C、白虎加桂枝汤 

D、白虎加人参汤     

E、白虎加柴胡汤

20.“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渐化热,余湿犹滞”,治宜()。

A、辛开   

B、开泄   

C、辛泄   

D、辛泄佐清热   

E、涌泄

21.“湿热证,舌遍体白,口渴,湿滞阳明”,治宜()。

A.辛开   

B.开泄   

C.辛泄   

D.辛泄佐清热   

E.涌泄

22.“阴湿伤表”和“阳湿伤表”临床主要鉴别点在于()。

A.有无发热   

B.有无恶寒   

C.有无口渴

D.有无汗出   

E.有无头痛

   23.湿滞阳明,湿邪盛极,尚未蕴热,治宜辛开,选用下列哪组药物为宜()。

A、藿香、香薷、羌活、薄荷   

B、滑石、甘草、薄荷、葛根

C、枳壳、桔梗、豆豉、栀子   

D、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

E.茯苓、猪苓、泽泻、通草

24.湿热证,按法治之,诸证皆退,惟目暝则惊悸梦惕,为(   )。

A.湿邪蒙绕三焦          

B.阴津受伤、余邪留滞经络

C.余邪内留、胆气不舒    

D.中气亏损、升降悖逆

E.胃气不舒、肺气不布、元气大亏

25.湿热证,曾开泄下夺,恶候皆平,独神思不清,倦语不思食,溺数,唇齿干,为(   )。

A.湿邪蒙绕三焦          

B.阴津受伤、余邪留滞经络

C.余邪内留、胆气不舒    

D.中气亏损、升降悖逆

E.胃气不舒、肺气不布、元气大亏

26.湿热证,数日后脘中微闷,知饥不食,为(   )。

A.湿邪蒙绕三焦          

B.阴津受伤、余邪留滞经络

C.余邪内留、胆气不舒    

D.中气亏损、升降悖逆

E.胃气不舒、肺气不布、元气大亏

27.湿热证,十余日,大势已退,唯口渴汗出,骨节痛,为(   )。

A.湿邪蒙绕三焦          

B.阴津受伤、余邪留滞经络

C.余邪内留、胆气不舒    

D.中气亏损、升降悖逆

E.胃气不舒、肺气不布、元气大亏

28.薛氏五叶芦根汤中的“五叶”是(   )。

A.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叶、佩兰叶

B.藿香叶、淡竹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叶

C.藿香叶、淡竹叶、薄荷叶、鲜荷叶、佩兰叶

D.藿香叶、枇杷叶、淡竹叶、鲜荷叶、佩兰叶

E.藿香叶、枇杷叶、淡竹叶、薄荷叶、佩兰叶

29.湿热证,湿热已解,余邪蒙蔽清阳,胃气不舒,宜选用(   )。

A.五叶芦根汤   

B.清络饮   

C.元米汤泡于术   

D.六一散加薄荷叶   

E.清暑益气汤

30.《湿热病篇》的作者是()。

A.叶天士   

B.薛生白   

C.吴鞠通   

D.王孟英   

E.吴又可

31.《湿热病篇》所谓阴湿伤表之候是()。

A.恶寒无汗,身重头痛。

B.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不为汗解。

C.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白。

D.恶寒发热,肌肉微疼,始终无汗。

E.舌根白,舌尖红。

32.《湿热病篇》所谓阳湿伤表之候是()。

A.恶寒无汗,身重头痛。

B.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不为汗解。

C.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白。

D.恶寒发热,肌肉微疼,始终无汗。

E.舌根白,舌尖红。

   33.认为膜原“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的医家是()。

A.叶天士   

B.吴又可   

C.张景岳   

D.余师愚   

E.薛生白

   34.指出“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的医著是()。

A.《温疫论》   

B.《温热论》   

C.《湿热病篇》

D.《温病条辨》   

E.《温热经纬》

   35.“湿热证,初起壮热口渴,脘闷懊忄农,眼欲闭,时谵语”,证属()。

A.浊邪蒙闭上焦   

B.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C.暑邪入于肺络   

D.湿热阻闭中上二焦

E.腠理暑邪内闭

   36.“湿热证,咳嗽昼夜不安,甚至喘不得眠者”,证属()。

A.浊邪蒙闭上焦   

B.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C.暑邪入于肺络   

D.湿热阻闭中上二焦

E.腠理暑邪内闭

   37.“湿热证,湿热伤气,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身热气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脉虚者”,治宜()。

A.补中益气汤   

B.薛氏扶阳逐湿汤

C.薛氏生脉汤   

D.王氏清暑益气汤

E.东垣清暑益气汤

   38.薛生白治疗“邪入厥阴,主客浑受”证,所用方为()。

A.仿张仲景桃核承气汤   

B.仿吴又可达原饮

C.仿吴又可桃仁承气汤   

D.仿张仲景小柴胡汤

E.仿吴又可三甲散

   39.“湿热证,初起即胸闷不知人,瞀乱大叫痛”,证属()。

A.浊邪蒙闭上焦   

B.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C.暑邪入于肺络   

D.湿热阻闭中上二焦

E.腠理暑邪内闭

40.“湿热证,数日后自利,溺赤,口渴,湿流下焦”,治宜()。

A.辛开   

B.开泄   

C.辛泄   

D.分利   

E.涌泄

   41.“湿热证,数日后自利,溺赤,口渴,湿流下焦”,薛生白认为口渴的原因主要是()。

A.脾不转津   

B.湿热化燥伤阴   

C.下利伤阴

D.化源滞   

E.以上均不是

42.“湿热证,数日后自利,溺赤,口渴,湿流下焦”,薛生白认为自利的原因是“阴道虚”,对“阴道虚”正确的理解是()。

A.阴虚    

B.阳虚     

C.肾虚   

D.肠道功能失常   

E.生殖功能障碍

   43.对于“湿热证,四五日,忽大汗出,手足冷,脉细如丝或绝,口渴,茎痛,而起坐自如,神清语亮”者,薛生白治以“五苓散去术加滑石、酒炒川连、生地、芪皮等味”,体现了哪种治疗原则()。

A.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B.分解湿热

C.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D.三焦分治

E.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44.对于“湿流下焦”的湿热病证,薛生白指出其治疗在分利的同时常须佐入“桔梗、杏仁、大豆黄卷”,目的是为了()。

A.宣肺透邪   

B.开泄中上   

C.防母病传子

D.透热转气   

E.以上均不是

   45.“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

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

头不痛者”,去()。

A.香薷   

B.羌活   

C.苍术皮   

D.薄荷   

E.牛蒡子

 

   

(二)B型题

A.肌肉、四肢   

B.阳明、四肢   

C.肌肉、胸中

D.肌肉、阳明   

E.四肢、胸中

46.薛生白认为阳明之表在()。

47.薛生白认为太阴之表在()。

A、叶天士   

B、薛生白   

C、吴鞠通   

D、王孟英   

E吴又可

48.明确提出导致湿温病的原因是“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的医家是( )。

49.明确提出导致湿温病的原因是“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的医家是( )。

A.中阳偏旺   

B.胃家实   

C.中焦气机壅滞 

D.脾胃健运   

E.中阳偏虚

50.“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其中“中气实”的最佳解释是()

51.“若湿热之证,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其中“中气实”的最佳解释是()。

52.“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其中“中气虚”的最佳解释是()

A.湿热浊邪蒙闭上焦       

B.湿热秽浊阻闭中焦

C.湿热秽浊阻闭下焦       

D.湿热秽浊阻闭中上二焦

E.湿热秽浊阻闭上中下三焦

53.湿热证,初起壮热口渴,脘闷懊憹,眼欲闭,时谵语,证属(   )。

54.湿热证,初起即胸闷不知人,瞀乱大叫痛,证属(   )。

A.湿邪蒙绕三焦          

B.阴津受伤、余邪留滞经络

C.余邪内留、胆气不舒    

D.中气亏损、升降悖逆

E.胃气不舒、肺气不布、元气大亏

55.湿热证,按法治之,诸证皆退,惟目暝则惊悸梦惕,为(   )。

56.湿热证,曾开泄下夺,恶候皆平,独神思不清,倦语不思食,溺数,唇齿干,为(   )。

57.湿热证,数日后脘中微闷,知饥不食,为(   )。

58.湿热证,十余日,大势已退,唯口渴汗出,骨节痛,为(   )。

A.辛开   

B.辛泄   

C.涌泄   

D.开泄   

E.发汗

59.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渐化热,余湿犹滞,宜(   )佐清热。

60.湿热证,舌遍体白,口渴,湿滞阳明,宜用(   )。

A.舌根白,舌尖红。

B.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不为汗解。

C.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白。

D.恶寒发热,肌肉微疼,始终无汗。

E.恶寒无汗,身重头痛。

61.阳湿伤表之候为()。

62.阴湿伤表之候为()。

 

(三)X型题

63.薛生白治疗湿热证邪入厥阴,主客浑受,用药仿吴又可三甲散,包括下列哪些药物(     )。

A.鳖甲   

B.龟甲   

C.穿山甲   

D.牡蛎   

E.地鳖虫

   64.下列哪些情形一般无出汗的表现?

A.阳湿在表   

B.阴湿在表   

C.伤寒表实   

D.腠理暑邪内闭   

E.湿热余邪留滞经络

   65.薛生白仿吴又可达原饮之例治疗湿热阻遏膜原证,选用了达原饮中哪些药物(      )。

A.黄芩   

B.厚朴   

C.槟榔   

D.草果   

E.知母

   66.湿热流注下焦,阻滞气机,致尿赤、自利,当用分利,若兼见口渴、胸闷,可选用下列哪些药物开泄中上(   )。

A.桔梗   

B.栀子   

C.杏仁   

D.大豆黄卷   

E.淡豆豉

   67.薛生白对湿热病发病特点的论述有()。

A.邪由口鼻而入者十之八九   

B.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

C.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D.有先因于湿,再因饥劳而病者

E.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

   68.薛生白认为阳明之表包括()。

A.四肢   

B.皮毛   

C.肌肉   

D.胸中   

E.膜原

   69.薛生白治疗阴湿伤表的常用药物有()。

A.藿香、香薷   

B.羌活、苍术皮   

C.银花、连翘

D.半夏、厚朴   

E.薄荷、牛蒡子

   70.薛生白治疗暑邪入于肺络的常用药物有()。

A.葶苈子   

B.滑石   

C.枇杷叶   

D.甘草   

E.桑白皮

   71.薛生白对“湿渐化热,余湿犹滞”证的治疗方法包括()。

A.芳化   

B.淡渗   

C.清热   

D.辛开   

E.辛泄

   72.“湿热证,忽然大汗出,手足冷,脉细如丝或绝,口渴,茎痛,而起坐自如,神清语亮”。

其病机包括哪些方面()。

A.真阳外脱   

B.卫阳暂亡   

C.里阳被郁 

D.湿热结于下焦   

E.湿热化为寒湿

 

三、改错题

73.区别阳湿伤表和阴湿伤表的关键在于发热与否。

74.湿热病概禁汗法。

75.“湿热证,初起壮热口渴,脘闷懊忄农,眼欲闭,时谵语”,为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

76.湿热之证,其脉必濡。

77.“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为阳湿伤表之候。

 

四、简答题

78.何谓阴湿?

79.何谓阳湿?

80.使用分利法为何常加入桔梗、杏仁?

81.何谓分利?

82.湿热浊邪蒙闭上焦,如何根据舌象区别宜吐和不宜吐?

83.如何理解“湿热之邪不自表而入,故无表里之分”?

84.何谓主客浑受?

85.何谓下泉不足?

86.湿热病的提纲是什么?

 

五、问答题

87.结合《湿热病篇》原文第10条,分析薛生白治疗中焦湿热证的思路。

88.为什么说“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

89.为什么说湿热病“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90.结合《湿热病篇》第一条及自注,试述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病变特点。

   91.湿热病,湿热结于下焦,而表阳暂亡,见手足冷,脉细如丝或绝,为何不治以温阳法,而主以五苓散加减治疗?

答案

一、填空题

1.但热不寒   汗出胸痞   舌白   口渴不引饮。

2.阳明   太阴

3.中气实   中气虚

4.藿香   香薷   羌活   苍术皮   薄荷   牛蒡子

5.恶寒无汗   身重头痛   湿在表分

6.恶寒发热   身重关节疼痛   湿在肌肉   不为汗解

7.滑石大豆黄卷 茯苓皮 苍术皮 藿香叶  鲜荷叶 白通草 桔梗

8.柴胡  厚朴  槟榔  草果  藿香  苍术  半夏  干菖蒲六一散

9.寒热如疟   湿热阻遏膜原

10.发热   汗出胸痞   口渴舌白   湿伏中焦

11.藿梗   寇仁   杏仁   枳壳   桔梗   郁金   苍术   厚朴草果   半夏   干菖蒲   佩兰叶   六一散

12.舌根白   舌尖红   湿渐化热   余湿犹滞

13.辛泄佐清热

14.脘中微闷   知饥不食   湿邪蒙绕三焦

15.藿香叶   薄荷叶   鲜荷叶   枇杷叶   佩兰叶   芦尖 冬瓜仁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6.E。

答案分析:

《湿热病篇》第21条说:

“湿热证,胸痞发热,肌肉微疼,始终无汗者,腠理暑邪内闭。

宜六一散一两,薄荷叶三、四分,泡汤调下即汗解”六一散加薄荷叶即为鸡苏散。

六一散加青黛则为碧玉散,六一散加朱砂、灯芯草则为益元散。

17.E。

答案分析:

章虚谷认为“湿热在里,必当清热利湿,今以暑湿闭于腠理,故以滑石利毛窍”。

18.A。

答案分析:

阳湿伤表的表现有“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说明有出汗表现。

阴湿伤表的表现为“恶寒无汗,身重头痛”,腠理暑邪内闭的表现为“胸痞发热,肌肉微疼,始终无汗”,风寒表实证,风寒郁表也无汗出。

19.B。

答案分析:

本条乃邪在中焦,热重湿轻证,故用白虎加苍术汤治疗。

薛生白云:

“白虎汤仲景用以清阳明无形之燥热也,胃汁枯涸者,加人参以生津,名曰白虎加人参汤;身中素有痹气者,加桂枝以通络;热渴、汗泄、肢节烦疼者,亦用白虎加桂枝汤;胸痞身重兼见,则于白虎汤加入苍术以理太阴之湿;寒热往来兼集,则于白虎汤加入苍术以理太阴之湿;寒热往来兼集,则于白虎汤中加入柴胡,以散半表半里之邪。

20.D。

答案分析:

《湿热病篇》第13条云:

“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渐化热,余湿犹滞。

宜辛泄佐清热,如蔻仁、半夏、干菖蒲、大豆黄卷、连翘、绿豆衣、六一散等味”。

薛氏认为本条乃“湿热参半”之证,实际上仍属湿重热轻之证。

舌根虽仍白腻,但舌尖红表明湿渐化热,用蔻仁、半夏、菖蒲辛散开泄,用大豆黄卷、连翘、绿豆衣、六一散清热利湿,为湿热两解之法,即薛氏所谓“辛泄佐清热”。

21.A。

答案分析:

《湿热病篇》第12条云“湿热证,舌遍体白,口渴,湿滞阳明,宜用辛开,如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等味。

”本条乃湿邪盛极,闭阻中焦之证,治当辛温散湿,开通气机。

22.D。

答案分析:

薛氏认为阳湿伤表与阴湿伤表的临床表现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惟汗出独异”,说明有汗与否是两者的区别要点。

阴湿伤表,卫阳被遏,腠理闭郁,故无汗;阳湿伤表,肌表虽有郁遏,但热邪已盛,故有汗出。

23.D。

答案分析:

“湿热证,舌遍体白,口渴,湿滞阳明,宜用辛开,如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等味。

”本条乃湿邪盛极,闭阻中焦之证,治当辛温散湿,开通气机。

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皆为辛燥之品,燥能化湿,湿化则气机得开,辛可理气,气机通畅又可助湿邪之化。

24.C。

答案分析:

《湿热病篇》第27条云“湿热证,按法治之,诸证皆退,惟目瞑则惊悸梦惕,余邪内留,胆气未舒,宜酒浸郁李仁、姜汁炒枣仁、猪胆皮等味。

”湿热之邪留于胆中,胆为清虚之府,藏而不泻,是以病去而内留之邪不去,寐则阳气行于阴,胆热内扰,肝魂不安,故见“目瞑则惊悸梦惕”。

25.E。

答案分析:

《湿热病篇》第28条云“湿热证,曾开泄下夺,恶候皆平,独神思不清,倦语不思食,溺数,唇齿干。

胃气不输,肺气不布,元神大亏。

宜人参、麦冬、石斛、木瓜、生甘草、生谷芽、鲜莲子等味”。

“曾开泄下夺”,说明用过化湿攻下的方法,虽然“恶候皆平”,但邪去正已伤,出现气阴亏虚之证。

表现为神不清爽,倦怠不欲言语的一种精神萎靡不振的状态,为元气大伤,气虚未复之象。

不思饮食为胃气虚弱,胃阴亦伤之象。

溺数为肺阴不足,肺气不得通畅所致,唇齿干乃胃津不得上承。

总之属肺胃气阴两虚,“元神大亏”所致。

26.A。

答案分析:

《湿热病篇》第9条云“湿热证,数日后脘中微闷,知饥不食,湿邪蒙绕三焦。

宜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叶、佩兰叶、芦尖、冬瓜仁等味”。

所谓“蒙绕三焦”,实际偏重于中、上二焦,余湿蒙蔽清阳,脾气不舒,胃气未醒,故脘中微闷,知饥而不欲饮食。

27.B。

答案分析:

《湿热病篇》第19条云“湿热证,十余日,大势已退,唯口渴,汗出,骨节痛,余邪留滞经络,宜元米汤泡于术,隔一宿,去术煎饮”。

湿热证后期,邪势已减,余湿未净,阴液受伤,故汗出,口渴,骨关痛,乃湿邪阴滞经络所致。

28.A。

答案分析:

薛氏五叶芦根汤是后世对《湿热病篇》第9条所述方药的命名,《湿热病篇》第9条云“湿热证,数日后脘中微闷,知饥不食,湿邪蒙绕三焦。

宜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叶、佩兰叶、芦尖、冬瓜仁等味”。

29.A。

答案分析:

湿热证,湿热已解,余邪蒙蔽清阳,胃气不舒,宜选用五叶芦根汤,“五叶”轻清芬芳宣开上焦,再配芦尖、冬瓜仁淡渗余湿,使气机畅通,清阳四布,余湿得除,诸症皆愈。

清络饮用于手太阴暑温余邪未尽者;元米汤泡于术用于湿热证“余邪留滞经络”者;六一散加薄荷叶用于“腠理暑邪内闭”者;东垣清暑益气汤用于暑湿伤(元)气者;王氏清暑益气汤用于暑伤津气者。

30.B。

答案分析:

薛生白著《湿热病篇》,叶天士著《温热论》,吴鞠通著《温病条辨》,王孟英著《温热经纬》,吴又可著《温疫论》。

31.A。

答案分析:

《湿热病篇》第2条云“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薛氏自注认为“此条乃阴湿伤表之候”。

“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不为汗解”乃阳湿伤表之候(《湿热病篇》第3条),“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白”乃湿伏中焦,始见化热,湿重于热之证(《湿热病篇》第10条),“恶寒发热,肌肉微疼,始终无汗”乃“腠理暑邪内闭”所致(《湿热病篇》第21条),“舌根白,舌尖红”乃邪伏中焦,湿热参半之证候(《湿热病篇》第13条)。

32.B。

答案分析:

《湿热病篇》第3条云:

“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

”薛氏认为此“乃阳湿伤表之候”。

33.E。

答案分析:

薛氏在1条自注中指出:

“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

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

吴又可认为膜原去表不远,附近于胃,“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

张景岳认为“膜,筋膜也;原,肓之原也”,“膜,犹幕也。

凡肉理藏府之间,其成片联络薄筋,皆谓之膜,所以屏障血气者也。

凡筋膜所在之处,脉络必分,血气必聚,故谓之膜原”。

34.C。

答案分析:

薛氏在1条自注中指出:

“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

35.A。

答案分析:

《湿热病篇》第31条云“湿热证,初起壮热口渴,脘闷懊忄农,眼欲闭,时谵语,浊邪蒙闭上焦”,壮热口渴为气分热盛,胸闷懊忄农为湿热之邪蒙闭上焦气分,眼欲闭而时谵语为上焦湿热扰及神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