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芬有约世界文化史延安大学李志芬课堂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1745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志芬有约世界文化史延安大学李志芬课堂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志芬有约世界文化史延安大学李志芬课堂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志芬有约世界文化史延安大学李志芬课堂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志芬有约世界文化史延安大学李志芬课堂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志芬有约世界文化史延安大学李志芬课堂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志芬有约世界文化史延安大学李志芬课堂笔记.docx

《志芬有约世界文化史延安大学李志芬课堂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志芬有约世界文化史延安大学李志芬课堂笔记.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志芬有约世界文化史延安大学李志芬课堂笔记.docx

志芬有约世界文化史延安大学李志芬课堂笔记

世界文化史

志芬有约

 

考试不挂回家过年

ZXShR

2010/11/30

一、文化的概念及其与文明的关系

(一)文化概念之探渊1、古代中国人对文化的认知汉语中与文化比较接近的词是“人文”,最早出现于《易经》。

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意,有精神教化之义;区别于质朴、野蛮,有文明、文雅之义;又与武功、武略相对,有文治教化之义。

可见,所谓人文,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区别,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

古代的人文是指社会秩序、伦理纲常等。

2、西方人对文化的认知culture来源于拉丁文,原来的意思是耕耘、培植的意思,是对植物而言的。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赋予文化以一种全新的意思,认为文化是训练和修炼心智,及修炼心智之后达到的一种结果和状态。

文化开始明确地指人,不再指植物,没有培植植物的意思了。

文化后来被引申为,某一位受过教育的人的实际成就,他有没有良好的风度,有没有文学艺术和科学方面的修养等等。

这些东西被称为文化,其实就是指通过教育之后获取的东西。

3、文化的定义19世纪英国的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泰勒,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中给文化所下的定义为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

文化:

文化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令、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任何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

文化是一个复杂、复合的整体,只有群体的能力和习惯才能被称之为文化。

文化定义的内容构成(三个层次)一是人类的活动一些重要部分,包括宗教活动、政治活动、经济活动、艺术活动、科学技术发明与创造以及教育和习俗语言等等。

二是人的精神和情感方面,涉及观念、知识、信仰、行为规范、道德价值及不能成为行为的、同时又与人的精神情感紧密相连的东西。

三是物质文化,如房屋、道路、工具等凝结人的智慧和情感的事物。

文化的通俗理解凡是与人有关的、打着人类思想、活动痕迹的所有物质的、精神的东西都被称之为文化,其实也就是人化。

4、文化的内容构成

(二)文明的定义文明——Civilization,与文化紧密相连。

文明的原意是有组织的社会或国家,或者指的是一座城市。

文明经常与城市有很密切的联系,它本身就有“城市化”和“城市的形成”的含义。

文明的引申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在使用的的过程中,文明与文化的含义越来越趋近,二者经常混用于一体

(三)文化与文明的联系与区别学界的三种观点其一,文化与文明意义差别不大,可等同使用,盛行于英法。

其二,文化包括文明,文化所包含的概念要比文明更加广泛,文明是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文化总的来讲是人的产物,与人相关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称之为文化。

文明原意是有组织的社会和国家,是在文字出现、城市形成和社会分工之后形成的。

文明的两个标志,一是城市、二是文字。

只有到有了城市和文字的阶段,人类创造的东西才能被称之为文明,亦即文化达到一定的阶段才能被称之为文明其三,文化和文明是属性不同的两个部分。

文明是物质文化,仅包技括术、技巧和物质的因素;文化是精神与社会文化,包括人的价值、信仰、道德、理想、艺术等因素。

文明的东西的东西可以传授,可以从一个民族传授到另一个民族,而不失其特性;可以从这一代传到那一代,而依然保存其用途。

文化是一个地方一个时代的民族性的表现,只有在一定时间与空间内,能保存其原有的意义,别个地方的人,如抄袭过去,总会失去原意。

性质之差,时间早晚,空间边界,形态特征,动态性强弱,词义之别

从时间上看,文化的产生早于文明的产生,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的。

在原始时代,只有文化,而没有文明,一般称原始时代的文化为“原始文化”,而不说“原始文明”。

学术界也往往把文明看作是文化的最高形式或高等形式。

从空间上看,文明没有明确的边界,它是跨民族的,跨国界的(西方文明);而文化是指某一个民族或社群的文化,因此,它的地理边界也较为明确。

从形态上来看,文化偏重于精神和规范,而文明偏重于物质和技术。

文明较容易比较和衡量,较易区分高低,比如文明的高级阶段、文明的低级阶段、文明程度较高、文明程度较低等等。

而文化则难以比较,因为各民族的价值观念不同,而价值是相对的。

不能说某个民族的文化是先进的、某个民族的文化是落后的。

文明的动态性较为明显,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进步,如物质文明,变化最大;而表现在规范、伦理、道德方面的文化则不尽然,变化缓慢。

从词义来看,“文化”是中性的,使用范围很广;而文明是褒义的、积极的,使用范围较窄。

例如,可以说酒文化、食文化、服饰文化,但一般不说“酒文明”、“食文明”和“服饰文明”。

二文化文明的概念及其在学习世界文化史注意的问题1、人类文明是多样的、复数的,不是单一的,单数的。

2、造成文明特殊性的原因复杂多样,各不相同。

3、文明是动态发展的。

文明的最早含义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一种状态、一种过程,因此是单数。

但历史上的文明形态多样,各各不同,呈现不同的特色。

人们将其划分为不同单位而成为复数。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提出23个文明单位;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列举了8个主要的文化体。

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人类现存的文明有8个。

(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

我们重在强调历史和文明的多样性和特殊性。

造成文明特殊性的原因1、民族。

大多数文明单位与国家和民族相联系,因此最直接的原因往往会被归之于民族性。

2、地理环境也是造成文明特殊性的重要因素,常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3、文明因素的组合方式。

不同文明中虽有有相似的伦理观念,但各自侧重点不同,即排列组合不同,就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西方文明中有集体主义的因素,东方文明中也有个人主义的因素,其比重不同就呈现出差别。

4、民族的历史经历特殊性同样还取决于文明的历史经历,民族迁移和发展的历程往往给这个文明带来不可磨灭的印记,历史经历也包括一个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往。

文明的动态发展传统观点认为世界进入近代后,历史才连成一片,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从古至今,文明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中断过,在古代,世界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地域性的一体化

第一章古埃及文化

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是:

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这四大文明古国都在东方,就其所创造和代表的文明而言,只有中国和印度文明差不多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地延续下来。

今天的埃及和古代的埃及在地理上也基本上是同一个区域,但是,今天埃及的文化和古埃及的文化已经是大相径庭,还有古巴比伦所创造的文明也没有延续下来,古埃及文化和古巴比伦文化后来都被纳入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圈,原有的文化因素也被阿拉伯文化继承与吸收。

如果从文明产生的顺序来说,比方说人类文明最早出现在什么地方,应该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现在公认苏美尔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

因为苏美尔文明拥有世界上最早的城邦,最早的农业也发生在那里。

之所以要先讲埃及,是因为苏美尔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两河流域的其他文明兴起的则比较晚,而且两河流域文明有一个特点,也就是它是由许多不同的民族创造的,呈现出断裂式的状态。

而我们通常是把两河流域的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讲的,它是一个在上古时代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诸多民族的文化交汇融合的产物。

古埃及文明的整体性很强,它作为一个整体来讲显得比较古老。

让我们引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对埃及的赞美之词来作为了解这个文明的开始: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令人惊异的事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巨大业绩。

讲的就是埃及。

古埃及究竟神奇在什么地方,它在什么地方令人惊异,这就是我们要讲的内容。

一、时空背景

在讲古埃及文明的具体内容之前,我们要交代一下它的空间地理概念,大致的政治线索,作为文明发生的背景。

(一)地理环境

1、地理环境特点从地理环境看,一提到埃及文明,也有一句名言,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古埃及文明的发生,与尼罗河是紧密相连的。

尼罗河是非洲的一条大河,全程6671公里,它的源头有两只,一个是白尼罗河,一个是青尼罗河,这两条河发源地不同,但流经埃及时就汇成一条河流,最后注入地中海。

埃及从地形上分为两部分,上下埃及。

尼罗河的上游是上埃及,也是尼罗河谷,下游是下埃及,也是三角洲部分。

尼罗河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世界上其他河流所没有的,这个特点就是定期泛滥,非常有规律的定期泛滥。

每年春夏之交,从印度洋吹来的季风给埃塞俄比亚高原带来大量的雨水,暴雨把高原肥沃的土壤冲入尼罗河中,并形成洪水。

夏至过后,洪水到达尼罗河谷,大水把河谷和三角洲淹没,由于尼罗河下游地势比较地平,水流平缓,所以就形成了一个长长的浅浅的湖泊,这样,洪水所携带的泥土就会沉淀在地面上。

等10、11月份,洪水退去,人们就把种子播洒在肥沃的湿土壤上,冬季和早春是庄稼的成长期,因为埃及除北部地中海沿岸属地中海式气候,其他地区为热带亚热带沙漠气候,全年气温较高,作物在冬天可以继续生长。

5月份庄稼成熟之后就可以收获了。

然后埃及人又等着下一次洪水的到来,就这样循环往复,很有规律。

所以古埃及人的日历上只有三个季节:

泛滥的季节、生长的季节和干旱的季节。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使得古埃及人在最早的时候不必兴修水利,不像其他的东方民族那样把大量的人力物力都花在兴修水利上,防止发大水。

在他们眼中,洪水不是可怕的东西,而是神的恩赐,因为洪水给他们带来肥沃的土壤,带来收成。

到了后来,可能由于人口的增加,有些人主张较高的地方,埃及人就发明了一种灌溉工具,称为“沙杜夫”,是一种提水工具,运用杠杆的原理,把下面的水往上提,上面再装一个这样的装置,把水一级级往上引。

2、地理环境对埃及文明和历史的影响

1>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带来埃及内部的稳定和统一,较少外患。

古埃及文明的中心尼罗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是这样的:

西面是杳无人迹的利比亚沙漠,东面隔红海与阿拉伯沙漠相望,南部是湍急的瀑布,北边是烟波浩渺的地中海。

这种地理环境阻断了古埃及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造成埃及与世隔绝的局面,但同时又为埃及人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古埃及人生活在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里,长期免于外来侵略之患,因而产生了一种优越的安全感,他们不必像自己的近邻美索不达米亚人那样随时得应付外族的侵扰。

他们在差不多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过着和平稳定的生活,很少与外部交流,埃及人就在内部交流,他们的内部交流频繁,很早就建立起中央集权统治。

总体而言,这种封闭的地理环境对古埃及人而言是利大于弊。

它有利于埃及内部的稳定和统一,正是这种政治统一开创了法老埃及的文明时代。

在此后3000年的历史中,埃及文明一直平稳而繁荣地发展着。

另外,内部的稳定,也使得埃及人不用建造大规模的城墙,组建大规模的常备军,因为较少外族的入侵。

当然这只是前期的情况,后期的情况就不一样。

埃及文明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发展序列。

2>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和向往来世的世界观。

适宜于耕作的自然环境,使得古埃及人的生活比较舒适,他们不必去征服自然,视洪水为上帝的恩赐,而不是自然灾害。

在这种情况下,埃及人所要做的就是顺从自然,而不是与自然作斗争。

不像古代的其他民族,要跟天斗、跟地斗,埃及人没有必要跟自然斗争,我顺从他,因为它会给我带来收成。

这种顺从自然的生活,造就了埃及人乐观的精神和向往来世的世界观,他们把事情看得乐观,也很喜欢现世生活,并且希望现实生活无限延长,当然,他们也看到人是要死的。

但是他们就在想,人死了后可能有另外的生活,就想方设法地为这个另外的生活提供条件,希望人的生活可以延长、延长、再延长。

舒适的生活和自然环境,使得古埃及人不用兴修水利,有很多的空余时间。

比如泛滥时不用种地,有大量闲暇。

作为统治者要想出事情让这些人去做,而作为创造者,他们也有时间考虑和从事文化创造的活动。

古代埃及文化创造活动的丰富,也是跟他们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联系在一起的。

(二)古埃及历史发展脉络

史学界通常把古埃及的历史分为早王国时期,古王国时期,第一中间期、中王国时期、第二中间期、新王国时期。

其中王国时期是政治上的统一期,中间期则是分裂期,第一中间期是埃及人的内乱,第二中间期埃及遭到了外来游牧民族喜克索斯人的入侵。

而新王国之后,埃及又经历了长期的混乱,直到323年被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历时近3000年的法老时代结束。

之后埃及的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所讲的只是它法老时代的文明。

二、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成就

(一)文字古王国时期,埃及的文字体系形成。

它的文字很有特色,被称之为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的神秘之处在于文字是用一种简单的绘画来表示的,这种文字既不同于西方的字母文字,又不同于中国早期表形和表意的文字,而是一种复杂的文字系统,它由三类符号组成:

第一类是表意符,一个符号的意思就是它所画的东西,例如鸟的画指的就是“鸟”。

第二类是表音符,这些符号所画的具有语音上的价值,比如画一只杯子,它表示的音节就是“bei”,表音符号都是辅音,埃及文字没有元音。

第三类是限定符,它们不发音,而是表明前边的词是属于哪一类,有什么属性的。

比如表示男女的限定符和表示单复数的限定符。

古埃及文字在19世纪才被学者释读成功。

它的经过是这样的:

1799年,拿破仑侵略埃及的远征军在下埃及发现了一块石碑,地点是在罗塞塔,所以被称之为罗塞塔石碑。

上面有希腊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古埃及的通俗文字,是用这三种文字对照雕刻而成的。

石碑被运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法国科学家对它进行研究。

18世纪末侵入埃及殖民强国不仅有法国,而且有英国,双方在埃及的商业竞争和殖民地争夺很激烈。

1801年,英国军队粉碎了法军的主力,法国投降。

英国要求把全部研究成果没收,法国科学家威胁要全部烧掉,最后达成妥协,允许法国科学家保留研究成果和石碑拓片,但石碑被英国送回大英博物馆保存,目前埃及政府正在要求归还石碑(未果)。

在1822年时,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商博良终于成功破解了石碑上的象形文字,从而奠定了“埃及学”的发展。

商博良很有语言天赋,20岁时就掌握了6种东方语言,他在19岁时就已经成为法国勒诺布尔公学的历史学教授。

围绕象形文字的成功释读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埃及学”。

埃及学是研究古代埃及文化(日常生活、语言、文学、历史、宗教、文化和艺术、经济、法律、道德和精神文明)的学科,它的研究内容从史前(约前5千年)开始一直到罗马帝国统治结束(约4世纪)。

埃及文学相对于早期的其他三大文明来说成就可以说是比较低的,没有什么传世性的作品流下来。

埃及文学主要是在中王国时期有一些散文故事,还有一些训诫类的作品,也就是教人们怎样做人做事。

(二)绘画和雕刻

1、绘画埃及的绘画很有特点,一是比例不匀称。

所画人物比例与现实人物不一样,就是人物的大小比例由他在现实中的身份来决定。

另外,绘画也不写实,画人的时候人的脸是侧面的,但上身是正面的,从臀部以下又画成侧面的。

埃及人的绘画观念是展示人体重要的部分,而不完全是写实性的绘画。

二是不用透视法。

比如要画两个人在水池边取水,为了显示人,他就会把树木画成躺倒状的,不是透过树去展示人。

这些特点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古埃及人的尊卑观念很强烈,尊者重要,因此应该画得大一些,卑微的人就画得小一些。

他们认为人的眼睛非常重要,因此即使在脸侧过去的时候,也应该画成正面。

在展示一个画面中的重要事物时,如果有遮挡物,就应该让他们躺下去,为视线让道。

2、雕塑在雕塑上,古埃及人遵循“正面律”。

不论雕塑的人物直立或端坐,其头部必须和身体保持垂直。

面部、双肩和胸部正面展示。

面部雕刻,除了相貌与真人相似外,往往还要有与人物本身的不同等级社会地位相适应的特殊标准的形象。

国王的雕塑就要展示他的神圣性和威严性。

男性的肤色通常是棕色,女性为浅黄色或肉皮色。

眼睛的制作也很有特色,一般用铁制成,而眼珠则用水晶和石英等矿物体镶嵌。

古埃及的人物雕像几乎都比较刻板,双臂交叉抱在胸前,或者固定在身体两侧,双目正视前方。

面部除了略带微笑,几乎没有任何表情。

(三)建筑

1、金字塔(视频播放)

2、神庙在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神庙取代金字塔成为主要的建筑形式。

神庙被看做神在地面上的宗教建筑物,或者被称之为“神之家”,神庙与陵墓一样也是“永恒之家”,需要长久地保存下来。

古埃及神庙最著名的是建于新王国时期的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

卢克索神庙是最典型的神庙,而卡纳克神庙则是古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神庙,它是现在埃及旅游的一大胜地。

规模相当于欧洲最大的三座基督教教堂——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米兰大教堂和巴黎圣母院的总和。

而其中最大的太阳神殿则可以把整个巴黎圣母院放入它的大厅。

神庙柱厅圆柱头的形状或似荷花托或似棕榈树叶。

圆柱周身布满了浮雕,上面绘有法老崇拜阿蒙神的场面。

据说柱头上可以站立100多人,卡纳克神庙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

新王国后期,还有一些神庙是挖在山崖里,被成为岩窟庙,比如在第1瀑布和第2瀑布之间有一个岩窟庙,庙前有拉美西斯二世的坐像,非常宏伟。

另外还有哈特舍普苏特葬祭庙,是18王朝的一位女法老,它的这个葬祭庙规模也是十分宏大的。

(四)科技成就

在古王国时期,古埃及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和艺术创造都已经产生。

在天文学领域,埃及的日历在几大文明中最科学,采用的是太阳历。

它是同时参照太阳和天狼星的运行规律。

古埃及人的太阳历是以夏天作为一年的开端,也是尼罗河泛滥的日子。

他们把一年分为12月,每月30天,年终增加5天,作为年终宴乐之用。

后来国际通用的公历,就吸收了太阳历的许多内容。

古埃及人在医学方面也有许多成就。

根据现在的考古发现,古埃及人甚至可以给脑部做手术,手背的骨头断了可以接骨。

古埃及人在医学方面的独到之处在于他们认为疾病是自然因素而不是超自然因素造成的,因而医师可以对疾病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并对症下药。

诊断的方法包括号脉和听心跳。

他们常用一些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作为药物。

当然,医学也时常受到巫术的干扰。

比方治牙疼,他们就把老鼠打死,吃了之后把老鼠的骨头穿起来,放在脖子上面抹上蓖麻油,用它来治病。

在数学方面,埃及几何学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因为,金字塔设计之完美,施工之精确,都是无与伦比的。

如果没有几何学的发展,金字塔的设计和建造都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章两河流域文明

大约前4000年,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就出现了人类最早的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从大的地域上讲都是在今天的中东地区。

这两大文明地相隔并不远,比如尼罗河和幼发拉底河只相隔960公里。

(所谓近东、中东、远东,都是西方国家(主要是西欧各国)以他们所在地区通向亚洲的海上路径——西地中海一带为基点,对东方广大地区的称呼。

这几个系列性词汇大约出现于欧洲各殖民地国家向外、特别是向东方扩张的早期,而开始盛行于19世纪,一直相沿使用到今天。

近东,最初指的是地中海东部地区,由于这个地区曾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下,与西欧不是一个世界。

在那个时侯,有人就拿它当奥斯曼帝国的同义语使用,“近东者,奥斯曼帝国之谓也”。

远东指的是东亚,通常包括中国东部、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和俄罗斯太平洋沿岸地区。

中东是介于远东和近东之间的地区,一开始包括的是西亚、中亚和北非。

就创造这些名词的西欧而言,顾名思义,近东距离近些,远东距离远些,都是一些模糊的用法。

现在“近东”一词几乎废弃不用,远东使用的也不多,只有中东使用的最频繁,今天的中东指的是西亚、北非地区。

早期的文明几乎都产生在大河流域,那里的人们依靠河流来获取食物和生存保障。

因为河流首先可以为农业提供灌溉用水,而且大的河流都有冲积平原,本身土地比较肥沃一些,这样就使的农业成为可能,而农业则可以提供稳定的食物供给,让人们定居下来,逐步繁衍壮大。

尽管都是依托河流发展起来的文明和文化,但是,人与河流的关系以及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的不同却会孕育出截然不同的社会和文化。

一、地理环境

两河流域大的地理方位是西亚靠近地中海的东部,它是一个弧形地带,西面紧靠地中海,东端到达波斯湾,这块地方在远古时代土地肥沃,因形状像一弯新月,历史上称之为“新月地带”(theFertileCrescent)。

在这块新月地带之上有两条河流,两条河流向亲兄弟那样并肩而行,稍短的一些是偏东北的底格里斯河(约1770公里),长一点的是处在西南面的幼发拉底河(约2740公里)。

两河都发源于亚美尼亚的崇山峻岭之中,最后都注入波斯湾。

在古代,两条河是完全分流的,最接近的地方仅为30公里。

两河之间的土地被古希腊人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条河之间的土地。

就是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

从地理环境来讲,这片土地既有它的优越性,也有他的忧患。

两条河流有充沛的水量,便于人们获得生活必须的水和农业生产灌溉用水。

但是这两条河与尼罗河不同,它们的来水量不是很有规律,如果听其自然的话,更多的是带来灾难。

底格里斯河水流湍急,在地上磨刷出一条深深的沟,水面比地面低很多,给灌溉带来不便。

幼发拉底河却携带大量泥沙,造成河床抬高,河水常常漫出河岸,淹没周围的土地。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4月至6月间,由于山区冰雪融化再加上不定期的大雨,随时可能爆发洪水,洪水的时间和大小都不可能预测。

因此,治水成为两河流域人民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它们开挖水渠,构筑堤坝,防洪引水,修建灌溉工程。

他们与自然的关系基本方面就是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而不可能像尼罗河边的人们那样顺从自然,享受自然。

于是,也就有了不同的世界观。

二、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

1、两河流域文明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产物。

在地理上,两河流域不像尼罗河谷那样是一块相对封闭的地区,这块土地上同时生活着多个民族,比如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赫梯人、迦勒底人、亚述人等等,他们一个在军事上征服一个,但征服后又接受和吸收了前者的文化,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发展,可谓是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共同在两河流域这个政治舞台上上演自己的历史,两河流域文化是这些民族集体创造的产物。

这么多的民族可以把他们划分为两大族系,一是闪米特人(今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一是印欧人(赫梯)。

也就是说,两河流域虽然在政治上呈现出断裂、纷扰的特征,但在文化上它们却是延续的,同时也有多样化色彩,这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一大特点

2、现实的生活态度,重视法律。

与古埃及相比,两河流域算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地区,首先,这一地方的自然条件不如埃及那么得天独厚,为了控制和利用涨落不定的两河,人们不得不把大量的经历花在兴修水利上,其次,政治纷扰不断,各种人为了争夺政治主导权,处在不断的你争我夺的军事厮杀中,这给普通民众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苦难。

这种多灾多难的生活,造就了两河流域的人们更加实际和注重现世的生活态度,不像尼罗河人那样对来世怀有期待的心情。

他们在生活中带有较多的利己主义和讲求实惠,为了维持社会秩序,他们更多地借助于法律的手段,比如汉莫拉比法典就是世界上第一部最系统完备的法典,除了它之外,其他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法典。

三、两河流域的历史变换

1、苏美尔城邦两河流域的南端正好是肥沃新月的东端,是两河注入波斯湾之地,土地特别肥沃。

这个地区叫做苏美尔。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在这里居住,种植庄稼。

后来东方民族移居这里与当地的土著混合,形成了苏美尔人。

苏美尔人个子不高,但非常结实,黑发圆头,具有东方民族的特征。

苏美尔文明是一种城市文明,他们建立了许多城市,如欧贝德、埃利都、乌尔、乌鲁克等等,这些城邦之间经常相互征战。

2、阿卡德王国前2400年后,生活在两河流域北部的闪米特人(SemiticPeople),也被译作塞姆人,在著名领袖萨尔贡一世的领导下征服了苏美尔各城邦,并建立了统一的阿卡德王国。

阿卡德王国持续时间不长,在150年之后。

苏美尔人的城邦国家又进入一个短暂的复兴期。

3、古巴比伦王国约前2000年,闪米特人的一支——阿摩利人进入美索不达米亚,以巴比伦为中心定居下来,逐渐征服了苏美尔全境。

由于阿摩利人的国都是巴比伦城,因为他们往往被称为巴比伦人。

为了与1000年之后迦勒底人建立的巴比伦王国,就把前者称为古巴比伦王国。

古巴比伦王国的缔造者和流传史册的是汉莫拉比,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