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技术规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2523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3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技术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技术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技术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技术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技术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技术规范.docx

《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技术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技术规范.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技术规范.docx

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技术规范

ICS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

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技术规范

TechnicalCodefortheEngineeringofDistributedGenerationPVSystem

(征求意见稿)

××××-××-××发布

××××-××-××实施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术语和定义、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维护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接入,装机容量不大于20MW,安装于新建或既有建筑,以及各类构筑物上的光伏系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518连续热镀锌钢板及钢带

GB/T3787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

GB/T6451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

GB/T10228干式电力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

GB/T12325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

GB/T12326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

GB/T14285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GB/T14549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

GB/T15543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衡

GB/T16895.32建筑物电气装置第7-712部分:

特殊装置或场所的要求太阳能光伏(PV)电源供电系统

GB/T19064家用太阳能光伏电源系统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

GB20052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

GB/T21086建筑幕墙

GB24790电力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T29321光伏发电无功补偿技术

GB/T33342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接口技术规范

GB/T33599光伏发电站并网运行控制规范

GB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17钢结构设计规范

GB5005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14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5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

GB5016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69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91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GB50205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7屋面工程质量验收标准

GB5021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GB50224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27并联电容器装置设计规范

GB5030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411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693坡屋面工程技术规范

GB50794光伏发电站施工规范

GB/T50796光伏发电工程验收规范

GB50797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

GB50896压型金属板工程应用技术规范

GB/T51368建筑光伏系统应用技术标准

DL/T448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

DL/T620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

DL/T621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

DL5027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

DL/T5044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DL/T5137电测量及电能计量装置设计技术规程

DL/T5222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定

JG/T492建筑用光伏构件通用技术要求

JG/T535建筑用柔性薄膜光伏组件

JGJ102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

JGJ/T139玻璃幕墙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JGJ203民用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应用技术规范

JG/T490太阳能光伏系统支架通用技术要求

JG/T516建筑装饰用彩钢板

NB/T32004光伏并网逆变器技术规范

NB/T42073光伏发电系统用电缆

NB/T42142光伏并网微型逆变器技术规范

DB11/T1401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数据采集及传输系统技术条件

DB11/T1402太阳能光伏在线监测系统接入规范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distributedphotovoltaic(PV)system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由太阳能光伏组件、交直流汇流设备、并网逆变器、变配电设备、计量计费和检测系统等组成,安装于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和各类构筑物上的光伏发电系统。

一般在用户所在场地或附近建设运行,以用户自发自用为主,多余电量可向电网输送。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按照并网类型分为离网光伏系统和并网光伏系统。

3.2 

光伏组件photovoltaic(PV)module

具有封装及内部联结的,能单独提供直流电输出的,最小不可分割的太阳电池组合装置。

3.3 

安装型光伏组件building-attachedphotovoltaic(PV)module

工厂生产的标准光伏组件。

3.4 

构件型光伏组件elementalphotovoltaic(PV)module

工厂模块化预制的,并具备光伏发电功能的建筑构件。

3.5 

建材型光伏构件photovoltaic(PV)moduleasbuildingcomponents

集成封装光伏发电芯片,具有光伏发电功能的建材构件。

3.6 

屋面光伏组件Photovoltaicmodulesontheroof

是安装型光伏组件、构件型光伏组件和建材型光伏组件的统称,其安装在屋面构成分布式屋面光伏系统的组成部分。

3.7 

光伏发电瓦photovoltaic(PV)tile

具有光伏发电功能的瓦片。

3.8 

柔性光伏组件flexiblephotovoltaic(PV)module

采用柔性材料封装,可以一定程度弯曲而保持组件各项性能不被破坏的轻型光伏组件。

3.9 

光伏组串photovoltaic(PV)modulesstring

在光伏发电系统中,将若干个光伏组件串联后,形成具有一定直流电输出的电路单元。

3.10 

光伏方阵photovoltaic(PV)array

将光伏组件在电气上按一定方式连接在一起,并按一定规律进行排布安装的光伏组件串组合。

3.11 

安装容量capacityofinstallation

光伏系统中安装的光伏组件的标称功率之和,计量单位是峰瓦(Wp)。

3.12 

额定容量ratedcapacity

光伏系统中安装的逆变器的额定有功功率之和,计量单位是千瓦(kW)。

3.13 

蓄电池Secondarybattery

能将所获得的电能以化学能的形式贮存并将化学能转为电能的一种电化学装置。

3.14 

隔离式防雷与接地保护系统Isolatedlightningprotectionandgroundingprotectionsystem

为避免雷电入侵所采用的一种包含电源隔抑制器、接地隔离抑制器、泄放单元和接地体的防护系统,其本质是通过隔离抑制器,降低进入电力及电子信息系统设备的雷电冲击(能量)强度,同时通过泄放单元和接地体将雷电能量对地泄放,达到保护设备和网络的效果,其中泄放单元(泛指非线性装置)包括但不局限于电涌保护器。

3.15 

隔离式电源保护装置isolatedpowersupplyprotectiondevice

指一种由电源隔离抑制器与两级泄放单元(或N级泄放)组成的组合式雷电保护装置,利用电源隔离抑制器与在其前后安装的泄放单元进行协同工作,使沿供电回路入侵的雷电脉冲绝大部分沿第一级泄放单元泄放下地,确保进入被保护的设备雷电脉冲能量(包括雷电流和雷电压)最小化。

3.16 

隔离式分组接地装置isolatedgroupearthingdevice

指一种由接地隔离抑制器与多种功能接地汇流排组成的组合式分组接地装置,接地装置中通过功能分组的保护形式(在联合接地排的防雷接地与保护接地和工作接地上串入接地隔离抑制器,降低了入地雷电电涌对接地的设备地电位高压反击;与电源型隔离防雷保护装置一起使用,构成了也可降低沿电源供电回路入侵的闪电雷电脉冲在被保护设备上的对地压降。

3.17 

防雷配电装置lightningprotectionpowerdistributiondevice

指包含有防雷保护装置的供电分配和控制电力的低压成套开关设备装置,是一种能减少和防止雷电流产生的非法入侵与系统危害的配电装置。

4 总则

4.1 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应进行勘察与可行性评估,并根据规划设计进行发电量预估。

4.2 分布式光伏系统设计与选型应综合考虑辐照条件、建筑条件、并网条件、雷电环境及有关安全防护条件、安装和运输条件等因素,与建筑及周边环境相协调,并应满足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环保、美观,便于清洗和维护的要求。

4.3 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应纳入建筑工程管理,统一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与建筑工程同时投入使用,建筑设计应根据光伏组件的类型、安装位置和安装方式,为光伏组件的安装、使用、维护和保养提供必要的承载条件和空间。

4.4 分布式光伏系统应优先选用通过认证且环保低碳、节能高效的材料和设备。

4.5 当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采用1500V系统设计时,所用组件及主要电气设备应通过1500V认证。

4.6 当装机容量大于6MW时,应设置远程智能监控系统。

5 设计要求

5.1 一般要求

分布式光伏系统设计在满足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同时,应优先采用国家鼓励的低碳环保、绿色节能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在既有建筑物上增设光伏系统,必须进行建筑物结构和电气的安全复核,并应满足建筑结构及电气安全性要求。

分布式光伏系统消防设置应满足GB50140和DL5027的要求。

在既有建筑物上增设光伏发电系统,不得影响消防疏散通道和消防设施的使用。

为避免光伏方阵可能引起的光污染,宜选用反射比不大于0.3的光伏组件。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不应降低相邻建筑物的日照标准。

对于采用双面发电光伏组件的光伏系统,可结合光伏方阵布置方案,设置光伏组件背面的总辐射观测项目。

分布式光伏系统的过电压保护应选用低残压、低残流的防雷技术或产品,接地系统应优先选用隔离式分组接地防护技术。

5.2 系统设计

一般规定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中光伏方阵与逆变器之间的容量配比应综合考虑光伏方阵的安装类型、场地条件、太阳能资源、光伏方阵至逆变器的各项损耗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分布式光伏系统不应作为消防应急电源。

屋顶分布式光伏系统宜配套设计组件清洗供水系统。

分布式光伏系统的单个支架或单个组件不应跨越建筑变形缝和防火分区。

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高度大于2.5米,且人流密集场所安装的光伏系统应设置防止光伏组件坠落的安全防护措施。

建材型光伏构件系统方案设计应充分考虑构件的散热要求,系统宜优先采用开放式通风系统。

当采用封闭式构造系统时,应合理设置空腔间距,必要时将接线盒设置在空腔外部。

支架和支撑系统

分布式光伏系统支架和支撑系统材料选型应符合下列要求:

a)光伏支架和支撑系统应结合工程实际选用材料,材质的选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JG/T490的规定;

b)异质金属接触、紧固时,宜采取防止电化学腐蚀的隔离措施。

c)光伏支架和支撑系统的防雷接地应符合GB50057的规定。

分布式光伏系统支架和支撑系统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d)支撑结构系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应符合GB50429和GB50017的要求;

e)集成式建筑光伏系统荷载取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009的要求;

f)对有地震要求的安装于构筑物上的光伏系统,还应根据GB50191的要求进行抗震设计。

光伏幕墙结构设计应符合现行业标准JGJ102和JGJ203的要求。

柔性光伏组件的支撑系统应满足下列要求:

g)组件支撑板件宜采用彩钢板、热镀锌钢板、镀铝锌钢板,材质的选用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JG/T516、GB/T2518的规定;

h)组件支撑板件的板型设计与施工应符合现行标准GB50896的相关规定。

光伏方阵

光伏方阵安装方式分为固定式、倾角可调式、和跟踪式三种,应根据太阳辐射资源、气候条件、使用环境、安装容量、安装场地面积,负荷特性和运行管理方式等,经技术经济比较后进行选择。

光伏方阵采用固定式布置时,最佳倾角应结合项目当地多年月平均辐照度、直射分量辐照度、散射分量辐照度、风速、雨水、积雪等气候条件进行设计,并宜符合下列要求:

i)光伏瓦屋面倾角不宜小于20%;

j)采用柔性光伏组件的屋面倾角不宜小于5%;

k)光伏采光顶屋面倾角不宜小于5%;

l)倾角大于60%时,应采取加强固定措施。

分布式光伏系统中,接入同一光伏组串的各光伏组件的电性能参数宜保持一致,接入同一最大功率跟踪回路的光伏组串的电压、组件朝向、安装倾角宜保持一致。

光伏组串的最大工作电压变化范围应在逆变器的最大功率追踪范围内。

光伏方阵设计应便于光伏组件表面的清洗,必要时应设置维修、人工清洗的设施与通道。

屋面光伏系统方阵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m)应结合屋面的设备和设施统一合理布置;

n)光伏组件及方阵布置应满足屋面的建筑防火要求;

o)光伏方阵的构造及安装应符合通风散热要求。

屋面光伏系统的防水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p)不应影响屋面雨水排放;

q)光伏组件基座与结构层相连时,防水层应铺设到支座和金属埋件的上部,并应在地脚螺栓周围作密封处理;

r)在屋面防水层上安装光伏组件时,其支架基座下部应增设附加防水层;

s)光伏系统的引线穿过屋面、阳台、墙体等处应预埋防水套管,并作防水密封处理,穿墙管线不宜设在结构柱处。

平屋面上设置光伏组件应满足以下要求:

t)采用安装型光伏组件时最佳倾角宜选择30°~35°;

u)光伏组件可采用固定式或可调节式安装支架;

v)光伏组件的周围屋面、检修通道、屋面的出入口和光伏方阵之间的人行通道上部应敷设保护层。

坡屋面上设置光伏组件应满足以下要求:

w)光伏组件、构件宜采用顺坡镶嵌、钩挂或顺坡架空等安装方式;

x)坡屋面上安装光伏组件时,宜采用建材型光伏构件,减少二次施工;

y)建材型光伏构件与周围屋面材料连接部位应通过合理的构造措施满足屋面整体的保温、防水等围护结构功能要求。

阳台或平台上设置光伏组件应满足以下要求:

zz)安装在阳台或平台栏板上的光伏组件宜有适当的倾角;

aa)安装在阳台或平台栏板上的光伏组件支架应与栏板主体结构上的预埋件可靠连接;

bb)阳台或平台栏板安装光伏组件时,应采取保护人身安全的防护措施;

墙面上安装光伏组件应满足以下要求:

cc)安装在墙面的光伏组件支撑结构系统应与墙面结构可靠连接;

dd)光伏组件与墙面的连接不应影响墙体的保温构造和节能效果;

ee)对安装在墙面上提供遮阳功能的光伏构件,应满足室内遮阳系数的要求。

光伏幕墙方阵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ff)应选用建材型发构件;

gg)光伏构件尺寸应与幕墙分格尺寸相协调,光伏构件表面颜色、质感应与幕墙协调统一;

hh)光伏幕墙不应降低整体建筑幕墙的抗风压性能、水密性能、气密性能、平面内变形性能、空气隔声性能、耐撞击性能等要求;

ii)光伏幕墙系统不应降低墙体和整体围护结构的保温节能效果;

jj)光伏幕墙设计应满足组件的散热要求;

kk)应考虑设置维修、清洗的设施与通道;

ll)光伏发电幕墙支撑结构体系设计应满足电气布线的安全、和维护要求,对室内可见位置如采光

顶、透光幕墙、发电窗等,还应考虑隐藏线缆和接线盒,满足美观和安全的要求;

mm)光伏发电幕墙的热工性能应满足建筑节能的要求;

nn)光伏幕墙的结构安全和防火性能应满足《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的要求;

oo)由建材型光伏构件构成的雨篷、檐口和采光顶,应满足建筑相应部位的刚度、强度、排水功能及防止空中坠物的安全性要求。

5.3 电气设计

组件

分布式光伏系统用组件应满足JG/T492和JG/T535的要求。

电缆

分布式光伏系统用电缆的选择与敷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217的规定,电缆截面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选择确定。

当采用1500V电压系统时,电缆的绝缘性、护套厚度,椭圆度,绝缘电阻,热延伸,耐盐雾、烟雾、成束燃烧试验的差异,应通过1500V电缆相关测试要求。

光伏组件与组串汇流箱、光伏组件与组串逆变器之间的电缆宜采用单芯电缆,电缆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NB/T42073的规定。

集中敷设于沟道、槽盒中的电缆宜选用C类阻燃电缆,进入建筑内部的电缆应不低于原有建筑对电缆防火等级的要求。

光伏组件之间及组件与汇流箱之间的电缆应有固定措施和防晒措施。

当控制电缆或通讯电缆与电力电缆敷设在同意电缆沟内时,宜采用防火槽盒或防火隔板进行分隔。

电缆及穿线管在穿越防火分区、楼板、墙体的洞口等处应采取防火封堵。

汇流箱

光伏汇流箱应具有下列保护功能:

pp)应设置隔离式电源保护装置、隔离式分组接地装置及有关防雷保护装置;

qq)汇流箱的输人回路宜具有防逆流及过流保护;对于多级汇流光伏发电系统,如果前级已有防逆流保护,则后级可不做防逆流保护;

rr)汇流箱的输出回路应具有隔离保护措施;

ss)宜设置雷击信息、接地信息、环境信息等的监测装置;

tt)汇流箱检测装置应满足电磁兼容性要求;

uu)光伏汇流箱应具有低残压、低残流的雷电防护能力,宜采用对接电阻值不限制,且防护性能好的隔离式防雷接地的汇流装置,汇流箱的输出回路应具有隔离保护措施。

逆变器

分布式光伏系统所选用并网逆变器技术要求应满足NB/T32004的规定,其中微型逆变器技术要求应满足NB/T42142的规定。

并网光伏系统逆变器的总额定容量应根据光伏系统装机容量确定,独立光伏系统逆变器的总额定容量应根据交流侧负荷最大功率及负荷性质确定。

并网逆变器的数量应实际安装条件,根据光伏系统装机容量与单台并网逆变器额定容量,并结合逆变器允许接入的电流、电压值来确定,超配系数不宜大于1.7。

逆变器最大支流输入功率应符合下式规定:

                                

(1)

式中:

——逆变器最大直流输入功率;

——CIGS组件标称功率;

——超配系数。

薄膜组件方阵采用负极接地时,应采用带隔离变压器的隔离型逆变器。

隔离变压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vv)应满足逆变器输出额定功率和接入电压等级的要求;

ww)隔离变压器的容量应与逆变器输出额定功率相匹配,且不宜小于逆变器输出额定功率;

xx)变压器电网侧接线组别及接地方式应与接入电网相匹配。

yy)宜选用低损耗、低谐波的隔离变压器。

逆变器的通风及空气调节应符合下列要求:

zzz)室外放置逆变器宜背阴放置或增加遮阴措施;

aaa)逆变器的环境温度应控制在设备允许范围内;

bbb)逆变器室应有通风设施,确保逆变器产生的废热能排离设备;

ccc)出风口的朝向根据当地主导风向确定;

ddd)进出风口应有防尘,防雨,防植物飞絮等措施。

蓄电池与充放电控制设备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可根据需求选配储能装置,储能装置容量应根据系统参数与用户需求确定,并应满足向负载提供持续、稳定电力的要求。

分布式光伏系统储能电池组容量应根据负载功率、额定电压、工作电流、日平均用电时数、连续阴雨天数、储能电池的类型及其电特性等参数确定。

储能电池的总容量可按下式计算:

                                

(2)

式中:

CC——储能电池总容量(kWh);

D——最长无日照期间用电时数(h);

F——储能电池放电效率的修正系数,通常为1.05;

P0——负载功率(kW);

U——储能电池的放电深度,通常为0.5~0.8;

Ka——综合效率系数,包括储能电池的放电效率,控制器、逆变器以及交流回路的效率,通常为0.7~0.8。

储能电池宜根据储能效率、循环寿命、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响应时间、环境适应能力、技术条件和价格等因素选择,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应产品标准的规定。

b)宜选用循环寿命长、充放电效率高、自放电小等性能优越的储能电池。

c)宜选用大容量单体储能电池,减少并联数;储能电池串并联使用时,应由同型号、同容量、同制造厂的产品组成,并应具有一致性。

d)储能系统应具有电池管理系统。

采用在线检测装置进行智能化实时检测,应具有在线识别电池组落后单体、判断储能电池整体性能、充放电管理等功能,宜具有人机界面和通信接口。

e)充电控制器应具有短路保护、过负荷保护、过充(放)保护、欠(过)压保护、反向放电保护、极性反接保护及防雷保护等功能,必要时应具备温度补偿、数据采集和通信功能。

f)

g)充放电控制器应满足电磁兼容性要求。

5.4 接入设计

一般规定

分布式光伏系统接入电网的设计方案与电压等级应根据系统的容量及电网的具体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分布式光伏系统向当地交流负载提供电能和向电网发送的电能质量应符合公用电网的电能质量要求。

分布式光伏系统应具备与电力调度部门之间进行数据通信的能力,并网双方的通信系统应符合电网安全经济运行对电力通信的要求。

分布式光伏系统接入公用电网应进行发电系统的继电保护、通信和电能计量装置等接入方案论证。

分布式光伏系统接入电网时,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T33599GB/T33342,要求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eee)光伏系统在供电负荷与并网逆变器之间和公共电网与负荷之间应设置隔离装置,隔离装置应具有明显断开点指示及同时切断中性线功能;

fff)光伏系统在并网处设置的并网专用低压开关箱(柜)应设置手动隔离开关和自动断路器,断路器应采用可视断点的机械开关,不应采用电子式开关。

光伏系统在并网点应设置并网专用开关箱(柜),并应设置专用标示和“警告”、“双电源”提示性文字和符号。

并网光伏系统应在并网点设置专用的计量装置,并应符合现行标准DL/T5137和DL/T448的相关规定。

变压器

分布式光伏系统升压主变压器的选择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DL/T5222的规定,参数宜按现行国家标准GB/T6451,GB/T10228,GB20052或GB24790的规定进行选择。

分布式光伏系统升压主变压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ggg)应优先选用自冷式、低损耗电力变压器;

hhh)当无励磁调压电力变压器不能满足电力系统调压要求时,应采用有载调压电力变压器;

iii)主变压器容量可按光伏系统的最大连续输出容量进行选取,且宜选用标准容量。

电气主接线

分布式光伏系统发电母线电压应根据接入电网的要求和系统的安装容量,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分布式光伏系统母线上的电压互感器和避雷器应合用一组隔离开关,并组装在一个柜内。

分布式光伏系统内l0kV系统中性点可采用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或小电阻接地方式。

就地升压变压器的低压侧中性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