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考前必刷卷02新课标Ⅰ卷含答案及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12283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考前必刷卷02新课标Ⅰ卷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生物考前必刷卷02新课标Ⅰ卷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生物考前必刷卷02新课标Ⅰ卷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生物考前必刷卷02新课标Ⅰ卷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生物考前必刷卷02新课标Ⅰ卷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考前必刷卷02新课标Ⅰ卷含答案及解析.docx

《高考生物考前必刷卷02新课标Ⅰ卷含答案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考前必刷卷02新课标Ⅰ卷含答案及解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考前必刷卷02新课标Ⅰ卷含答案及解析.docx

高考生物考前必刷卷02新课标Ⅰ卷含答案及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21年高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新课标Ⅰ卷)

第二模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表示在不同温度下,测定某植物叶片重量变化情况(均考虑为有机物的重量变化)的操作流程及结果,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图分析可知,该植物的呼吸速率可表示为X

B.从图分析可知,该植物光合速率可表示为Y+X

C.在13~16℃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呼吸作用强度增强,实际光合作用也逐渐增强

D.恒定在上述14℃温度下,维持10小时光照,10小时黑暗,该植物叶片增重最多,增重了30mg

【解答】解:

A、无光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呼吸速率为M﹣(M﹣X)=X,A正确;

B、从左图分析可知,该植物的呼吸速率=X,净光合速率=(M+Y)﹣(M﹣X)=Y+X,植物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Y+X+X=Y+2X,B错误;

C、在13℃~16℃之间,X大小(相对值)分别为1、2、3、4,Y大小(相对值)分别为2、32、1,呼吸作用强度=X,所以呼吸作用强度增强,实际光合作用=Y+2X,因此在13℃~16℃之间,实际光合作用大小(相对值)分别为4、7、8、9,所以实际光合作用也逐渐增强,C正确;

D、植物增重量=10×净光合速率﹣10×呼吸作用=10×(Y+X)﹣10X=10Y,由图可知,14℃温度时,Y最大且为3,此恒定温度下,该植物叶片增重最多,增重了10×3=30mg,D正确。

故选:

B。

2.“遗传论学派”认为衰老是遗传决定的自然演变过程,一切细胞均有内在的预定程序决定其寿命,外部因素只能使细胞寿命在限定范围内变动。

下列叙述不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体细胞染色体的端粒DNA会随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而不断缩短导致细胞衰老

B.正常动物细胞无论在体内生长还是在体外培养,其分裂次数总存在一个“极限值”

C.长寿者、早老症患者往往具有明显的家族性,后者已被证实是常染色体遗传病

D.衰老是各种细胞成分在受到内外环境的损伤作用后,因缺乏完善的修复,使“差错”积累而导致的

【解答】解:

A、根据细胞衰老的端粒说,体细胞染色体的端粒DNA会随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而不断缩短,DNA复制一次,端粒就缩短一次,当缩短至一定程度时,细胞停止复制,走向衰亡,支持遗传论学派观点,A正确;

B、根据细胞分裂学说,许多实验证明,正常动物细胞无论在体内生长还是在体外培养,其分裂次数总存在一个“极限值”,亦称最大分裂次数,由基因进行控制,支持遗传论学派观点,B正确;

C、长寿者、早老症患者往往具有明显的家族性,早老症被证实是常染色体遗传病,进一步证明衰老是由基因进行控制,支持遗传论学派观点,C正确;

D、分析题意,各种细胞成分在受到内外环境的损伤作用后,因缺乏完善的修复,使“差错”积累而导致衰老,其受环境影响,与基因无关,不能支持遗传论学派观点,D错误。

故选:

D。

3.人群中甲病(A/a基因控制)和乙病(B/b基因控制)均为单基因遗传病,其中有一种病为伴性遗传病。

已知人群中每100人中有一个甲病患者。

如系谱图中Ⅱ3无甲病致病基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Ⅰ1和Ⅰ2生一个正常女孩的概率为

B.Ⅱ3和Ⅱ4生一个只患一种病的孩子的概率为

C.Ⅱ6产生的配子基因组成为AXB的概率为

D.Ⅲ7和Ⅲ8生一个两病兼患的孩子的概率为

【解答】解:

A、I1(AaXBY)和I2(AaXBXb)生一个正常女孩的概率为

,A错误;

B、由于无法确定Ⅱ3乙病的基因型及概率,因此无法计算其与Ⅱ4生一个只患一种病的孩子的概率,B错误;

C、已知人群中每100人中有一个甲病患者,即aa的概率为

,则a的概率为

,A的概率为

,人群中正常个体为Aa的概率为

,Ⅱ6(

AaXBY)产生的配子基因组成为AXB的概率为(1﹣

)×

,C正确;

D、Ⅱ3的基因型为AA,Ⅱ4的基因型及概率为

AA、

Aa,则Ⅲ7的基因型及概率为

AaXBXb、

AAXBXb,Ⅲ8的基因型为AaXBY,则他们的后代两病兼患的概率为

,D错误。

故选:

C。

4.如图为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致病的直接原因是血红蛋白异常

B.引起白化病的原因是图中的酪氨酸酶的活性下降

C.图中①②过程发生的场所分别是细胞核、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D.该图反映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解答】解:

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致病的根本原因是控制合成血红蛋白的基因发生了突变,是基因中的碱基对发生了替换,直接原因是血红蛋白异常,A正确;

B、引起白化病的原因是控制酪氨酸酶合成的基因异常,导致缺少酪氨酸酶,不能形成黑色素,B错误;

C、图中①②过程分别是转录和翻译,发生的场所分别是细胞核和核糖体,C正确;

D、该图反映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也反映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直接控制生物性状,D正确。

故选:

B。

5.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加,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和被利用,降低血糖浓度

B.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内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

C.胰岛素从胰岛B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D.脂肪细胞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

【解答】解:

A、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转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胰岛素的靶细胞是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说明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内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B正确;

C、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是大分子物质,其从胰岛B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胞吐,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说明胰岛素的靶细胞是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D正确。

故选:

C。

6.假设某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Nt表示t年后种群的数量,如图表示随着时间变化Nt/N0值的变化情况(第6年后,该种群的Nt/N0值不再发生变化)。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b×N0

B.图示种群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增长曲线

C.该种群的种类斗争最激烈出现在0~6年之间

D.图中a表示的值一定不为1

【解答】解:

A、当Nt÷N0=b时,该种群的数量Nt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即b×N0,A正确;

B、分析图示可知,随着时间的递增,该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加,最后保持相对稳定,说明该种群数量的变化符合“S”型增长曲线,B错误;

C、在第6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因此种内斗争最激烈,C错误;

D、Nt÷N0=a时,t=0,Nt=N0,所以图中a表示的值一定为1,D错误。

故选:

A。

二、解答题:

共54分。

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第29~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37、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共39分。

29.(9分)回答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问题。

(1)图1中分离色素的方法是  ,图1中色素3的颜色是  。

(2)如图2将对称叶片左侧遮光、右侧曝光,并采用适当的方法阻止两部分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转移。

在适宜光照下照射12小时后,从两侧截取同等面积的叶片、烘干称重,分别记为a和b(单位:

g)。

则b﹣a所代表的是12小时右侧截取部分的  。

(3)种植蔬菜的密闭大棚内一昼夜空气中的CO2含量变化如图3所示。

一昼夜内植株  (填是/否)显示生长现象?

请说明理由  ;图中C点时植物根尖细胞中能产生ATP的场所有  。

(4)图4表示在不同温度下光照强度对植物氧气释放速率的影响。

图中该植物在15℃、8千勒克斯的光照条件下,单位叶面积每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是  mg。

在5千勒克斯的光照强度,25℃比15℃的条件下单位叶面积每小时光合作用合成的葡萄糖  (填多/少或相等)

【解答】解:

(1)由分析可知,图1中分离色素的方法是纸层析法,图1中色素3为叶绿素a,颜色为蓝绿色。

(2)曝光与遮光部分的生理过程中差别是光合作用是否进行,但同时它们都进行呼吸作用,b=叶片原重量+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总量)﹣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总量),a=叶片原重量﹣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总量),因此b﹣a=(叶片原重量+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总量)﹣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总量))﹣(叶片原重量﹣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总量))=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总量)。

(3)比较图中的A点和E点,可以看出一昼夜后即E点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该二氧化碳用于合成有机物储存于植物体中,说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有积累,因此表现出生长现象。

根尖细胞没有叶绿体,所以C点根尖细胞中呼吸作用能产生ATP,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4)据图4分析,该植物在15℃、8千勒克斯的光照条件下,呼吸作用速率为每小时消耗10mg氧气,净光合作用速率为每小时释放40mg,单位叶面积每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是真正的光合作用速率,真正的光合作用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10+40=50mg。

因此单位叶面积每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是50mg。

在25℃、5千勒克斯的光照条件下,净光合作用速率为每小时释放30mg氧气,呼吸作用速率为每小时消耗20mg氧气,真正的光合作用速率为每小时产生50mg氧气,在15℃,5千勒克斯的光照条件下,净光合作用速率为每小时释放30mg氧气,呼吸作用速率为每小时消耗10mg氧气,真正的光合作用速率为每小时产生40mg氧气,因此在5千勒克斯的光照强度,25℃比15℃的条件下单位叶面积每小时光合作用合成的葡萄糖多。

故答案为:

(1)(纸)层析法蓝绿色

(2)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总量)

(3)是因为一昼夜内的CO2浓度有所下降,说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有积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4)50多

30.(10分)小麦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抗锈病(T)对不抗锈病(t)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高茎抗锈病纯合子和矮茎不抗锈病纯合子两个亲本,要想获得矮茎抗锈病的纯合新品种,育种专家提出了两种育种方案,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一)、

(二)所示过程在遗传学上分别叫  和  .

(2)图中表示的两种常见的育种方法是  育种和  育种,其中哪种育种方法较理想?

  ,其优越性是  .

(3)图中(四)处理的方法是  ,

目的是  .

(4)图中

(二)产生的矮茎抗锈病的个体比例是  ,ddT_中能够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

【解答】解:

(1)图中

(一)表示杂交、

(二)表示自交.

(2)图中甲表示杂交育种,乙表示诱变育种;由于杂交育种的目的性强,能将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因此杂交育种法较理想.

(3)图中(四)为诱变育种,常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诱发基因突变,目的是提高变异频率,获得所需要的变异个体.

(4)图中

(二)产生的矮茎抗锈病(ddT_)的个体比例是

,ddT_中ddTT:

ddTt=1:

2,因此能够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故答案为:

(1)杂交 自交 

(2)杂交 诱变 杂交育种 目的性强,能将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3)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诱发基因突变 提高变异频率,获得所需要的变异个体 

(4)

 

31.(12分)图甲表示通过化学突触进行兴奋传递的过程(图中的Ach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除了化学突触外,还存在如图乙所示的电突触。

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前后膜之间有离子通道连接,依赖带电离子传递电信号。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当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的兴奋传导至轴突末梢的突触前膜时,首先  通道打开,导致突触前膜内该物质浓度升高,促使  与突触前膜融合。

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突触后膜的膜外电位变为  。

(2)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以与下一个神经元的  或  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图甲中化学突触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

据图乙推测,兴奋在电突触传递时的方向是  (填“单向”或“双向”)的;与化学突触相比,电突触传递信号的速率更快的原因是  。

(3)γ﹣氨基丁酸(GABA)是脑内主要的抑制性递质,突触释放的GABA在体内可被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

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氨基丁酸的含量过少,若将γ﹣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可缓解病情。

这是由于药物能够  ,使γ﹣氨基丁酸的降解速率  ,从而  (填“抑制”或“促进”)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

【解答】解:

(1)在图甲中,当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的兴奋传导至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时,首先Ca2+通道打开,导致突触前膜内该物质浓度升高,促使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

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突触后膜兴奋,此时的膜外电位变为负电位。

(2)突触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相接触形成的结构。

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图甲中化学突触的兴奋是单向传递的。

由图乙看出,兴奋在电突触传递时的方向是双向的;与化学突触相比,由于电突触的突触间隙狭窄,没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换,所以电突触传递信号的速率更快。

(3)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氨基丁酸的含量过少,若将γ﹣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可缓解病情。

这是由于药物能够抑制γ﹣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γ﹣氨基丁酸的降解速率降低,从而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

故答案为:

(1)Ca2+突触小泡负电位

(2)细胞体树突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双向电突触的突触间隙狭窄,没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换

(3)抑制γ﹣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降低(减慢)抑制

32.(8分)硫循环是物质循环的重要内容,图1是生物圈硫循环简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雾霾天气,雾霾的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与汽车尾气成分相近。

从物质循环的层面看,雾霾的主要原因是硫循环失衡,如图1.如何缓解S循环失衡成为中国目前比较紧迫的问题,请你给出两种种合理措施:

  、  。

(2)图2为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若蛇的食物

来自鼠,

来自蛙。

则理论上,蛇每增加1kg重量,至少消耗植物  kg.蛙的视觉对飞行中的昆虫更敏感,蛙捕食飞虫利用的主要信息属于  信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域外物种微甘菊进入该地区并快速增长,则该地区生物多样性将会  。

(3)某同学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图2生态系统中某种鼠的种群密度,得到的结果为:

N只/km2.鼠记忆力较强,同种方法被二次捕获的概率减小,由此推断,该同学的调查结果与真实值相比  (填偏大、相等、偏小)图3是该同学调查鼠的种群密度时记录的该种鼠的年龄分布图(注:

图形面积表示个体总数),由此图推测该时间该地该鼠的种群年龄组成属于  型。

【解答】解:

(1)结合图1所示的生物圈硫循环示意图,硫循环失衡是因为生物群落向大气中排放的含S化合物量远超过从大气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量,因雾霾的成分与汽车尾气成分相近,可知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短期内大量S进入大气中。

缓解S失衡可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和种植吸收SO2的植物,促进SO2的吸收过程等方法,后者属于群落层面。

(2)消耗植物量最少,用最大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

在食物链:

植物→鼠→蛇中,蛇增加1kg重量,最少消耗植物量为:

=22.5(kg);在食物链:

植物→昆虫→蛙→蛇中,蛇增加1kg重量,最少消耗植物量为:

=12.5(kg),消耗植物量共35kg。

动植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故引入食虫鸟,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会增强。

蛙的视觉对飞行中的昆虫更敏感,这是通过光在传递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当地的很多原有物种在竞争中失败而灭绝,使该地区生物多样性降低。

(3)假设用a表示第一次捕获并作以标记量,b表示第二次捕获的带有标记的数量,c代表第二次捕获量,则:

N=a×

,b的值减小,可推知N的值比真实值偏大。

图3所示老龄个体比幼龄个体数量多,该种群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故答案为:

(1)减少化石燃料过量燃烧大量种植可吸收SO2的植物

(2)35物理降低

(3)偏大衰退

(二)选考题:

共15分。

请考生在第37、38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37.[生物——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15分)某同学要分离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并统计每克土壤样品中的活菌数目,培养基配方如表,将各种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000mL,再经高温灭菌,制成培养基备用。

具体操作步骤及结果如图。

回答相关问题:

KH2PO6

Na2HPO3

MgSO4,7H2O

蛋白胨

葡萄糖

尿素

1.4g

2.1g

0.2g

1.0g

10.0g

1.0g

(1)评价一下该培养基配方设计是否合理?

说明理由。

  。

(2)不同微生物生长所需的pH是不同的,在配制培养基时,pH的调节应在灭菌  。

(填“前”或“后”)。

(3)根据图示,5号试管的土壤样品稀释了  倍,采用  .法接种,根据图示结果估算每克土壤中的菌株数为  个。

实际活菌数目比该实验方法统计得到的结果往往会  ,原因是  。

(4)对分解尿素的细菌进行初步筛选,只是分离纯化菌种的第一步,如何借助生物化学方法,进一步鉴定筛选出的菌种是否为尿素分解菌?

  。

【解答】解:

(1)对细菌分离纯化应该选择固体培养基,题中设计的培养基缺少琼脂(凝固剂);要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应该以尿素为唯一氮源,题中设计的培养基含有蛋白胨,蛋白胨也可以提供氮素,所以尿素不是唯一氮源。

(2)微生物的培养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基本原则,在配制培养基时,应该先调节好pH,然后进行灭菌,防止培养基被杂菌污染。

(3)图中进行了系列稀释操作,5号试管的土壤样品稀释了106倍,图中显示对平板上的菌落进行了计数,说明采用了稀释涂布平板法对微生物进行接种,根据图示结果估算每克土壤中的菌株数为(168+175+169)÷3÷0.1×106=1.7×109个。

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所以实际活菌数目比该实验方法统计得到的结果往往会偏高。

(4)对分解尿素的细菌进行初步筛选后,进一步鉴定菌种是否能够分解尿素,需要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接种筛选出的细菌后,观察指示剂是否变红。

故答案为:

(1)不合理,分离细菌应使用固体培养基,配方中缺少琼脂(凝固剂),尿素不是唯一氮源,蛋白胨也可以提供氮素

(2)前

(3)106(稀释)涂布平板1.7×109偏高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4)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接种筛选出的细菌后,观察指示剂是否变红

38.[生物——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胰岛素A、B链分别表达法”是生产胰岛素的方法之一。

图1是该方法所用的基因表达载体,图2表示利用大肠杆菌作为工程菌生产人胰岛素的基本流程(融合蛋白A、B分别表示β﹣半乳糖苷酶与胰岛素A、B链融合的蛋白)。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基因表达载体中没有标注出来的基本结构是  。

(2)图1中启动子是  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有了它才能启动目的基因的表达;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的作用是  。

(3)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必需的工具酶有  。

(4)β﹣半乳糖苷酶与胰岛素A链或B链融合表达,可将胰岛素肽链上蛋白酶的切割位点隐藏在内部,推测其意义在于  。

(5)PCR技术又称  。

该技术可在体外对目的基因进行大量扩增,其大致过程可概括为  、  、  。

【解答】解:

(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1基因表达载体中已有目的基因、启动子和标记基因,所以没有标注出来的基本结构是终止子。

(2)图1中启动子是RNA聚合酶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有了它才能启动目的基因的表达即转录过程;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的作用是作为标记基因,将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筛选出来。

(3)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必需的工具酶有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4)β﹣半乳糖苷酶与胰岛素A链或B链融合表达,可将胰岛素肽链上蛋白酶的切割位点隐藏在内部,这样可以防止胰岛素的A、B链被菌体内蛋白酶降解。

(5)PCR技术又称多聚酶链式反应。

该技术可在体外对目的基因进行大量扩增,其大致过程可概括为变性、复性和延伸。

故答案为:

(1)终止子

(2)RNA聚合作为标记基因,将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筛选出来

(3)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4)防止胰岛素的A、B链被菌体内蛋白酶降解

(5)多聚酶链式反应变性复性延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