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语言及文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1115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节语言及文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四节语言及文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四节语言及文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四节语言及文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四节语言及文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节语言及文采.docx

《第四节语言及文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节语言及文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节语言及文采.docx

第四节语言及文采

第四节语言及文采

一、文采的含义及作用

(一)文采的含义

所谓文采,就是语言美。

指文章的语言经过修饰,能切当地、艺术地表达思想感情,富有美感。

文采的特点是艺术表达力强,具有审美效应。

它是文章的俊语美辞,是作者以口语为基础,经过选择、加工、润色,修饰。

文采最起码的要求是语言准确、通顺。

如果语言不符合语法,不符合逻辑,不能贴切地表情达意,就谈不到文采。

所以,准确、通顺,是文采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才能进一步要求语言有文采。

(二)文采的作用

1.文采是增强文章说服力的重要因素

作者写文章,总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总是要用自己的看法和态度积极地影响读者,希望得到读者的理解和赞同。

因此,都要求自己的文章具有说服力。

语言的运用,是增强文章说服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语言,是一种信息载体,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是文章的表意工具,是作者与读者交流思想感情的媒介。

没有文章没有文采,语言就显得死板、干巴,枯燥乏味。

有了文采,写景,则描山摹水,如在眼前;状物,则雕形图貌,栩栩如生;叙事,则绘声绘色,娓娓动听;说理,则鲜明清楚,练达警策。

语言不仅表述得对,表述得好,而且表述得巧。

这样,文章就会锦上添花,熠熠生辉,灿然可观;读者就会产生共鸣,信服、首肯,获得深刻的印象——这正是具有说服力的表现。

2.文采是创造艺术美的基本条件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在使用物质媒介方面,与其他艺术不同。

文学使用的是语言符号,语言符号本身并无形象性,它要通过感官,作用于想象,才能引起美感。

文学以语言为媒介传递信息,对审美主体的作用是间接的。

但是语言符号经过作者的编码、组合,就能变成一种特殊的刺激物,它通过人的感官,作用于人的大脑,产生了联想和想象,就能引起一系列的表象运动,从而获得一种如睹似闻的形象感。

作者的语言愈有文采,就愈能够调动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愈能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

文采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也很显著。

因为读者最先接触的不是别的,而是语言。

只有从语言入手,才能获得审美趣味,才能在更深的层次上进行审美欣赏。

如果语言不美,缺乏文采,读者连阅读的兴趣也没有,就更谈不上艺术欣赏!

文章有了文采,就有了艺术感染力,写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重视文采,是我国文章写作的一个优良传统。

自古以来,诗人咏志,哲人论理,史家记事,行家立说,都很重视文采。

像孟子、庄子、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关汉卿、王实甫、施耐庵、罗贯中、曹雪芹等古代的语言巨匠;像鲁迅、郭沫若、茅盾、朱自清、老舍、赵树理等现代语言大师,他们的文章,莫不富有文采,堪称楷模。

我们应当十分珍视先辈留下的宝贵、丰富的遗产,认真地从他们的文采中汲取养分。

二、文采的具体表现

文采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根据审美感官的不同,可分为色彩美、声音美;根据修饰的浓淡不同,可分为装饰美、朴素美;根据表述的繁简不同,可分为繁复美、简洁美。

兹分述如下。

(一)色彩美与声音美

文采只有通过审美感官,才能产生美感。

由于视觉和听觉的不同,便可分为色彩美和声音美。

1.色彩美

色彩美是指运用色彩词来描绘物象,通过联想,在人们视觉想象中所产生的美感。

语言的美,即绘画美,在写作中,主要有以下两种作用:

(1)真实地描绘物象

我们生活在色彩缤纷的世界,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目之所及,皆有色彩。

文章语言有了色彩美,就能真实地表现事物的形貌,生动地再现周围环境,并且易于为读者所接受,所感知。

例如,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七个带色的字,通过人们视觉的联想,便会在想象的屏幕上现出一道绚丽的彩虹来,仿佛就在眼前一般。

再如刘白羽《日出》中的一段精彩的描写:

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

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

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

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溶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

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

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

这是一幅色彩斑谰的油画。

作者为什么能用文字把日出的景象描绘得如此壮美、鲜明,历历如在目前呢?

善于选择色彩词来渲染,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2)生动地表现情绪

不同色彩的视觉体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心理,不同的感情反应。

一般来说,红色象征热烈,黄色象征愉快,蓝色象征沉静,绿色象征希望,紫色象征稳重,白色象征纯洁,黑色象征悲哀。

当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人们对色彩的感情心理不尽相同。

但是,只要把握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根据不同的物象“随类赋彩”,并顾及读者共同的审美心理,恰当地利用颜色的象征性来选用词藻,就能把抽象的感情色彩化,具象化。

试看诗人艾青的《绿》:

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

……

从摘引的这两节诗来看,句句有绿,字字带色。

诗人以绿色为基调,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岭南早春的景色,而且,通过幻觉描写,倾注了主观的激情,赋予“绿”以象征意义。

我们从“绿”的意象中,分明地感觉到,历尽灾难之后,焕发了青春的诗人,为祖国春天的来临,充满了多么欣喜的感情!

2.声音美

声音美是指语言的音节、声调、音韵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所产生的美感。

语言有了声音美,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记起来容易,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使文章便于流传。

下面具体谈谈声音美的体现。

(1)音节匀称

音节匀称是造成语言节奏的一个重要方面。

适当运用对仗整齐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对偶、排比等句式,便可使音节匀称,增强节奏感。

例如:

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

或则犀角独怪,或则肝胆照人。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俱足。

此真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在这段文字中,鲁迅的“横眉”与“俯首”句是对偶,郭沫若在评论这一对偶句时,也使用了对偶:

“前无”与“后启”两句相对;“对方生……”与“将团结……”两句相对。

不仅阐述精当,概括准确,而且对仗工整,音节匀称,读来琅琅上口,回荡着内在的旋律。

运用排比句也相同的效果,例如:

在灯海里,有无数的往事可以回溯,有无穷的想象可以驰骋,有无限的情理可以探索,有无尽的力量可以汲取。

一连用了四个排句,音节相同,整整齐齐,形成了鲜明的节奏,很好地表现了作者旧地重游,俯瞰重庆山城夜景时那种炽热的情思和丰富的感受。

排比和对偶,可以分用,也可以合用。

两者结合起来运用,能使句子的音节更富有整齐之美。

如能骈散结合,整中见散,错落有致,也能产生一种参差之美。

(2)声调铿锵

声调是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在汉语中,平声响亮,较长,仄声低沉,较短。

如果平仄这两类声调在诗文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就能形成抑扬顿挫、声调铿锵的音乐美。

古人写作,对此十分重视。

诗词固不必说,就是散文,也很强调声调美。

清人唐彪说,文章要“使意尽而意韵悠然,更得平仄谐和、句调协适,文采灿然可观矣”。

他认为声调平仄是构成文采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人写文章,当然不必像古人那样恪守声律,但是,适当注意平仄调配,用得巧妙自然,同样能够增强声音之美。

如:

1)对于他们,第一步需要的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2)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实,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知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3)所以当其文成的时候,总觉得满腔高兴,及到过了两日,自家反复读读看时,又不禁浃背汗流了。

(3)音韵和谐

音韵和谐主要表现在运用叠字和押韵两方面。

叠字,是指字音的重叠。

叠字用得好,能够增强描写的生动性和声感的音韵美。

例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王维)“漠漠”,表现水田的浩茫空濛,“阴阴”,显示夏木的茂密幽深。

如果不用叠字,“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也无不可但音调情味,就相去甚远。

叠字可以单用,也可连用。

叠字连用,往往收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红楼梦》(甲戌本、庚辰本)第八回写宝玉鉴赏宝钗的金锁时,对“冷香丸”的香气,有这样一句描写:

“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

”这是叠字连用。

“一阵阵”写幽香不断,“凉森森”、“甜丝丝”写气味的浓郁和冷香的特点,有了这样的叠字,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宝玉独特的心理感觉。

后来刊行的《红楼梦》程甲本,将它删成“只闻一阵阵香气”,相比之下,就显得枯燥乏味,毫无文采了。

叠字中有很多属于象声词。

一般说来,象声词的发音,同它所摹仿的物体的发音,往往相同或相近,它具有声象其义,拟声相似的特点。

所以,运用象声词,特别是叠字的象声词,更能增强声音之美。

例如,茅盾的《春蚕》,写老通宝盼望蚕花熟了,雪白的茧子,会“变成丁丁当当响的洋钱”;朱自清在散文《绿》中,写梅雨潭的瀑布响声很大,“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

这些象声词显得生动活泼,使人如闻其声,如睹其一形。

押韵,就是前后句子的尾字使用相同的韵母。

押韵能使语言的音韵和谐,富有节奏,读来上口,悦耳动听。

在诗歌中,押韵是语言音乐美的重要特征。

散文大多数不用韵,押韵不是散文的特色但偶尔在某些段落、句子当中用韵,只要自然巧妙,不因韵害义,也是可取的。

(二)装饰美与朴素美

1.装饰美

装饰美是指语言因修饰而产生的艺术美。

语言有了装饰美,就有了形象性和立体感,能绘声绘色、多姿多态、有滋有味地写景状物,表情达意,使读者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语言的装饰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巧比妙喻

比喻,是最常见的一种形象化的修辞手段。

比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开放来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又以南方花团锦簇的梨花极写北国胡天飞雪的盛况。

时空不同,景象迥异,但白雪与梨花在色泽和形态上有相似之处,诗人正是抓住了二者既相异又相似的这一特点来巧比妙喻,因而才把“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奇特景象描绘得如此鲜明,意趣横生。

在议论类文章中,也经常使用比喻来增强语言的装饰美。

鲁迅在评论殷夫的诗集《孩儿塔》时,用了“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冬末的萌芽”、“进军的第一步”等比喻来肯定“这诗属于别一世间”的“别一种意义”。

毛泽东在论及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时,用比喻这样热情洋溢地预言: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由于这些比喻贴切、新鲜、生动、形象,因而有一种特殊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2)移情拟人

把适合于表现人的动作、感情、思想、品质的词语,用来描写人以外的审美对象,使之具有人的特性,叫做移情拟人。

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以人度物,物色带情,寄情于景,托物言志。

它能化虚为实,化静为动,避免感情的直露和对审美对象简单的摹写,因而它是语言装饰美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例如契诃夫的《乡间小路》,沙夏和华丽雅结婚后在火车站的月台上愉快地散步时,“月亮从飘浮的云朵里偷窥着,皱着眉,仿佛忌妒他们的幸福。

”接着他俩发现舅父带了一家人找来了,他俩一想起乡间小屋里美味的食品将被吃光,便十分扫兴,这时,“月亮又出来了。

它好像在微微地笑,仿佛庆幸自己没有亲戚似的。

”这两处月色描写都运用了移情拟人的方法。

“偷窥”、“皱眉”、“忌妒”、“微笑”、“庆幸”等描写人的动作、感情的词句,一经用在月亮上,便十分幽默、生动,饶有风趣,曲折地透露出人物内心的奥秘。

移情拟人在抒情性的作品中用得最多。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山有了人性感知;“遥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水有了深情厚谊;“刚露头的嫩草,在向我招手,晨曦中第一朵开放的小花,在向我微笑”,花草竟会招手微笑。

至于热恋中的大卫·科波菲尔,见到他的情人朵拉以后,便觉得大自然一切景物都令人愉快:

“太阳照的是朵拉,鸟儿唱的是朵拉,南风吹的是朵拉,篱笆的野花都是朵拉……”(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则有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3)视听通感

通感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增强艺术表现的一种描写手法。

人的五官的感觉,正如钱钟书在《通感》中所说的,是“无有相通,彼此相生”的。

德国美学家费歇尔就说过,“各个感官不是孤立的,它们是一个感官的分枝,多少能够相互代替,一个感官响了,另一个感官作为回忆,作为和声,作为看不见的象征,也就起了共鸣,这样即使是次要的感官也没有被排除在外。

”(《美的主观印象》)这里说的“共鸣”,也就是感觉的转移和相通。

当外在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反映于人们的大脑皮层,经过联想作用,便引起感觉的转移,于是就产生了通感。

通感往往采用比喻的形式,它以感觉写感觉,方式巧妙独特,手法灵活多变,能创造生动鲜明的形象,极大地增强语言的艺术魅力。

由于它能运用表象联想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使读者的思路不断得到扩大与开拓,因而在艺术欣赏中,有助于加深读者的艺术感受。

在通感中,用得最多的是视听通感。

比如韩少功写哑巴汉子的唢呐声:

“音符一个个像花开了,星星亮了,像满山野杨梅红了,又甜,又酸,又涩。

”这写法与《老残游记》中写说书人的声音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来语言文字不是音阶,要表现唢呐的音乐旋律是无能为力的,但是,作者以形写声,运用视听通感的方法来表现,便“耳中见色”,使那些仅能听见的声音,变成了看得见光彩颜色的“花”、“星星”和“杨梅”,而且感官相近,视觉通于味觉(“甜”、“酸”、“涩”),这不仅使“耳中见色”,而且是“眼中见味”了。

通感突破了语言的局限,增添了审美的情趣,只要运用得贴切、巧妙,的确能收到增强文采的效果。

语言装饰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这里不再赘述。

2.朴素美

所谓朴素美,就是语言不重雕琢,不加粉饰,而以平淡见长、本色取胜的自然美。

如果说装饰美是“浓妆”的话,那么,朴素美就是“淡抹”,都是文采的表现。

下面谈谈朴素美的主要特点。

(1)清雕琢,贵自然

“清雕琢”不是不要雕琢,“贵自然”也并不是完全与雕琢绝缘。

严格说来,写文章都要雕琢,中是程度不同而已。

清人吴德旋说得好:

“作文岂可废雕琢?

但须清雕琢耳。

功夫成就之后,信笔写出,无一字一句吃力,却无一字一句率易;清气澄彻中,自然古雅有风神,是一家数也。

”(清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可见,“清雕琢”是说雕琢不可废,要用而不浓,须求淡化,信笔写出,贵乎自然。

做到“清雕琢”,“贵自然”,语言也就有朴素美了。

试看下面一段文字:

我听父亲说过的,中国有一种墨猴,只有拇指一般大,全身的毛是漆黑而且发亮的。

它睡在笔筒里,一听到磨墨,便跳出来,等着,等到人写完字,套上笔,就舔尽了砚上的余墨,仍旧跳进笔筒里去了。

这段文字很少用形容词和修饰语,写得极其朴实,但墨猴那机灵的动作,可爱的神态,不是活灵活现吗?

这些语言“无一字一句率易”,不能说没有雕琢,但这雕琢是清雕琢,淡化了的雕琢,不露痕迹的雕琢;信笔写出,有如老树著花,这正是鲁迅语言朴素美的表现。

(2)写口语,求质朴

语言要质朴自然,在平淡中见优美,就要口语化,“我手写吾口”(黄遵宪)。

马克思也主张“你怎么说就怎么写,怎么写就怎么说”。

能把说和写统一起来,便可有效地防止矫揉造作和滥用雕饰,使语言平易近人,质朴纯净。

在这方面,赵树理的小说,最能说明问题。

例如:

小宝向小元道:

“你说得对,这一回真是该扭扭劲!

要是再选上个广聚还不是仍出不了恒元老家伙的手吗?

依我说咱们老槐树底的人这回就出出头,就是办不好也比搓在他们脚板底强得多!

——李有才版话

这里像“扭扭劲”、“出出头”、“搓在他们脚底板”等等,句句是大白话、口头语,但又非常生动。

告别是“搓”[字很有动感,把反复受人欺压、折磨的情景形象化了。

在现代作家中,语言质朴的作品很多,如许地山的《落花生》,朱自清的《背影》,孙犁的《荷花淀》等等,都可谓语言朴素的典范。

在议论文章写作中,要写得平实、朴素,也需要口语化。

例如:

开会要开小会,开短会,不开无准备的会。

会上讲话,话不离题。

议这个问题,你就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赞成或反对,讲理由,扼要一点;没有话就把嘴巴一闭。

不开空话连篇之会,不发离题万里的议论。

——邓小平《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

这段话中,没有一个生僻的字,没有一句冗长的话,一看就懂,一听就明,完全采用口语,读来流畅自然,干净利落,亲切有味,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务实精神和朴实的作风。

老舍说:

“文字不怕朴实,朴实也会生动,也会有色彩。

”语言的朴素美,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那些写得朴实自然,以本色取胜的文章,往往脍炙人口,百代不衰,永远在群众中流传。

(三)繁复美与简洁美

1.繁复美

繁复,不是冗繁、芜杂,而是繁富、丰赡。

它通过语言的渲染、强调,详尽地、多层次地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使人获得一种繁而不乱、复而不冗的美感。

繁复美的主要表现手段,有以下两种:

(1)铺展

铺展就是把要表现的对象,铺开来写,展开来说,以求表达的详切、透彻。

例如,《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写史湘云与宝玉谈仕途经济的话,引起了宝玉的反感,从而转向对林黛玉的评价:

“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

”恰好这话被林黛玉听见,下面是她的一段内心独白: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

所喜者:

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

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

你既为我的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的知己,既你我为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论,?

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

所悲者:

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

“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

我虽为你的知己,但恐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何!

——想到此间,不禁泪又下来。

——《红楼梦》32回

在这段内心独白中,作者描写林黛玉的喜、惊、叹、悲的复杂、矛盾心理,极为细腻、详切,富有层次感。

如果不把“所喜者”、“所惊者”、“所叹者”、“所悲者”包含的丰富内容一一展开,加以铺写,仅以“又喜又惊,又叹又悲,不禁泪又下来”这样简单的语句来表现,则很难鲜明地写出林黛玉对爱情执着的追求和多愁善感的性格来。

铺展也可以借用博喻的方式来表现,例如在《哥德巴赫猜想》中,徐迟写了这样一段赞美的话:

何等动人的一页又一页篇章!

这些是人类思想的花朵。

这些是空谷幽兰、高寒杜鹃、老林中的人参、冰山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抽象思维的牡丹。

要是作者仅以“人类思维的花朵”一句作比,也未尝不可,但文虽简约,而丰赡不足。

这里徐迟热情洋溢地一连用了六个意象不同的比喻来纵笔渲染,就从不同层面讴歌了它的格调,它的作用,它的价值,给人以丰美的韵味。

(2)反复

为了增强表达效果,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叫做反复。

反复不是废话的重复,而是一种艺术手段。

它能突出重点,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深读者的印象。

例如,鲁迅的抒情散文《秋夜》开头的一句话: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为什么不简化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呢?

因为这样写就太干瘪了。

作者通过有意识的重复,可以增强感情色彩,更好地抒发对枣树的赞美之情,暗示顽强地抗击黑暗的枣树并不孤立,也不寂寞。

再如,谌容的《人到中年》:

眼睛、眼睛、眼睛……

一双双眼睛纷至沓来,在陆文婷紧闭的双眸前飞掠而过。

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大的,小的;明亮的,浑浊的,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在她的四周闪着,闪着……

这是一双眼底出血的病眼,

这是一双患白内障的浊眼,

这是一双眼球脱落的伤眼,

这,这……啊!

这是家杰的眼睛。

反复手法的熟练运用,使小说的描写有如电影中闪映的一个个镜头,交替叠现出各式各样的眼睛,这对于刻画事业心强、忠于职守的眼外科医生陆文婷的形象,是极为相宜的。

非如此,则难以表现她病中恍恍惚惚的精神状态和扑朔迷离的幻觉心理。

2.简洁美

简洁,就是简明、纯净、精炼,没有废话。

“简洁——是美的必要条件”,是文采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

古人论文,就特别重视简洁美。

梁代刘勰说:

“随事立体,贵乎精要。

”唐代刘知几说:

“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若能做到“文约而事丰,此述作之尤美者也。

”清人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甚至称“简为文章尽境”,足见对简洁的重视。

那么,简洁美究竟有哪些特点呢?

(1)干净,无冗句烦辞

我国的语言向来以简约著称。

《春秋经》上记载宋国落下五块陨石,仅用了五个字:

“陨石于宋五”。

《史通》对此评价很高,认为“闻之陨,视之石,数之五,加以一字太详,减其一字太略”。

五个字,有声音,有形象,有数量;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欧阳修写《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

‘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如果把滁州四周所有的山都描写一番,那就罗嗦冗繁了。

契诃夫说:

简洁是才力的姊妹。

他自己写作就特别重视省字约文。

他的剧本《三姐妹》中,安德烈向别人描绘妻子是怎样一个人的一大段独白,原先写了整整两页。

当剧本在排演时,他给剧院写信,要求把这两页独白全部删掉,另换上一句话:

“妻子就是妻子嘛!

”这样一改,不仅去掉了废话,而且表现力更强了。

语言干净,要做到“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姜夔《白石道人诗说》)。

没有多余的字,多余的话,这就要剪裁浮词,大刀阔斧地剃枝剔叶,正如鲁迅所说:

“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2)精炼,能以少胜多

简洁美的核心是精炼。

大凡简洁的文章,总是“意则期多,字惟求少。

”语言简省经济而又内涵丰富,就容易记忆,能给人以美感。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只有三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歌》),只有两句,然而,“其感激悲壮,语短而意益长。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弹铗歌》),甚至短至一句,“亦自有含悲饮恨之意,后世穷技力,愈多愈不及”。

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中,仅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16字,就简笔勾勒出一幅江南春草图:

点明了时间、地点,描绘了地上的草,树上的花,林中的莺;有静态的刻画,有动态的渲染,用语高度精炼,难怪受人称誉,说它抵得上一篇“江南赋”。

古代诗文如此,现代白话文写得精炼的,也不乏其例。

鲁迅写《孔乙己》仅2000多字,他的许多杂文也都是几百字,写得尖锐泼辣,很有文采。

当然,简洁美不是说文字越短越好。

短文也可能冗繁,长文不一定不简洁,这要看文字表达是否精炼、干净,不能以篇幅长短作为衡量的标准。

三、增强文采的要求

怎样才能增强语言文采呢?

从“物”来说,要感知好,从“意”来说,要运思好,从“文”来说,要表述好。

为了避免同前面有关章节的重复,下面着重谈谈情感、蓄词、锤炼三方面的问题。

(一)要有丰富的情感

1.情感是文采存在的基础

情感来源于观察、感受,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

情感与思想往往互相结合,构成文章内容的基本要素,特别是在文学写作中,思想是情感的深化,情感是思想的体现,二者很难截然分开。

情感与文采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语言优美,富有文采,作者内在的情感,才能物化为外在的美感形式,使之作为载体,在信息传递中,具有艺术感染力。

所以,有没有文采,对情感表达来说,至关重要。

没有文采,就难以进行美感的信息交流。

但是,脱离了文章的内容,单纯追求文采,或者以玩弄辞藻、堆砌粉饰来掩盖思想感情的贫乏,那么就会“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齐梁时代,那些忽视内容,徒尚辞藻的华而不实的文章,之所以历来受到人们的唾弃,原因就在于“为文而造情”,本来没有真情实感,而硬要作文,就只好凭借声律、藻饰来夸奇炫艳,语言难免会矫揉造作;倘若“为情而造文”,作者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写出来的文章真切不泛,文附于质,语言就必定有感染力,有文采。

屈原的《离骚》,语言瑰奇、华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