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人物素材整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3215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议论文人物素材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议论文人物素材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议论文人物素材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议论文人物素材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议论文人物素材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议论文人物素材整理.docx

《议论文人物素材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议论文人物素材整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议论文人物素材整理.docx

议论文人物素材整理

议论文人物素材整理

议论文人物素材整理:

1、贺铸

总述: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

字方回,又名贺三愁,人称贺梅子,自号庆湖遗老。

汉族,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出生于卫州(今河南卫辉市)。

出身贵族,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

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贺铸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曾任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

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

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

能诗文,尤长于词。

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

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

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

人物简介:

贺铸是一位个性和词风都非常奇特的词人,截然对立的两面在他身上和词中都能得到和谐的统一。

他长相奇丑,身高七尺,面色青黑如铁,眉目耸拔,人称“贺鬼头”;其词却“雍容妙丽,极幽闲思怨之情”。

为人豪爽精悍,如武侠剑客,“少时侠气盖一座,驰马走狗,饮酒如长鲸”;却又博闻强记,于书无所不读,家藏书万卷,而且手自校雠,“反如寒苦一书生”(程俱《贺方回诗集序》)。

贺铸的性格很特别。

程俱《宋故朝奉郎贺公墓志铭》说他“豪爽精悍”,“喜面刺人过。

遇贵势,不肯为从谀”。

叶梦得《贺铸传》则说他“喜剧谈天下事,可否不略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无遗词,故人以为近侠”。

贺铸自己也说:

“铸少有狂疾,且慕外监之为人,顾迁北已久,尝以‘北宗狂客’自况。

”(《庆湖遗老诗集自序》)

所以豪爽之气、侠客之风、狂士之态应该是贺铸的精神主体。

而《六州歌头》正是这样一首寓豪士、侠士和狂士于一体的自况生平之作。

龙榆生评说此词:

“全阕声情激壮,读之觉方回整个性格,跃然于楮墨间;即以稼轩拟之,似犹逊其豪爽?

”(《论贺方回词质胡适之先生》)其极意推崇之情,溢于笔端。

由于耿介豪侠,入仕后喜论当今世事,不肯为权贵屈节,因而一生沉于下僚,郁郁不得志。

晚年退居苏州,著有《东山词》,现存词280余首。

贺铸词于温柔缱绻之外,复有奇崛壮浪之姿。

词学家龙榆生曾撰《论贺方回词质胡适之先生》一文,对胡适《词选》不录贺词心存耿耿,并举此首《六州歌头》为例,以为“在(苏)东坡、(周)美成间,特能自开户牖,有两派之长而无其短”。

即今而言,龙氏之论犹堪称独具只眼。

豪放词风从苏轼的别开生面到辛弃疾的蔚然成风,贺铸这类硬语盘空、英姿磊落的词,应是其间的重要过渡。

其慷慨豪纵之作,影响较大,如辛弃疾就受其影响;他的词作多从唐诗取其藻菜与故实,这种词法则影响到周邦彦,当时人以“贺、周”并称。

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秋,贺铸在和州(今安徽和县一带)任管界巡检(负责地方上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捕捉盗贼等的武官)。

虽然位卑人微,却始终关心国事。

眼看宋王朝政治日益混乱,新党变法的许多成果毁于一旦;对外又恢复了岁纳银绢、委屈求和的旧局面,以致西夏骚扰日重。

面对这种情况,词人义愤填膺,又无力上达,于是挥笔填词,写下了《六州歌头》这首感情充沛、题材重大、在北宋词中不多见的、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豪放名作。

相关事件:

少年时就怀有戍边卫国、建立军功以“金印锦衣耀闾里”(《子规行》)的雄心壮志,可人到中年,仍沉沦下僚而无所建树。

英雄豪侠不为世用,边塞面临异族入侵的威胁而无路请缨。

词中包含的不仅是人生失意的悲愤,而且含有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开创了南宋词人面向社会现实、表现民族忧患的先河。

而词的上片所展示的少年豪侠的雄姿气概,下片悲壮激越的情怀,继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之后进一步改变了词的软媚情调,拓展了词的壮美意境。

而其《行路难·缚虎手》表现豪侠的困厄和纵酒狂歌的神态,又具有李白诗歌的风神,也是北宋词中罕见的别调。

北宋词人大多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唯有贺铸是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并存。

作品特点:

贺铸能诗文,尤长于词。

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

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

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

1、阮籍

总述:

阮籍(公元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诗人。

字嗣宗。

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

竹林七贤之一,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人物思想:

阮籍早年崇尚儒家思想,志在用世,后来发生魏晋禅代的政治动乱,由于对现实的失望和深感生命无常,因此采取了蔑弃礼法名教的愤激态度,转到以隐世为旨趣的道家思想轨道上来。

在阮籍的自述诗《咏怀诗》中“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诗书。

”可以看到这一点。

另一方面也受了当时盛行的玄学的影响,阮籍自己也是魏晋玄学中的重要人物,他曾写过两篇著名的论文《通老论》、《达庄论》。

不过他对儒学也并不一概排斥,如他在《乐论》一文中就充分肯定孔子制礼作乐对于“移风易俗”要性,认为"礼定其象,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

阮籍在社会政治观上主张“自然”排斥名教,想建立道家所说的“无为”、“无君”的社会。

在哲学观上,阮籍赞同老庄的“达”的观点,认为“达’‘的根本途径或基本方法即为“齐物”。

正始时期的阮籍强调天与人的统一,竹林时期的阮籍则以自然排斥名教。

阮籍思想的变化,不仅表现为对天人之“关系”的理解不同,而且也表现为对其本身“意蕴”的规定不同。

文学特点:

咏怀诗

阮籍的《咏怀诗》通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征、寄托、借古讽今、借景抒情,和形象塑造等,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8]比兴和形象塑造是《咏怀诗》最重要的艺术手法。

《咏怀诗》注重炼字,看似语言朴素,不事雕琢,其实意境旨远,用词贴切。

阮籍《咏怀诗》的意旨,如同钟峡所说:

“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诗品》)。

《咏怀诗》的思想内容非常复杂而广泛,但突出的是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伤和对现实的无法忘怀,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种忧愁焦虑的情绪。

论说文

阮籍的论说文,都是阐述其哲学观念的,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如《通老论》、《达庄论》、《通易论》、《乐论》等。

这些论说文,都是采用“答客问”的辩难式写法,主人公则是“阮子”、“阮先生”或“先生”所以读者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为自己塑造的玄学家形象。

文章注重结构上的逻辑层次,一般都首尾照应,论证逐层深入,善于作抽象的、本质的分析,体现了魏晋时期思辩方式的进步。

它们的语言风格比较朴素凝重,不尚华饰,稍有骈化的痕迹。

同时阮籍在其作品中流露出较浓厚的仙隐思想,如《大人先生传》。

但是却无轻松闲适,飘然轻举的内容,而是充满苦闷,哀伤和孤独的情怀,这是由当时的形式所迫。

历史评价:

明人靳于中盛赞阮籍人品之高尚,称他为“命世大贤”。

(出自《阮嗣宗文集序》)

鲁迅评价:

阮籍作文章和诗都很好,他的诗文虽然也慷慨激昂,但许多意思都是隐而不显的。

宋的颜延之已经说不大能懂,我们自然更很难看得懂他的诗了。

他诗里也说神仙,但他其实是不相信的。

历代关于“竹林七贤”的排序,阮籍总是名列第一,可见阮籍的在士人中的名望之高。

如:

《世说新语·任诞》明确地把阮籍排在首位,嵇康次之,山涛居第三位,余人皆在三名之后。

《名士传》的排列的次序为:

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2、左思

总述:

左思(约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

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

另外,其《咏史诗》、《娇女诗》也很有名。

其诗文语言质朴凝练。

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

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

晋惠帝时,依附权贵贾谧,为文人集团“金谷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

永康元年(300年),因贾谧被诛,遂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

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

太安二年(303年),因张方进攻洛阳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

文学成就:

左思出身寒门,虽有很高的文学才华,却在当时的门阀制度下屡不得志,只好在诗中表述自己的抱负和对权贵的蔑视,歌颂隐士的清高。

左思所作琴曲有《招隐》,收入《神奇秘谱》之中,并在解题中引录了他的两首同名诗,此外,《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也有人认为是他的作品,这些作品中都贯穿着隐逸思想。

左思作品旧传有集5卷,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

《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

左思的作品收录于清人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逯钦立所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相关典故:

洛阳纸贵

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

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

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

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

“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

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

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

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

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

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

当时初入洛阳的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给弟弟陆云写信说:

“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猜他写成的东西只能给我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

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

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

他称赞道:

“文章非常好!

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

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

他还请来著作郎张载为《三都赋》中人魏都赋做注,请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

刘逵在说明中说道:

“世人常常重视古代人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之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

甚至以前讥笑左思之人--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

”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

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将它贬得一钱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时。

这其中当然有鉴别力高低人区别,可是更重要人是反映了人们是否重视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识英才的问题。

晋代左思作《齐都赋》一年始成。

复以十年之久,作《三都赋》。

在其舍中院内,以及茅厕皆置纸笔,偶得佳句,当即录之。

自认所学不多,便求为宫禁藏书郎。

其赋成后,仍未获士人青睐。

左思自认其作不逊于汉时班固与张衡,恐一人之褒贬而遭埋没。

便请文学家张华过目,张华阅后,咸认为佳作,可媲美班张之文。

复请教当时名士皇甫谧,谧观后欣然为之作序,自此名声大噪。

由于都城洛阳权贵之家,皆争相传抄《三都赋》,遂使纸价上扬,为此而贵。

左思的《三都赋》更是造成了令政府相当头痛的“洛阳纸贵”的局面。

这篇赋,耗费了左思近十年的心血,为此他专门拜访专家,又到蜀都、吴都、魏都去实地调查,继续在家里挂满纸笔,以备有灵感来时随时写下,可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就像一则外国小寓言说的一样:

花十年时间画一幅,一天就可以卖出去,而花一天时间画一幅画,可能十年也卖不出去。

左思深谙此道理,难怪此赋一经发行,风靡全国,从此,丑男作家终于一鸣惊人,扬眉吐气了!

历史评价:

刘勰:

左思其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

王夫之:

三国之降为西晋,文体大坏,古度古心,不绝于来兹者,非太冲其焉归?

刘大杰:

在两晋偏重形式主义的年代里,只有左思一人,独标异帜,出现于当时的诗坛,实有卓尔不群的气概。

他现存的作品虽不多,但大都富于讽谕寄托,具有建安、正始的风骨和传统。

3、秦观

总述:

秦观(1049年—1100年9月17日),江苏高邮人(现高邮市三垛镇武宁秦家垛),字少游,一字太虚。

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

苏轼曾戏呼其为“山抹微云君”。

秦观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在秦观现存的所有作品中,词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诗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则达三十卷共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若干倍。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秦观,江苏省高邮市人。

他少时聪颖,博览群书,抱负远大,纵游湖州、杭州、润州(今镇江)各地。

拜谒苏轼

熙宁十年(1078年),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秦观前往拜谒,写诗道:

“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

”(《别子瞻学士》)。

次年,他应苏轼之请写了一篇《黄楼赋》,苏轼称赞他“有屈、宋才”。

在此期间,秦观与苏轼同游戊烯、吴江、湖州、会稽各地,结下了友谊。

在苏轼的劝说下,秦观开始发奋读书,积极准备参加科考;可是命运不济,两度应考均名落孙山。

苏轼为之抱屈,并做诗写信予以劝勉。

元丰七年(1084),苏轼路经江宁时,向王安石力荐秦观的才学,后又致书曰:

“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

”王安石也赞许秦观的诗歌“清新似鲍、谢”。

在两位文坛前辈的鼓励、称许下,秦观决心再度赴京应试。

初入官场

元丰八年(1085年),考中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

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引荐为太学博士,后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

元祐五年(1090年)方由范引纯引荐,得以回京任秘书省正字。

元祐六年又因“洛党”贾易诋其"不检"而罢去正字。

接二连三的政治迫害,使得秦观大受打击,对政治开始灰心,且有退隐之意。

元祐七年(1091年),苏轼自扬州召还,进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秦观迁国史院编修,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同时供职史馆,人称“苏门四学士”。

京城任职的数年里,秦观得与师友时相过从。

元祐九年(1094年)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哲宗亲政。

“新党”之人相继还朝,“旧党”之人则连遭罢黜,秦观历时七年的贬谪生涯从此开始。

[2]

旧党遭贬

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亲政后,“新党”执政,“旧党”多人遭罢黜。

新党人士章惇、蔡京上台,苏轼、秦观等人一同遭贬。

秦观出杭州通判,道贬处州,任监酒税之职,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

晚年生活

元符二年(1099),秦观年事已高,身处雷州,自做《挽词》。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驾崩,徽宗即位,向太后临朝。

政坛局势变动,迁臣多被召回。

秦观也复命宣德郎,放还横州。

至藤州(今广西藤县),游光华亭,秦观口渴想要喝水,等人送水至,他面含微笑地看着,就此去世。

轶事典故

被贬雷州

北宋哲宗时期,因为新旧党争,秦观被贬杭州通判,旋贬处州酒监税、后又移至郴州、横州编管,不断南迁,元符元年(1098年)秋,贬到海康。

这是秦观贬谪生涯的最后一站。

也就在雷州,秦观走过了他人生最后三年时间。

宋哲宗元符元年初冬(1098年),秦观的恩师苏东坡在海南岛昌化军(今海南儋县中和镇),遇赦北归途经雷州,两人相见,恍如梦寐。

看了秦观的诗,苏东坡感慨万千。

苏东坡走后,秦观的心境也放松了不少,他多次到乡民中体察他们的疾苦,观摩当地的风俗。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驾崩,徽宗即位,向太后临朝。

不久,秦观也奉命北还,死在路上。

[18]

梦中题诗

秦观在雷州海康宫亭庙下,梦见天女拿一幅维摩画像让他写赞,秦观笃信佛教,于是题道:

“竺仪华梦,瘴面囚首。

口虽不言,十分似九。

应笑荫覆大千作狮子吼,不如搏取妙喜似陶家手。

”醒来后,就把这段话记录下来。

宋僧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说,自己在天宁寺,还亲眼从和尚戒禅那里看到这幅字,正是秦观的笔迹。

清潘永因所编《宋稗类钞》也提到真迹在雷州天宁寺。

洞房三难

宋嘉佑年间,著名词人秦少游在拜访苏轼时,被聪明可爱的苏小妹吸引住了。

苏小妹不但精通诗词歌赋,而且联对、针线女红无一不精,只是在“三苏”的光耀下传世之作不多,鲜为人知。

秦少游对苏小妹一见钟情,决意将一生的痴情尽付于小妹,以求佳偶天成。

[19]风和雨顺秋方实,郎情妹意渠自成。

在一个帘卷西风、菊绽东篱的深秋季节,秦少游与苏小妹这一对有情人终于走进了古往今来演绎了无数绝唱的婚姻殿堂——洞房,而他们又在这里继续演绎着承接历史的经典故事。

聪慧机敏、不让须眉的小妹决定在入洞房时和少游一比才智高下。

一来可以与心上人切磋切磋,二来也想看看情郎的窘态。

于是小妹一进洞房便命丫鬟嫣红将门关上,吟出一下联请少游对出上联:

后经考证,苏轼仅有三个姐姐,因此“三难”为坊间编造的美好故事罢了。

人物评价:

苏轼:

“有屈、宋之才。

”;“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宋史·文苑传》

王安石:

“其诗清新妩媚,鲍、谢似之。

”——《宋史》

李清照:

"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

贺苦少重典。

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

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

"——《词论》

金元好问评秦观诗云: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论诗绝句》

陈廷焯:

”大抵北宋之词,周、秦两家,皆极顿挫沈郁之妙。

而少游托兴尤深,美成规模较大,此周、秦之异同也。

”——《白雨斋词话》

王灼:

张子野、秦少游,俊逸精妙。

少游屡困京洛,故疏荡之风不除。

——《碧鸡漫志》卷二[16]

张炎:

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词源》卷下[16]

董士锡:

少游正以平易近人,故用力者终不能到。

——《介存斋论词杂著》引[16]

刘熙载:

少游词有小晏之妍,其幽趣则过之。

秦少游词,得花间、尊前遗韵,却能自出清新。

东坡词雄姿逸气,高轶古人,且称少游为词手。

山谷倾倒于少游《千秋岁》词“落红万点愁如海”之句,至不敢和。

要其他词之妙,似此者岂少哉?

——《艺概》卷四[16]

冯煦:

”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

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

昔张天如论相如之赋云:

“他人之赋,赋才也;长卿,赋心也。

”予于少游之词亦云:

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

虽子瞻之明俊,耆卿之幽秀;犹若有瞠乎后者,况其下耶?

——《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16]

况周颐:

有宋熙、丰间,词学称极盛,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斗山。

黄山谷、秦观、晁无咎,皆长公之客也。

山谷、无咎皆工倚声,体格于长公为近。

惟少游自辟蹊径,卓然名家。

盖其天分高,故能抽秘骋妍于寻常擩染之外,而其所以契合长公者独深。

张文潜赠李德载诗,有云:

“秦文倩丽舒桃李。

”彼所谓文,固指一切文字而言。

若以其词论,直是初日芙蓉,晓风杨柳。

倩丽之桃李,容犹当之有愧色焉。

王晦叔《碧鸡漫志》云:

“黄、晁二家词,皆学坡公,得其七八。

”而于少游独称其“俊逸精妙”,与张子野并论,不言其学坡公,可谓知少游者矣。

——《蕙风词话》卷二[16]

夏敬观:

少游词清丽婉约,辞情相称,诵之回肠荡气,自是词中上品。

比之山谷,诗不及远甚,词则过之。

盖山谷是东坡一派,少游则纯乎词人之词也。

东坡尝讥少游:

“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

”少游学柳,岂用讳言?

稍加以坡,便成为少游词。

学者细玩,当不易吾言也。

——吷庵手校《淮海词跋》[16]

周济:

少游最和婉醇正,稍逊清真者辣耳。

少游意在含蓄,如花初胎,故少重笔。

——《宋四家词选》序论[17]

清代王国维:

“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

”;“词之最工者,实推后主、正中、永叔、少游、美成,而前此温、韦,后此姜、吴,皆不与焉。

”——《人间词话》

王士祯:

“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高邮雨泊》

陈志岁:

“仰德表臣伦,怜材伤党议。

惟公气骨清,采照湖山媚。

”(《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瞻秦观墓》)

4、傅斯年

总述: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初字梦簪,字孟真,山东聊城人。

[1]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

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

傅斯年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

他所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影响深远。

人物轶事:

傅斯年主持的史语所特别重视史料的发掘。

为此,傅斯年曾主持购进清代所藏内阁大库档案,费资不少,但在整理的过程中傅斯年却有一些失望。

一次他在北海静心斋对李济说:

“没有什么重要的发现。

”李济却问:

“什么叫重要发现?

难道说先生希望在这批档案内找出满清没有入关的证据吗?

”傅听了大笑。

1938年,傅斯年担任国民参政员,曾两次上书弹劾行政院长孔祥熙,上层虽不予理睬,但后来还是让他抓住了孔祥熙贪污的劣迹,在国民参政大会上炮轰孔祥熙并最终把孔轰下台。

孔的继任者宋子文也难逃此数。

傅斯年一篇《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朝野震动,宋子文也只好下台——一个国民参政员一下子赶走两任行政院长,历史上也是并不多见的。

自北大毕业后,傅斯年考取了官费留学。

从1919年至1926年,他先后留学英、德。

留学期间,傅斯年一心扑在学习上。

据赵元任夫人杨步伟在《杂忆赵家》中记录。

当时的留学生大都“不务正业”,无所事事就鼓励大家离婚,但这么多留学生中,真正全副精力用来读书、心无旁骛不理会男女的只有陈寅恪和傅斯年,以至于有人把他俩比作“宁国府大门口的一对石狮子”。

在“许多留学生都以求得博士学位为鹄”的世俗风气中,傅斯年连个硕士学位也没拿到。

但是,没有人不佩服他的学问渊博。

傅斯年先生疼爱学生是众所周知的。

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因脑溢血猝死于台湾大学讲台,新闻报道曾广播说“傅斯年先生弃世”,被其学生听成了“傅斯年先生气死”。

于是台湾大学学生聚众要求校方惩办凶手,直到当时台湾国民政府官员出面解释清楚,学生才退去。

由此可见傅斯年先生深受学生喜爱。

已逝傅斯年夫人俞大彩的回忆文章记道:

“他常在中午返家时,偕我到各宿舍探视,并查看学生的伙食。

他一进餐厅,男生必高呼欢迎校长,女生则拥到他身旁。

他去世后,学生们痛哭哀悼,是青年们发乎自然的真情。

台湾大学校史馆张小姐说:

尽管傅校长执掌台大仅仅700余天,可台大人始终将他视为“台大的守护神”,安葬他骨灰的校内植物园被命名为“傅园”。

五四运动

1919年的5月,北京的迎春花已经盛开。

就在这一年的春天,北京爆发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这就是“五四运动”。

  早在1916年,傅斯年就考入北京大学读书。

三年后的1919年,风华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