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许昌平顶山三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39094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新乡许昌平顶山三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南省新乡许昌平顶山三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南省新乡许昌平顶山三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南省新乡许昌平顶山三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南省新乡许昌平顶山三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新乡许昌平顶山三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河南省新乡许昌平顶山三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新乡许昌平顶山三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新乡许昌平顶山三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河南省新乡许昌平顶山三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新乡许昌平顶山201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只需上交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射箭,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生存手段,打仗、狩猎都少不了这一活动,因而古人将“射”列为“六艺”之一。

《周礼·地官·大司徒》就有“三曰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的语句。

操弓射箭,在今人看来充其量也不过是一项专门技能,但古人却不是这样看的。

从古籍记载可知,“射”在古代曾是选拔人才的标准,而这种标准的确定,主要是因为“射”不光是技艺,还是人的德行的体现。

在儒家看来,“射”与“仁”“礼”是相关联的。

故《礼记·射义》又云:

“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务焉。

”认为射法是人的德行所由生,又是人的德行所由见。

高超的射术,原本是勇气与技巧相结合的技艺。

春秋时期,诸侯纷争,弓箭成为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兵器。

正是在这样崇尚武力的时代,我们的古人有意将弓箭变成礼乐教化的工具,引导社会走向和平,射礼就此诞生。

顾名思义,射礼是一种射箭的礼仪,它融合了比赛、礼乐和宴饮等内容,用于选拔、竞技、宴宾、致礼等活动。

射礼作为周礼之一,也是古代一种民间娱乐活动,讲究谦和、礼让,提倡“发而不中,反求诸己”,重视人的自省,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引导方式,也是华夏先民特有的寓教于射的娱乐方式。

古代的箭靶一般用兽皮制作,以较量射中并射穿为目的的比赛,称为“主皮之射”。

孔子对这种光讲究力量的比赛很不以为然,认为它违背了“古之道”。

《论语·八佾》说:

“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意思是比赛时射手能否射中、射穿靶子,主要取决于射手的体能,不值得看重;更应当注重的是射手的德行和修养。

因而,儒家巧妙地抓住了射箭与礼乐的结合点,在保留比射的同时,赋予射箭新的灵魂。

射礼按规格分为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大射,是天子、诸侯举办盛大祭祀活动之前所行的射礼;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燕射,是天子、诸侯待客宴会时的射礼;乡射,是举行乡饮酒礼时所行的射礼,用以竞技、选贤等活动。

以乡射礼为例,它的比赛规则,完整地记录在《仪礼·乡射礼》中。

这是一项非常正规而又礼貌的竞技活动,既有长度固定的射程,也有严格的比赛规则。

乡射礼的比赛往往非常激烈,但是最后评价一名射手,不仅要看他能否射中靶心,还要看他形体动作是否合适于音乐节奏;此外,还要求礼让为先,即使输了也要保持良好的修养,尊重比赛规则并尊敬对手。

在比赛后,负方喝罚酒,并向胜方射手行拱手礼,体现出君子之争的风度。

《论语·八佾》中有“子曰:

‘君子无所争。

必有,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的记载。

其意思是:

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要争,只有比箭了。

开始射箭比赛时,参加竞赛的人先相互作揖,然后登堂比赛,比赛完后再走下堂来喝酒。

看来,射箭也是古代士大夫经常开展的一项高雅娱乐活动。

(节选自《文史知识》2013年第1期俞水生《射箭与射礼》,有改动)

1.下列关于“射礼”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射礼融合了比赛、礼乐和宴饮等内容。

在儒家看来,“射”与“仁”“礼”是相关联的,射法体现人的德行。

B.春秋时期崇尚武力,射礼的诞生使弓箭变成了礼乐教化的工具,引导崇尚武力纷争的混乱的社会走向了和平。

C.射礼是一种射箭的礼仪,也是华夏先民特有的寓教于射的娱乐方式,引导人们谦和、礼让、自省。

D.射礼不仅看重射手是否射中靶子,而且看重射手在此过程中所展示的的德行和修养,赋予了射箭新的灵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六艺”之一的“射”在古代不仅是一种重要生存手段,在打仗、狩猎中地位很重要,而且曾是选拔人才的标准。

B.“射”不仅是一项专门技能,而且是人德行的体现,古人用既有长度固定的射程又有严格的比赛规则的乡射来选贤。

C.乡射的比赛大都非常激烈,比赛时射手能否射中靶子主要取决于射手的体能,孔子对这种讲究力量的比赛很不以为然。

D.融合了比赛、礼乐和宴饮等内容的射礼按规格分为四种,其中大射、宾射、燕射都与诸侯举办的活动有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射礼用于选拔、竞技、宴宾、致礼等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的引导方式,它引导人们看重比赛过程中展现的良好修养。

B.乡射礼是一项非常正规而又礼貌的竞技活动,比赛往往非常激烈,但儒家看重射手的德行和修养,因此人们评价射手时不看比赛结果。

C.乡射礼要求礼让为先,射手即使输了也要保持良好修养,向胜方行拱手礼并喝下罚酒,以此体现出君子之争的风度。

D.射箭原是古代打仗、狩猎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的生存手段,射礼产生后,它又成为士大夫经常开展的一项高雅娱乐活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胡宿,字武平,常州晋陵人。

宿为人清谨忠实,内刚外和。

登第,为扬子尉。

县大水,民被溺,令不能救,宿率公私船活数千人。

以荐为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

通判宣州,囚有杀人者,将抵死,宿疑而讯之,囚惮箠楚不敢言。

辟左右复问,久乃云:

“旦将之田,县吏缚以赴官,莫知其故。

”宿取具狱繙阅,探其本辞,盖妇人与所私者杀其夫,而执平民以告也。

知湖州,前守滕宗谅大兴学校,费钱数十万。

宗谅去,通判、僚吏皆疑以为欺,不肯书历。

宿诮之曰:

“君辈佐滕侯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

乃阴拱以观,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

”坐者大惭谢。

其后湖学为东南最,宿之力为多。

筑石塘百里,捍水患,民号曰胡公塘,而学者为立生祠。

唐介贬岭南,帝遣中使护以往。

宿言:

“事有不可测,介如不幸道死,陛下受杀直臣之名。

”帝悟,追还使者。

泾州卒以折支不时给,出恶言,且欲相扇为乱。

既置于法,乃命劾三司吏。

三司使包拯护弗遣。

宿曰:

“泾卒固悖慢,然当给之物,越八十五日而不与,计吏安得为无罪?

拯不知自省,公拒制命,纪纲益废矣。

”拯惧,立遣吏。

拜枢密副使。

曾公亮任雄州,赵滋颛治界河事。

宿言于英宗曰:

“忧患之来,多藏于隐微,而生于所忽。

自滋守边,北人捕鱼伐苇,一切禁绝,由此常与斗争。

南北通好六十载,内外无患,近年边遽来上,不过侵诬尺寸,此城砦之吏移文足以辨诘,何至于兴甲兵哉?

今搢绅中有耻燕蓟外属者,天时人事未至,而妄意难成之福。

愿守两朝法度,以惠养元元,天下幸甚。

”宿以老,数乞谢事。

治平三年,罢为观文殿学士、知杭州。

明年,以太子少师致仕,未拜而薨,年七十二。

(选自《宋史卷三百一十八·列传第七十七》,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辟左右复问  辟:

使……避开B.宿取具狱繙阅具:

准备

C.泾卒固悖慢悖:

违逆D.宿以老,数乞谢事事:

职务,官位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胡宿清谨忠实的一组是(3分)

①宿率公私船活数千人②宿取具狱繙阅,探其本辞

③介如不幸道死,陛下受杀直臣之名④拯不知自省,公拒制命,纪纲益废矣

⑤愿守两朝法度,以惠养元元,天下幸甚⑥宿以老,数乞谢事

A.①②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宿认真负责,实事求是。

在做宣州通判时,有个“杀人犯”将被处死,他怀疑判决有误,经单独询问、细究案卷记录,终使案情水落石出。

B.胡宿性格耿直,坚持正义。

湖州前任太守花巨资兴办学校,下属官员当时不说什么,待其离任后则怀疑其中有欺,胡宿对他们进行了严厉责备。

C.胡宿主张“外和”的外交策略。

对于北人“捕鱼伐苇”等引发的“侵诬尺寸”,胡宿认为不必动用军事力量,必要时让地方官员用文书向对方申明即可。

D.胡宿务实为民,主持公道。

他曾为民修水塘防水患;在处理泾州卒欲作乱一案中,胡宿认为三司官员也有过错,不得已就将相关官吏打发走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县大水,民被溺,令不能救,宿率公私船活数千人。

(2)乃阴拱以观,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释】①惊残:

惊醒。

②故山:

即家乡。

8.“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一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分)

9.这首词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之。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俄顷风定云墨色,。

,娇儿恶卧踏里裂。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3)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_______,金块珠砾,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杜牧《阿房宫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放鸭

莫言

青草湖里鱼虾多,水草茂。

青草湖边的人古来就有养鸭的习惯。

这里出产的鸭蛋很有名气。

早些年,因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湖上鸭子绝了迹。

这几年政策好了,湖上的鸭群像一簇簇白云。

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

沿湖十八村,村村都有人在湖上放鸭。

有老汉,有姑娘,大家经常在湖上碰面,混得很熟。

春天,湖边柳枝抽出了嫩芽儿,桃花杏花怒放,湖里长出了鲜嫩的水草,放鸭人开始赶鸭子下湖了。

湖水绿得像翡翠,水面上露出了荷叶尖尖的角,成双逐对的青蛙呱呱叫着,真是满湖春色。

老壮一下湖就想和对面王庄的放鸭人老王头见见面,一连好几天也没碰上。

这天,对面来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

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

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递话过来:

“大伯,您是哪个村的?

“湖东李村,”老壮答道,“你呢?

“湖西王庄。

“老王呢?

“老了,退休了。

”姑娘抬起竹篙,用力一撑,小船转向,鸭群拐了个弯儿。

“再见,大伯!

他们就这样认识了。

有一天,老壮又和姑娘碰了面。

姑娘郑重其事地问:

“大伯,你们村有个李老壮吗?

老壮愣了一下,反问道:

“有,问他干啥?

姑娘的脸红了,上嘴唇咬咬下嘴唇,说:

“没事,随便问问。

“这户人家怎么样?

”姑娘问。

“难说。

“听说李老壮手脚不太干净,前几年偷队里的鸭子被抓住,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乡?

“游过。

”老壮掉转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来。

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疤上。

“四人帮”横行那些年,上头下令,不准个人养鸭,李老壮家的那十几只鸭子被生产队“共了产”,甭提有多心疼了。

家里的油盐钱全靠抠这几个鸭屁股啊!

那时,村子里主事的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主任,“共产”来的鸭子,被他和他的造反派战友们当夜宵吃得没剩几只了。

老壮本来是村子里有名的老实人,一生气就办了荒唐事。

他深更半夜摸到鸭棚里提了两只鸭子,结果被巡夜的民兵当场抓住了。

主任没打他,也没骂他,只是把两只鸭子拴在一起,挂在他的脖子上,在湖东八个村里游乡。

主任带队,一个民兵敲着铜锣,两个民兵端着大枪,招来了成群结队的人,像看耍猴的一样。

为这事老壮差点上了吊。

姑娘提起这事,不由老壮不窝火。

他对她起了反感。

尽量避免和她碰面,实在躲不过了,也爱理不理地冷落人家。

姑娘还是那么热情,那么开朗。

一见面,先送他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再送他一堆蜜甜的“大伯”。

老壮面子上应付着,心里却在暗骂:

瞧你那个鲤鱼精样子,浪说浪笑,不是好货!

转眼春去夏来,湖上换了一番景色。

荷田里荷花开了,湖里整日荡漾着清幽的香气。

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

李老壮好不容易才拢住鸭群,人被浇成一只落汤鸡。

暴雨过后,天空格外明净,湖上水草绿得发蓝,荷叶、苇叶上,都挂着珍珠一样的水珠儿。

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被暴风雨冲散的鸭子,却不知道是谁家的鸭。

“好鸭!

”老壮不由赞了一声。

只见这十几只鸭子浑身雪白,身体肥硕,像一只只小船在水面上漂荡,十分招人喜爱。

他突然想起在湖西王庄公社农技站工作的儿子说过,他们刚从京郊引进了一批良种鸭,大概就是这些吧?

老壮一边想着,一边把这十几只肥鸭赶进自己的鸭群。

第二天,老壮一进湖就碰上了那位放鸭姑娘。

“大伯,你看到十几只鸭子没?

昨天的暴风雨把我的鸭群冲散了,回家一点数,少了十四只。

是刚从农技站买的良种鸭,急得我一夜没睡好觉呢!

“姑娘,你可是问巧了!

”老壮看到姑娘那着急的样子,用手一指鸭群,说:

“那不是,都在我这儿呢。

“太谢谢您啦,大伯。

我把鸭赶过来吧?

“我来。

”李老壮挥动竹篙,把那十四只白鸭从自家鸭群里轰出来,白鸭归了群。

“大伯,咱们放鸭这么久了,还不知道您姓甚名谁呢!

”姑娘把小船撑到老壮的小船边,用唱歌般的发音发问。

“姓李,名老壮!

“呀!

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

“不差,我就是苇林他爹,”李老壮把胡子翘起来,好像和姑娘斗气似地说,“我就是那个因为偷鸭子游过乡的李老壮!

姑娘又一次惊叫起来。

她双眼瞪得杏子圆,脸红成了一朵粉荷花。

“大伯,谢谢您……”她匆匆忙忙地对着老壮鞠了一躬,撑着船,赶着鸭,没命地逃了。

“姑娘,你认识我家苇林?

见到他捎个话儿,让他带几只良种鸭回来!

”李老壮高声喊着。

一片芦苇挡住了姑娘和她的鸭群。

李老壮长舒了一口气,感到十分轻松愉快。

他自言自语地说:

“这姑娘,真是好相貌,人品也好,怪不得人说青草湖边出美人呢!

(节选自《读者》2012年第23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插叙李老壮“偷”鸭游乡这一情节,是为了解释放鸭姑娘的疑问,引出后文主动还鸭等情节的(情绪背景?

),更好地刻画李老壮的形象。

B.文中写那个好吃懒做、假公济私的主任,是为了在对比中烘托李老壮的形象,表现青草湖农民在特殊时期的痛苦挣扎和当时农村的矛盾对立。

C.在新时代李老壮看到被暴雨冲散的美丽肥大的鸭子后,立即把它们赶到自己的鸭群,说明他偷东西已习惯成自然,不由自主。

D.“呀!

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一句表现出放鸭姑娘发现眼前的老人是苇林爹后,因自己以前的言行而深感害怕的心理变化。

E.文章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一老一少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2)文中划线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6分)

(3)李老壮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4)莫言的该篇小小说很好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请结合文本探究本文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一个真实的李鸿章

在1896年的万国运动会上,各国国旗伴着各自的国歌依次升起,等到清帝国的黄龙旗升起时,现场却是一片寂静——偌大个中国,竟然连自己的国歌都没有。

正当人们惊诧之余,一位年已七旬的中国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到黄龙旗下,用尽全身力气高唱起他家乡的民间小调《茉莉花》,苍老的声音,苍老的背影,捍卫起一个民族最后的一点尊严,他因此得到了全场观众最热烈的掌声。

这位老人,就是李鸿章。

在近代中国,位极人臣的李鸿章无疑是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卖国贼”,中国近代史上屡次大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几乎全部出自李鸿章之手,许多国人更是恨不得把他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

但这样的罪责,对于李鸿章而言未免太过沉重。

李鸿章自幼聪慧,学问广博,20岁入选优贡,24岁中进士,后来又拜在曾国藩门下,并最终成为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研修学问,他心诚神明;平定叛乱,他居功至伟;投身洋务,他是维护清廷统治的中流砥柱;再后来,他成为西方列强唯一认可的晚清外交家,并在斗争中赢得了“东方俾斯麦”的称谓。

但作为传统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少不了有其局限性,镇压农民起义时的残暴,抗法战争中的软弱表现,以及大量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注定要成为他人生中无法抹去的污点。

1894年的甲午之战,无疑给了投身洋务的李鸿章致命一击,由于统治者的傲慢自大,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败于一个弹丸小国,朝廷顾不得颜面,急派李鸿章前去日本议和。

没有强大的国力做后盾,谈判的过程可想而知,他忍着被刺客袭击的伤痛,承受着国内巨大的舆论压力,同蛮横的日本侵略者据理力争。

《马关条约》的签订成为他永远的心痛,他发誓有生之年决不再踏上日本半步,后来他出访回国借道日本横滨港换船,宁愿冒着坠海的危险在两船之间搭上木板登上另一艘船也不愿踏上日本的土地,此情此景,就连船上的美国船员也为之动容。

由于中国已无力抵抗列强入侵,有些人便想到了“以夷制夷”,为此,李鸿章在自己73岁高龄之际,拖着花白的大辫子开始了周游世界的旅程。

在俄国,他本着“联俄拒日”的思想与俄亲善;在英国,他详细考察英国的军队建设;在美国,他重点了解了当地的科技文化发展。

在他看来,只要利用好列强之间的互相掣肘,中国就有发展的机会,但他机关算尽,到头来依旧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侵略者们是不可能对一个弱小的国家讲什么仁义道德的。

八国联军侵华再次向国人证明了一个道理: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每一次国家面临危机时出来收拾残局的总会是李鸿章,他为腐朽的清政府背上了所有的罪责,换来的却是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的一致声讨,“叛国者秦桧,卖国者李鸿章。

”李鸿章终其一生都在替朝廷卖命,甚至在他临死前一个小时,俄国公使还站在他的床头逼迫他在俄占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此时的李鸿章已不能说话,只剩下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扪心自问,处在那样一个积贫积弱的年代,朝廷无实力也无决心与敌人作战,而面对拥有最先进军事实力而且狼狈为奸的西方列强,他作为统治者的一颗棋子,除了努力将损失降到最低,又能做些什么呢?

梁启超对他的评价似乎能让委屈的李鸿章稍稍宽慰:

“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没有得到大多数国人的认可,却赢得了许多西方外交家的肯定与尊重,在和他打过交道的西方外交官看来,“李无疑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他始终在尽他最大的努力来维持他国家的利益,但遗憾的是,他手中的筹码太少了。

(选自《名人传记》2012年12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中国近代史上屡次大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全部出自李鸿章之手,国人对之恨之入骨,但作者觉得这有失公允。

B.李鸿章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发誓不再踏上日本半步,这表明他对日本非常痛恨,也是为了挽回自己的尊严。

C.李鸿章在73岁高龄时开始周游世界,想利用列强之间的相互掣肘,寻求中国发展机会。

但这种“以夷制夷”的策略最终失败了。

D.李鸿章在临终前一个小时仍被俄国公使逼着在俄占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此时他因此生签订的卖国条约而流下忏悔的泪。

E.本文通过对李鸿章一生重要事迹的概述,力求以历史的真实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客观公正地评价李鸿章的所作所为。

(2)本文的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6分)

(3)李鸿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简要分析。

(6分)

(4)李鸿章是不是“卖国贼”?

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观点。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是否愿意延迟退休的民意调查中,数据显示有高达90%的人反对,其中反对意见强烈而不赞一词者占多数。

B.近年来,卫河岸边建起了不少住宅小区,东岸的这个小区的房子太漂亮了,室如悬磬,通透明亮,非常宽敞大气。

C.在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选手们个个锦心绣口,演唱的歌曲优美动听,展示的才艺令人惊叹。

D.青龙峡有“云台山第一大峡谷”的美誉,它瀑飞泉悬,潭幽溪清,秀色可餐,堪称生态游、(去掉顿号)休闲游的好去处。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对于普通人来说,每天喝温的或凉的白开水,能很快被人体吸收,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是一种方便简捷的美容和养生之道。

B.今年,我省将加大洛阳、郑州两大片区,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河南段3条线性遗产,巩义宋陵等16处大遗址的保护工作。

C.针对美国国会有关华为和中兴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言论,外交部回应说,希望美国国会尊重事实,摒弃偏见,多做有利于中美经贸合作的事。

D.南京市主要领导否决了环保部门提出的青奥会期间是否实行普通汽车单双号限行的方案,要求“保障青奥,不扰民”。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诗歌应该是植种在灵魂深处的一颗种子,它可以在适当的时刻发芽,当然,,,,。

,,即便生出来了也是个怪胎。

①任何对诗歌不负责的心②而这种情感必须是真情实感

③都不能生长出健康的诗歌④这需要时间孕育

⑤更需要心和情感的呵护⑥这颗心也必须是责任心

A.④⑥⑤②③①B.②⑤①④⑥③C.④⑤②⑥①③D.②⑥①⑤③④

1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条微博的主要信息,要求不超过16字(含标点符号)。

(5分)

新华社“新华视点”官方微博消息,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裴照宇13日说,“玉兔”号月球车已全面苏醒,恢复到休眠前正常的信号接收状态,但机构控制异常的故障仍在分析排查中。

  “玉兔是以非正常状态进入睡眠的,我们原来担心它无法承受月夜极低温度,但它活过来了!

它起码还活着,就有救过来的可能性。

”裴照宇说。

17.阅读下面文字,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词,创作一则倡导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益广告。

要求主旨鲜明,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格。

(6分)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有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

在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在外面的老虎自由自在。

笼子里的老虎经常羡慕外面的老虎的自由;外面的老虎经常羡慕笼子里的老虎的安逸。

一日,一只老虎对另一只老虎说:

“咱们换一换。

”另一只老虎同意了。

于是笼子里的老虎走进了大自然,野地里的老虎走进了笼子。

从笼子里走出来的老虎高高兴兴,在旷野里拼命地奔跑;走进笼子里的老虎十分快乐,他再也不用为食物而发愁了。

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

一只是饥饿而死,一只是忧郁而死。

从笼子里走出的老虎获得了自由,却没有同时获得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里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空间生活的心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新乡许昌平顶山201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B(误将未然作已然)

2.C(张冠李戴。

原文是孔子对这种光以较量射中并射穿为目的的“主皮之射”很不以为然。

3.B(曲解文意。

原文是“乡射礼的比赛往往非常激烈,但是最后评价一名射手,不仅要看他能否射中靶心,还要看他形体动作是否合适于音乐节奏”,“此外,还要求礼让为先……”)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B(具:

全部)

5.C(①勤政为民;⑥弃官回家)

6.D(不得已将官吏打发了的是包拯)

7.

(1)(5分)县里发洪水,老百姓遭水淹,县令不能拯救他们,胡宿带领公私船只救活了数千人。

(译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