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前串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30343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4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前串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前串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前串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前串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前串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前串讲.docx

《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前串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前串讲.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前串讲.docx

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前串讲

总论

一、教育心理学的评价目标和内容

(一)评价目标

1、识记基本知识(单选、填空)

包括:

事实、概念、理论、规律

2、理解基本理论、规律(选择、简答)

3、应用基本理论分析现象和问题(选择、简答)

4、综合运用基本规律,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主观题)

5、评价某一理论方案的有效性,优缺点(主观题)

(二)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1、按价值分(知识的重要性)

(1)核心知识(核心概念、理论)(主观题)

(2)重点知识(重要议题)(主观题)

(3)一般知识(客观题)

2、按范围分

(1)局部知识

(2)综合性知识

(3)应用性知识

3、按性质分

即知识是否有明确清晰的界定

(1)硬性知识(客观题)

(2)软性知识(论述题)

二、复习策略

(一)初级学习——入门性学习阶段

(二)中级学习——综合阶段

(三)高级学习——做题

三、题型

(一)选择题(30%)

(二)填空题(10%)

(三)简答题(30%)

(四)论述题(30%)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二、个体心理与行为

◆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行为和心理密切相关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

◆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人的梦境是在无意识状态下产生。

◆意识、无意识都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四、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一)产生的哲学背景

Ø唯理论

法、笛卡儿(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来源)

Ø经验论

英、洛克

(一切知识和观念是后天中获得。

外部经验交感觉,源泉是客观物质世界)

(二)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

1879年德国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创建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构造主义:

冯特(奠基人)

铁欣纳(代表人)

◆机能主义:

詹姆士、杜威

◆行为主义:

华生、斯金纳

◆格式塔心理学:

韦特海默、考夫卡

◆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研究异常心理、行为,研究无意识现象

五、心理学的主要发展趋势

认知心理学

1967,美,奈塞尔,发表《认知心理学》,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

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罗杰斯,整体分析方法

第二章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

一、教育过程是教育和培养人才的过程

二、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

①明确教学目标②任务分析

③确定学生原有水平④设计教学课程

⑤实施教学⑥教学评价

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产物。

(2)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得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反映了教育心理学对象的特殊性。

四、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改造期(1949-1956)

对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测验技术进行了研究、认识和清理批判。

(2)繁荣期(1956-1966)

(3)破坏期(1966-1976)

(4)新生期(1976以后)

五、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

(1)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

(3)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大学生

(4)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和应用适应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心理依据

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

教学、科研、直接服务社会

六、高等教育心理学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

(2)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七、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4)教育性原则

符合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原则

八、研究的具体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自变量(实验变量):

研究者操纵变化的变量

核心:

实验设计

遵循的原则(随机化、局部控制)

(3)调查法

(4)个案法

第三章学习心理概述

一、教师的社会角色

1、角色及教师角色

角色(社会角色),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的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

Ø教师扮演的角色

(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这者

教师职业的中心角色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

教师的特殊功能是传授知识

(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

(3)榜样和模范公民

(4)学生灵魂的塑造者

(5)教育科学研究人员

Ø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

(1)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领导方式:

强硬专制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

(2)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典型教学风格:

学生中心、教师中心

(3)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4)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

Ø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

(1)形成过程

①角色认知阶段

②角色认同阶段

③角色信念阶段

形成教师职业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2)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

①正确认识教师职业

②树立学习榜样

③积极参与教育实践

二、教师的能力素养(大学老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包括:

1、教学效能感

2、教学反思

3、教学监控能力

4、教育机智

(一)教学效能感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来源于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

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

Ø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

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

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

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Ø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

外部因素(客观因素):

社会风气、为教师发展所提供的条件、人际关系

教师自身因素(主观因素):

价值观、自我概念

(二)教学反思

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Ø教学反思的过程

(1)具体经验

(2)观察分析(最集中体现反思的阶段)

(3)抽象的重新概括

(4)积极的验证

Ø教学反思的成分

(1)认知成分

(2)批判成分

(3)教师的陈述

Ø教学反思的方法

(1)反思日记

(2)详细描述

(3)实际讨论

(4)行动研究

(三)教学监控能力

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的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Ø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

(1)计划性与准备性

(2)课堂教学的组织性

(3)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

(4)沟通性

(5)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

(6)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

(7)职业发展性

Ø教学监控能力的特征

(1)能动性

(2)普遍性

(3)有效性

Ø教学监控能力的影响与作用

在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后,教学监控能力已成为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监控能力的外化形式,教学行为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教学监控能力以教学行为为中介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Ø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趋势

(1)从他控到自控

(2)从不自觉经自觉达到自动化

(3)敏感性组建增强

(4)迁移性逐渐性提高

迁移性的增强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真正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Ø教学监控能力的提高及技术

(1)角色改变技术

目的让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其参加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自觉地实现角色的改变

(2)教学反馈技术

(3)现场指导技术

(四)教育机智

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Ø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

(1)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

(2)意志的自治性和果断性

(3)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

Ø教育机制表现的方式

(1)善于因势利导

(2)善于随机应变

(3)善于对症下药

(4)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三、教师威信与师爱

1、教师威信

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是有效影响学生的重要条件

Ø教师威信的形成

(1)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

(2)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

(3)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

(4)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影响威信的树立

(5)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

Ø教师威信的维护与提高

(1)要有坦荡的胸怀,事实求是的态度

(2)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

(3)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

(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2、师爱

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教育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

Ø师爱的特征

(1)职业对象性

(2)原则性

(3)广博性

Ø师爱的心理功能

(1)激励功能

(2)感化功能

(3)调节功能

(4)榜样功能

Ø师爱的表现形式

(1)关怀和爱护学生

(2)尊重和信任学生

(3)同情和理解学生

(4)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

第四章学习心理概述

一、学习的心理实质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学习是一个介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

(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注意:

只有通过反复练习、训练,使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才能称为学习。

(一)学习的一般分类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①信号学习

②刺激——反应学习

③连锁学习

④言语联结学习

⑤辨别学习

⑥概念学习

⑦规则学习

⑧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①智慧技能

②认知策略

③言语信息

④动作技能

⑤态度

3、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学生的学习分为

①知识的学习——发展的是学生的能力

②技能的学习——发展的是体力

③行为规范的学习——态度和品德

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发展学生的能力,就可以使学生学会做事;

通过行为规范的学习而培养学生的品德,使学生学会做人

二、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

①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

②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

③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法上的特点

①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

②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

③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三、高等教育的联结学习理论基础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巴甫洛夫最早提出经典条件反射

食物诱发狗分泌唾液,食物叫无条件刺激

铃声叫中性刺激

Ø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律与消退律

(2)刺激泛化与分化律

泛化——相似刺激作出反应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分化——找不同点,对差异反应

(3)高级条件作用律

四、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

应答行为和操作行为

(2)正强化

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强化物事刺激物,呈现或撤出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用奖励对行为进行积极正强化

强化物出现的时间:

继行为之后出现并与行为相倚

(3)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逃避条件作用:

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出现时,作出某种反应,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

回避条件作用:

当预示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作出某种反应,避免厌恶刺激的出现。

(4)消退

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5)惩罚

五、认知学习论基础

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1)认知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

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的过程:

学习一门学科包含着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

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评价

(2)结构教学观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①动机原则

②结构原则

③程序原则

④强化原则

2、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学习的进行方式学习分为:

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分为:

机械学习、意义学习                   

(1)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实质:

意义学习就是讲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条件:

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

(2)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

实质:

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的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先行组织者:

就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3、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一般了解)

(1)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信息流、控制结构

(2)学习阶段

①动机阶段

②领会阶段

③习得阶段

④保持阶段

⑤回忆阶段

⑥概括阶段

⑦作业阶段

⑧反馈阶段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1)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

(2)基本观点

知识观

知识只是一种解释和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学习观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生观       

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

第五章学习动机及其培养

一、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

动机的功能:

激活、指向、强化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是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Ø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校情境中的学习驱力包括:

认知内驱力——青年期

自我提高内驱力——外部动机、青年期 

附属内驱力——儿童早期最为突出

(2)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

Ø学习动机的种类

(1)高尚的、正确的动机与低级的、粗无的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近:

与学习活动直接关联,对学习内容感兴趣

远:

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系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内:

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求知欲、兴趣)

Ø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

大学生的四类学习动机:

报答性和附属性学习动机、自我实现和自我提高、谋求职业和保证生活的学习动机、事业成就的学习动机

大学生主导学习动机:

求知探索(最主要)、友情交往、成就建树、自尊自主

(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

直接性动机 年级升高 减弱

间接性动机 年级升高 增强

(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

(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Ø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二、学习动机理论观点

1、强化动机理论

由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

2、成就动机理论

个体的成就动机:

(1)力求成功的动机   

 成功概率50%任务

(2)避免失败的动机

避免失败者选择非常容易或者非常困难的任务

3、成败归因理论

维纳将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1)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

(2)稳定性归因与非稳定性归因‘

(3)可控制归因与不可控制归因

成就归因的模式P75表5-2

4、自我实现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 人的需要有五种

5、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

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强化

(1)直接强化

(2)替代强化(榜样作用、杀鸡给猴看)

(3)自我强化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三、学习需要的形成与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效果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有效进行学习的前提,学习动机的巩固和发展又依赖于学习效果。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新的学习需要培养途径:

直接发生途径、间接转化途径

四、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的激发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1)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之间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

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

(1)任务较容易,最佳动机激起水平较高

(2)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

(3)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激起水平越低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

(1)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

(2)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六章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一、学习迁移

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Ø学习迁移的分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性质分)

(2)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层次分)

(3)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先后分)

(4)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内容分)

Ø学习迁移的作用

(1)学习迁移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

(2)学习迁移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从而更好地调节人的行为,并能动的作用于客观世界。

(3)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

二、学习迁移的理论观点

1、形式训练说

心理学基础:

官能心理学

难记的古典语言(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难题,是训练官能的最好材料

2、相同要素说(桑代克)

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具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

3、经验泛化说

前期学习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者全部运用与前后两种学习活动中

4、关系转换说

强调个体的作用,人为只有学习者发现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产生迁移。

5、认知结构说(奥苏贝尔)

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内的知识结构。

(1)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实质性的内容特征

(2)学生个人的知识的组织特征

(3)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性

原有认知结构越巩固,越有助于促进新的学习。

原有知识巩固,产生积极地作用(正迁移),反之出现干扰(负迁移)

6、经验整合说

学习迁移的过程是经验的整合过程,

经验整合的实质要构建一种一体化、网络化的心理结构

三、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

1、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

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学习迁移是对已有经验的具体化与新课题类化过程,或新旧经验的协调与整合过程。

3、认知技能与策略

4、定势作用

定势即心向,指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

对迁移既有积极作用,又有阻碍作用。

四、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

1、合理确立教学目标

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5、教授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不只是要让学生掌握一门学科或几门学科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学习的方法。

第七章认知发展与知识的领会

一、认知及大学生认知的发展

1、感知及大学生的观察

感知是感觉与知觉的总称,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最基本的认知形式。

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与特征;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识、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过程,也称“思维的知觉”,它包含有理解、思考的成分,是有意知觉的高级形式。

Ø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1)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知觉的理解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3)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

(4)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

2、思维及大学生的思维

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的品质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方面

Ø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

(1)言语前思维阶段

(2)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思维结构简单,动作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终点。

(3)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4)形式逻辑思维阶段

(5)辩证逻辑思维阶段

是大学生的典型思维

Ø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二、教材直观与知识的感知

教材直观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直观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直观分为:

(1)实物直观

演示实验、观察给种事物、到工厂实地考察

(2)模像直观

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教学电影电视

(3)言语直观

Ø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

(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强度律

差异律

活动律

组合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前教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的过程

三、教材概括与知识的理解

教材的概括是加工改造感性知识以形成发展理性知识的过程,即理解知识的过程

Ø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类型

(1)感性概括

既直觉概括,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

(2)理性概括

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

Ø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一般过程

(1)分析与综合

(2)比较

(3)抽象与概括

人们运用存贮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

Ø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

变式是运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突出本质特征

(3)科学的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第八章记忆发展与知识的巩固

一、记忆及大学生记忆的发展

1.记忆的实质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等方式,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记忆的类型

(1)形象记忆、情境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①形象记忆:

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②情景记忆:

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空关系中的某个事件的记忆

③语义记忆:

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④情绪记忆:

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⑤运动记忆:

以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2)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

也称“感觉记忆”,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端的时间内保存下来,保存时间为0.25-2秒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保持时间5秒到2分钟,容量有限,7±2个组块

长时记忆:

保存时间一分钟以上

任何信息都必须经过瞬时记忆、短时记忆才可以进入长时记忆

Ø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2)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3)掌握各种有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