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2第2单元第7课 诗三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9698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2第2单元第7课 诗三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2第2单元第7课 诗三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2第2单元第7课 诗三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2第2单元第7课 诗三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2第2单元第7课 诗三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2第2单元第7课 诗三首.docx

《学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2第2单元第7课 诗三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2第2单元第7课 诗三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2第2单元第7课 诗三首.docx

学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2第2单元第7课诗三首

第7课 诗三首

超然魏晋

魏晋没有“寿阳公主嫁时妆”,没有“葡萄美酒夜光杯”,魏晋只有一抹斜阳、一朵流云、一江春水和一群超逸的风流人物。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那一方天地养育了那一批坦诚潇洒的风流人物。

魏晋时人用飘逸阐释了我心中的教养,教养不是虚伪做作,而是真诚坦直;教养不是尔虞我诈,而是光明磊落;教养不是恣意放任,而是自由洒脱;教养就是静静地生活,淡淡地思考,轻松地驾驭心灵,直到智慧的高地,而永存是一种理性的美丽。

如果选择,我最愿生活在魏晋时代。

你可以陪伴嵇康在火炉边打铁,听着他高深的说教,对不远千里来拜访自己的人报以一句“何所闻而来?

何所见而去?

”不慕名利的质朴中透着至真至纯,他会使你认识到,教养就是心胸宽广,不为世俗所绊。

你可以到广武山下倾听那回荡在天际的叹息: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面对那楚汉相争的旧迹,你会感受到教养就是让心灵释放,去体验真实自然。

你可以去学阮籍,驾一小车,没有方向地驰向远方,在天边留下自己的影子,你会明白教养就是面对生活中的苦与痛,能给自己一种放松。

你可以骑驴上东平,体验一下那种被李白称颂的“判竹十余日,一朝化风清”,你会领悟教养就是在潇洒的同时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基础导学

1.文学常识

开启并繁荣建安文学者——曹操

(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军事家,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

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宴唱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

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

浔阳柴桑人。

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代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三国群雄,首推曹操。

文不如曹植,武不如吕布,谋不如孔明,工不如满宠……可是又有谁可以超过曹操,超过这位三国第一人?

“吾任天下之智力”,曹操如是说。

吾无才,天下之才皆我之“才”,凭着超凡的政治才能,曹操在三国舞台长袖善舞,独领风骚。

纵观历史,许多文人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他们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以及理由。

往往是在想建功立业失败后才想归返艺术,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2.写作背景

(1)《涉江采芙蓉》

选自《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反映在《古诗十九首》中,大多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士人失意的苦闷哀愁。

《涉江采芙蓉》就是抒写游子思妇相思离别之情的作品。

(2)《

这首诗创作于宴飨宾客时,曹操生于官宦,对天下具有野心,故怀有统一之雄图,本诗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即为明证。

(3)《

(其一)》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

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弘的想象。

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他捧着一把菊花走来,带来一阵天人合一的哲学清香。

背离庙堂之高,他选择江湖之远,选择了自然的

适和舒畅。

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他追求“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

他绽放了发自内心的那份自然,并且馨香久远。

 

3.相关知识

(1)“五言之冠冕”——

《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最早见于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大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无主名且无诗题的五言抒情诗,被笼统称作“古诗”,萧统从中选取十九首编入《文选》,并加上一个“古诗十九首”的题目。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大约都是东汉末年中下层文人,诗歌所表现的无非是游子思妇的情怀,间或也从侧面反映出某些社会现实。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五言抒情诗已经成熟,它对建安诗歌的繁荣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历代评价很高,梁代钟嵘《诗品》将它列入上品,云: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

“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2)田园诗

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百姓、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

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

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

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

而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3)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峻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峻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

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也叫“汉魏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

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古诗十九首》震响了文学主题觉醒的先声,从侧面激发了文人对拯救社会和肯定生命的价值要求。

陶渊明用优美的文笔创造了一个引人向往的田园世界。

陶渊明创作的田园世界与现实生活中的农村是不相同的。

这个田园世界是艺术创造的产物。

陶渊明田园诗中的境界美,有虚有实,有自然之貌与生命意识。

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冲和,意韵悠长,其美学意识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和精神。

“风骨”作为《文心雕龙》里的审美理想,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具体表现:

是先进知识分子精神品格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民本”思想上的追求实现理想的奋斗精神和在受压抑而理想得不到实现时的抗争精神,它体现了我们民族的高风亮节、铮铮铁骨。

魏晋文学产生于作品思想贫乏、铺张过甚、文字堆砌的两汉文学之后,以其“风清骨峻”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何时可掇(  )呦呦(  )

绕树三匝(  )羁鸟(  )

暧暧(  )樊笼(  )

采之欲遗谁(  )周公吐哺(  )

越陌度阡(  )(  )子衿(  )

答案:

duō yōu zā jī ài fán wèi bǔ mò qiān jīn

2.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

(1)当

①对酒当歌 (        )

②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

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④不久当还归(        )

(2)故

①但为君故(        )

②故垒西边(        )

③君安与项伯有故(        )

④广故数言欲亡(        )

(3)但

①但为君故(        )

②无他,但手熟尔(        )

③但说无妨(        )

④但使龙城飞将在(        )

⑤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

(4)顾

①还顾望旧乡(        )

②顾野有麦场(        )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④顾计不知所出耳(        )

(5)方

①方宅十余亩(        )

②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

③博学而无方(        )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⑤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

答案:

(1)①对着 ②两者相抵 ③把守 ④应,应当

(2)①缘故 ②旧有的,原来的 ③旧交情 ④故意

(3)①只是 ②不过 ③尽管 ④假如 ⑤只,仅,副词

(4)①看 ②回头看 ③拜访 ④只是

(5)①四周 ②方圆 ③方法 ④副词,正,才 ⑤介词,正当

3.解释下列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①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

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        )

④大王来何操?

(        )

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        )

⑥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

⑦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        )

⑧阿母谓府吏:

何乃太区区(        )

⑨不然,籍何以至此(        )

答案:

①疑问代词,哪 ②疑问代词,多少 ③疑问代词,为什么 ④疑问代词,什么 ⑤疑问副词,表示反问,为什么,怎么

⑥何等 ⑦表示疑问,怎么办 ⑧怎能 ⑨即“以何”,凭什么

4.填空。

(1)       ,       。

表现了脱离官场,如释重负的愉快心情,是《归园田居》的点睛之笔。

(2)《短歌行》表达对贤才渴求的句子是       ,       。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去日苦多。

    ,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

(4)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的作品集是    。

(5)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    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与其子    、    合称“三曹”,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6)陶渊明(365~427),    著名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代表作有    、    、    、    等。

答案:

(1)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2)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3)譬如朝露 慨当以慷 唯有杜康 (4)《古诗十九首》 (5)东汉 曹丕 曹植 (6)东晋 五柳先生 《桃花源记》 《归去来兮辞》 《五柳先生传》 《归园田居》

课堂探究

一、合作探究

《涉江采芙蓉》

1.诗歌开头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

 

 

 

 

答案:

诗歌开头两句展示了如诗如画的景致:

风和日丽,女子踏过江水去采摘美丽的莲花,湖岸泽畔还有数不清的芳香的兰花香草。

2.《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芙蓉”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

因芙蓉花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具有高洁、素雅、清幽的特点,所以诗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能营造素雅的意境,象征纯洁的爱情,给人以美的联想。

《短歌行》

3.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

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

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

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

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4.如何理解“明月”“乌鹊”等比喻?

答:

 

 

 

 

答案:

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

以乌鹊择木而栖比喻贤才的徘徊歧路,表达对他们前途的关切。

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宽阔胸襟。

5.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

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

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归园田居(其一)》

6.诗中描绘了怎样的农村生活图景?

这样的刻画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

这几句描绘了恬淡宁静、安谧悠闲的田园风光。

诗人挣脱官场羁绊,从“樊笼”“尘网”中回到大自然,有一种特殊的喜悦之情和清新之感。

这纯朴清新的画面,既是田园实景,又是诗人胸中真趣。

7.诗歌结尾四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答:

 

 

 

 

答案:

结尾四句由写景而写心,直接抒发回归园田的感受。

“虚室”与“户庭”对应,既指空闲寂静的居室,又指诗人悠然常闲的心境。

最后两句也回应了诗的开头。

8.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

答:

 

 

 

 

答案:

古诗有时看来很直率,实际上很曲折,“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就是如此。

讲究语法的人们在这首诗里会碰到一个难题,就是许多句子都没有主语,究竟是谁在“涉江”“采芙蓉”?

谁在“还顾”?

谁在“忧伤”?

说话的人是个男子还是个女子?

是男子“在远道”还是女子“在远道”?

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解答,要看对“还顾”两句如何解释。

解释可能有两种。

一种是“还顾”者就是“涉江”者,古代离乡远行的照例是男子,照这样看,便是男子在说话,是他在“还顾望旧乡”,想念他的心爱的女子,“涉江采芙蓉”的是他,“忧伤”的也只是他。

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还顾”者就是“所思”者,不是“涉江”者,照这样看,说话的人是留在“旧乡”的女子,是她在“涉江采芙蓉”,心想自己在采芳草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那位“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起“长路漫浩浩”欲归不得之叹。

9.通过《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的诗句,是否可以看出曹操的消极思想?

答:

 

 

 

 

答案:

曹操的《短歌行》是一首很有名的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这是曹操对人生短促的感叹,但他不是因流年易逝而生爱生畏死之想,联系全篇来看,他感叹的是战争频仍、大业未成,因而产生一种时间的紧迫感,所以他对“人生几何”的慨叹,并不软弱消沉,而是为了执着于有限之生命,珍惜有生之年,思索及时努力,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魏源说得好:

“对酒当歌,有风云之气。

10.《归园田居(其一)》里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答:

 

 

 

 

答案:

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

从诗中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的内心闲适、自在、喜悦。

他把平常的农村景物饶有兴致地写入诗中,而这些景物一经入诗,便和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生发,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

所以,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其中蕴涵着盎然的诗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了美感。

尤其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语调轻快活泼,“荫”“罗”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榆柳”“桃李”几乎是含情的。

11.陶渊明辞官归隐,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

我的观点:

 

 

 

 

答案:

观点一:

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

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

观点二:

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观点三:

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

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

而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已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真正的自我——质性自然。

这一儒道思想在现在看来并非完全是一种消极的思想。

二、归纳总结

图解文章

1.《涉江采芙蓉》

2.《短歌行》

3.《归园田居(其一)》

主旨探微

1.《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情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通过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的举动,表现了对“所思”的铭心刻骨的思念之情。

但花草无从寄出,这又增加了内心的痛苦与惆怅。

2.在《短歌行》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但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抒发了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3.《归园田居(其一)》主要描写了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渴求摆脱官场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境以及对宁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读写迁移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一)素材这样积累

1.在教材中提炼

(1)爱惜、招纳人才

你招贤纳杰,知人善用。

你聚荀彧、郭嘉、程昱于帐下,收许褚、张辽于阵前,麾下文有能臣,武有良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你是想海内之士都越陌度阡来归。

军帐前,盈樽独饮,举剑问天,汉邦才俊,何不尽归我耶?

你行于“蒿里”,但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于是从心里悲恸,“念断人肠”;你东临碣石观沧海时,沉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敞开胸怀想把天地包容;你江心横槊,旋即发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风骚独领;你挥洒笔墨,笑傲文坛。

你是那般才华横溢、那般风流潇洒!

马背上,勒缰捋须,豪情满腔,又在酝酿新的诗篇?

(2)胸怀

我相信倘若曹操生在治世必定是个不可多得的能臣。

然而当时的乱世注定他必须背负起“汉贼”的骂名来收拾分崩离析的汉家天下。

汉朝的气数已尽,朋党、外戚、宦官争权夺势使它走向衰败。

这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出来撑住局面。

孙权不行,他坐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历得四世已属侥幸;刘备也不行,靠得前朝“皇叔”之名,以“仁义”面具收罗诸葛、关张赵云,占据荆州蜀中富饶之地,却终是“生儿不像贤”,刘禅宠信宦官,难脱前朝桎梏。

事实证明只有曹操建立的魏国具有统一天下的能力。

“汉贼”“乱臣”的骂名只是用来套住对前朝愚忠的愚民的缰索。

识得时务的人,谁说曹操不是英雄?

“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现出他广阔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

(3)高洁避世

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

陶渊明生活得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儿。

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

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

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

也是陶诗让菊拥有了高洁的品质,让菊成为后世正直之士的代名词。

(4)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

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

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

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

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

“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

”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

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

(5)归隐,是生活的艺术

陶渊明的归隐,开创了一个先河,以至他的思想,甚至成为了后世文人的精神支柱和归宿。

我们在肯定陶渊明在文学上的丰厚贡献的同时,不得不思考一下他的这种人生态度。

归隐,确实是他为时事所迫,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方式。

但回首历史,在乱世中依然挺身,为百姓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志士比比皆是。

试想,若是大家都不那么坚持自己的抱负理想,知难而退,那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祖国是否还能像今天这样强盛?

农民出身的陈胜吴广,女英雄秋瑾,主张改革的康有为梁启超,用笔杆唤醒民族意识的鲁迅,哪一个不生活在动荡的时代,哪一个的前途不是一片黑暗,哪一个不是抱着理想处处碰壁,哪一个没有受到迫害和排挤?

但是,他们没有退缩,他们坚持了下来,对祖国的满腔热血支撑着他们逆流而上,力破险阻,用毕生的精力,甚至自己的生命,为民族为祖国的明天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实,世间万物都是个矛盾体。

陶渊明的一生,有崇高灿烂的精神文明遗产,也有令人思考警醒的人生方向。

所以说,归隐,应该是艺术,而不是人生目标。

2.在名句中选择

①在北朝民歌中,描写游牧生活的,以《敕勒歌》为代表作: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②反映游子飘零的,如《陇头歌》: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

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发欣域,暮宿陇头。

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③男子负心,另有所欢,封建社会恋爱不自由而造成的爱情悲剧的:

郎为旁人取,负攸非一事。

缡门不安横,无复相关意。

(《子夜歌》)

我与欢相怜,约誓底言者?

常叹负情人,郎今果成诈。

(《懊侬歌》)

④南朝时代,商业发达,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许多城市都相当繁荣,商人阶层生活更加富裕,这就刺激了他们对于爱情的浪漫的追逐,而他们中有些是来往客商,经常离别远行,因而江边送别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些歌词就是这种现实的反映。

如:

布帆百余幅,环环在江津。

执手双泪落,何时见欢还?

(《石城乐》)

闻欢下扬州,相遇楚山头。

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

(《莫愁乐》)

⑤有描写因失恋而产生的悲愁和痛苦的,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女子之口说出她们的焦急甚至绝望的情绪。

如《子夜歌》: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⑥南朝民歌也善于利用景物传达出深婉的情思,如: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子夜四时歌·冬歌》)

⑦北朝民歌简单质朴的语言造就了凌厉的气势。

如: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雌雄。

(《折杨柳歌辞》)

(二)素材这样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