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训的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3236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子家训的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朱子家训的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朱子家训的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朱子家训的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朱子家训的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朱子家训的心得体会.docx

《朱子家训的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子家训的心得体会.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朱子家训的心得体会.docx

朱子家训的心得体会

朱子家训的心得体会

朱子家训的心得体会

篇一:

《朱子家训》书评读后感《朱子家训》书评《朱子家训》是一篇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的家教名著。

作为学校少数的文科生,早在高中时期,我们就学习过《朱子家训》。

作为启蒙读物,《朱子家训》全文仅522字,寥寥数百字,通俗易懂的古文里蕴含着无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它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同时,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它让我们这一辈人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懂得感恩,懂得珍惜,它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

我想,对于一个医学生这是特别重要的吧,正直的做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才能更好的为社会造福。

然而,因为历史原因,文章中仍有封建性的糟粕。

因此我们除了要看到它对现世的积极影响,也要看到其不合理地方,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朱子家训》并不只是家训,更应该是中国人乃至世界应该学习的训则。

《朱子家训》得以流传,可见其深远的意义。

它是中国文化的延续,它经的起时间的考验,历史的沉淀。

当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坦诚相见,不再认为光明磊落是立足的根本,不再彼此相信。

一部《朱子家训》正引导着我们如何走好人生之路,它从生活的方方面面诠释了做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正确态度。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让我们想到了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这样恬静的生活让人神往。

从“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我读懂了要珍惜,生活要节俭,不能随意浪费,浪费是可耻的。

这种简朴的生活作风值得我们所有现代人去学习,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去践行这种价值观。

从当代的角度来说,它的这种思想正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我看懂了,做人要厚道,不能贪心,要有热心,爱心,要懂得帮助他人。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古人教我们做人要正直,不能失去做人的准则。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古人教我们要懂得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嫉妒是心灵的毒药,妒忌会蒙蔽了人智慧的双眼,永远也看不清真正的真谛所在。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勿贪意外之财”“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刻薄成家,理无久享”如今的社会中,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去牺牲他人的利益,欲望让人类变的更加自私。

古人都能学会知足,为什么我们却总要为了名利奔走,既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他人。

《朱子家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从中,我看懂了古人的睿智,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

它告诉我们在做事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正如“事倍功半”向我们诠释的道理一样。

对于我们个人,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都应该有所计划或安排,或许有人会说,世界上的事都是千变万化,没有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是一个有准备的人永远比一个没有准备的人要来的自信。

对于社会而言,有所准备和计划更能推动其前进与进步,这或许就是国家会每年制定经济规划,财政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的原因吧。

作业朱柏庐老先生在全文的最后一句话发人深省“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意思是说,如果能够这样做人,那就差不多和圣贤做人的道理相合了。

在我看来,这体现出了他也明白要想所有人都做到这些根本是奢望。

当然,这些质朴的格言早已超越了文字,幻化为贤者心灵的法则。

我细数着风檐下翻飞的书页,凡五百零六字,虽称不上醍醐灌顶,但多少能让人产生“簌簌凉风生,加我林壑轻”的顿悟。

仿佛小心地拾掇起,先哲额上滚落的汗珠。

《朱子家训》不仅仅是家训,更是一部鞭策个人行为的箴言,作为医学生的我们,需要训律自己,规范自己,更好的为人民、为社会服务。

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更加严谨,有道德的医学人士,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篇二:

朱子家训心得朱子家训》虽只有寥寥数百字,却以通俗易懂的文体表达了深刻的治家之道,使儒家的经典之作,几百年来,为世人所重。

《朱子家训》是集为人处世多方面道理的经典著作。

在今天看来,《朱子家训》更是一部家庭教育,培育子女完善人格,接受传统文化的读本。

读来不仅不觉得枯燥,还令人爱不释手。

反复吟读,更觉得蕴涵丰富,深意绵长。

从第一句便有一种亲切塌实的感觉,进而似乎看见一种田园般的悠然生活,每日清晨,趁着凉爽将庭院打扫干净,干干净净地迎接新的一天,当最后一束阳光被收走,便就着月色进入梦乡,紧紧的大门将烦扰关在门外,宁静的是梦中人。

这是一种多么让人向往不已的生活状态啊!

在书中,可以品味到“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的礼节与信义。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的宽阔胸怀?

?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得意不宜再往”,不可否认,欲望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它就像一棵生命旺盛的小草,只要有适宜的条件,便会恣意生长。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好精彩。

于是我们匆忙穿梭于市井繁华,为了名与利奔走,身心疲惫,没有多少人能明白自己究竟在苦苦追寻着什么,他们就这样走着,得到着,得到自己认为想要或该拥有的东西。

然而,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拥有所有。

蒙特奎尔曾经说过:

“如果我们追求幸福也就罢了,实际上我们追求的是比别人幸福。

”不错,一个小小的“比”字,让无数架天平失衡了,让无数颗心劳累了。

应该学会知足,知足常乐。

在奔波中留出一些时间,陪陪为自己操劳了半辈子的双亲,体贴关爱所爱的人,问候一下朋友?

?

有时候,幸福就是这样。

百年之前的老前辈给了我们一点点安慰,也许这些与世俗格格不入,但我们不会认为它过时,它是鲜活的,也应当永远是鲜活的。

当然时代在变,可能古经中的一些内容不适合这个时代,但大部分还是有道理的。

人生是有取舍的,书中的内容也可以取舍。

避开市井的喧哗,让我们读一读《朱子家训》,来审视心灵最底层的那一方空间!

总之,受益非浅!

篇三:

朱子家训有感生活严谨、宽容善良——《朱子家训》心得寒假作业一公布,我总是习惯性地列其为“事务”或“应付”。

迫于要求习读了这部全文仅522字短小精悍的《朱子家训》后,我深深地被其中规劝我们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的名言警句所警醒,不得反省自己的言行和品德。

此时我才明白研读《朱子家训》的真正意义,并深为赞叹。

《朱子家训》偶句天成,颇具韵律之美且蕴涵丰富,深意绵长,它言简意赅的阐述了治家之道。

而人们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又以“修身、齐家”最为基础,试想一个连家都管理不好的人又如何能做出治国、平天下的壮举呢,毫无疑问朱柏庐知道这些。

然而《朱子家训》却不止蕴涵着这些内容,它还处处透着为人处事的睿智。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这一句话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样表明了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啊,浪费无疑是可耻的这在任何时代都是一样的。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也许有人会说未雨绸缪未免操之过急,而世事变化无常,不可能找到一种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啊,可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临渴掘井是行不通的啊,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有可能是饮鸩止渴,使得问题变得更糟啊。

这句话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啊。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这几句都表明对子孙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要,用好的教育方法才有用,不光要让子孙读好书,好读书,还要以身作则,用自己淳朴的品质教化子孙才行,这样后代才能长盛不衰啊,否则只会使三代而衰这句话应验啊。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得意不宜再往”,不可否认,欲望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它就像一株生命旺盛的草,只要有适宜的条件,便会恣意生长。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好精彩。

于是我们匆忙穿梭于市井繁华,为了名与利奔走,身心疲惫,或许没有人想过也没有闲暇去想过要暂停一下脚步,更没有多少人能明白自己究竟在苦苦追寻着什么,他们就这样走着,得到着,得到自己认为他们想要或该拥有的东西。

然而,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拥有所有。

蒙特奎尔曾经说过:

“如果我们追求幸福也就罢了,实际上我们追求的是比别人幸福。

”不错,一个小小的“比”字,让无数架天平失衡了,让无数颗心劳累了。

应该学会知足,知足常乐。

在喧嚣奔走中留出一些时间,陪陪为自己操劳了半辈子的双亲,体贴关爱所爱的人,问候一下朋友……有时候,幸福就是这样。

当然《朱子家训》也免不了受时代的局限,残余着封建礼教的糟粕,有着消极的倾向,比如“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这些内容就像美玉上的瑕疵,但瑕不掩瑜,人生是有取舍的,书中的内容也可以取舍。

《朱子家训》仍然是醒世的钟,震撼着我们的心灵,避开市井的喧哗,让我们读一读《朱子家训》,来审视心灵最底层的那一方空间!

篇四:

朱子家训心得网易新闻微博邮箱相册阅读有道摄影爱拍云笔记闪电邮手机邮印像派游戏江湖更多博客手机博客博客搬家博客VIP服务群博客博客油菜地博客话题博客热点博客圈子找朋友发现小组风格网易轻博客LFTER创建博客登录关注显示下一条|关闭姜俊的博客弘扬传统文化诚敬国学讲堂.cjgxjt.导航?

?

?

?

?

?

?

首页相册音乐收藏博友日志姜俊加博友关注他最新日志?

?

?

?

?

?

微笑的力量诚敬蒙学馆招生简章崔元章先生簡介桑恒昌怀亲诗集教育孩子的十个最佳时机该作者的其他文章博主推荐相关日志随机阅读?

完美绅士——VanCleefArpels梵克雅宝PierreArpels男士腕表全球首发?

?

?

?

越南出台黄金管理新措施强悍“犀利姐”也相亲凤凰淑女原创两部委打击医闹,谁打击闹医?

?

清晨第一泡尿的疾病信息首页推荐更多诚敬国学讲堂开学拜师仪式朱子治家格言修学心得报告201X-11-1920:

46:

38|分类:

默认分类|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朱子治家格言修学心得报告第一集201X.

3.07诚敬国学讲堂郭帅华老师主讲尊敬的诸位长辈、老师,大家上午好!

感恩大家在百忙之中抽空过来指导末学的习讲,感恩大家的真诚护持,末学今天为大家汇报的题目是《朱子治家格言》修学心得。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想要兴旺发达、长久不衰,首先要有道德、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延续,四大文明古国,有三个已经灭亡了,原因就是缺失了道德、文化、历史的传承,导致祖先的智慧和人生经验不能留给子孙后代。

我们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有着五千余年的辉煌历史与灿烂文明,我们也称之为炎黄子孙,现在,我们中国的文化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推崇,把她奉为拯救21世纪的良方妙药,中华文化担负起了拯救世界的使命。

越来越多的人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受益于传统文化。

那么我们中国文化为什么会传承的这么完善呢?

绝对不是偶然的,凡事皆有一个因果,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

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欧洲学者经过不断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我们中国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缘故,这个说法呢也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

纵观历代大圣大贤、建功立业、名垂后世者,无一不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而扎下圣贤的根基的。

比如我们熟知的孟子,小时候得力于母亲的谆谆教导,才有以后的伟大成就。

以孟子的资质,况且需要母亲的善教,况且我们平常人呢?

中国古人,自身有成就后,就会念念想着把自己一生的智慧和经验传给子孙后代,为后来人谋福利,所以就有了家训、家书的出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三国诸葛亮的《戒子文》,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明朝袁了凡的《了凡四训》,清朝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当然也包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朱子治家格言》。

在古时候,一个人一生需要有四种教育,

一是家庭教育,是扎根教育,伦理道德的教育,是孩子一生德行、人格、习惯、价值观、正知正见养成的重要阶段,此段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谚语所谓:

“三岁看少,七岁看老。

”就是这个道理。

家庭教育如果缺失,将是一个家庭一个孩子最大的损失,民国著名高僧印光大师曾说:

“人家欲兴,必由家规严整始;人家欲败,必由家规颓废始。

”确实是一语中的。

古人讲:

教子婴孩,教妇初来。

体现了古人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慎于始。

说起从开始教导孩子,其实从母亲怀孕时已经开始了,称之为“胎教”,《颜氏家训》里记载: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

怀子三月,出宫别居,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二是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是培养一个人智慧能力学问的教育:

三是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张,是一个人历事炼心、造福社会、修齐治平的教育。

四是是宗教教育,是回归本性、认识因果的教育,让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有了这四种教育,才能成就一个完善的人生。

那么我们看看现在的教育,首先家庭教育缺失了,根没有了。

小孩的为人处世没有了一个准则,都是以自己周边人的影响和电脑电视的影响为准则,为人处世以自己的习气为导向,是社会家庭动乱和社会不和谐的根源所在。

然后,宗教教育也缺失了,人们不知道为什么而活,没有认清事实真相,不了解因果,普遍没有畏惧心,以自私自利为核心,是导致战争和天灾人祸的根源。

那么我们学习了圣贤文化,了解到了古代的四种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这一课,经典教导我们要学贵力行,我们要把古圣先贤家道家教的智慧继承下来,以让我们自身受益,国家民族受益,后代子孙受益。

下面,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呢,先介绍一下朱子其人,了解一下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可以帮助我们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首先,这里的朱子不是南宋的理学家朱熹夫子,大家要区分开来。

本篇的朱子原名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所以《朱子治家格言》又称为《朱用纯治家格言》或《朱柏庐治家格言》。

他是明末清初时期人士,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江苏昆山人,朱熹第九代孙,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88年】,享年71岁,年轻时曾为明末秀才,侍奉父母至孝,其父朱集璜为明末学者,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守昆城,抵御清军入侵,城破,后投河自尽。

时朱柏庐昼夜恸哭,痛恨清军,为坚持民族气节,终生未入仕途,居乡以教书养母,期间,康熙皇帝曾多次举荐他参加朝廷博学鸿词科考试,都遭到拒绝。

他一生修学以程朱理学为主,主张知行合一,严于律己,尤致力于“敬”。

设馆教徒,以小学、近思录为宗,仿白鹿洞书规,深感当时教育失当,曾写《辍讲语》教徒。

朱子一生著作甚丰,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春秋左传酌解》等著作,曾写过《劝孝歌》传于乡邻,感人至深,今天在江浙一代流传甚广,后文我们也附录下来了。

当然也包括我们今天学习的《朱子治家格言》。

朱子于清康熙三十七年染疾,临终前嘱咐弟子:

“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

”去逝后,其门人弟子谥其号为“孝定先生”,因为他一生德行、学问出众,与归有光、顾炎武并成为“昆山三贤”,与徐枋、杨无咎并成为“吴中三高士”。

说到此呢,给大家介绍一下古代的名号学问,刚才讲到,朱子原名朱用纯,自号为柏庐,起这个号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父亲抵抗清军牺牲,仿晋朝王裒攀柏庐墓的事迹以明自己的孝亲之志的。

晋朝的王裒,侍奉父母极为孝顺,后来他的父亲也是非义而死,王裒非常悲痛,就在父亲的坟墓前搭建一个茅屋,住在那里,每天抱着父亲坟上的柏树痛苦,泪水落在柏树上,后来柏树也枯萎了。

他的母亲非常害怕打雷,母亲去逝后,每逢下雨打雷,他就跑到母亲坟前安慰母亲:

“母亲别害怕,儿子在这里呢。

”朱用纯也是侍奉父母极孝,有感于王裒的事迹,就起了“柏庐”这个号,予以明志。

那么在历史上,以号明志的现象是很多的,像明朝的袁了凡先生,原号学海,因遇孔先生算命,指导人的一生皆是命运所定,后受云谷禅师点化,知道了断恶修善改造命运的原理,不愿做一个凡夫俗子,就把“学海”改为“了凡”,以告诉自己,要做圣人贤人,了断凡夫的生活,写过《了凡四训》传世,对后世中国文化影响很深。

曾国藩先生自号叫“涤生”,是取《了凡四训》里:

“昨日种种昨日死,今日种种今日生。

”之意,有洗涤生命清洁无染的含义,我们有机会见到曾国藩的书法作品,就会看到有的是落款“涤生曾国藩”的署名。

现代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年轻时曾用号“齐奘”,“奘”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大师,因为先生从事的是中印文化交流和印度梵文的研究,而玄奘大师正是这一领域的杰出人物,要向玄奘大师看齐,做一个伟大人物,有见贤思齐之意。

所以古人起名取号都有极其深刻的道理,都有文化内涵在里面,要么是自己的志向,要么是自己道德伦理的准则,每当别人叫自己的时候,也是在时时提醒自己,不断进步。

那么现在社会起名都没有这个讲究了,不知道为什么起名,仅仅只是一个代号,仅仅是为了好听,背后的文化缺失了,名字失去了告诫自己提醒自己的含义了。

好,下面我们回到主题,这篇《朱子治家格言》是朱柏庐综一生之学养写成,完全秉承古圣先贤教诲,给后代子孙的一篇训文,亦称《朱子家训》,是讲求伦理道德修养、行为规范、为人处世的准则,其内容涉及洒扫应对、择偶交友、求学立志、因果教育、家道传承乃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习,是集儒家做人处世接物之大成者,极富智慧涵养,传世以来,家喻户晓,其中有许多句子已成为至理名言,几百年来,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历代士大夫誉为“治家之经”,曾被陈宏谋先生选入《五种遗规》。

所以我们要把它作为主要的功课来修学,全篇共524字,内容差不多是《弟子规》的一半,要把它和《弟子规》当成相辅相成的教材,千万不要轻视。

末学这次习讲,参照历代家书家训,以钟茂森博士的朱子治家格言讲记为依据。

每句话,我们先从事上去分析,让后从义理上去探究,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因为末学才疏学浅,言行愚钝,必将有遗漏和错解的地方,故请各位老师见谅、批评。

下面,我们来看题目【朱子治家格言】,“朱子”就是朱柏庐,前面已经做过介绍了。

“治家”,即是齐家,《大学》里讲:

“身修而后家齐”,“身不修不可以齐齐家”,“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

”告诉我们治家的前提是修身,修身为先,齐家为后。

现在社会,为什么家庭不和谐,领导不好当呢?

为什么部分人不能成就事业、受众人尊敬呢?

修身没做到啊!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修身没做到,就齐家了,治国了,当然达不到目标了。

所以治家先修身!

立业先修身!

在这里,虽然朱子没有讲到修身,但是却暗含修身在里面,大家要特别留意。

“格”,明朝大儒王阳明先生解释:

格其不正,而使其正。

司马光解释“格”为格杀。

他们两个人的意思很相近,格是“断绝、割断”的意思。

大学里讲“格物”,物就是后天的习气,物欲。

一个人能够断绝自己的烦恼习气,和各种物欲的诱惑,必然能够得到身心的清净于庄严,他能够得定,定能生慧,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

所以“格物”为修身之要。

“格言”就是至理名言,名言警句,句子简短,或一句,或两句,便于传诵和记忆。

《朱子治家格言》言简意赅,义理宏深,字字珠玑,但读起来却很浅易,贴切实用,从此也可见朱子道德学问之深厚。

下面我们来看正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中国古代的著作,它能够成为传世之作,一般来讲,首句都有极其重要而深刻的意义,往往都是“提纲携领”,贯穿全篇的义理,所谓“开宗明义”啊,把全篇的道理都讲出来了。

古人有个比喻叫“提领一顿,百毛皆顺。

”就像一个小动物,我们把它的耳朵提起来,全身的毛都会顺着皮肤的纹理而自然顺畅的。

[黎明],称为寅时,又称为平旦,早上三至五点,是日夜交替之际。

“即起”是立即起来,不拖延时间。

从事上讲是要早起,从义理上讲,早起是治家、求学的重要条件,易经曰: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是要我们顺应自然之道,有恒,效法天地生生不息的精神。

曾国藩在家书里告诉子孙:

“勤字功夫,第一要早起,第二贵有恒。

”又说:

“晚起为败家之象”,在他立的课程十二条目中,篇五:

重温朱子家训有感重温朱子家训有感淮安支行朱洪斌朱氏宗亲有二篇十分著名的家训,其一为南宋理学家朱熹所著《紫阳朱子家训》,其二为明朝昆山人氏朱柏庐所著《治家格言》,二篇家训均用较直白的语言,循循善诱,娓娓道来,阐述勤俭持家、与人为善、安份守已等治家理念,崇尚节俭、质朴、友爱,倡导忠、孝、礼、义、仁,读起来琅琅上口,让人印象深刻,收益颇丰。

二篇家训均出自朱姓人氏之手,语言风格相近,质朴直白,说理通透,流传很广,后人多半将这二篇文章混为一谈,通称朱子家训。

近日,为响应“晒家风、传家风”活动主题,我又重温了二篇朱子家训,也许是年龄、经历、体味不同,现在重温这二篇家训与学生时死记硬背,感受迥异。

朱熹所言,很像一位严肃、稳重的老者,在经历人生诸多磨难后,大彻大悟,解读人生况味,开篇阐述的观点就是“君之所贵者,仁也。

臣之所贵者,忠也。

父之所贵者,慈也。

子之所贵者,孝也。

兄之所贵者,友也。

弟之所贵者,恭也。

夫之所贵者,和也。

妇之所贵者,柔也”,立意高远,言简意赅,按现行流行说法属于“高大上”。

而朱柏庐所言,则很像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家长里短,总结过往人生,教导后人如何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从“黎明即起,洒扫庭除,1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起篇,再延伸至如何勤俭持家、待人处事、行使责任义务等,循序渐进,通俗易懂,很接地气。

朱柏庐所作家训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的母亲经常唠叨的话。

我的母亲出身于农民家庭,早年丧父,生活艰辛。

过早的生活重担和艰辛,我母亲养成了节俭生活习惯,时时处处精打细算,即使是她随军、参加工作,家里经济变得宽裕以后,也一直保持生活俭朴,还常常告诉我们有钱的时候要多想着没钱的时候,钱要省地花,东西要省地用,千万不能大手大脚。

未成家前,我对母亲唠叨的话,没有过多、过深地理解,有时还嗤之以鼻。

成家后,为人父后,尤其遇到特殊情况家用周转不灵时,才真真切切觉得母亲所说的话是对的,平时如果不量力而行,不注重节约,不妥当安排,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就只能“求爹爹告奶奶”了。

我母亲虽说没有多少文化,没读过朱子家训,所说的话是通过老一辈的口口相传,经过自己生活历练和积累,切身感悟到的,可是就在不经意中,在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中已对我及全家产生深刻影响,勤俭节约、量入为出、量力而行这些理念将会作为我家家风一直传承下去。

2作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经典家训,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总结提炼众多家庭世代传承的良好家风,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传承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核心是要让人成为一个正大光明、知书明理、生活严谨、宽容善良、理想崇高的人,许多修身治家理念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

其中倡导勤俭节约,修身治家,乐于为国奉献等诸多理念,与当下国家要求十分契合;许多警句对当下国人有很好的警戒、提示作用,如果大家能真正学好学透,弃其糟粕,取其精髓,努力践行传统美德,不仅能成为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也能构建美满家庭,进而共建一个和谐美好幸福的社会,实现美好的中国梦。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