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课时作业 人民版选修4.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0779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课时作业 人民版选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课时作业 人民版选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课时作业 人民版选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课时作业 人民版选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课时作业 人民版选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课时作业 人民版选修4.docx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课时作业 人民版选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课时作业 人民版选修4.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课时作业 人民版选修4.docx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课时作业人民版选修4

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课时作业人民版选修4

[课标要求]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孔子其人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青年好学,30岁时精通六艺,35岁时收徒授课,55岁时因政治抱负难以实现开始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68岁时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教育和古典文献的整理,其言论被辑录在《论语》中。

[深度点拨]孔子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原因:

社会动荡,统治者需要强有力措施来维护统治;孔子思想,特别是周礼偏于保守,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孔子生活在宗法分封制日趋崩溃、奴隶社会不断瓦解的春秋时期,一生大致经历了幼年学礼、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教四个阶段。

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背景

(1)春秋时代,社会动荡,私人讲学风气开始发展。

(2)春秋晚期,孔子兴办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2.思想主张

(1)“礼”的思想

礼即周礼,其主要内容首先是尊尊,其次是亲亲。

出于对春秋晚期“礼崩乐坏”的不满,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提倡周礼的贵贱有序。

为维护周礼,孔子还提出“正名”的思想,使社会等级化、秩序化。

(2)“仁”的思想

“仁”首先是“爱人”,仁爱建立在自然感情基础之上,应有差别;其次是行“忠恕”之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礼”与“仁”的关系(中庸)

推崇礼与仁相结合的理想社会,使社会依礼而有严格的等级和上下尊卑的界限,依仁而使人人有爱心,不使有差别的等级走向对抗。

[关键点拨]

(1)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出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可汲取的营养。

(2)孔子思想中的“礼”,指周礼,即周代的礼乐制度。

而儒家思想体系中的“礼”,经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学者的发展,逐渐演变为封建伦理道德。

三、孔子的历史影响

1.对中国

(1)教育文化方面

①创办私学,打破以往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

②“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

③“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了重要作用。

(2)社会政治方面

①在政治上要求施行仁政,而施行仁政的关键在于“举贤人”,提出了选择贤人的标准是“内圣外王”。

②“内圣外王”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开明君主的标准,也是一个人治社会中政治人才的理想标准。

(3)意识形态方面

①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在中国思想界占据主导地位。

②儒家思想成为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2.对世界

儒家思想外传后,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图示点拨]图示法理解礼、仁、中庸三者的相互关系

主题一 孔子的思想主张

1.产生的时代背景

(1)经济:

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

(2)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趋于崩溃,诸侯争霸,礼乐制度被破坏。

(3)社会关系:

“礼崩乐坏”,社会迫切需要一种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构建新的社会秩序。

(4)文化:

“学在官府”,官府贵族垄断教育,平民子弟无法享受教育。

(5)个人:

孔子决心恢复周礼,传承礼乐文化,创立儒家学派。

2.主要政治主张及评价

类别

主张

评 价

政治思想

“克己复礼”

目的是改变春秋时期的混乱,匡正社会秩序,但社会变革是不可阻挡的

“仁者爱人”

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与爱护,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中庸思想

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强调和谐完美,有利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

3.主要的教育理念及贡献

(1)创办私学,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

(2)教育对象:

孔子倡导“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从而使文化教育下移。

(3)教学实践:

重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教学方法:

善于“因材施教”。

(5)学习方法:

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培养目标:

强调弟子要有浓厚的参政意识,“学而优则仕”。

材料 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带领弟子游说列国,受到各国君主的一次又一次面试与接待。

思考 下列面试题目中孔子的答案及面试结果可能是什么?

为何会出现如此结果?

答案 题1:

恢复周礼,建立礼乐文明的国度。

题2:

礼、乐、仁、中庸之道。

结果:

面试失败,不得重用。

根源:

仁、礼主张实质是维护奴隶制旧制度,不适合建立封建新秩序的需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要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必然要全方位理解春秋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

主题二 孔子思想的影响

1.辩证评价

(1)积极

①“仁”、“德政”的主张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②其仁政爱民和任用贤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仍有很大价值。

③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都与儒家思想有关。

(2)消极:

它的主要学说都是站在维护旧的统治秩序的立场上,对人民的思想、科学的发展等,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2.现实意义

(1)孔子思想中的“礼”,主张长幼有序,有助于中国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传承。

(2)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者,爱人”,体现了一种民本思想,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3)孔子的“中庸”思想,主张“和而不同”,主张对立因素的统一与和谐,对于当今和谐社会的创建具有积极意义。

3.孔子生活时代受冷遇的原因

(1)春秋时期,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变革,新兴地主阶级主张以暴力打破旧的社会秩序,建立新的统治秩序。

(2)孔子主张维护周礼,实质上就是维护旧的社会秩序。

显然孔子的思想不适应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趋势,所以在当时不被统治者重视。

材料一 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思考 

(1)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

(2)材料在评价孔子时,采用的方法是什么?

答案 

(1)开创私学;有教无类;提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

(2)方法:

阶级分析法,一分为二的辩证法。

材料二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

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

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日本学者儿岛献吉朗《诸子百家》

思考 综合材料,探究“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答案 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首先,要懂得尊重、珍惜、保护我国古代文化;其次,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最后,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古代文化,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把古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做到与时俱进。

1.在短暂的从政生涯结束以后,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接纳。

这主要是由于(  )

A.孔子在各诸侯国没有丝毫的政治影响力

B.儒家思想不适应各诸侯国的需要

C.诸子百家的宣传使各诸侯国无所适从

D.孔子来去匆匆,其宣传苍白无力

答案 B

解析 各诸侯国之所以未采用孔子的政治主张,并非儒家思想本身的局限,关键是春秋各国连年战争,而孔子的思想不适应当时的争霸需要。

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思想中,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并传承的道德规范是(  )

A.“仁”的思想B.“礼”的思想

C.“有教无类”的思想D.“为政以德”的思想

答案 D

解析 遵循以孝悌为核心的“内圣外王”的道德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人才标准,成为历代统治者接受的道德规范,D项含义与之最相近。

3.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

“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

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

答案 C

解析 孔子认为每个等级都应该有自己的礼仪规范,不能乱了规矩。

所以才说:

必须克制自己的欲望以恢复维护周礼。

4.“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答案 B

解析 作为孔子思想体系核心的“仁”,其主要主张是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这对抑制统治阶级的暴政是有一定作用的。

5.“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

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这一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是(  )

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

C.温故而知新D.三人行必有我师

答案 B

解析 不论出身贵贱,不论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符合有教无类的含义,故选B。

6.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

请回答:

(1)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或思想?

(2)孔子提出上述主张或思想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1)正名思想;强调用“周礼”规范社会秩序。

(2)目的:

用周礼所规定的名分去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等级化、秩序化,从而改变天下大乱的局面,重建奴隶社会的秩序。

基础巩固

1.有一次子贡问孔子:

“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好些?

”孔子说:

“子张有些过头,而子夏显得不及。

”子贡说:

“那么,子张好一些吗?

”孔子说:

“过犹不及。

”这表明孔子主张(  )

A.无为而治B.中庸

C.轻徭薄赋D.有教无类

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材料“过犹不及”可以判定是“中庸”的思想。

2.孔子强调:

“仁者爱人。

”最能体现他赋予“爱人”以教育含义的主张是(  )

A.因材施教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诲人不倦D.有教无类

答案 D

解析 “有教无类”的“无类”即表现了一种博爱之心,最能体现孔子的“爱人”思想,故选D项。

3.关于孔子“礼”的思想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从狭义的角度讲,是指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B.从广义的角度讲,是指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C.“克己复礼”和“正名”是实现“礼”的方法

D.“礼”从本质上是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答案 D

解析 孔子出身于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家庭,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4.下列是几位参观南孔家庙的游客在孔子像前回顾孔子学说言论的叙述。

其中正确的是(  )

A.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以礼治国,二者有一即可

B.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他不爱财

C.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收学生冉雍就是证明

D.孔子的教育思想彻底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

答案 C

解析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以礼辅之,故A项错误;孔子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故B项错误;D项的错误在于绝对化。

5.孔子曰:

“仁者,爱人。

”爱有差等。

墨子曰:

“兼相爱,交相利。

”爱无差等。

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

答案 B

解析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他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主张以德治民,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

正因为他们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其思想主张也就不同。

6.有西方学者直接认为“孔子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守护神”。

孔子思想不仅是法国大革命的动因,更成为西方“平等、仁慈、博爱”观念的源泉。

下列孔子思想中,为西方思想家赞同的是(  )

①“仁者,爱人” ②为政以德 ③克己复礼 ④忠恕之道

A.①②④B.①②③④

C.①②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孔子的“仁者,爱人”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忠恕”之道是其进一步的发挥;“为政以德”能够劝诫统治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克己复礼强调的是长幼尊卑的秩序,不会为倡导民主平等的西方思想家所赞同。

能力提升

7.在讲解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时,王老师引用了《三字经》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并比喻说“根之于心的性情之仁如同一块璞玉,虽然蕴含着上好的玉质,但未经雕琢之前,它还不能说是纯美纯善的艺术品”。

王老师想要说明的是(  )

A.“仁”是一种无等差的爱

B.仁和礼各自独存

C.依仁成礼,以礼成仁

D.仁心是礼外化的必然表现

答案 C

解析 仁不存于心,礼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仁虽存于心,没有礼的约束和规范,也未必能实现为完美的人格。

只有仁发于心,才能自觉地遵守礼;也只有依礼而行,才能最终成就仁,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8.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中包含许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这些优秀传统思想包括(  )

①以德治国 ②依法治国 ③轻徭薄赋 ④“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

答案 C

解析 依法治国是法家观点,排除②,故不选A、B;轻徭薄赋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的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故选C。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4月3日上午,古老的尼山孔庙大门缓缓打开,壬辰年春季祭孔大典正式拉开帷幕。

在祭孔大典上,除了官方和民间代表进行的祭孔仪式,还举行了学童启蒙开笔仪式。

材料二 近一两年,大众儒学和大众史学……成为公众阅读的热点之一,于丹和易中天的书卖了几百万册。

加上网络写手的推波助澜,公众对通俗历史读物的热情似乎仍在升温……但是,大众史学也面临着某种危机。

这首先表现为以央视“百家讲坛”以及部分网络写作为代表的将历史审美化、传奇化、娱乐化、八卦化的游戏倾向。

这种倾向发展下去甚至可能断送大众史学的前途。

——解玺璋《大众史学的危机》

(1)孔子哪些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作用?

要建立“和谐社会”,你认为应该怎样做?

(2)材料二中于丹和易中天等人通过新式手段传播儒学和史学,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答案 

(1)思想:

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德治民,包含了民本思想。

做法:

统治者要清正廉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加强法制观念,依法治国,建立公正国家。

(2)积极:

①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众读史和人们对儒学的热情;②有利于人文知识在普通百姓中的普及;③有利于学术争鸣。

消极:

①这种传播方式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们对经典原著的阅读;②专家讲史追求通俗易懂的做法,有许多不严谨之处,容易使人们曲解原著;③这种方式具有商业化特点,可能败坏学术氛围。

解析 第

(1)问应结合孔子的思想谈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作用。

(2)问应注意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分析。

【学习思考】

1.孔子为什么周游列国?

(教材P24)

提示 政治改革碰壁,因失意离开鲁国,周游列国以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2.孔子“正名”的目的是什么?

(教材P25)

提示 在大变动的春秋时期,道德沦丧,天下无道,礼崩乐坏,陪臣执国命,臣弑君、子弑父、兄弟相残之事时有发生。

为了维护君主制和宗法制原则,做到尊尊、亲亲,孔子在“礼”的基础上提出了“正名”。

【自我测评】(教材P27)

1.简要说明孔子提出的“仁”与“礼”的目的。

提示 孔子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企图通过恢复周礼的权威,使社会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孔子还主张仁,通过“爱人”、“忠恕”、“为政以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主张,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改变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

2.如何理解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才标准?

提示 “内圣”指具有高度道德修养的人,“外王”指施行仁政,建功立业者。

儒家把能够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视为古代社会理想的政治人才。

【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27)

1.阅读下列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提示 孔子说:

“志士仁人不苟全性命而损害仁,宁肯牺牲生命来成就仁。

孟子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提示 孟子说:

“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要是两者不能兼有,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要是两者不能兼有,就舍弃生命而选取义。

2.下面一段话表达了一种什么观点?

提示 这段话反映了个人修养与治理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推究事物的原理—认识明确—意念诚实—心思端正—提高自身品德修养—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治理好邦国—天下太平,使美德显明于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