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2500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docx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教材分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docx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简析本单元选编了四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西门豹》《古诗两首》,一篇批读课文《七颗钻石》,一篇略读课文《猪八戒吃西瓜》)和一个“积累与运用”。

走进本单元的课文,你一定会佩服西门豹将计就计破除迷信的过人才智。

读了《古诗两首》,你会体会到“相见时难别亦难”,知己朋友离别依依的情感。

当你把爱无私奉献的时候,《七颗钻石》中的小姑娘会轻轻地告诉你“人生因爱别人而美丽”。

《猪八戒吃西瓜》又会带你进入有趣的神话世界,幽默诙谐的人物形象,让你笑过之后,回味无穷。

单元目标1.引导学生逐步独立认识并学会本单元的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3.搜集名人名言、好词佳句,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

4.初步了解想象、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并试着在阅读和写作中加以运用。

5.激发学生阅读、写作的愿望,提高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

重点难点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2.初步了解想象、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并试着在阅读和写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方法自学指导法、情景教学法、自读感悟法等。

教学准备幻灯片、柔美的音乐、课件、字词卡片等。

单元课时10课时

 

21.西门豹

教材简析

《西门豹》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兴修水利、造福于民的故事。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磕头求饶”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及其巧妙之处。

3.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复述课文,并受到尊重科学、为老百姓办好事等品德修养方面的教育。

重点难点

联系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体会西门豹是如何将计就计,惩治巫婆和官绅,揭穿“河伯娶媳妇”的骗局的。

教法学法

自学指导法自读自悟法合作交流法思维拓展法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并造句。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并造句。

2.理清文章条理,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古代的人,这个人十分的聪明,机智。

简介“西门豹”,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学习生字,读准字音。

2.理解部分词语

(1)再读课文,在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打个小问号。

(2)小组学习(方法: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片等。

(3)小组派代表汇报。

3.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介绍了西门豹做的一件什么事?

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简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老师相机板书——调查摸底、破除迷信、兴修水利。

四、理解课文

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让我们看看西门豹他刚来到邺这个地方看到了什么?

1.指名读第1然段,其他同学在课文里划出相关的重点词语。

2.指名回答,板书——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3.理解词语:

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4.西门豹为了解原因,摸清底细,找来了当地的一位老大爷来问话,下面就请两个同学合作读一读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四问四答,了解那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吧?

(边学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一个原因是巫婆和当地的官绅以河伯娶媳妇为借口骗取老百姓的钱财,使得有女孩儿的人家大都逃到外地去了;还有一个原因是邺这个地方年年闹旱灾。

5.听了老大爷的回答,我们用四个字来概括这些原因是什么?

(提示:

天灾、人祸。

6.指导朗读老大爷与西门豹的对话。

四、拓展练习

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西门豹会怎么办呢?

我们作一个假设,假如当初魏王派往邺的不是西门豹,而是其他官员,该官员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会怎么说,怎么做?

如果你是这个官员,你要怎么做?

(指名发表意见)

5、总结全文

西门豹会怎么做呢?

你觉得他的做法妙在哪里呢?

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西门豹是怎样将计就计,惩治巫婆和官绅,揭穿“河伯娶媳妇”的骗局的。

2.总结全文,教育学生树立科学思想,相信科学,敢于和迷信活动斗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把课文演一演。

【重点难点】

体会西门豹是怎样将计就计,惩治巫婆和官绅,揭穿“河伯娶媳妇”的骗局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西门豹》。

我们知道,西门豹初到邺这个地方,看到的景象是:

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面对这样的景象,他立即展开了调查。

上一节,我们大伙儿跟着西门豹一起进行了调查研究,得知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是……(板书:

天灾、人祸。

2.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找到了,那么该怎么办呢?

(板书:

除害。

3.西门豹权力不是很大吗?

派兵把巫婆、官绅抓起来不就行了嘛!

西门豹是这样做的吗?

西门豹为什么不这么做?

(提示:

既要惩治巫婆、官绅,又要让老百姓破除迷信。

)你觉得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在哪里?

二、合作探究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抓重点句体会西门豹做法的巧妙。

画出有关的句子,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体会。

2.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吗?

(生:

巧妙。

)你是抓住哪些句子来体会的?

谈出体会。

“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

下一回他娶媳妇,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一语双关,送新娘实际是救新娘,送巫婆上西天。

“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

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将计就计,惩治巫婆。

“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假戏真做,惩治官绅。

官绅们都提心吊胆,连气也不敢出,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

“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

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

西门豹说:

“好吧,再等一会儿。

”过了一会儿,他才说:

“起来吧。

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

你们都回去吧。

”(区别对待,让老百姓破除迷信。

3.指导朗读:

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读得好的带领大家读。

读不好的我们讨论一下西门豹的话是话中有话,话外有意,那么,他当时是以怎样的口吻说这些话的呢?

4.学生挑选句子,反复地练习朗读。

三、总结中心思想

1.河伯娶亲这天,岸上站满了人,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他们看了这件事的经过会怎么想、怎么说?

(学生汇报。

2.人祸解决了,那么天灾呢?

课文写到了吗?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3.看来西门豹的做法的确巧妙呀,(板书:

妙。

)西门豹不仅巧妙地惩治了巫婆、官绅,还教育了老百姓,使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

这以后为官的好好做官,老百姓呢不再相信迷信了。

孩子们,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西门豹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的什么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四、拓展交流

1.交流有关西门豹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西门豹的为人。

2.作者通过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再加上说这话时的动作、神态把一个遇事沉着、讲究策略的好官展现在我们面前。

下来同学们可以用这种写法写一写你最喜欢的人。

教学创新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22.七颗钻石

教材简析

本课是著名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观察天空中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闪闪的星星而展开想象写成的故事。

课文以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讲述了一位小姑娘和她的母亲出于爱心,把珍贵的水奉献给别人的故事。

课文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来写,字里行间洋溢着真、善、美的人格魅力,让我们感受到一颗善良、美好的心在跃动,一股爱的洪流在奔涌。

这篇课文以大胆的想象、巧妙的构思,层层推进,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可读性强,是培养学生想象、联想能力的好文章,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人格培养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语并积累新词,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2.通过品读,感悟文中人物美好的心灵和爱的神奇力量。

3.借助旁批,感受这篇童话故事的神奇,激发学生想象。

重点难点

通过品读课文,了解水罐的变化,感悟人生哲理。

教法学法

自学指导法情景教学法自读感悟法

教学准备

北斗七星的幻灯片柔美的音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进入新课

同学们,每当到了繁星满天的夜晚,遥望北方的星空,你看到的最亮的是哪几颗星?

(生:

北斗七星,出示幻灯片)。

对,关于这明亮的北斗七星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耀眼的星座,听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讲述一个美丽的传说——《七颗钻石》。

(板书:

七颗钻石。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

(简单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字音读正确。

2.指名读带注音的生字。

涸hé绊bàn舔tiǎn凑còu唾沫tuòmò

3.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积累词语。

4.朗读课文,直到读得正确、流利。

5.思考:

文章写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说出故事概况。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要求:

小组分工负责完成幻灯片上的内容。

(1)请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故事内容。

(2)借助旁批读课文,读后填下表。

人物的行动

水罐的神奇变化

歌颂了什么

 

(3)课文的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读了课文后你有哪些感想?

让学生边读文章边思考,先独立完成后再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汇报,教师及时给予点拨,注意学生中出现不同答案可以争论,不追求答案的同一性,只要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或体验,并言之有理,教师都可以肯定。

四、互评互议,小结提升

1.小组展示完成的表格,讲清水罐每一次的变化。

2.每一次变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是什么力量使水罐发生神奇的变化?

(师相机板书)

孝心——良心——母爱——博爱

3.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读出你的体会。

4.师适时点拨指导,加深理解。

5.小结

是啊!

动物、植物和人类都被这罕见的大旱灾折磨得奄奄一息,水在这时已成为了生命之水、生存之水,而小姑娘却一次又一次地给予了别人。

此时此刻你想对小姑娘说点什么?

五、强化感悟,拓展延伸

1.生齐读最后1自然段。

问:

孩子们,最后七颗钻石变成了什么?

2.讨论并交流:

为什么课文不用“神奇的水罐”“水罐的变化”“一罐水”等做题目,而用“七颗钻石”?

你想说点什么?

(提示:

代表了爱心、善良的心,是由爱心变成星星,希望爱心像北斗七星一样,普照人间……)

生回答,教师相机补充。

3.搜集了解,说说你了解到的关于“爱心”的故事。

4.小姑娘的爱心就像天空中的七颗钻石闪闪发亮,熠熠生辉,照亮了每个人的心灵,有你、有我……同学们,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让我们都像小姑娘一样,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吧!

5.配乐齐朗诵有关爱的词句。

六、课后推荐阅读

《爱的教育》《最感人的101个爱心故事》、《十大孝心少年》等。

教学创新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23.古诗两首

教材简析

唐代诗人高适的《别董大》和李白的《赠汪伦》都是千古传诵的送别诗。

语言凝练、准确而形神兼备,分别再现了高适与董大、李白与汪伦离别的情景,体现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别董大》一诗情景交融,前两行通过写景,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

三、四行则表现了开朗、达观的情怀。

《赠汪伦》一诗前两行叙事,后两行抒情。

其感人之处在于:

一是出乎李白的意料(“忽闻”一词可见);二是送别方式特别,洋溢着热情。

教学目标

1.运用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3.背诵课文。

搜集表达离别之情的古诗,产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法学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感悟法品读欣赏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挂图课前搜集高适、李白的有关资料和表达离别之情的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别董大》,掌握本诗中的生字“董、曛”。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背诵《别董大》。

3.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2.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整体感悟

1.配乐、配画朗诵两首诗,整体感悟,激发学习兴趣。

2.出示课文题目,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自由练读古诗《别董大》,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3.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正确、流利。

三、细读古诗,感悟诗情

1.结合注解或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试着自己感受诗意,提出疑问。

2.小组交流,解决部分疑问。

3.全班交流,通过自己读诗,你读懂了什么?

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

(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教师适时补充。

交流预设:

(1)联系下文明白了题目告诉我们作者与董大分手时的情景。

(2)从诗句中读懂了前两句是写分别时的景,后两句是分别时作者对朋友董大的真诚相劝。

(“你能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理解吗?

”)教师适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读古诗。

(3)读了第1、2句诗,用从词到句的方法理解,先理解这两句话中的重点词“黄云、曛”,然后我仿佛看到了此时正值日落黄昏,天色昏暗,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

指导朗读这两句,评议,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通过交流体会诗的背景。

(4)重点指导最后两句:

齐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讨论“莫愁”“知己”“君”“识”的意思。

再指名读,并在评议读中感受诗意,感悟诗情。

(体悟朋友间那份真诚,那份深情和那依依惜别之情。

(5)齐读,男女生读,师读,全班读,朗读中反复揣摩,体味诗情。

4.用心朗读,理解背诵

(1)对诗意方面的疑难可让学生相互交流解答。

(2)对诗的表现手法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略作指导,引导学生去思考,去领悟。

例:

学生若提到为什么要写他们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分手,教师可适时介绍作者高适,介绍他的朋友董大,帮助体会诗境。

指导朗读。

(更慢、更缓。

(3)师读整首诗,第3、4句诗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并刻意夸张一点。

学生跟读。

(4)生再读,抓“别”字展开,谈谈体会。

在反复揣摩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不断感悟,感悟诗的韵味美,体会诗的节奏美,读出音调起伏与情感升降。

感悟诗中蕴含的朋友间的真诚和诗人慷慨大度的气势。

四、古诗小结,感悟提升

1.指导背诵。

(结合图画,结合体会,结合想象或是提示的方法。

2.高适送别友人董大时的开朗、达观,表现了对朋友的祝愿和真挚友谊。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一首友人送别诗人时,诗人所做的送别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赠汪伦》,掌握本诗中的生字“君、赠、伦”。

2.正确、流利地朗读,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背诵古诗《赠汪伦》。

3.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2.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有感情地背诵《别董大》。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送别诗《赠汪伦》。

出示课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注音。

“深”读shēn不读shēnɡ;“乘”读chénɡ,不读shénɡ;“踏”读tà,不读tā;“潭”字的书写右边上短下长。

2.指名读,小组读。

(检查是否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三、细读古诗,感悟诗情

1.结合注解或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试着自己感受诗意,提出疑问。

2.小组交流,解决部分疑问。

3.全班交流,通过自己读诗,你读懂了什么?

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

(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教师适时补充。

4.全班交流,抓住第1、2句体会形式特别的分别场面。

重点理解第3、4句。

抓住“送”“深”,谈谈体会。

教师补充夸张的修辞作用。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体会诗中韵味、节奏及其间蕴含的情感。

四、想象练习,适度扩展

1.指导背诵。

2.根据朗读后的理解,创编《汪伦送李白》小剧本,进行表演。

3.你还读过哪些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

同学间进行交流。

写在课后题中。

如: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教学创新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23.古诗两首

(送别诗)

别董大赠汪伦

【唐】高适【唐】李白

前两句:

写景——苍凉悲凄前两句:

叙事——知心之深

后两句:

抒情——开朗、达观后两句:

抒情——深情厚谊

24.*猪八戒吃西瓜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了唐僧师徒取经路上,猪八戒偷吃西瓜闹笑话的趣事。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第1~4自然段写猪八戒吃西瓜的原因,第5~8自然段写猪八戒吃西瓜的经过;第9~13自然段写猪八戒吃西瓜的结果。

课文语言诙谐幽默,充满童趣,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文非常生动地刻画了猪八戒贪吃、懒惰的憨相,让学生在哈哈一笑之后,也会有所启发。

本课故事性强,语言简洁,可以以读代讲,引导学生了解大意,掌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即可。

教学目标

1.运用以前学过的阅读方法,读通、读懂课文,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培养自学能力。

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重点难点

理解猪八戒四次偷吃西瓜、四次跌倒的心理活动,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法学法

自主阅读法朗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角色体验法

教学准备

收集《西游记》中一些有关猪八戒的小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西游记》的故事你们都非常喜欢吧!

那些惊险、神奇的鬼怪故事引人入胜,尤其是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让我们记忆犹新。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其中的一位主人公,看看它是谁?

(出示图片:

猪八戒)

看过西游记的同学,你能说说你对猪八戒有哪些了解吗?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看看这又是怎样一个性格的猪八戒呢?

(板书课题:

猪八戒吃西瓜,)

二、自读课文,感知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中哪些地方读不懂,勾画出来。

3.想想课文中的猪八戒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指名学生质疑词语,学生相互解答。

5.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

三、概括故事,理清脉络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猪八戒去给师傅寻找食物的途中偷吃了一个西瓜。

孙悟空教训了他,使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2.小组交流、思考:

(1)哪几段写了猪八戒吃西瓜的经过?

(第5~8自然段。

(2)其他段写了什么?

(第1~4自然段写猪八戒吃西瓜的原因,第9~13自然段写猪八戒吃西瓜的结果。

(3)课文重点是什么?

(第5~8自然段,猪八戒吃西瓜的经过。

3.反馈:

根据起因、经过和结果把课文分为找果子、吃西瓜和摔跟头三个部分,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

找果子(原因);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

吃西瓜(经过);第三部分:

(第9~13自然段)摔跟头(结果)。

四、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文中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

(生自由回答。

2.小组讨论交流。

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你们感兴趣的部分学习,重点抓住猪八戒四次偷吃西瓜和四次跌倒的经过和心理活动,并把有关描写猪八戒心理活动的词句用笔画出来,再把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词句都说明了什么。

3.全班交流。

读一读你最感兴趣的地方,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再说说猪八戒发现西瓜以后四次偷吃西瓜都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结果怎么样?

4.议议说说。

(1)讨论对猪八戒的印象。

(通过文中词句说出形象和性格特点,在读议中,点拨一些重要词句,尤其是引导学生重点读议猪八戒偷吃西瓜时的心理活动描写。

比如切瓜时心里矛盾、犹豫,每吃一块西瓜都要寻找理由。

(2)自由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说书表演。

先分组演练,再推选几个学生上台表演。

鼓励学生勇于参与。

5.想象说话。

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一定觉得猪八戒又好笑又好气。

此时,你想对猪八戒说什么?

先自己练说,再请学生当众说。

五、展开想象,复述故事

这么有意思的故事,你们愿意试着给这段内容配音吗?

(1)小组自由结合练习(播放无声音的动画)。

(2)小组代表朗读配音,其他同学评价。

六、感悟道理,扩展兴趣

1.由这个故事你想到什么?

有什么收获?

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吗?

(指名说,言之有理即可。

2.二选一:

(1)找到名著《西游记》读一读,把其中你感兴趣的故事读给朋友听。

(2)仿照课文将《西游记》里的小故事或其他童话进行改编。

教学创新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24.猪八戒吃西瓜

捡西瓜→吃西瓜(四次)→踩西瓜皮(四次)

贪吃懒惰、知错就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