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09824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1.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市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成都市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成都市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成都市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成都市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都市十二五规划.docx

《成都市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十二五规划.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都市十二五规划.docx

成都市十二五规划

成都十二五规划全文公布:

人均GDP达上万美元

2011-04-1114:

42:

19  来源:

成都市发改委  编辑:

高赛琦  跟帖0条  进入跟帖

今后五年,成都将建成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

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2011年4月2日成都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序 言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未来五年发展战略意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三最”城市,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奠定坚实基础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在认真把握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分析研判国内外发展大势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提出成都市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十一五”时期是成都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不懈地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有效应对“5·12”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化,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格局初步形成。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现代新型城乡形态初步展现。

对外开放开创新局面,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水平大幅提升。

社会管理不断加强,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

城市功能日益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较好体现。

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灾后重建基本完成,灾区实现历史性变化。

先后被国家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

  专栏1 “十一五”取得的巨大成就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551.33亿元,比2005年增长95.9%,年均增长14.4%,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26.9亿元,年均增长30.1%。

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工业发展步伐加快,服务业稳步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产业实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节能减排取得进展,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提升。

  统筹城乡深入推进。

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三个集中”的根本方法进一步完善,“六个一体化”的科学体制初步构建,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建设取得成效。

投资体制、医药卫生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的改革稳步推进。

  社会民生显著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835元,比2005年增长83.4%,年均增长12.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8205元,比2005年增长82.9%,年均增长12.8%。

城乡就业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扩面提质,教育事业发展更加均衡,医疗卫生保障能力稳步提高,人口计生服务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民主法治建设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进出口持续快速增长, 201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246.6亿美元,是2005年的5.48倍,年均增长40.5%,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大幅增长, 2010年实际使用外资超过64.1亿美元,是2005年的11倍,招大引强成效明显,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189家;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国际友好城市增至13个,以成都经济区为重点的区域合作全面推进,实施 “走出去”战略步伐加快。

  

  五年的艰苦奋斗,成都市在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成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开创了成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时期,谱写了成都科学发展新篇章,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将进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阶段,更加注重内需主导、消费驱动,更加注重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更加注重民生优先、社会公平。

成都市作为中西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重大挑战。

在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并存的关键时期,必须准确把握面临的形势,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紧迫意识,抢抓有利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着力解决突出矛盾,推动成都市在新一轮发展中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走在中西部地区的前头。

  专栏3 “十二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机遇

  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具备实现新跨越的客观条件。

成都市已进入由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期向后期转变的阶段,经济社会面临巨大变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城市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将极大增强。

  统筹城乡的改革实践,为成都市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宝贵的经验和基础。

经过七年多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已经初步形成,特别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将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实施,成为成都市未来发展最现实的优势。

  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为成都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

进入西部大开发新的十年,国家将着力推进经济基础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重点经济区发展,成渝经济区建设将进一步加快,有利于把成都市建设成为西部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

  全球产业分工格局的深刻调整,为成都市深度参与国际国内合作带来新机遇。

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内外产业加快转移,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大趋势为成都市发挥后发优势,抢先占据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更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在更大空间范围谋求未来发展创造了机遇。

  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为成都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重大契机。

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正成为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战略突破口,有利于成都市充分利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基础,发挥科技资源优势,着力推动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加快推进成都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专栏4 “十二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挑战

  宏观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国家宏观调控难度加大,存在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挑战;各区域竞相发展势头强劲,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的竞争十分激烈,承接产业转移难度加大。

  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有待加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而投资持续增长动力不足,制约居民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结构调整和新经济增长点培育缓慢。

  资源环境制约明显。

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和都江堰灌区保护对成都市的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人均占有土地和耕地资源不足,严重制约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农业规模经营。

  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

“十二五”期间成都市城乡劳动力资源总量将进一步增加,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保障扩面提质和城乡全面接轨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艰巨。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由中期向后期转变的进程,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可能进入高发期,城乡人口大规模流动,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人口老龄化加剧,对现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二章 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战略思想和省委“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的,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奋力推进三次产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全面实现“新三最”目标,为加快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是市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央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部署,紧密结合成都市实际确定的发展战略、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是成都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长期战略任务,必须贯穿于“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根本要求。

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深入推进“六个一体化”、“三个集中”和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投资结构,扩大消费需求,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

  ——坚持把推进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战略方针。

以高端化和高科技化为导向,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以产业跨越带动城市整体跨越,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

  ——坚持把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重要支撑。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培育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根本目的。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巩固和完善城乡居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设幸福成都。

  ——坚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重要着力点。

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坚持合理有效开发和利用资源,注重保护基本农田、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低碳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坚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强大动力。

从基层基础层面着力推进以经济市场化、社会公平化和管理民主化为基本取向的改革,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深入推进开放合作,加强多层次区域合作,积极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努力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

  第三章 发展目标

  按照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三步走”战略步骤,今后五年,要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把成都建成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

具体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增长保持适度领先,年均增长12%左右,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上万美元,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综合竞争力领先中西部城市,对全省、全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综合城镇化水平达到60%。

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3:

45:

5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0%以上。

投资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件,初步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城乡社会建设全面进步。

形成城乡一体的现代教育体系,高水平发展义务教育,高标准普及学前和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免费中等职业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

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居民预期寿命提高到78.5岁。

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

以内,户籍人口控制在1260万人以内。

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社会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城乡就业持续增长,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年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0万人以上。

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新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50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0%以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加率达98%以上,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1.9万套,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

  ——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新型城乡形态初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耕地保有量保持在42.1万公顷,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十一五”末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不低于31%;城乡环境更加优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较2010年下降16%,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10年下降17%,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在2010年基础上分别削减8%、10%、8%、10%,江河水质、大气质量明显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38%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2910万立方米。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统筹城乡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5%以上,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达210家以上,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

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两枢纽三中心”地位显著提升,初步建成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

 

专栏5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第二篇 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以统筹兼顾为原则,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灾区振兴发展,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努力建设城乡繁荣、产业发达、居民幸福、环境优美、文化多样、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实现综合竞争力中西部领先。

  第一章 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形态

  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坚持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九化”导则,深化完善全域成都规划,规范空间开发,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格局,推进繁华城镇和优美田园有机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第一节 优化市域空间布局

  以市域生态本底及现实条件为依据,在充分保护和尊重生态本底的基础上,将市域划分为提升型发展区、优化型发展区、扩展型发展区、两带生态及旅游发展区四大总体功能区。

  专栏6 总体功能分区 

  提升型发展区:

包括中心城区的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

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改善人居环境。

  优化型发展区:

包括市域西部的彭州、都江堰、郫县、温江、崇州、大邑、邛崃和蒲江以平原为主的地区。

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调发展,城镇布局要注重显山露水。

  扩展型发展区:

包括市域东部的新都、青白江、金堂、龙泉驿、双流和新津以丘陵为主的地区。

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城镇布局要保护生态本底。

  两带生态及旅游发展区:

包括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蒲江、双流、龙泉驿、青白江、金堂的山区。

是成都市的生态屏障,也是旅游产业的重点发展区。

 

  第二节 构建田园城市生态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节地节能、完善功能、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强基本农田、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保护,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县城、重点镇为节点,以城乡一体的交通、通信、公共服务和生态绿道等体系为依托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空间结构和多层次、多功能“显山、亮水、露田”生态体系。

  推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建设。

结合城乡统筹综合示范、土地综合整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战略功能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片区建设、场镇改造等,努力将北新干道示范线、蜀龙大道-成青金快速路-唐巴路示范线等11条示范线,温江区、都江堰市、郫县、新津县4个整县推进示范县和龙泉驿区同安镇、青白江区城厢镇等24个整镇推进示范镇(乡、街道),打造成产业及形态上体现差异化、多样性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现实样板。

  专栏7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线规划线路 

  1.北新干道示范线,建成北部现代商贸及现代农业综合示范线。

  2.蜀龙大道-成青金快速路-唐巴路示范线,建成国际物流及现代制造业示范线。

  3.成龙路-东二路-成洛路示范线,建成现代汽车产业及休闲旅游综合示范线。

  4.天府大道-东山快速路-双黄路示范线,建成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示范线。

  5.大件路示范线,建成现代产业与现代农村示范线。

  6.邛崃示范线,建成古镇文化及生态旅游示范线。

  7.光华大道-成温邛高速-大双路示范线,建成以休闲旅游及历史文化为特色主题的示范线。

  8.龙门山沿线示范线,建历史文化及山地度假旅游示范线。

  9.成青快速通道示范线,建成现代服务业及现代农业示范线。

  10.沙西线示范线,建成生态维育、世界遗产及现代农业示范线。

  11.彭白路示范线,建成山水田林及灾后重建示范线。

  专栏8 “十二五”时期构建新型城乡形态重大工程

  “显山亮水”工程:

加强对低山地区保护,明确龙泉山和龙门山的山体保护边界及发展引导,在龙门山,突破行政区划分割,整合风景旅游资源,加快小轨道环线和直升机停机坪的规划;在龙泉山,加强植被恢复,合理引导果树种植,严格控制各类建设行为,梳理穿山通道,减少交通对山体破坏。

市域范围内平衡河流水量配置,有效利用再生水及雨水,补充景观水系生态水量,改善城市景观水环境;凸显水网城市特征,建设水城示范点;在水系两侧划定生态保护和景观控制区,明确管控要求。

  “田园永续”工程:

严控建设对农田保护区的侵占,确保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总量不减少;科学指导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合理规划大地景观,彰显田园四季更替的美景;编制林盘群落保护规划,按照林盘群落的方式保护林盘,在水系、道路和大城市周边的交通便捷的地区重点考虑林盘功能的置换,把林盘群落作为承载城市高端服务功能的载体。

第二章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以构建市域城镇体系为着力点,以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使城乡居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到2015年,综合城镇化水平达到60%。

  第一节 推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建设

  积极推进市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建成由1个特大城市、14个中等城市、34个小城市、170余个小城镇、数千个新型社区等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

着力推进中心城区转型发展,加大城市更新和新城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城市综合体,完善公共服务,提升城市品质和国际化水平。

加强区(市)县城、重点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县域经济重要增长极。

加快一般场镇改造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增强以城带乡能力。

  专栏9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示意图 

  第二节 引导人口向城镇集聚

  进一步破除城乡居民身份差异,推进户籍、居住一元化管理,建立户口在居住地登记、随人员流动自由迁徙的统一户籍制度。

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逐步统一失业保险待遇标准,依法保护城乡居民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允许农村居民带产权、持股进城居住、就业。

调整完善现行教育、医疗、住房保障、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充分保障城乡居民在户籍所在地平等享受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权利。

  第三节 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

  提高城市管理科学性和透明度。

大力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区(市)县、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形成市、区(市)县、街道相互衔接、合理分工和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框架。

积极鼓励广大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决策、实施和监督,充分发挥社会机构在城市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和市民共建、共治、共享城市管理的新局面。

  提高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

深化“数字城管”系统建设,逐步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全域成都全覆盖。

加快建立以身份证号码为标识,集居住、婚育、就业、纳税、信用、社会保障等信息于一体的公民信息管理系统。

加强城市基础测绘和管理工作,完善全市统一的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平台。

提升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加快推进规划、房地、环保、市政、绿化、水务、气象等城市管理信息深度开发和共享交换。

着力推进防灾应急、交通管理等重要信息系统建设。

 

  提升城市交通综合管理水平。

优化完善城市交通规划和建设管理,逐步建立交通影响评价机制。

综合运用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加快发展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改善交通出行结构,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减缓交通拥堵。

加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加大交通执法力度,增强市民交通法治意识和安全意识。

  加强市容环境管理。

深入推进裸土覆盖、道路硬化、绿化带提档降土工程,强化联动治尘,加强扬尘污染源头治理。

全面实施景观容貌标准化管理,继续实施特色亮点街道打造,加大二环路以内主、次干道及主要出入城通道立面整治力度。

加强城郊结合部、出入城道路沿线和背街小巷的市容管理。

  第三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推进“六个一体化”、“三个集中”和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因地制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努力在农村形成土地规模化、生产企业化、居住城镇化、收入多元化新格局。

  第一节 加强农村发展环境建设

  推进农村生产条件建设。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改造中低产田土,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提高地力;推进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灌溉保障率;加强农业生产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加快田间路网改造,提高农业机械化服务。

  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水质检验监测、中小河流域污染治理,改善农村水环境;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乡村清洁工程,集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