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98894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桃花源记》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桃花源记》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桃花源记》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桃花源记》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docx

《《桃花源记》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桃花源记》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docx

《桃花源记》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

(一)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①旦子冈:

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

刚。

③洵(X印):

确实。

④浣:

洗衣。

12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便要.还家

(2)悉.如外人

(3)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4)自恨.不如远甚也

127.下列各组句子中,

A.具答之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盖江北之.俗

B.乃不知有汉

乃悟前狼假寐

C.便舍船

偶舍骑步行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为此一家之中

128.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129.(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

126.

(1)通邀,邀请

(2)全,都

(3)正,正在

(4)遗憾

127.C

128.

(1)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2)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

129.和谐安宁、自得其乐。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壬午,黄巢帅众东走,程宗楚先自延秋门入,弘夫继至,

处存帅锐卒五千夜入城。

坊市民喜,争欢呼出迎官军,或以瓦砾击贼,或拾箭以供官军。

……贼露宿霸上,诇知官军不整,且诸军不相继,引兵还袭之,自诸门分入,大战长安中,宗楚、弘夫死,军士重负不能走是以甚败死者什八九。

处存收馀众还营。

丁亥,巢复入长安,怒民之助官军,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

于是诸军皆退,贼势愈炽。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

诇(xing):

刺探侦察。

93.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悉如外人悉:

(2)具答之具:

(3)或以瓦砾击贼:

或—(4)怒民之助官军怒:

9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军士重负不能走/是以/甚败死者什八九

B.军士重负/不能走是以/甚败死者什八九

C.军士重负不能走/是以甚败/死者什八九

D.军士重负不能走/是以甚败死者/什八九

9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于是诸军皆退,贼势愈炽

96.语段

(一)中,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语段

(二)的内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请结合语段

(二),谈谈语段

(一)作者的写作的用意。

【答案】

93.

(1)悉:

全、都

(2)具:

详细(3)或:

有的人(4)怒:

对••…

感到愤怒

94.C

95.

(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于是(这时)诸路官军全部撤退,叛军(黄巢军)的声势更盛。

96.参考答案:

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和平、平等、自由、富足、幸福的理想世界。

语段

(二)描绘了战乱中无辜者受牵连、无端遭祸,满城生灵涂炭的景象,可见战争导致民不聊生。

陶渊明虚构一个桃花源的理想世界,表达了他对充满战乱、剥削、压迫的

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三)阅读两则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①,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②;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注)①不地著:

不能定居一地。

②旨:

味美。

58.用“/”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标一处)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5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2)咸来问讯()

(3)贫生于不足()

(4)犹不能禁也()

60.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中人语云如有所语

••

B.不地著则离乡轻家尔安敢轻吾射

••

C.不顾廉耻元方入门不顾

••

D.不足为外人道也贫生于不足

••••

6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62.用原文回答:

甲乙两文百姓离家逃难的原因各是什么?

【答案】

58.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59.

(1)与世隔绝的地方

(2)全,都(3)充足(4)

仍然

60.B

61.

(1)渔人把他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

(2)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

62.甲文: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乙文:

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

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

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恐妖伪事起,非有住持者,悉逐之。

客僧惧逐,多权窜山谷。

有法朗者,深入雁门山。

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

朗多赍①乾粮,欲住此山。

遂寻洞入,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

渡一岸,日月甚明。

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

并衣草叶,容色端丽。

见僧惧愕,问云:

“汝乃何人?

”僧曰:

“我人也。

”妇人笑云:

“宁有人形骸如此!

”僧曰:

“我事②佛,佛须摈落形骸,故尔。

”因问:

“佛是何者?

”僧具言之。

相顾笑曰:

“语甚有理。

”复问:

“宗旨如何?

”僧为讲《金刚经》,称善数四。

僧因问:

“此处是何世界?

”妇人云:

“我自秦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

初食草根,得以不死。

此来

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

”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

僧住

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

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注:

①赍:

携带。

②事:

侍奉。

(选自载孚《广异记•秦时妇人》)

11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舍便舍船不舍昼夜

••

B.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C.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不求闻达于诸侯

••

D.出不复出焉水落而石出者

••

111.把语段

(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2.语段

(一)中体现桃花源人热情的句子有哪些?

113.语段

(一)

(二)的主题及主题的表现形式相似又有所不同,请加以分析。

【答案】

110.B

11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112.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13.相似:

语段

(一)

(二)都是通过描绘虚构的世外之境来表现对美好生活向往主题的。

不同:

语段

(一)是通过描绘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直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语段

(二)描绘的也是世外之境,虽无战乱、压迫、折磨,但那里的人穿草叶、吃草根,生活难能称上美好。

作者欲借此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动乱和百姓生活的困苦,间接表达对社会和平的渴望。

(五)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

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

••

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元嘉初武陵蛮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

蛮人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行人翱翔,亦不以怪。

此蛮于路砍树为记,其后茫然,无复仿佛。

(节选自刘敬叔《异苑》)

黄发:

借指老人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具言:

全部说出

不足:

不值得

9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C.此人—为具言所闻

••

D.不足为外人道也

••91.把语段

(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92.语段

(一)中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句话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93.语段

(一)和语段

(二)在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在写法上又有何不同?

答案】

90.C

91.(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92.怕外人打扰他们安定宁静的生活。

为下文渔人出去之后再寻桃花源“不复得路”埋伏笔,更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93.内容上:

①都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一个世外桃源;②进入世外桃源的途径都是由狭窄到豁然开朗;③都是离开之后复寻不见。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写法上: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采用记叙、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生动描绘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寄托自己的理想,而语段

(二)只是记叙了故事的梗概,语言简洁。

(六)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

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鸣犬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乙亥北行日记》

26.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

27.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行数/十步B.阡陌/交通

C.妇女/亦耕田力作D.以为/此家之中

28.翻译下列句子。

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29.(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30.在(乙)文中,找出与(甲)文类似的描写。

(甲):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乙):

【答案】

26.

(1)全,都(3)正,正在

27.A

28.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29.和谐安宁自得其乐(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快乐”回答即可。

30.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

(七)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

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

“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对曰:

“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I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杨谢而从之。

又戒曰:

“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00.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诧异)

B.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

C.此公欲来,能容否(收留、容留)

D.杨谢而从之(道谢)

101.下列各项中的“之”字与“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的“之”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

B.忘路之远近

C麻枲之属

D与众共之

10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103(甲)文中的“”与(乙)文中的“

都描写了村落中动物悦耳的叫声。

104(甲)(乙)选文为我们描绘了人们怎样的生活图景?

【答案】

100A

101B

102.①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

菜饭食来款待他。

②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能从别人那

里得到食物(或白吃人家的)。

103.鸡犬相闻鸡犬陶冶104.选文为我们描绘了人们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怡然自乐的生活图景。

(八)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

少负气节,沉厚寡言。

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

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

学射于周同。

同射三夹,皆中的,以示飞。

飞引弓一发,破其害;再发,又中。

同大惊,以所受良弓赠之。

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①相州汤阴:

今河南汤阴。

②负:

具有。

③强:

擅长于。

④斤:

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

⑤周同:

人名,擅长射箭⑥矢:

箭。

⑦的:

箭靶的中心。

⑧筈(ku6):

箭的尾部。

7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未冠.,能挽弓三百斤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4)诵习达旦.7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77.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78.选文乙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岳飞年少有志的?

【答案】

75.

(1)邀请

(2)没有成年(3)妻子儿女(4)早上

76.

(1)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

(2)岳飞因此更加刻苦训练,全部掌握了周同的射箭技术。

77.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百姓和乐(安居乐业)

78.刻苦读书;苦练射箭。

(九)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甲)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嗖削①。

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②坐。

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

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③,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

溯源而上,屡陟弥④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袁中道《再游桃花源》)

(注)①嗖削:

直立陡峭;②踞:

蹲坐;③锦幄:

锦绣织成的篷帐;④弥:

更加.

3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便要.还家

(2)无.论.魏晋

••

3)石为泉啮.

4)溯.源而上

38.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

B.诸峰累累

c.神情与苏黄不属

D.石为泉啮

之绿萝山下假诸人而后见也桑竹之属.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

40.请简要概括乙文中桃花源的特点。

41.两篇选文中的桃源都令人向往,但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请简要谈谈理由。

【答案】

37.同“邀”,邀请不要说,更不必说咬逆流而上

38.D

39.

(1)(桃源人)率领妻子子女以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境地,不再从这里出去。

(2)桃树大约有上千棵,在道路两旁像锦绣织成的篷帐,花瓣堆压在地上有一寸多高。

40.景色优美、山峰险峻、环境幽静

41.甲文的桃源是虚构的,抒发的是作者对黑暗现实生活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乙文写的是眼前真实的美景,可见抒发作者对眼前美丽景色的喜爱陶醉之情。

(十)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

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

家,老人谓曰:

“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对曰:

“老人肯

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

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勿携金

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惟计

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杨氏谢而从之。

又戒曰:

“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

康与之《昨梦录》)

115.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渔人甚异之()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丄)

1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7.甲乙文段都以人物的为线索,甲文段按

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段是通过来描写

洞内生活情况的。

118.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

洁的语言概括出共同点吗?

你相信两文段所写生活的真实

性吗?

为什么?

【答案】

115.

(1)对••…感到诧异

(2)类

116.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118.两文都描写了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

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生活。

两文都是作者的虚构,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社会。

结合写作背景来看,文章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在当时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

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

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

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