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自然教案一年级下.docx
《小学自然教案一年级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自然教案一年级下.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自然教案一年级下
小学自然教案(一年级下)
王晓玲
《第一单元》纸的世界
一、单元内容分析:
纸,这种材料为人熟识,长久以来一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把它作为众多材料的代表,提供给一年级学生研究,尤为合适。
本单元以纸——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为载体开展各种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探究活动,孩子们在做做、想想、讲讲中,发现纸的特点从而更好地利用纸,激发环保意识养成废纸利用的习惯,发现“人的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新材料的诞生”这一规律。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玩纸和比纸中发现纸的各种特点,从而学会更好地利用纸。
2.从感受古老的记录方式体会没有纸的难处到了解古代造纸术、现代造纸术,发现“人的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新材料的诞生”这一规律。
3.通过讨论废纸的产生、废纸的利用,激发环保意识养成废纸利用的习惯。
三、单元重点:
引导学生在发现纸的特点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纸。
四、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3课时内容都是围绕“纸”这一主题衍生出的,故教师可根据学生兴趣安排课时顺序。
1.纸从哪里来
一、教学目标:
1.在感受原始的记录方式中体会没有纸的难处。
2.通过观察、讨论了解造纸术的发明,体会到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通过了解、比较现代造纸技术及记录方式,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和人类进步的影响。
二、活动设计:
活动一:
感受原始的记录方式
活动目标:
1.在感受原始的记录方式中体会没有纸的难处。
2.在依次感受各种原始的记录方式中体会人类在进步。
活动器材:
石块、甲骨、竹片、木片、毛笔、墨汁。
活动二:
了解造纸术的发明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了解古人的造纸过程。
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造纸的原材料,初步培养资料搜集的能力。
3.通过对造纸术发明的了解,体会到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活动器材:
图片。
活动三:
了解现代造纸技术和记录方式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录像了解现代造纸技术。
2.在新、旧技术的比较中,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和人类进步的影响。
活动器材:
录像。
三、教学过程:
(一)感受原始的记录方式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观察:
各种原始的记录工具。
活动:
利用原始的记录工具记录文字。
交流:
活动后的感受。
小结:
(1)没有纸的难处。
(2)人类在进步。
出示实物。
引导学生先给各种原始的记录工具按时间先后排排队,然后依次使用比较。
(二)了解造纸术的发明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观察讨论:
古人的造纸过程。
◇看录象、听故事:
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史。
◇交流:
各自的感受。
◇小结:
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活动:
查资料,了解造纸的原材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理解图意,互相补充。
◇前后经历了多少时间?
又有多少次的改进?
◇根据实际情况,此活动安排在课内或课外均可。
(三)了解现代造纸技术及记录方式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看录象:
了解现代造纸术。
◇讨论:
现代的记录方式?
◇小结: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有很大的影响。
◇提醒学生比较新、旧造纸技术的相同和不同。
◇现在,还有哪些工具能帮助我们记录文字?
比较古代造纸术和现代造纸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四、教学设计说明:
纸,作为人工合成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其生产工艺也会逐步科技化、现代化,我认为这是一个让学生充分感受“科技力量”的契机,应该好好利用,为此,在本课时增加了一个新的内容:
了解现代造纸技术及记录方式。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玩纸的设想和借助简单工具观察、比较发现纸的特点并记录。
2.通过“寻找身边的纸”感受纸的用处广泛。
3.通过交流讨论认识新型的纸,体会材料的发展源于人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二、活动设计:
活动一:
玩纸和比纸
活动目标:
1.在交流玩纸的设想中发现纸的特点,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纸的特点。
2.通过交流玩纸的设想和借助简单工具观察、比较发现纸的特点并记录。
3.能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比较纸的不同。
活动器材:
各种各样的纸(统一颜色和图案并贴编号)、水、放大镜等。
活动二:
寻找身边的纸
活动目标:
在“寻找身边的纸”的活动中感受纸的用处广泛。
活动器材:
p1图片、学生和教师收集的纸制品。
活动三:
了解新型的纸
活动目标:
通过交流讨论认识新型的纸,体会材料的发展源于人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活动器材:
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玩纸和比纸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情景:
玩各种各样的纸。
◇交流:
各自的想法。
、
◇讨论:
比较纸的牢度及渗水性的实验方案。
◇活动:
比纸。
◇交流:
实验结果。
◇(出示各种各样的纸),你打算怎么玩?
◇为什么选择这种纸来做?
纸的特点和用途是有联系的。
1号纸真的比2号纸牢(或渗水性强)吗?
我们来比比!
怎么比?
◇提醒学生要注意“公平”。
◇教师巡视。
(二)寻找身边的纸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交流并展示:
我们身边的纸。
◇小结:
纸的用处广泛。
◇也可借助p1图片开展此活动,并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
对带来纸制品的学生加以表扬,以激发其他学生积极参与课前准备活动。
(三)了解新型的纸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观察:
各种新型的纸。
◇讨论:
新型的纸“新”在哪里?
“为什么会发明这种纸?
”或“这种纸材料的优点在哪里?
”
◇小结:
材料的发展源于人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出示图片或实物
◇学生介绍和教师介绍相结合。
四、教学设计说明:
考虑到“纸的特点”和“纸的用途”是有紧密联系的,故本课时整合了教材中第一、第二课时的内容。
通过“设想如何玩各种各样的纸”引导学生发现“纸的一些特点”,为进一步探究“纸的其他特点”做铺垫。
总的设计思路:
边使用边选择,边选择边发现。
3废纸利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废纸产生情况的了解,激发废纸利用的意识。
2.通过对废纸利用的讨论,激发资源保护的意识。
3.通过利用废纸的制作活动,锻炼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二、活动设计:
活动一:
讨论废纸的利用
活动目标:
1.通过了解废纸产生情况,激发废纸必须利用的环保意识。
2.通过对废纸利用的讨论,拓宽处理废纸的途径。
活动器材:
录象、图片或用废纸做成的物品。
活动二:
动手做纸盘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做纸盘,激发废纸利用的兴趣。
2.在小组制作中培养团队协作的意识。
活动器材:
废纸、剪刀、白胶、塑料盘。
三、教学过程:
(一)讨论废纸的利用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观看录象:
废纸的产生。
◇交流:
各自的感受。
◇交流:
废纸的利用。
◇小结:
我又知道的废纸利用的新方法。
◇可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表现谈感受。
◇那么多的废纸,怎么办呢?
◇结合废纸可再生,引入“垃圾分类”的意识。
(二)动手做一个纸盘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讨论:
纸盘的制作。
◇活动:
制作纸盘。
◇交流:
交流纸盘作品。
◇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理解图意,互相补充;引导学生在纸盘的形状、颜色、装饰方面动脑筋、搞创意,做出有个性的纸盘。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互相协作完成任务。
◇给每人展示机会,对有创意的作品多加肯定。
四、教学设计说明:
“利用废纸”,几乎人人都知道。
但为什么真正做起来却有些困难?
就像现在推行“垃圾分类”一样,很多“分类垃圾桶”都成了摆设。
我认为,这很大程度上,与不明了“为什么要这样做”有关。
因此,在“如何废纸利用”这一活动前,我设计了一个“为什么要废纸利用”的活动,让学生在看一看、聊一聊中体会“废纸利用”的重要性。
此外,建议除了“做纸盘”,还可增加些“立竿见影”的纸制作(见附录),这些纸制品制作简单、方便实用,更贴合“废纸利用”的宗旨。
《纸的世界》(附录)
附录:
“纸制品制作”替代性活动:
1、素雅的纸编盒,可摆于餐桌上放置奶精、糖包等,陪伴您度过轻松的下午茶时间。
准备材料:
挂历纸、胶水。
1、将挂历纸裁成长条,宽约3cm,再加以对折粘合,增加硬度。
2、以三乘四之纸条为基本底面积(如图所示),交错编织起来。
3、将四边纸条往上折起,以同样的方式穿织出盒子的四面,最后再将多余的长度,往盒内折并粘合即完成。
·做好后的纸编盒。
2、运用月历纸卷成纸棒,组合出古色古香的提篮及杯垫。
准备材料:
挂历纸(宣传纸)、竹签、胶水。
1、裁取挂历纸鲜艳的色彩部分,切割成方形。
用竹签在方形纸上的端角开始卷绕,并于后半部分上胶,以便固定。
2、纸棒卷好之后,将内部的竹签抽出。
·提籃的手提部分,將橫棍夾入2根直棍之間,再用線交叉捆綁,即可固定。
·杯垫的捆挠方法与免洗餐具篇竹筷花盆相同。
·运用胶带纸卷封底,做为精致提篮的内部,再将纸棒剪成适当的长度后,便可一根根的粘贴于外围。
3、学习简单的折纸方法,随手将家中不要的废纸,折成实用的纸盒。
准备材料:
家中不需要的废纸(如报纸、挂历纸、宣传广告单等)
1、沿红色虚线朝箭头方面朝箭头方向折叠,然后再沿绿色虚线沿箭头同样对折一次。
2、对折成三角形后,再将左右两侧,朝中线折合,做出折线。
3、顺着折线,向内翻折成一个正方形,背面折法相同。
4、将左右两侧朝中线折合,反面折法相同。
5、将两侧三角形展开压平。
6、将边往右折。
7、再一次将左右两侧,朝中线展开压平。
8、将左右两侧折向背面,再将底部末端折出一条折线。
9、将顶端的4个角向下折,若加以内折,可变化出不同的盒型。
最后再摊底部,整理了盒型即可完成。
第二单元石头、沙子和泥土
单元内容分析:
活动三:
比较沙和泥的渗水本领
石头、沙子和泥土,这些大自然赋予的天然材料,具有原始、天然、易接触、随手可得的特点,而这些物体对于一年级儿童来说,虽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这些认识多是模糊的,不完整的,基于以上的分析,用这些物体作为材料提供给孩子们进行研究,是非常适合的。
即符合儿童的兴趣特点,同时又是最人性化的材料。
本单元把石头、沙、和泥土作为切入口,就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自己体会石头、沙子和泥土具有不同的特征,在观察、比较、交流、分析中获得较清晰、完整的认识。
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学生的观察、比较、交流、合作、探究等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他们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对自然事物进行观察、比较,用简单图画记录自己的探究过程,同时在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对自然事物的兴趣,培养了学生乐于尝试探究活动的科学态度和与同伴交流合作的精神。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石头活动,了解不同石头有不同特点和用途。
2、从玩“沙”的游戏活动中体会干沙、湿沙的不同特点。
3、通过沙和泥的比较了解它们在颜色、硬度、颗粒大小、渗水本领强弱等方面的不同特征。
4、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对自然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并能用简单图画记录自己的探究过程。
5、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的兴趣,乐于尝试探究活动的科学态度,与同伴交流合作的精神。
单元重点和难点:
重点:
了解石头、沙和泥土的不同特点
难点:
设想多种方法堆沙桥
单元设计思路:
先分别探究石头和沙的特点,然后通过比较沙和泥土了解泥土的特点并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沙的认识。
单元评价建议
本单元学习评价活动是:
让学生挑两块自己喜欢的石头,运用自己学到的观察、比较的方法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把自己的发现和同学交流。
这个评价活动一方面通过学生说出的两种石头的相同和不同的多少来评价学生的发现力,另一方面也考查学生是否学会了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同时也能考查学生在交流活动中的参与意识。
教师可以综合三方面的因素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
1.沙子和泥土的比较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沙和泥在颜色、硬度、颗粒、渗水本领等方面的不同特征。
2、通过设计实验装置活动,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3、学会用感官和简单工具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记录。
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的兴趣和乐于尝试的科学态度。
活动一:
比较沙和泥的外部特点(P16)
活动目标:
1、从辨别沙和泥土的活动中知道它们在颜色、硬度、颗粒等方面的不同特征。
2、通过辨别活动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需器材:
沙、泥、放大镜、玻璃杯、水、盘子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讨论:
哪个瓶中装的是沙?
哪个瓶中装的是泥?
✧交流:
辨别沙和泥的方法
✧小结:
沙和泥的颜色不同,硬度不同、颗粒大小不同。
✧引导学生除了用感官认识以外,还可以借助简单工具来帮助观察。
✧教师提供的应尽可能是不含杂质的干沙和干的泥土,筛去杂质的处理后的样本,便于学生观察。
活动二:
探究分别用沙和泥围成的池塘,哪个能装满水(P17)
活动目标:
1、知道泥土的粘性强,沙粘性弱。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所需器材:
沙、泥、水、盘子、盛水的烧杯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讨论:
用沙和泥分别围成池塘,然后向池塘里倒水,哪个池塘能装满水?
✧交流:
交流预想的结果,并说出理由
✧活动:
实验验证自己的设想
✧交流:
与预想的结果对照,归纳发现。
✧小结:
沙粘性弱,泥粘性强
✧往沙和泥里加水的时候注意提醒匀速、同时和同量,增强控制实验变量的意识。
✧学生交流结果时,要让学生尽可能地交流实验过程的发现。
活动三:
探究沙和泥的渗水快慢(P17)
活动目标:
1、知道泥土的渗水慢,沙渗水快。
2、通过设计实验装置活动,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和控制实验变量的意识。
所需器材:
沙、泥、玻璃杯、水、盘子、去底饮料瓶、纱布、橡筋。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讨论:
沙和泥哪个渗水快?
实验需要哪些器材?
怎样安装?
✧活动:
装配实验器材并进行渗水比较实验
✧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发现的结果,并做活动记录。
✧小结:
沙渗水快,泥渗水慢
✧拓展:
沙和活泥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沙和泥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渗水比较实验所用的沙和泥的量应相同,向两个容器中倒水应同时、等量。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出沙的渗水本领比泥强,泥的渗水本领比沙弱。
教学设计说明
第3课的三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沙和泥土在颜色、硬度、颗粒大小、渗水本领强弱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使学生获得不同的物体具有不同特征的感性认识,学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对自然事物进行观察、比较。
在活动内容的安排和呈现上和一期教材相差无几,如何在这节课活动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我想简单实验装置的设计是较有新意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讨论交流、质疑反驳、补充完善,在互动中完成实验设计,完整经历探究过程。
另外在拓展部分增加了找沙和泥土相同的活动,比异亦可求同。
2.沙子
教学目标
1、知道哪些地方有沙。
2、知道沙能做成沙雕,了解沙雕的制作过程。
3、通过玩沙活动,了解干沙和湿沙在颜色、黏性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4、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的兴趣,乐于尝试探究活动的科学态度,与同伴交流合作的精神。
活动一:
欣赏美丽的沙雕
活动目标:
1、知道哪些地方有沙。
2、知道沙能做成沙雕,了解沙雕的制作过程。
3、通过欣赏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力。
所需器材:
沙雕图片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讨论:
哪些地方有沙?
✧小结:
大自然中有沙,我们的身边也有沙。
✧欣赏:
美丽的沙雕图片
✧讨论:
沙雕的制作过程
✧小结:
沙雕是用沙堆积而成。
✧课前请学生留意周围的有沙的地方,并收集一些。
✧沙雕的制作过程只要学生了解,详细资料见附录。
活动二:
做“沙糕”游戏
活动目标:
1、通过做沙糕活动,了解干沙和湿沙在颜色、黏性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需器材:
干沙、湿沙、干湿混合沙、水壶、模具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讨论:
做“沙糕”需要哪些工具
✧活动:
学生尝试做“沙糕”
✧交流:
“沙糕”做成吗?
怎么做?
为什么这样做?
✧记录:
完成活动作业并交流。
✧小结:
湿的沙比干的沙颜色深,粘性强。
✧做“沙糕”用的模具可以选用果冻、布丁的塑料外包装以及学生的玩具中的一些模具,不宜太大。
✧实验用沙可呈现三种状态:
很湿、干湿正好、干。
教师对沙源的状态此不做任何提醒和暗示。
✧教师在学生交流后要帮助学生理清操作的顺序,并提醒学生注意保持环境整洁。
✧在学生游戏时,要引导学生说出成功的理由,归纳出干沙和湿沙的区别。
活动三:
堆“沙桥”游戏
活动目标:
1、通过堆沙桥活动,进一步体验干沙和湿沙在颜色、黏性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所需器材:
沙盘、铲子、水壶、小瓶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任务:
你能用“沙”堆桥吗?
✧设计:
堆沙桥方案
✧活动:
堆“沙桥”
✧记录:
堆“沙桥”步骤
✧评价:
沙桥作品及堆桥过程图
✧交流:
堆桥体会及成败原因反思
✧学生除对实验方案进行讨论外,还可对工具进行选择,体现教学的开放性。
✧对学生出现的不同的堆桥方法教师应持肯定态度,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用小红旗来激励堆桥成功小组
✧画出堆桥的过程如果操作有困难可改为口头交流。
教学设计说明
第2课的活动采用了讨论、记录、游戏、比赛、作品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干沙和湿沙的不同特点,为了能激发起学生玩沙的热情,所以我把观察沙的外形、特征等内容调换成欣赏美丽的沙雕,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沙的关注程度,另一方面以此情景过渡,既自然又顺理成章。
而删除的内容我觉得在第三课时比较沙和泥土中也有涉及,故安排在第三课时中出现。
为了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注意教学时间的调配,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到校园的沙坑里开展竞赛,无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在教师预先准备的沙盘里进行活动。
另外,还要提醒一点,在玩沙的过程中教师也须加强安全教育,随意抛洒容易使沙子进入眼睛。
因为本课学生的活动量大,活动的兴趣又比较浓,而学生年龄尚小,活动后不容易集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游戏前后组织教学技巧的运用,以保证活动目标的达成。
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上,堆“沙桥”活动略显仓促,建议增加一课时,让学生玩得充分,讲的透彻,画的全面,从交流中教师对学生的做、想、讲、记予以全面的指导。
3.各种各样的石头
教学目标:
1、知道大自然中很多地方都能找到石头。
2、知道不同的石头在颜色、形状、大小、花纹、粗滑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
3、了解石头在生活中的用途。
能根据石头的不同特点猜测和推理石头的用途。
活动一:
猜石头
活动目标:
1、通过交流活动,知道大自然中能找到石头。
2、通过猜石头游戏,培养学生的仔细观察、简单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欣赏各种漂亮的石头,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物体的热爱之情。
所需器材:
一组石头实物或图片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讨论:
我们身边哪些地方能找到石头?
✧小结:
大自然中很多地方能找到石头
✧游戏:
猜猜我最喜欢哪块石头?
✧交流:
你是怎样猜对的?
✧通过实物、图片等展示,再结合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中和身边到处都有石头。
✧游戏时,教师边示范边介绍游戏规则,要求是根据给出的条件来猜,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排除等方法进行活动。
(具体范例,游戏规则见附录)
活动二:
观察、比较石头的不同特点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记录知道不同的石头在颜色、形状、大小、花纹、粗滑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
2、学会放大镜的使用。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尊重事实、乐于合作的科学态度。
所需器材:
一组石头、铁钉、放大镜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讨论:
怎样认识石头的特点?
✧交流:
认识石头的方法(用感官和借助工具——铁钉、放大镜)
✧活动:
观察、比较石头的不同
✧记录:
填写活动记录[]
✧交流:
不同的石头的不同特点
✧小结:
石头是各种各样的,不同的石头有不同的特点。
✧选用的石头应有明显特征,有利于学生对石头不同特点的观察、比较。
同时应对石头编号,便于学生讨论和记录。
✧让学生意识到认识石头需选择适合的感官,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借助简单工具能更进一步认识石头的其他特点。
教学时同步跟进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用铁钉刻划石头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石块的硬度比较是相对的,指导学生根据事实来填写,不强求一致。
活动三讨论石头的用途(P13)
活动目标:
1、了解不同的石头有不同的用途
2、能根据石头的不同特点猜测和推理石头的用途,培养学生的简单推理分析能力。
3.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科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所需器材:
石制品图片或实物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讨论:
具有这种特点(硬的……)石头可以用来做什么的?
✧交流:
石头在生活中的用途
✧小结:
石头的用途可真多。
✧交流时,要联系石头的特点。
教学设计说明:
第1课时教材安排四个活动:
石头的存在、石头的不同特点、石头的用途、石头的千姿百态等。
我认为活动一和活动四可以进行整合,以“猜石头”游戏把活动四包含起来,教师通过呈现漂亮和形态各异的石头,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以猜喜欢的石头作为任务驱动,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游戏中思考,在交流中归纳,这时石头的不同特点是隐含在活动中,对活动二的教学起铺垫作用。
活动二是教学的重点,借助感官和简单工具进行观察、比较,了解不同的石头具有不同的特点。
活动三是活动二的延伸,所以要让学生根据石头的特点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举例,从这层面上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到石头特点决定了石头的用途。
拓展活动可提供二个内容让学生自由选择,一是收集漂亮的石头或图片,二是寻找发现其他的石制品。
另一种上课思路也可以从欣赏好看的石头作为导入进行教学,可先提高学生的兴趣开始,从特殊——一般对石头进行研究,同时把活动一调整到最后,让学生继续关注哪些地方还有石头作为课的延伸。
《石头、沙子和泥土》(参考资料)
附录:
1、猜石头游戏方法:
出示石头图片或实物,然后请一同学挑选最喜欢的石头,不能直接告诉同学是哪块石头,而是以说特点的形式给出暗示,让同学们猜,在观察、比较、排除后选出符合条件的石头。
活动形式也可由两人,小组互猜。
教师所给出的石头应各有不同,包含颜色、花纹、光滑与粗糙、大小、形状等不同特点的。
2、各种石头的图片
3、制作沙雕的过程:
人们常用“一盘散沙”来形容一个团体的松散,可见沙在人们脑海里是没有凝聚力的,于是,很多人有了这样的疑问:
艺术家是如何用沙雕塑出栩栩如生的作品呢?
因为沙子的粘性小,所以首先要用木板一层层往上把沙子夯实,成金字塔形状。
沙雕的高度就是在这时确定的。
按照国际标准,单体沙雕的高度为4.6米,组合沙雕则没有限制。
沙子夯实后,艺术家们就可以各显神通了。
沙雕是一种“减”的艺术,艺术家们用灵巧的双手对一堆堆夯实的沙子进行“减法”处理后,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作品就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