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32003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docx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docx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基本要素。

小学数学是由许多概念、法则、性质等组成的确定体系。

每一个法则、性质等实际上都是一个判断,而且离不开概念。

可以说,判断是概念与概念的联合。

因此,要使小学生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技能,并且能够实际应用,首先要使他们掌握好所学的数学概念。

在中国编写小学数学课本时十分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

一数学概念的确定

  在小学如何确定或选择应教的数学概念,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根据我们的经验,在选定数学概念时既要考虑到需要,又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一)选择数学概念时应适应各方面的需要。

  1.社会的需要:

主要是指选择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中有广泛应用的数学概念。

绝大部分的数、量和形的概念是具有广泛应用的。

但是社会的需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常常变化的。

因此小学的数学概念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适当有所变化。

例如,1991年我国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后,原来采用的市制计量单位就不再教学了。

  2.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有些数学概念在实际中并不是广泛应用的,但是对于进一步学习是重要的。

例如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等,不仅是学习分数的必要基础,而且是学习代数的重要基础,必须使学生掌握,并把它们作为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

  3.发展的需要:

这里主要是指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身心的需要。

例如,引入简易方程及其解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灵活的解题能力,减少解题的困难程度,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在我国的小学数学中,教学方程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小学生不仅能用方程解两三步的问题,而且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答方法。

这里举一个例子。

  要求五年级的一个实验班的38名学生(年龄—岁)解下面两道题:

  学生能用两种方法解:

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

用每种方法解题的正确率都是%。

下面是两个学生的解法。

  一个中等生的解法:

  一个下等生的解法:

 

  多少米?

  这道题是比较难的,学生没有遇到过。

结果很有趣。

%的学生用方程解,%的学生用算术方法解。

而用方程解的正确率比用算术方法解的高22%。

  下面是两个学生的解法。

  一个优等生用算术方法解:

 

 

  

  

  一个中等生用方程解:

  解:

设买来蓝布x米  

  

(二)选择数学概念时还应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一般地说,数学概念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水平。

在确定教学某一概念的必要性的前提下还应考虑其抽象水平是否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

为此,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不同的措施:

  1.学生容易理解的一些概念,可以采取定义的方式出现。

例如,在四五年级教学四则运算的概念时,可以教给四则运算的定义,使学生深刻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间的关系。

而且使学生能区分在分数范围内运算的意义是否比在整数范围内有了扩展,以便他们能在实际计算中正确地加以应用。

此外,通过概念的定义的教学还可以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发展,并为中学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2.当有些概念以定义的方式出现时,学生不好理解,可以采取描述它们的基本特征的方式出现。

例如,在高年级讲圆的认识时,采取揭示圆的基本特征的方式比较好:

(1)它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2)它有一个中心,从中心到圆上的所有各点的距离都相等。

这样学生既获得了概念的直观的表象,又获得了其基本特征,从而为中学进一步提高概念的抽象水平做较好的准备。

  3.当有些概念不易描述其基本特征时,可以采取举例说明其含义或基本特征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量”这概念时,可以说明长度、重量、时间、面积等都是量。

对“平面”这个概念可以通过某些物体的平展的表面给以直观的说明。

二数学概念的编排

  数学概念的编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各年级对数学概念的选择和出现顺序。

数学概念的合理编排不仅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掌握,而且便于学生掌握运算、解答应用题以及其他内容。

根据教学论和我们的实践经验,数学概念的编排应当符合下述原则:

既适当考虑数学概念的逻辑系统性又适当考虑学生认知的年龄特点。

为了贯彻这一原则,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一)采取圆周排列:

这一点不仅反映人类的认知过程,而且

  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如众所周知的,自然数的认识范围要逐渐地扩大,“分数”概念的意义也要逐步的予以完善。

  

(二)注意概念之间的关系:

例如,小数的初步认识宜于放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后,以便于学生理解小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的特殊形式。

把比的认识放在分数除法之后教学,会有助于学生理解比和分数的联系。

  (三)概念的抽象水平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例如,在低年级教学减法的含义,是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理解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是多少。

而在高年级教学时,宜于通过实际例子给出减法的定义。

在低年级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只要说明其边和角的特征而不教平行线的认识。

但在高年级就宜于先介绍平行线,再给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四)注意数学概念与其他学科的配合:

数学作为一个工具与其他学科有较多的联系。

有些数学概念,如计量单位、比例尺等在学习语文和常识中常用到,在学生能够接受的情况下可以提早教学。

三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小学生的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特别是一些较难的数学概念,教学时需要一个深入细致的工作的长过程。

根据数学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特点,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所学概念的本质特征。

例如,在低年级教学“乘法”这个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摆几组圆形,每组的圆形同样多,并让学生先用加法再用乘法计算圆形的总数。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出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算法。

教学长方形时,先引导学生测量它的边和角,然后抽象、概括出长方形的特征。

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所学的概念并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

  

(二)注意正确地理解所学的概念。

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对某一概念的理解常常显示出不同的水平,尽管他们都参加同样的活动如操作、比较、抽象和概括等。

有些学生甚至可能完全没有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

这就需要检查所有的学生是否理解所学的概念。

检查的方法是多样的,其中之一是把概念具体化。

例如,给出一个乘法算式,如3×4,让学生摆出圆形来说明它表示每组有几个圆形,有几组。

另一种方法是给出所学概念的几个变式,让学生来识别。

例如,下图中有几个长方形摆放的方向不同,让学生把长方形挑选出来。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举实例说明某一概念的意义,如举例说明分数、正比例的意义。

  (三)掌握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比较所学的概念并弄清它们的区别,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些概念,并消除彼此间的混淆。

例如,应使学生能够区分质数与互质数,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正比例和反比例等。

在教过有联系的概念之后,可以让学生把它们系统地加以整理,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可以通过下图加以系统整理,以说明它们的关系。

  通过概念的系统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对这些概念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四)重视概念的应用。

学习概念的应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

  深理解所学的概念,把数学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并且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例如,学过长方体以后,可以让学生找出周围环境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过质数概念以后可以让学生找出能整除60的质数。

  我们的实验表明,由于采取了上述的措施,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的正确率有较明显的提高。

下面是1989年进行的一次测验中有关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测试结果。

  注:

1.两个实验班都是五年级,年龄是11—12岁。

一个对照班是五年制五年级,另一个是六年制六年级。

  年用同一测验测试全国约200个实验班,也得到较好的结果。

  上面的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成绩,在认数、几何图形,特别是在学习倒数、比例和扇形方面都优于对照班的学生。

最后一项测试结果还表明,实验班学生在发展空间观念和作图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班学生。

四结论

  在小学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概念的认知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小学如何确定教学的数学概念是一个重要的复杂的问题。

在选定概念时,既要很好地考虑需要,又要很好地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合理地安排数学概念对于学生掌握他们有很大帮助。

在编排概念时,既要充分考虑所教概念的逻辑系统性,又要照顾到不同年龄的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学的策略对于形成学生的[1] [2] 下一页

数学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概念时教师应当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并且注意使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意义,掌握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在实际中应用所学的概念。

  (本文是1992年向第七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提交的论文,曾在大会第一研讨组上宣读。

)上一页  [1]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