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答案修改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0145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6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答案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答案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答案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答案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答案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答案修改版.docx

《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答案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答案修改版.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答案修改版.docx

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答案修改版

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

1、阅读《寡人之于国也》的段落,回答问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说明了行王道的初步措施。

(2)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答案:

归纳法。

(3)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

答案:

用了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气势。

2、阅读《寡人之于国也》的段落,回答问题。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这段话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

答案:

行王道的根本措施。

(2)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答案:

归纳法。

(3)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

答案:

用了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气势。

3、阅读《寡人之于国也》的段落,回答问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案:

对比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两句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

反映了贫富悬殊、尖锐阶级对立的现实。

同时也揭露了统治者不顾百姓的死活。

(3)找出这段文字的喻体和被喻体。

答案:

喻体:

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本体(被喻体):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4)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说理的论证方法是()

A.演绎论证

B.归纳论证

C.对比论证

D.类比论证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分为演绎法、归纳法、比较法三种,其中比较法又分为对比法和类比法。

归纳是从个别性的前提推论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先摆事实,后求结论,这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

演绎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方法,先假说,后求证,这是从一般到个别,推论和判断个别事例的认识方法。

所谓类比,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4、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

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请回答:

A.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答案:

比喻、设问。

B.这段话是谁所问?

他为什么要以“战喻”?

答案:

孟子所问。

因为“王好战”所以就“请以战喻”。

C.这段话中“以五十步笑百步”作喻有何作用?

答案:

这里用“以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是为了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本质差别,只是或多或少罢了。

《秋水》练习题

1、阅读《秋水》的段落,回答问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1)河伯为什么会“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2)描写河水和大海两种景象,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3)从本段中引申出一个怎样的成语?

(4)这段话中“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案:

(1)由于河伯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意识到自己的渺小。

(2)说明的道理:

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永远不能骄傲自满,必须不断上进。

(3)望洋兴叹。

(4)“美”主要指“水大”。

2、阅读《秋水》的段落,回答问题。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1)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什么叫“曲士”?

(3)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这段话用了何种性质的论据?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案:

(1)人的认识要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2)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的人。

(3)比喻和排比。

(4)事实论据,类比论证方法。

3、阅读《秋水》的段落,回答问题。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壘空之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1)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从这段文字看,庄子的散文在运用比喻的时候有什么显著的特点?

答案:

(1)说明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人的认识和作为是十分有限的。

(2)类比法和对比法。

(3)连类而及,层见叠出。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1、阅读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1)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这段文字的论据属于哪种类型?

(3)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文中两个长句论证的角度有何不同?

(5)这两个长句构成什么关系?

最能体现这种关系的词语是什么?

答案:

(1)本段的主要观点是成败皆自于人

(2)属于事实论据

(3)主要是对比论证法(另外有例证法)

(4)前一个长句先赞其兴国之壮,后一个长句叹其亡国之衰。

(5)对比,壮和衰。

2、阅读题

《书》曰: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本段用了什么论据?

表现在哪里?

(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表现在哪里?

(3)本段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

(1)理论论据:

《书》曰:

“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事实论据:

唐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

(2)论证方法:

例证法:

唐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例子。

对比法:

庄宗由极盛到极衰的变化。

演绎法:

满招损,谦得益。

(3)告诉人们:

反骄破满、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道理。

3、阅读题:

呜呼!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这段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作者认为盛衰之理不只是天命还在于人事?

(3)根据原文,作者认为天命与人事哪一个更重要?

答案:

(1)开宗明义,在全文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2)从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和其失天下,可以看出即一个王朝的兴衰,除了天命

之外,重在人为。

(3)人事更为重要。

《论毅力》练习

1.阅读《论毅力》的短文,回答问题。

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

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1)文段中“彼”与“我”的态度和结果构成什么关系?

通过这种关系来说明什么?

正确答案:

构成了对比关系,通过这种关系说明了:

有毅力者成,没有毅力者败。

(2)文段中“我”的几种不同情况构成什么关系?

作者通过这种关系来说明什么?

正确答案:

构成层递关系,通过这种关系说明:

只有毅力至强之人,才能取得事业之成功。

(3)这段文字总体上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正确答案:

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

2、阅读粱启超《论毅力》中的一段文字:

孔于曰: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

问题:

(1)这段话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2)这段话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3)这段话中的论据属于哪种类型?

(4)从本段中可以引申出什么成语?

答案:

(1)这段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这一总论点。

(2)采用了类比和对比的论证方法,将“止”与“进”进行对比。

(3)引用孔子《论语》中的话,属于理论论据。

(4)功亏一篑

3、阅读题:

阅读梁启超《论毅力》中的一段文字: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

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

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

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

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

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

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问题:

(1)这段话中列举了哪几类人?

(2)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这段话论证了什么道理?

(4)这段话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5)这段话用了什么类型的论据?

答案:

(1)一共列举了五类人,即“志力薄弱之士”、“志力次弱者”、“志力稍强者”、“志力更稍强者”、“志力至强者”。

(2)运用了层递的修辞手法。

(3)说明了只有志力至强者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

(4)对比论证方法。

(5)事实论据。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简答题

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蔡元培先生为什么要提出“抱定宗旨”的要求?

答:

蔡元培先生之所以首先提出“抱定宗旨”的要求,是因为当时北大风纪败坏,腐败不堪,因此他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求学的目的并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这一观点在当时可谓一声惊雷,振聋发聩,直指北大多年弊端。

接下来他尖锐指出,以前的北大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思想来“混文凭”,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等等。

之所以产生这些现象,其深层次原因正在于北大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

因此,在批判腐败现象的基础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一定要抱定宗旨,这样才会珍惜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从《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这篇演讲稿中可以看出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答:

当时的社会非常腐败,道德沦丧,即便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也难脱流俗。

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所谓的学习只是平时敷衍塞责,放荡冶游,考试突击讲义,只图蒙混过关。

3、你怎样理解“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答:

这是蔡元培先生在谈到“抱定宗旨”这个观点时所提出的一个观点,蔡先生之所以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与当时北大的腐败有关,作者想让青年学生明确大学的性质,来大学学习不是为了做官致富,这才有可能消除当时北大所存在的弊端。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还渗透着精神独立、学术自由的理念,即是要身处象牙塔的师生们不要受外界不良风气的侵袭,也不要受外界思想的束缚,而是发扬自由、独立的精神,用深邃的思想、深刻的见解、朴实的作风,去研究高深的学问,使自己处于社会思想、人类科学的最前端,并用研究出的成果启发人们的心智,造福于社会。

4、《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说理有何特点?

答: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说理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情理并重。

本文不仅仅只是说理简要透彻,而且情理并重,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

文中既有痛心的指陈,又有激越的阐发,还有设身处地的忠告。

(2)善用反问。

讲述“三事”的三个段落中,都有反问句,不仅使人警醒,而且还语重情长。

(3)语言明晓通畅。

当时还处于文言文、白话文交替之期,本文语言“亦文亦白”,将文言的简练典雅与口语的通俗明快融于一体,堪为中国现代演讲之经典。

(4)主题突出,针对性强。

当时北大校风颇不尽如人意。

文中列举的各种腐败现象确实存在,对这类现象痛加针砭,大有催人奋进之势,演讲中提出的三个要求,都含有匡正时弊的功用。

《容忍与自由》

1、《容忍与自由》一文的作者是( )

A.朱光潜   

B.胡适

C.蔡元培

D.陈独秀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没有难度。

2、率先从事白话新诗与文学史的写作的是( )A.蔡元培B.胡适

C.钱钟书

D.朱光潜

答案:

B

解析:

胡适率先从事白话新诗与文学史的写作,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

3.在《容忍与自由》中,胡适引用布尔的话来展开他对容忍与自由之关系的论述,这句话是( )

A.严厉惩治邪说者的权威是无可疑的,因为这就是上帝自己说话

B.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C.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

D.良心的自由是魔鬼的教条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参见教材P20

4.《王制》中,可用来摧残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条文是( )

A.“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

B.“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

C.“作淫声异服奇技异器以疑众”

D.“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参见教材P21

5.高尔文烧死塞维图斯的原因在于( )

A.树立自己的权威 

B.塞维图斯不听话

C.厌恶塞维图斯

D.深信自己不会错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参见教材P23

6、《容忍与自由》中作者举塞维图斯的例子证明的观点是( )A.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B.年龄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C.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

D.批判“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观点

答案:

C

解析:

文中列举了赛为图斯的例子来证明“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的”。

7.《容忍与自由》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

A.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B.年纪愈大,愈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C.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的   

D.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参见教材P25

8.胡适在《容忍与自由》中认为,缺乏容忍雅量的心理根源是( )

A.年轻气盛

B.狂妄自大

C.喜同恶异

D.愚昧无知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参见教材P25

9、“绝对之是”不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A.喜同恶异的习惯心理  

B.年轻气盛的偏激情绪

C.党同伐异的政治规律  

D.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参见教材P26。

10、《容忍与自由》中塞维图斯被烧死的论据属于( )

A.理论论据

B.类比论据

C.引用论据

D.事实论据

答案:

D

解析:

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文中引用塞维图斯的例子属于事实论据。

11、以下论据属于理论论据的是( )

A.作者年少之时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

B.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

C.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

D.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的

答案:

D

解析:

选项ABC都是事实论据,选项D是理论论据。

12、《容忍与自由》中“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的”来证明容忍异己是最难得的观点属于( )

A.类比法

B.概括法

C.例证法

D.演绎法

答案:

D

解析:

一般说来,在议论文中,凡引进普遍性原理或名家名言的地方,都是运用演绎论证法来证明论点的。

文章在第二层的议论中,提出了“人类的习惯总是喜同而恶异的”观点,这一观点可谓是普遍性的原理,接着通过塞维图斯的惨史印证这一观点,最后演绎出“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的结论。

13、《容忍与自由》中用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来证明观点的方法属于( )A.例证法

B.类比法

C.对比法

D.演绎法

答案:

A

解析:

文章引用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的例子说明了容忍异己是最难得的,属于例证法。

14、《容忍与自由》中陈独秀的例子证明的观点是( )A.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B.年龄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C.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

D.批判“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观点

答案:

D

解析:

文章通过陈独秀的例子说明了“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很不容忍的态度的观点。

《咬文嚼字》

一、单选题

1.《咬文嚼字》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

A.胡适

B.朱光潜

C.梁启超

D.钱钟书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没有难度。

2.下列文章中属于文艺专论的是( )  

A.《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B.《论毅力》

C.《咬文嚼字》

D.《容忍与自由》

答案:

C

解析:

本文是一篇文艺专论,要求学生记忆。

3.《咬文嚼字》属于一篇( )

A.美学评论   

B.说明文

C.杂文

D.文艺专论

答案:

D

解析:

本文是一篇文艺专论,要求学生记忆。

4.下列《咬文嚼字》的文句中,概括了全文中心论点的是( )

A.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B.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C.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D.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的中心论点,只有B符合题意,其余选项也是作者的观点,但不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5.作者认为将“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的效果( )

A.不好   

B.无所谓

C.很好   

D.一般

答案:

A

解析:

文章中作者说到这种改法改得并不很妥。

6、《咬文嚼字》的作者认为:

字的难处在于( )

A.感情的起伏不定   

B.所述事物的千变万化

C.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D.古今字的意义不同

答案:

C

解析:

文章有:

“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可以看出答案为C。

7、根据《咬文嚼字》的论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一样好用

B.相比于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更难用

C.相比于直指的意义,联想的意义更难用

D.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一样难用

答案:

C

解析:

文章有:

“直指的意义好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所以答案为C。

8、下面属于用理论材料作论据的是( )

A.韩愈的“惟陈言之务去”

B.郭沫若改动剧本台词

C.贾岛吟诗斟酌推敲

D.王若虚将《史记》中有关文字改得更简洁

答案:

A

解析:

选项A是理论论据,其余都是事实论据。

二、多选题

1、下面有关朱光潜先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他参加过百日维新

B.他曾赴欧洲留学

C.他不赞成咬文嚼字

D.他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

E.他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

答案:

BDE

解析:

朱光潜没有参加百日维新,他主张阅读和写作要咬文嚼字。

2.朱光潜先生熔为一炉的美学思想包括( )

A.哲学   

B.物理学

C.史学

D.心理学

E.文学

答案:

ADE

解析:

朱光潜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研究,这些广博知识促成了他后来将三者融为一炉的美学思想的形成。

3.下列属于朱光潜先生作品的有( )

A.《文艺心理学》

B.《谈文学》

C.《中国哲学史大纲》 

D.《悲剧心理学》

E.《西方美学史》

答案:

ABDE

解析:

选项C是胡适的作品,有一定迷惑性。

《吃饭》问题解答

1.“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动(包括写文章在内),不仅表示头脑的充实,并且证明肠胃的空虚。

”请就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

这句话是顺应拉柏莱在《巨人世家》中所表述的“一切活动也都是为了肠胃”而表达的观点。

这句话说得很朴实,将人们的视野由以前关注“最主要的名义”,拉回到对真实本质的重视。

人类不管有什么创造或者是有什么活动,首先是要生存,而生存的基本条件是要充实肠胃,填饱肚皮。

因此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动,也就会以此为中心来开展进行。

正因如此,肠胃空虚而导致的饥饿不仅仅产生乞丐,盗贼,娼妓,也曾启发过思想、技巧,而注重思想与技巧正是人类头脑充实的体现。

这一观点最值得称道之处在于,他用浅显的语言表达了最朴实的生存道理,引导人们重新重视生活中本质的内容。

2.找出《吃饭》文中的比喻句,并联系钱钟书谈比喻时说的:

“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

”分析本文比喻手法的特点及其审美效果。

答:

巧设陌生化比喻是钱钟书在这篇文章中的一个最显著的艺术特点。

如“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一碗好菜仿佛一只乐曲”、“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在这些比喻中,作者语出惊人发挥最充

分的想象,将完全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作比喻,具有很强的表达冲击力,让人觉得新奇有趣,这些比喻挟带着一种先声夺人的力量。

使读者一旦阅读便被吸引,欲罢不能。

另外这些比喻不仅新奇,而且自然,读过后面的内容又让人觉得这些新奇的比喻贴切生动,用人们司空见惯的内容作比喻,说明了全新的道理,读后另有一番意味在心头。

3.《吃饭》文体现了怎样的散文风格?

它与作者的个性特征有何联系?

答:

本文的散文风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动活泼,形象有趣。

这主要体现在作者巧设陌生化比喻中,文中通过“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一碗好菜仿佛一只乐曲”、“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比喻,使读者认识到了一个个全新的观点。

(2)扩散联想,逐步深入。

在文中作者通过事物的相似性展开联想,采用了类比的论证方法,从吃饭说到结婚,又讲到艺术,谈到政治,这些都是通过相似性的联想而展开的。

(3)广征博引,知识丰富。

本文可谓学者型散文,文中作者从柏拉图讲到孔子,从政治谈到经济,从音乐说到烹调,从人情世态谈到人生观,当要用到相关资料时,无不是信手拈来,这些资料从中到外、从古到今,体现出了知识性的特点,让读者感受到知识和智慧的乐趣。

这一点与作者的个性有关,钱钟书先生具有任性而发、洒脱自然的个性特征,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因此其散文也是处处涉笔成趣,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风格。

《我的世界观》练习

一、单选题

1.《我的世界观》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

A.爱因斯坦   

B.钱钟书

C.陈独秀

D.蔡元培

答案:

A

解析:

钱钟书写的《吃饭》,蔡元培写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材没有节选陈独秀的文章。

2.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是( )

A.法拉第  

B.爱因斯坦

C.爱迪生

D.牛顿

答案:

B

解析: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参见教材40页注释部分。

3.下列有关爱因斯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他支持法西斯专制统治

B.他提出了相对论

C.他曾经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

D.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答案:

A

解析:

爱因斯坦反对法西斯战争,对独裁战争深恶痛绝。

4、提出相对论的科学家是( )

A.牛顿

B.焦耳

C.霍金

D.爱因斯坦

答案:

D

解析: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一,远比牛顿的物理学先进。

5、在《我的世界观》中,爱因斯坦认为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有益的生活应该是( )

A.富贵的生活   

B.淳朴的生活

C.享受的生活   

D.安逸的生活

答案:

B

解析:

从本文可以看出作者提倡的是简单纯朴的生活方式。

6、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这篇文章中提出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