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修订.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0065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修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修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修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修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修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修订.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修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修订.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修订.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修订

科学之旅

★【教材解读】

1、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

简单地说,“物”就是生活中的万事万物,“理”就是其中的道理。

物理是一门研究声﹑光﹑热﹑电﹑力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的科学.

2、物理是有趣的

(1)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

用放大镜看指纹,是放大的;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笔,如图所示

像图a那样将笔放在分开的两手的食指上,相向移动两食指,直到合并在一起为止.非常奇怪,两个手指碰在一起的时候,木棒还保持着平衡,没有掉下来.

(3)请准备两张作业纸,使纸自然下垂,想象一下如果向两张纸中间吹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3、物理是有用的

(1)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

为什么?

解析:

子弹出膛飞行时的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来不及。

(2)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

解析:

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边。

(3)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解析:

外表面。

(4)在光滑的路面上,空身容易摔倒,还是肩挑重物容易摔倒?

解析:

空身。

今天对所提的问题的分析,你可能还领会不了,没关系,随着以后的学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4、怎样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问题:

冰棍从冰箱里拿出来时你观察到什么?

(冒白气)冰棍冒出的白气是向上还是向下?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不是我们没看见,而是多数人都是“视而不见”,没有有意识地去观察,如果大家都是有目的去观察,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得到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问题:

山地自行车后轴有很多的齿轮,上坡时要想省力应该用大齿轮还是用小齿轮?

问题:

为什么人造地球卫星可以绕地球运转?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问题:

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如电灯、电视、电话、汽车、飞机、人造卫星……),我们的生活会师什么样的?

(4)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阅读课本第7页“STS”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

5、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

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伟大的物理学先驱牛顿有一段名言值得我们回味:

我不知道世界怎样看待我,然而我认为自己不过像在海滩上玩耍的男孩,不时地寻找比较光滑的卵石或比较漂亮的贝壳,以此为乐,而我面前,则是一片尚待发现的真理的大海。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材解读】

1、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

km→m→dm→cm→mm→μm→nm

②测量长度的工具:

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③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2、时间的测量

时间的单位:

秒(s)、分(min)、时(h)

3、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

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

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知识归纳】

1、国际单位制:

为便于国际间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的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

2、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3、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5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4、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μm1m=106μm1m=109nm1μm=103nm

5、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2)、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测量结果=数字(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例1、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木块的长度为1.85cm。

 

 

例2、如图所示,用甲、乙两把尺子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分别为:

甲是2.5cm;乙是2.50cm。

 

6、测量时间的工具:

钟、表;在运动场和实验室,经常用秒表来测量时间。

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它的常用单位有小时、分。

1h=60min=3600s.

7、误差:

(1)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

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4)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

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教材解读】

1、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改变。

2、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3、参照物:

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卡车的运动情况:

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知识归纳】

1、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通常情况下,选择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略去不提。

参照物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例3: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分析:

小小竹排江中游

参照物:

江岸,或者说是江岸上的青山。

巍巍青山两岸走

参照物:

竹排。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教材解读】

1、思考:

学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

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

小马跑得真快!

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

2、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另一种是在物体运动相同路程的情况下,比较它们所花的时间,所花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

3、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

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

单位:

m/s或者是km/h

4、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

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知识归纳】

1、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2、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路程/时间公式:

v=s/t

变形t=s/v、s=vt

速度的基本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这种单位叫做组合单位。

应用公式v=s/t进行计算是要注意单位要统一,只有当s的单位是m(米),t的单位是s(秒)时,v的单位才是m/s。

常用单位是:

km/h。

1米/秒=3.6千米/小时1m/s=3.6km/h

例:

1米/秒为什么等于3.6千米/时?

1米=0.001千米1秒=1/3600时

1米/秒=0.001千米/(1/3600时)=0.001*3600千米/时=3.6千米/时 

或者:

1米/秒=60米/分=3600米/小时

3、表示匀速直线运动两种图像:

st图(路程-时间关系图)vt图(速度-时间关系图)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v是个恒量与路程S时间t无关

例:

如图所示是甲和乙的路程—时间关系图,根据该图能够获得合理的信息有:

信息一:

甲乙同时开始运动;

信息二:

甲乙都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信息三:

甲的速度为20m/s,乙的速度为12m/s;

信息四:

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

4、人步行速度1.1m/s、自行车速度5m/s、客运火车速度140km/h、高速公路上的小轿车速度119km/h(33m/s)、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材解读】

1、思考:

从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

2、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

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测,时间用秒表测。

3、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

秒表的使用:

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

4、实验结果表明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

★【知识归纳】

1、变速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2、平均速度:

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3、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v=s/t方法:

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设上半段速度为v2,下半段速度为v,全程的平均速度v1,则v2>v1>v

★【中考真题】

(2014•云南)如图是根据某小汽车在一段平直的路面上行驶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绘制的示意图.

(1)判断图中小汽车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

(2)求图中小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分析:

(1)根据速度公式,结合图示,看在相同时间内小汽车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

(2)已知总路程,和所用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可直接求得其平均速度;

解答:

解:

(1)由图可知,小汽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同,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小汽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2)小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v==

=30m/s;

答:

(1)图中小汽车是做变速直线运动;

(2)图中小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30m/s;

 

第二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教材解读】

1、

(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思考:

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3、声速: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4、思考:

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到回声?

5、回声:

声音的反射。

 <0.1秒<17米

★【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体快,即:

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合1224千米/小时,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

 

第二节、声音的特征

★【教材解读】

1、思考:

为什么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音调:

声音的高低

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1)、频率:

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人的听觉范围:

20Hz~20000Hz

3、响度:

声音的强弱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1)、响度与振幅有关

(2)、响度与发声体距听者的距离有关

4、管乐器:

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声

打击乐器:

受打击的物体表面振动发声

弦乐器:

弦的振动发声

★【知识归纳】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响度、音色。

2、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为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发声体的频率高低由发声体的长短、粗细和松紧决定,发声体越短、越细、越紧,发出声音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

减小声音的发散。

4、音色又称音质、音品,是听觉感到的声音的特色。

由物体本身特性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可听声:

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

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蝙蝠可以靠超声波发现昆虫,大象会发出一种频率极低的声音,这种频率低到我们无法侦测的声音就是次声波。

6、区分乐音三要素:

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低声细语、引吭高歌——指响度;高音歌唱家、男低音女高音——指音调。

 

第三节、声的利用

★【教材解读】

1、声与信息

计算:

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

小明距离高山多远?

(当时气温是15℃)

(1)回声可以测量距离

(2)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3)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

超声振动除结石。

超声波洁牙。

★【知识归纳】

1、可以利用声来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

2、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S=vt/2。

3、声与信息:

次声波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次声波传播的距离很远,处理这些信息,可以确定这些活动发生的方位和强度。

4、声音传递信息:

A.蝙蝠的回声定位;B.利用声呐探测海深、探测鱼群;C.“B超”成像;

5、声能传递能量:

A.用超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B.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C.超声波加湿器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材解读】

1、思考:

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

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它对人有没有危害?

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2、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环境保护角度)

3、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4、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知识归纳】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

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方法:

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中考真题】

(2014•云南)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噪声会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控制噪声十分重要.公路两旁的噪声是在  (选填“声源处”、“传播途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

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减弱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

答案为:

振动;传播途中.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

★【教材解读】

1、思考:

两手分别从热冷水出来后,再都放入温水,两手的感觉相同吗?

2、靠感觉来判断温度不可靠,若要准确掌握物体的温度,需要用温度计。

3、温度计的构造:

玻璃泡、液体、毛细玻璃管、刻度、玻璃保护层。

4、三种常见的温度计

思考:

温度计上的℃表示什么,温度计上的刻度数字是怎么来的,阅读“教材P48第2段”。

5、使用前看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1)寒暑表的下限不是30而是35

(2)体温计因为太细所以标数字时采取省略方式

6、阅读:

温度计的使用(教材P49到50)

(1)使用前:

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或低于量程;认清分度值即每小格代表的数值

(2)使用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

②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7、思考:

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吗?

为什么?

体温计的缩口结构及其作用:

由于有缩口,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但是也给使用前造成一个麻烦,就是使用前要把水银甩下去,其他温度计不能甩。

★【知识归纳】

1、温度: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常用单位是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

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3、常见的温度计有

(1)实验室用温度计,量程:

-20℃~110℃;分度值(每一小格):

1℃

(2)体温计,量程:

35℃至42℃;分度值:

0.1℃。

(3)寒暑表,量程:

-30℃~50℃;分度值:

1℃

4、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教材解读】

1、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

这些状态可以转化?

2、物态变化: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熔化: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

3、探究实验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

研究海波(硫代硫酸钠)和石蜡的熔化过程。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记录方法:

开始时间为“0”,40℃时开始记录,之后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海波的温度/℃

40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48

49

50

4、熔化和凝固:

固体晶体:

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

非晶体:

在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没有熔点。

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凝固点。

不同晶体熔点不同。

★【知识归纳】

1、固态、液态、气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熔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要吸热。

(熔化现象有:

冰雪消融、冰棍熔化)

3、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要放热。

(凝固现象有:

水结冰、铁水铸成铁锅)

4、熔点和凝固点:

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5、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

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6、晶体物质有:

冰、海波、各种金属非晶体物质有:

蜡、松香、玻璃、沥青

7、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熔化凝固℃

tt

(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8、晶体熔化条件:

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晶体熔化特征: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9、晶体凝固条件:

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晶体凝固特征:

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10、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例:

如图所示是海波的熔化图像,根据该图像能够获得合理的信息有

信息一:

海波的熔点(48℃);

信息二:

海波初温(25℃);

信息三:

海波的末温(60℃);

信息四:

海波是晶体;

信息五:

海波熔化共用3min;

信息六:

海波固体加热共用(6min);

信息七:

海波液体加热共用(2min)。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教材解读】

1、晒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那里去了?

2、探究:

水的沸腾(此实验主要观察水沸腾前后发生的变化)

实验数据记录方法:

当水温升高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水沸腾后3-5min

水在沸腾前

水在沸腾时

气泡

由大变小

由小变大

温度

逐渐升高

保持不变

声音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温度/℃

90

93

97

99

100

100

100

3、沸腾:

(1)、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沸腾,沸腾时温度不变,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

(3)、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4、蒸发:

(1)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2)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5、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生活中水蒸气遇冷会液化,例如露珠的形成。

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例如液化石油气。

6、、降低温度与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7、液化要放热(水蒸气烫伤更严重)

 

★【知识归纳】

1、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汽化现象有:

湿衣服变干、地面的水变干、壶水沸腾)

2、汽化的两种方式:

蒸发:

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沸腾:

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沸腾的条件:

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沸腾的特征: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例:

如图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图像,根据该图像能够获得合理的信息有:

信息一:

水的沸点为98℃;

信息二:

AB段表示水吸热升温的过程

信息三:

BC段表示水沸腾时,吸热不升温;

信息四:

当地大气压强小于1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为98℃,比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100℃)小,说明此时的实际气压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信息五:

水加热3min后,开始沸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