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开题报告100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1047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5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博士开题报告100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博士开题报告100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博士开题报告100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博士开题报告100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博士开题报告100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博士开题报告1002.docx

《博士开题报告100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士开题报告1002.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博士开题报告1002.docx

博士开题报告1002

学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登记表

学科专业:

论文题目: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管理研究

研究生姓名:

(博士)

导师姓名:

所在院系:

开题日期:

研究生院

二OO八年制

填表说明

一、填表前,请认真阅读学校《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开题报告的规定》。

表中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逐项认真填写。

表达要明确、严谨。

二、封面中“学科专业”请博士生严格按规定的二级学科、专业名称填写。

三、填写表中第一页“简表”时:

对于“选题类型、选题来源、经费来源”三项内容,请把各自所选字母填入项目后面的空格中。

区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主要标志:

具有特定的实际应用目的的研究属于后者;区分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的主要标志:

前者主要是为了增加科学技术知识,后者则是为了开辟新的应用(如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

“摘要”的填写请严格按所留空格逐格填写。

四、表中第二页、第三页、第四页所列项目是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须逐项、逐条进行详细论证、填写,所留空格不够时,请自行加页,页码按顺序编。

五、表中第五页中各意见栏须由有关人员亲笔填写,不得打印。

开题报告评议小组组成要求:

博士生至少5人,硕士生至少3人,每组设组长1人,且研究生本人的导师不能担任组长。

六、表格完成后,请用A4纸装订成册1份,博士生交研究生院学位办(同时须提交1份查新报告)。

 

 

  一、简表

论文题目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管理研究

选题类型

A.基础研究B.应用研究C.开发研究D.其他

选题来源

A.国家级项目B.省部级项目C.横向项目 D.自选项目

经费来源

A.课题  B.资助  C.自筹

研究生姓名

性别

学号

导师姓名

性别

职称

“高

险”

T

0

P

S

I

S

主题词

1.主题词数量三到五个;2.主题词之间空一格(英文用/分隔)

中文

英文

ChinaPetroleumEnterprise/InvestmentsAbroad/RiskManagement

注:

区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主要标志:

具有特定的实际应用目的的研究属于后者;

区分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的主要标志:

前者主要是为了

增加科学技术知识,后者则是为了开辟新的应用(如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

-1-

  二、选题依据

1.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选题来源

1.2选题目的

石油真正作为一种大规模产业引起世界社会腾飞是在19世纪中期,洛克非勒成立俄亥俄标准石油公司,投资炼油厂,发展了制桶业、管道运输业,把这种新能源开发成自己家族汽车公司汽车的燃料,用石油裂变来制造各种化工产品。

自从石油的价值被发现,有关石油的研究就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从勘探到销售,石油涉及的各行各业都极大吸取专家学者的兴趣,随着石油资源消费量逐步提高,很多贫油国家,对富油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缓解了自身部分需求,然而,随着油气资源的越发重要,各国能源争夺越发明显,导致海外石油投资出现高度风险,因石油引起的起危机,甚至是战争,为石油企业海外投资发展负面影响。

很多学者对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了研究,但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基础,尤其是国内,有关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评估尚处于起步阶段,导致部分海外项目高额资本输出,却未获取客观的投资回报率,甚至是严重亏损,因此,有关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评估将成为今后石油研究重要分支。

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石油的重要性被各国政府全面认识应该是在20世纪的后期。

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石油工业便爆发了4次石油危机,每一次危机都无一例外地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

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1973-1974年,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涨到12美元,上涨了4倍。

石油价格暴涨引发了西方国家的经济衰退,美国经济学家估计,那次危机使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下降了4.7%,使欧洲的增长下降了2.5%,日本则下降了7%。

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于1979-1980年,随着伊朗国内的革命运动和伊拉克对伊朗的开战,使石油日产量锐减,国际石油市场价格骤升,每桶石油的价格从14美元涨到了35美元。

这次石油危机也引发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经济衰退,美国政府估计,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大概下降了3%。

第三次石油危机始于1990年的海湾战争,专家形容海湾战争更是一场石油战争。

当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表示,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储备的控制权落入萨达姆政权手中,那么美国人的就业机会、生活方式都将蒙受灾难。

对美国而言,海湾石油视其“国家利益”。

海湾战争爆发后,油价一路飞涨,三个月的时间内从每桶14美元,到突破40美元。

但这次高油价持续时间并不长,与前两次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

而国际石油史上的第四次“危机”正在逼近,2008年7月,国际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大幅上涨,其中纽约市场8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收盘价格更是创下1983年以来新高,每桶高达147美元。

面对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和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的矛盾,所有经济学家相信,石油已经进入高油价时代,由于石油价格处于整个工业价格链的最高端,因此,甚至有人认为,在不久的将来,石油将取代美元,进入货币石油本位的新经济时代。

高油价下的巨额利润和石油资源现阶段的无可替代性,石油已经成为经济和政治的敏感话题,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对油气资源的占有。

众所周知,世界油气资源在地域上的分布总体呈现不均匀状态,其中,中东地区的油气资源占全球的65.6%,拉美占11.9%,非洲占6.6%。

正是由于这种油气资源相对集中的特点,使得西方大国都把能源安全放在对外贸易和对外交往的首位,高度重视海外石油的勘探与开发。

美国政府早就制定出全球化的能源开发战略,日本更是积极鼓励国内企业到世界各地勘探开发石油。

这些国家共同的特点,就是不仅把本国公司去海外参与油田开发视作企业行为,更视作国家行为,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角度来支持和推进这一事业的发展,因此,一场前所未有的石油争夺战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石油企业开始走上发展海外投资、开拓国外石油资源的道路。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国的石油企业已经成功地在海外建立起自己的石油开采基地,2007年取得份额油5000万吨,为弥补国内资源不足、保障国民经济顺利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能源的消费大国,海外的油气勘探与开发将是中国重要的能源战略之一。

但是,在高油价的背后,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在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高油价同样给石油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投资风险。

海外油气勘探的风险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油气勘探本身的风险,石油行业自身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行业。

特别是随着勘探技术和手段的革新,大部分埋深浅的整装油气田相继被发现。

因此,油气勘探领域逐步从浅部走向深部,从简单地表条件走向复杂地表条件,从构造油气藏走向隐蔽油气藏,油气勘探已随着勘探程度的深入变得越来越复杂,成本越来越高,不确定性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油气勘探的技术风险在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随着油价的飙升,资源国政府和民众对油气资源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的提高,对外国石油公司在本国取得油气勘探和开发的条件越来越苛刻,主要表现为:

一是大部分对外公开招标的区块都是勘探程度较高、前景不大看好的区块,商业油气发现的概率非常低:

二是合同的条款更为严格和苛刻;三是油气分成的比例越来越低。

因此,海外油气勘探和开发的风险评估与控制,是每一个在海外从事油气投资的石油公司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随着中国的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业务的迅速扩大,对海外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的风险进行分析非常有必要。

根据前文所讨论的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实际问题以及相关理论的空白,本文将研究选题界定在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管理上,致力于解决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面临的三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识别;第二个问题是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评估;第三个问题是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的对策与建议。

1.3选题意义

目前,虽然国内学者认识到石油企业对外投资风险评估的必要性,但相关理论的系统与深入研究明显不足,甚至在风险识别上仍然模糊不清,使得石油企业在对外投资,缺乏理论指导与依据,导致部分投资回报率较低,甚至是严重亏损。

所以,针对我国石油企业的现状,本文的研究意义体现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

(1)理论意义。

从理论角度看,目前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至今仍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特别是针对我国特定的经济环境,有关石油对外投资风险评估处于薄弱转台,理论和现实还存在较严重的脱节。

本文通过开展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管理的研究,在全面风险识别基础上,构建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评估模型,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对风险评级指标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并利用灰色关联-Topsis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风险程度,填补理论研究的空白。

(2)现实意义。

从实践角度看,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比率逐年提高,急需投资风险相关理论指导。

本文以降低对外投资风险、提高投资回报率目标,将对外投资风险管理运用于实践,系统研究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际问题,对政府和企业促进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石油企业制定企业发展战略、防范产业风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2.1国内外有关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综述

2.1.1国外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综述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跨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国外有关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不断发展和成熟起来。

60-70年代,主要表现在美国式的对外扩张理论,以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的“垄断优势理论”和维农(R.Vernon,1966)的“生命周期理论”为代表,二者均为对二战后美国企业海外扩张研究的基础上形成。

垄断优势理论强调跨国公司必须拥有垄断优势才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产品周期理论揭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基础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特殊优势,而且还取决于企业在特定东道国所能够获得的区位优势,特别强调了技术的决定作用。

70-8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方面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以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家巴克莱和卡森(Buckley,Peter&Cason,1976)的“内部化理论”以及英国学者邓宁(J.H,Dunning,1977)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为代表。

其中内部化理论认为,对外投资正是为了克服外部市场障碍或弥补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指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需要同时具备三种优势:

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否则只能采取出口贸易或技术转让的方式来参与国际经济活动。

80年代以来,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和中小企业跨国投资的大量涌现,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跨国公司的著名教授LouisT.Wells(1983)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英国学者Lall(1983)的“技术地方化理论”,Cantwell&Tolentino(1990)和Tolentino(1993)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以Hagg、Johanson、Hammarkvist和Mattsson(1988)为代表的瑞典学者提出的企业国际化网络理论等等。

其中“小规模技术理论”被学术界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开创性成果,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拥有的小规模制造技术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且灵活性较高,特别适合小批量生产,能够满足其他发展中国家相对狭小的市场需要。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同时具有“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及低价产品营销战略的优势,这也使得他们能够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竞争。

“技术地方化理论”认为第三世界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虽然表现为规模小、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但是其中却包含着企业自身的创新活动,有自己的“特定优势”。

正是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技术引进中的消化、改进和创新,给引进的技术赋予了新的活力,给引进技术的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当地市场和邻国市场具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吸引外资的时候,对引进的技术加以吸收、消化和改造创新,进而为本国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业国际化网络模型理论对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一种解释,将企业重新定义为市场网络中的企业,并从这一角度出发研究市场网络中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

可以看出,国外有关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发展过程与企业特点密切相关,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企业对外投资的动因、优势、投资方式、区位选择和行业选择均存在差异。

2.1.2国内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综述

中国学者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研究与实证分析,二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经验和我国对外投资的比较优势。

(1)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研究与实证分析。

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资源、能源领域。

这既是合理配置资源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也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的迫切需要,还是突破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的有效途径。

对境外投资的实证分析,包括考察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优势、投资方式、区位选择和行业选择等,如叶刚教授(1992)所作的问卷调查,张海岩与范登布鲁克(1994)的问卷调查,鲁桐(2000)对在英国的中国企业进行的系统考察。

而刘红忠(2001)根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统计数据,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了趋势分析和模型分析,验证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符合“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2)对外直接投资优势研究。

吴彬与黄韬(1997)提出二阶段理论,指出各行业中企业的一般性经营资源水平在国际的资源状况不同上的地位决定了企业进行FDI的状况。

如果母国企业的一般性经营资源水平高于东道国企业,即处于优势状态,则优势企业侧重于利润攫取的行为。

反之,如果母国的大多数企业处于劣势状态,则母国的大多数企业要从东道国获得经验。

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一般需要先向发达国家东道国进行获得经验的FDI,即经历第一阶段,占有当获得了足够的经验之后才能转向利润攫取的FDI。

冼国明与杨锐(1998)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分为两类:

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FDI-I),即学习型FDI,和发展中国家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投资(FDI-II),即竞争策略型FDI.通过前期的学习型FDI,发展中国家企业可以加强技术积累的速度和效果,并且增加了后期的所有权优势,进而通过后期的策略FDI进一步巩固“OIL”结构和市场份额。

二人同时指出,当发展中国家通过前期的学习型FDI获得的技术与同期发达国家所拥有的技术之间的差距小于某个特定值时,FDI-I才能向FDI-II转换,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在进行FDI-II的时候必须有一定的技术积累。

当然,发展中国家自身技术积累程度较高的可以直接进行FDI-II[37]。

孙建中(2000)提出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优势理论,指出综合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投资动机的多极化:

二是差别优势的多元化;三是发展空间的多角化。

该理论认为,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但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兼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呈现出多极化和综合型;同时与被投资的东道国相比又具有多层次、综合性的差别优势:

而且对外直接投资的各个阶段并存、技术结构多层次性,投资主体多元性以及投资空间全方位性,这三个因素之间相互激励、相互促动,形成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优势,进而取得综合效益。

2.2国内外有关对风险的研究综述

2.2.1国外风险研究综述

风险研究首先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并在这些地区发展后逐渐引入推广到发展中国家。

美国学者H.A.威利特最早在其博士论文《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中对风险进行了定义,他认为“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之客观体现”。

随后,美国经济学家奈特在其著作《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中,明确提出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概念,并将二者区别开来。

奈特的核心观点是风险是可以测定的,风险是不确定性的一部分,但是仅指可测定的那部分。

1964年,美国威廉和汉斯教授将人的主观因素和风险的相对性特征引入风险概念,认为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不同的人,风险的大小或者说不确定性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1987年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会计与管理科学系主任C.B.Chapman教授在(RiskAnalysisforLargeProjects:

Models、MethodsandCases)一书中提出了“风险工程”的概念,他认为,风险工程是对各种风险分析技术的集成,它以更有效的风险管理为目的,范围更广,方式更灵活。

该框架模型的构建弥补了单一过程的风险分析技术的不足,使得在较高层次上大规模地应用风险分析领域的研究成果成为可能。

1991年,Boehim提出了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和风险排序的风险评估和包括风险管理计划、风险处置、风险监控的风险控制两个阶段组成的项目风险管理过程。

Irukwn.J.O的著作《发展中国家的风险管理》系统阐述了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并结合发展中国家国情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说明。

1994年Irukwn.J.O还应用风险管理理论对本国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进行了系统的风险分析。

Fairley根据前人研究的成果,将项目风险管理分为诸如辨识风险因素、估算风险概率和后果、制定风险规避策略等7个步骤。

1997年,Chaplnan还和Ward构造了一个通用的包括诸如定义项目的关键域、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方法、辨识风险源、构建风险假定和关联信息等9个阶段的项目风险管理过程。

随着现代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外出现了更多诸如决策树、蒙特卡洛模拟和多目标决策树模型等关于风险分析和评价方面的分析技术和方法。

这些技术和方法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简化数学分析过程,从而缩短计算时间,目前在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2.2.2国内对风险研究综述

(1)风险管理研究。

我国风险管理教学、研究和应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

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基础上,1987年,清华大学教授郭仲伟《风险分析与决策》的出版,标志着我国新时期风险研究的开始。

赵曙明在其著作《国际企业:

风险管理》中总结并定义了风险,“风险是在一定环境和期限内客观存在的,导致费用、损失与损害产生的,可以认识与控制的不确定性”。

段开龄认为,风险可以引申定义为预期损失的不利偏差,这里的所谓不利是指对保险公司或被保险企业而言的。

叶青、易丹辉(2000)认为,风险的内涵在于它是在一定时间内,有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风险结果递进联系而呈现的可能性。

朱淑珍(2002)在总结各种风险描述的基础上,把风险定义为:

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由于各种结果发生的不确定性而导致行为主体遭受损失的大小以及这种损失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郭晓亭、蒲勇健(2002)认为:

风险是在一定时间内,以相应的风险因素为必要条件,以相应的风险事件为充分条件,有关行为主体承受相应的风险结果的可能性。

吕向敏(2006)在《跨国公司国际投资风险的成因及管理分析》一文中分析了我国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风险主要有政治风险、汇率风险和经营风险,并分析了其成因。

孙玮(2007)在《我国企业境外投资风险与对策》中研究了我国企业境外投资存在的问题,面临的风险,及相应的对策。

白天辉(2005)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与对策研究》中运用可拓模型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对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进行了分析。

(2)中国石油企业的对外投资风险管理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越来越大,不少的学者开始研究企业的国际投资风险,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加大了对我国石油企业国际投资风险的研究力度。

舒先林(2005)在《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及其规避》一文中研究了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风险。

王妍娉(2006)在《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分析》中系统的分析了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政治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她认为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既与外部环境因素有关,又与企业内部条件密切相连。

因此,只有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寻求有效的防范投资风险的对策。

郑良杰(2006)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风险分析》一文中,分析了中石油海外的投资风险分为短期投资风险和长期投资风险。

认为中石油主要的投资风险是长期投资风险,表现在生产性资本投资风险和战略性资本投资风险。

白远(2008)在《石油矿产业对外投资风险:

理论与成因》中通过数据分析了近年来国际投资在石油矿产业的增加,进一步分析了石油企业国际投资风险。

郭珊珊(2008)在《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问题与对策》认为中国石油海外投资毕竟处于初级阶段,面临资金不足,体制落后,创新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与国际石油公司还存在巨大的差距,提出参考国外一些石油公司的海外发展之路,借鉴国外石油公司的先进经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措施。

蔡建功(2009)在《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分析》认为导致石油企业投资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投资者对投资项目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价和控制,并结合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实际情况,对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分类识别、分析风险成因,在此基础上对这些风险提出管理策略。

王耕(2009)在《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市场进入模式及区位选择研究》研究了跨国经营市场进入模式的决定性因素与非决定性因素,分析了进入模式的决策过程机理,讨论了我国石油企业在进入国际上、中、下游市场时最优进入模式的选择。

2.3发展趋势与存在的问题

纵观国内外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和风险评价的研究,可以看出:

(1)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比例持续增大。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推进,企业边界逐渐模糊,很多企业业务延伸至世界各地,尤其是能源相关支柱产业,因资源稀缺,必定扩大海外投资。

同时,海外投资是大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开拓新兴市场的必备措施。

(2)石油企业外直接投资风险增高。

一方面由于投资位于异国,其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背景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当前的世界环境中竞争加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