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整治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意义教学文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3666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整治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意义教学文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整治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意义教学文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整治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意义教学文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整治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意义教学文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整治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意义教学文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整治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意义教学文案.docx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整治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意义教学文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整治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意义教学文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整治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意义教学文案.docx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整治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意义教学文案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整治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意义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整治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意义

摘要:

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上积极探索,同时借鉴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为我们改造、建设老工业基地服务。

鲁尔工业区的区域整治为改造传统老工业作了有益的尝试,其成功转型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

鲁尔工业区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一、鲁尔区的自然资源和工业发展情况

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

鲁尔区位于德国经济发展最发达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的中部,是北威州5个区之一,包括了11个县市,其中有多特蒙得,埃森,杜伊斯堡等比较有名的工业城市。

鲁尔区有全世界最大的内河港口,繁忙的内河航道和欧洲最密集的铁路网。

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二战后德国对这一地区进行了重建。

目标仍是把它建成德国西部最重要的工业基地。

鲁尔区产煤量约占德国西部总产煤量的90%。

钢产量占德国西部总量的70%。

鲁尔区集中了炼钢、轧钢、冶铁、炼油、汽车、造船、机器和电器设备制造厂等。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鲁尔区的煤炭开采成本大大高于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加上石油和核电的应用,对煤炭的需求量有所减少。

从60年代起,鲁尔区的煤开采量逐年下降。

由于技术的发展。

钢铁、汽车、造船业需要的人才减少,钢铁生产向欧洲以外的子公司转移,钢铁产量也开始收缩。

鲁尔区传统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开始衰落,煤矿和钢铁厂逐个关闭。

煤炭工业就业人数从1962年开始下降,到1996年已减至7万人。

炼钢业失去了4万个工作岗位,造船业的就业人数减少了2/3。

70年代末期,鲁尔区已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1]。

二、鲁尔区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成功经验

1、以传统工业为基础,充实、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鲁尔区是德国许多大企业总部的所在地,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大企业产业结构的性质和变动的影响。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煤、钢两大部门一直是鲁尔区发展的两大支柱,因此这两大部门陷于危机便直接导致鲁尔区经济结构的老化,并使鲁尔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国家的资助下,鲁尔区首先采取了对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过程。

煤炭生产就集中在7个大煤矿中。

钢铁工业也同期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关闭和合并老厂,扩建新厂,进行企业内外调整,加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和协作化。

联邦、州政府及鲁尔区煤管协会都想方设法改善鲁尔区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工业迁入鲁尔区,这类企业已遍及全区,大多是技术精良的中

小企业。

现在,鲁尔区正朝着一个既有强大传统工业做基础,又有日渐壮大的新兴产业为增长点的多部门的综合工业区方向发展。

2、合理调整区内生产力布局。

鲁尔区早先的广:

业布局都以接近原料地为原则。

在20世纪60年代区域总体规划中提出了划分三个不同地带,平衡全区生产力布局的设想,并规定在布局新企业时首先考虑安排在边缘发展地带,同时控制杜伊斯堡、埃森等大城市的发展,有计划的从核心地区向外缘迁厂。

同时,对传统产业依据不同的情况实行关、停、并、转。

鲁尔区区域结构的变化同样集中体现在其城市的职能演变上。

鲁尔区是一个人口和城市的密集地区,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单一的煤矿城市——钢铁城市——化工城市——综合性城市的发展道路;城市规划也从早期的杂乱无章的无规划状态向全而规划的现代化城市发展。

在区域更新过程中,许多城市从原先的单一职能演变成为一专多能的综合性城市,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在50万以上,构成了一个多中心的莱茵——鲁尔城市集聚区,人口超过1000万,为世界主要大城市集聚区之一。

3、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

在世界科技史上,德国的工业技术占有重要的一席,而鲁尔区就是德国许多技术发明诞生地,因此科研基础十分雄厚。

而对新的形势,鲁尔区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改革创新,加强科研界与经济界的合作,把区内的经济中心和科研中心联系起来,以加快科研成果的应用其次,改革传统教育,创直新兴学科,并把高等院校的教育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州政

府试图将鲁尔区建成“欧洲高等院校区”。

在发展新技术的同时,对传统工业的全面改造,如建科学技术革新的信息中心,政府帮助企业,优化向中小企业转让技术等,大大加快了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2]。

4、开发工业传统资源,拓展区域产业新功能。

在逆工业化的过程中,鲁尔区开始对自身积淀的区域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思考,尤其重视对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

借鉴英国、瑞典等一些国家的经验,鲁尔区从1989年提出“IBA”计划,经过长达10年的摸索,走过了一条从零星景点的独立开发到区域性统一开发的模式,工业旅游已成为鲁尔区的新时尚。

从景点开发模式来看,大致有四种具体模式:

(1)博物馆开发模式

(2)休闲、景观公园开发模式。

(3)购物旅游相结合的开发模式。

(4)传统的工业区转换成现代科学园区、工商发展园区、服务产业园区。

1998年,区域规划机构制定了一条连接全区旅游景点的区域性旅游路线,这条被称为“工业遗产之路”的线路,几乎覆盖整个鲁尔区。

5、完善环境管理和建设,重塑田园都市风光。

长期以来,鲁尔区企业各自为政,公害严重,环境污染大于国内任何一地。

为了根除公害,治理环境污染,州政府投资设立环境保护机构,颁布环境保护法令,统一规划。

第一个行动就是改造河流,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统,设立微生物净水站。

另外,全区的烟囱自动报警系统已经全部建起,使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在区域总体规划中制定了营造“绿色空间”的计划,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

现在,鲁尔区所在的北威州拥有了1600多家环保企业,成为欧洲领先的环保技术中心。

总之,经过上述调整和改造,鲁尔区远不是一个衰落的工业区,而恰恰相反,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全区GDP约占原联邦德国GDP7%左右,相当于葡萄牙或丹麦全国GDP。

鲁尔区区域整治的经验表明,传统工业区的改造和建设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才能充满活力,走上重新振兴之路。

三、如何借鉴鲁尔区的成功经验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

1、东北老工业区的改造首先应该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老工业基地的整体优势。

从产业结构上看,改革应该从大中型国有企业人手。

首先,要适当收缩国有企业的投资面,进一步将优质国有资本集中到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提高国有资本的控制力。

其次,要创造条件,使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一样,在市场公平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第三,国有资本应尽快从负担沉重、资不抵债、预期效益差、无发展潜力的国有企业中坚决退出,并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推进公益事业的发展。

从产品结构上看,东北应该优先发展那些经济效益好、有发展潜质的产业,如传统产业中的汽车工业,大型成套设备加工业,组合机床制造业,成品钢材生产业等;新兴产业部门如信息技术,生物工程,通信及遥感技术等。

从企业组织结构上看,东北老工业区的企业组织结构特点是:

平均规模大,大型企业数量多,而中小企业数量少,企业之间的分工和协作配套水平较低,以致大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发挥出来。

改革的办法是通过调整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完整的产业链。

大企业可以将零部件和部分业务外包,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促进企业分工的细化,以此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

从所有制结构上看,东北地区所有制结构比例失调,国有工业比重经过20余年的改革仍然居高不下。

2001年东北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仍高达73.2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84%个百分点。

改革的办法是国退民进,“退二进三”,使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竞争,优胜劣汰。

从空间布局上看,东北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国际上,东北三省毗邻日本、南韩、北朝鲜、蒙古和俄罗斯,与这些国家结成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经济上可以互补,技术上可以互相支持,资源上可以相互利用,产品上可以相互流通;在国内,东北地区的西侧是京津唐和辽阔的华北地区,南面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区位优势无可比拟。

向外,可以走出国门发展与韩国、日本、俄罗斯、蒙古、朝鲜和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对内,可以积极吸引其他地区各类生产要素进入东北,加之东北地区本身的自然资源已十分丰富,产业结构日趋完整,农、轻、重都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

潜力巨大,前景看好。

此外,黑龙江的大型发电机组和大型锅炉的制造,集约化农业及林业;吉林省的汽车制造业和农业;辽宁省的机器制造业、石油化学工业、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制造业等都有可能成为东北经济振兴的龙头企业。

2、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使东北老工业区尽快加入世界经济大循环的潮流中去。

东北三省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金三角地带,区位经济优势十分明显。

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一自然优势,加之中央再给予东北地区特殊的经济政策,其发展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笔者有如下的设想:

(1)启动大连——满洲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欧洲的欧亚大陆桥联运计划,这样可以极大地缩短欧亚商品相向运输时间,并将大连港建设成为自由港,简化商品出入境手续,加快资金的周转和流通。

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已经证明,一条铁路的建设,可以迅速带动沿途地区的经济发展。

东北亚铁路大动脉的开通,极具现实意义。

(2)将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金融中心。

大连具有成为东北亚金融中心的优势。

大连市商业银行刚刚完成了一次资本整合的签约仪式,至此,这家银行的股本金将突破25亿,符合银监会对东北振兴银行候选行资本金充足率的要求。

同时,大连市政府也在为东北亚金融中心的建立做着硬件上的准备。

前几天刚刚动工兴建的期货广场是星海湾金融商务区的首个主体项目,该项目占地7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总投资额超过30亿元人民币。

建设项目包括期货大厦、金融大厦、保险大厦等在内的多个主体工程。

项目建设完

成后,将拥有包括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等各种金融机构在内的完备的金融服务体系,目标就是要把大连建成东北亚地区国际一流的现代金融商务中心。

(3)将沈阳设立成为新的直辖市。

沈阳在中国东北大城市中,其重工业基础最雄厚,最有可能成为中国重工业装备的基地,而且国有企业比较集中。

如果将沈阳定位为直辖市,最大优势之一是可以借助相对的独立性,形成一套新的市场化游戏规则;然后以点带面,辐射整个东北地区;中央将原分散到几百个企业中的资金集中于这个直辖市,为外来投资提供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这样可以集中使用政府投资。

在国家给予的扶持资金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结构调整,优先培育一个不可逆的市场化机制。

3、集中优势力量,发挥老工业基地的特长,把东北建成大型成套设备生产中心。

据有关专家预测,21世纪世界装备制造业的中心将转移到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是国家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具有雄厚的基础和实力[3]。

辽宁省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个工业基地,是中国的工业摇篮。

生产了中国的第一炉钢,制造了中国的第一架飞机、第一艘万吨轮、第一列内燃机车等。

但是零部件、元器件产业薄弱,缺乏成套能力,服务不发达,没有形成以主机制造厂为核心、上下延伸的强大产业链。

装备制造业的整个技术水平还有待于提高,80%以上的技术和设备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水平,不符合现代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要求[4]。

吉林省是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基地,新中国的第一台国产汽车来自于吉林省。

此外,吉林省的光学、电学制造业,化学工业,集约农业也是发展的强项。

最近,经过初步论证,吉林省有关部门已经决定将建设六大基地,这六大拟建的基地分别是全国最大最强的汽车工业基地、国家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生态型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国际知名的光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独具特色的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基地和资源型城市的接续产业示范基地。

据悉,吉林省正围绕这六大基地的建设,编制专项规划,明确基地目标、布局、发展重点和主要建设内容,在接受专家科学论证之后付诸实施。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型发电设备、锅炉设备、机电设备、石油化工、煤炭能源、集约农业、生态林业的生产基地,与俄罗斯接壤,是欧亚大陆桥联运中国北部的出口,是东北亚经济圈的心脏地带。

这个省的大型成套设备制造能力十分突出,又是一个中国大型能源生产基地。

制造能力强大,但资源枯竭矛盾突出。

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对矛盾,经济振兴,才能指日可待[5]。

4、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把东北建设成为中国的高新技术绿色产业园区。

与德国鲁尔工业区一样,经过几十年的资源开发(而没有环境修复和建设),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资源枯竭城市的老矿区环境修复工作亟待进行。

东北地区的长白山山脉和小兴安岭林区号称中国“绿色的肺”,经过几十年的过量开采,大片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东北地区最大的林业生产基地——黑龙江省伊春市已无木可采,环境保护势在必行。

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鲁尔工业区的经验值得借鉴。

鲁尔工业区在处理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时把环境修复与国土整治结合起来,在企业原址上建设城市居民住宅小区、娱乐中心、栽树种草等,使得优美的环境和秀丽的景色以及优惠的政策成为吸引外资主要因素。

东北老工业区的改造应该吸取鲁尔工业区的这一有益经验,将国土整治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一方面要尽力修补已经和正在遭受破坏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外商投资,同时还要抽出一部分精力,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5、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力争把东北老工业区建成经济效益高、生产成本低的最佳投资场所,最大限度地吸引国内外资金来东北投资。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吸引德国政府来东北投资,笔者认为重要的是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要重视投资者的成本效益分析,正确引导投资者的投资取向。

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首先是经济效益问题,如果我们不能把生产力的优势、资源的优势、区位的优势转化成为资本的优势,我们将无法吸引投资者。

例如,成套设备制造是东北地区投资的一大亮点,但是仔细研究东北地区机械制造业的基本有机构成我们会发现,东北地区母机生产工业70%—80%的设备仍然停留在国外20世纪七八十年代水平,距离现代成套设备加工的精度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此外,与这些成套设备加工业相配套的中小企业很不健全,形不成生产合力,达不到规模化大生产的要求,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了生产成本。

这是需要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6]。

(2)要重视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外商投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国外投资者之所以选择此地投资而不选择彼地投资,除了因为在此地投资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外,还因为在此地投资可以获得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一个城市的道路、桥梁、公共交通、邮电通讯、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福利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安、消防、政府管理机构等均属于公共经济范畴,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公共经济环境好与坏,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的经济效益与投资热情。

东北老工业区的大工业生产基地均分布在铁路沿线的大中城市中。

为了吸引外商外资,政府应该加强城市公共经济的管理和建设,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采取灵活的方针和政策,为外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筑巢引凤,加快东北老工业区的建设步伐。

(3)继续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建设步伐,为东北老工业区的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的东北地区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比较集中的地区,城市化率要较其它地区高得多。

振兴东北经济首先就要发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

为此各级政府应该重新研究、审核和制定城市发展政策和策略,树立新的城市发展观。

东北地区的发展就是要发挥大城市的聚集效益。

不仅如此,对于那些有条件的地方还应充分发挥城市集群带的作用。

例如辽宁省,以沈阳、鞍山、本溪、抚顺构成的四边形城市群;以大连为中心周边环绕的金州、普兰店、瓦房店和庄河四个卫星城组合的城市群;或者纵向看以沈阳大连为两极,周边环绕其他城市的双中心城城市集群带,都将在东北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之,有了中央政策的支持,有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上东北地区人民的勤劳、智慧,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东北地区的经济必将突飞猛进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颖.德国鲁尔工业区经济的振兴与借鉴[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11).

[2]赵涛.德国鲁尔区的改造——一个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典型.《国际经济评论》[J].2002,

(2).

[3]艾东,江俊,张君.重振东北[J].中国投资,2003,(11).

[4]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研究报告[J].辽宁经济,2003,(8).

[5]刘春芝.知识管理与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J].辽宁经济,2002(9).

[6]刘铮.老工业基地新型工业化道路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