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知识点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9962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说》知识点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说》知识点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说》知识点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马说》知识点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马说》知识点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说》知识点全.docx

《《马说》知识点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说》知识点全.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说》知识点全.docx

《马说》知识点全

《马说》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马说》的作者韩愈,字退之

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

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車—柳”。

因其世居于昌黎,故又称韩昌黎: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马说》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2、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体裁,既

可以写一事一物,也可以写一种现象,但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想。

常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说”即谈马、论马。

3、原文的节奏划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中心论点千里

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i)

辱/

于(介,在)奴隶人之(的)手,骈「(pin死

/干槽(c巾)枥(11)之(音节助词,凑音节,无意义)

间1

(最终遭遇①不以(凭借)/千里称(著称)

也。

马之(定于后置标志)/千里者(定于后置),

一食(吃)/(sh1)或(有时)尽(完)粟(st)—石

(dcn)。

食(si)马者/不知其能(能够)

千里/而(表

顺承,来)食(si)也。

(根本原因)是

/马也,虽

/有千里之能,食/(sh0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m,同“现”表现)(直接原因/遭遇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重点句子翻译

策(用马鞭驱赶)之(代词,它,指千里马)/不以(按照)其道(方法),食(si)之/不能尽(形容词使动,让-竭尽)其材(才能才干),鸣之(音节助词,凑音节,无意义)/而(转折)不能通(通晓)其意(遭遇③)--重点句子翻译,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表加强诘问语气)/真无马邪(y其(表示推测感叹,大概,恐怕)/真不知马也。

主旨(中心句)

二、重点字音

骈pin槽枥caoli祗zhi粟su食不饱shi食马者si见xicn邪ye

三、重点字词

⑴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祇(只),

••

只、仅)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

“饲”,喂)

3才美不外见(同“现”)

(2)—词多义

1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本领)

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能够)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2食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喂)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

食不饱,力不足(吃)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设酒杀鸡作食(食物)/一箪食一瓢饮(食物)

3其不知其能千里/安求其能千里也/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指代千里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代词,指代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表示加强感叹语气。

表示推测,大概,恐怕)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的)

4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意义)

马之千里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

志”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千里马)虽有千里之能(的)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指千里马)

5策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

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

6以不以千里称也(介词,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

而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顺承,来)

常千里马常有(常常,经常)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的,凡庸的)

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让••…竭尽)

虽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3)古今异义

1然后有千里马(古义:

这样以后;今义:

••

表顺接的连词。

2故虽有名马(古义:

即使;今义:

虽然。

3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

有时;今义:

或者)

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

这样;今义:

判断词,对,正确的。

5策之不以其道(古义:

正确的方法;今义:

道路。

6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

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今义:

平安,安全)

(4)词类活用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2才美不外见(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素质)

3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4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让……竭尽)

(5)特殊句式

判断句:

其真不知马也

倒装句: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

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2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

正常的语序:

千里之马)

3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定语后置。

正常的语序:

尽一石粟)

省略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也”前省

略了宾语“之”)

四、大题:

1、本文“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比喻论证)(背过)

1“伯乐”指能发现并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2“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

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

3“食马者”是指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作者不只是在说马,而是借千里马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背过)

揭露了统治者的昏庸无道,不识人才,埋没

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

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行为进行了针砭、讽刺和控诉。

3、结尾运用了设问的修辞,自问自答,有什么作用?

“不知马也”这个结论的含义是什么?

(背过)

“其真无马邪”是承接上文“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是承接结尾段的前三句。

因此,结尾的设问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

“不知马”的结论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埋没和摧残,强调了识别选拔人才的重要性。

4、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观点的?

开篇先从正面提出论点。

即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命运的必然性;紧接着进一步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最后对无知的食马者”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并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5、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怎么看的?

结合具体的事例阐述自己的观点示例一:

千里马需要伯乐来识别,人才需要民主赏识,姜太公若无周文王赏识,可能就会终老在

磻溪河畔,百里奚若不是被秦穆公赏识,用五张羊皮赎回,恐怕只会于市井中潦倒余生。

示例二:

千里马不能消极等待伯乐的赏识,应该积极进取,努力寻找机会一展才华,干出突出的业绩,那样自然会有用武之地,如毛遂自荐。

因此,是千里马,就要主动争取,把握机遇,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6、首句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的作用?

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是什么?

1作用:

提出中心论点,提挈全文;

2关系:

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作用,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性。

7、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什么?

就其根本原因谈谈这篇文章揭示了怎

样的社会现实?

1直接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根本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揭示了统治者的昏庸无道,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千里马的遭遇:

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情感:

文章虽在说马,

实际上处处说人,是在指责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作者通过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命运,对统治阶

级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现实进行了批判。

9、结合全文,说说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主观因素:

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了,必要时学会毛遂自荐。

客观因素:

1要遇到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

2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

3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

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良好的成长环境。

7、本文的主旨: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叙述,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

8文本特色:

1、托物寓意

2、脉络清晰,中心突出课后习题:

一、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寓了怎样

的情感?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

不常有。

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二、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

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

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1)直称。

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2)暗称。

如“故虽有名马”

"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3)代称。

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

“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语气特点。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他日行千里呢?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他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5•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唉!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翻译略

各句的语气特点为:

1.陈述语气;2.反问语气;3.转折语气;4.诘问、感叹语气。

五、理解性默写:

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马。

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诵读古文,与先贤对话,和智者交流,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韩愈《马说》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环境对人才的决定作用。

2、表明二

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

必然性的句子: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能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本文的主旨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0、面对不公平的待遇,表现作者愤世嫉俗心情的句子: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1、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的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1)千里马遇不到伯乐的悲惨遭遇(命运)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

马之

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

一—食或尽粟一石。

(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策之

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5)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

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表现食马者平庸浅薄的排比句是:

策之

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

句是: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8)末段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9)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0)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