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传统民居石库门的发展变迁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95604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传统民居石库门的发展变迁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上海传统民居石库门的发展变迁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上海传统民居石库门的发展变迁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上海传统民居石库门的发展变迁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上海传统民居石库门的发展变迁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传统民居石库门的发展变迁研究.docx

《上海传统民居石库门的发展变迁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传统民居石库门的发展变迁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传统民居石库门的发展变迁研究.docx

上海传统民居石库门的发展变迁研究

上海传统民居——石库门的发展变迁研究

7月初,我和课题组同伴先后两次参观了上海城市规划馆。

通过观看馆内的石库门专题资料,大家萌生了研究上海传统民居——石库门的大致意向。

这一想法得到了指导老师的认可,于是微课题研究逐步展开。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选择石库门建筑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有两个主要原因:

1、对石库门作为上海历史文化缩影的责任感

刘易斯·茫福德曾说: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

石库门是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生动演绎,更是上海150多年历史与文化的缩影。

丘吉尔也曾说:

我们塑造了自己的房屋,而房屋又塑造了我们。

石库门“刻录”了上海人生动的世风民情,影响着上海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并成为上海城市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为上海学生,我们理应传承石库门所代表的上海文化,并为保护石库门建筑而做出努力。

2、因石库门生活体验缺乏而导致的好奇心

我和同学们大都居住在上海的第一座工人新村——曹杨新村中,老工人新村的建设体现了社区整体规划的先进思想,但住房结构以及由此而营造的生活氛围完全不同于石库门里弄。

因此,同学们对这一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相融合的建筑式样缺乏了解,更谈不上对石库门里弄中邻里亲情的真切体验。

所以,对“石库门生活好不好玩”的好奇,对“为什么石库门能够成为海派文化象征”的困惑,成为尝试探索的内驱力。

二、研究思路

研究刚启动时,我们曾提出了比较“高大上”的研究方案。

但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由于我们毫无经验,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诸多任务,于是就尝试降低课题研究的要求。

我们删除了“感受石库门的建筑学意义和美学价值”的目标,调整“了解石库门维护、保全工作现状”为“实地走访1—2处代表性建筑,了解石库门的内部结构”。

最终,我们的研究目标是:

首先,通过参观城市规划馆内的石库门专题资料,了解石库门建筑的兴起、发展和变迁过程。

其次,通过实地寻访1—2处现存石库门代表性建筑,了解石库门的内部结构。

第三,通过个别访谈和文献学习,形成对改进“石库门文化”教育的若干建议。

还要提及的是,考虑到论文资料的专业性太强,明显超出了六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指导老师决定先自己进行学习,然后向我们讲解石库门相关知识。

三、研究内容

1、石库门的发展变迁

通过规划馆参观和文献资料学习,课题组成员对石库门的兴起、发展及内部结构都有了初步的了解。

由于研究周期短,我们未能针对石库门功能、石库门史实等专题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

(1)石库门的兴起

●兴起

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和小刀会起义,数以万计的苏南、浙北难民涌入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的上海租界避难,打破了之前“华洋分居”的局面。

1854年,英、美、法三国领事不顾中国政府的反对,自行修改《土地章程》,建屋出租给中国人,从中谋取暴利。

木板房成本低廉,施工简单,建造工期短,是后来石库门里弄的雏形。

另有记载说,仅1853年7月之后的一年间,就出现了800多幢这样的木板房。

直至1870年后,简易木板房因易导致火灾而被取缔。

随后,租界当局决定建设砖木结构住宅,克服传统四合院和欧美洋房各自建造中的问题,设计出江南院落式传统民居与欧洲联排式布局形式相结合的砖木立帖结构里弄住宅。

●名称由来

根据上海话,用一种东西包套另一种东西叫“箍”,用石条“箍”门的建筑就叫“石箍门”,久而久之之演变为“石库门”。

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帝王和诸侯的宫室有“五门”、“三门”只说,最外面的那道门被称为“库门”。

所以,“石库门”的称呼还颇有上海人独享生活的“调侃味”。

●建筑结构

城市规划馆内图像资料显示,石库门通常包括客堂、厢房、前楼、亭子间、灶披间、晒台和天井。

不同时期的石库门,在内部房间的数量、外部装饰的风格上均有一定变化,此处不多做赘述。

●上海石库门与北京四合院的比较

我们通过查找资料,对两者的特点进行了最为初步的比较:

四合院与石库门对比表

比较项目

北京四合院

上海石库门

楼层

单层

两层或三层

年代跨度

辽代已初成规模,历经各朝,

至清朝趋于完善

19世纪六十年代—

20世纪三十年代末

主要类型

小、中四合院和复合式四合院

早期老式石库门、后期老式

石库门和新式石库门

内部结构

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

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

客堂、东西厢房围绕天井

(2)石库门的发展

石库门建筑先后经历了前期老式石库门、后期老式石库门和新式石库门三种样式。

为了便于掌握石库门的基本特点,我们初步比对了老式与新式石库门特征:

石库门不同发展阶段对比表

比较

项目

老式石库门

新式石库门

名称

╳╳里、╳╳弄

╳╳村、╳╳坊

兴建

年代

19世纪六十年代—20世纪初

20世纪二十年代初—三十年代末

卫生

条件

没有卫生设备

有卫生设备

楼层

二层,建房成本相对高

可增加到三层,建房成本降低

建筑

细节

封闭庭院、高大围墙、木窗,

装饰纹样中西合璧

开放式庭院、铁栅栏、钢窗,

装饰纹样欧化,受西洋文化影响大

典型

标志

石条门框、黄铜门环的黑漆大门

不再保有石条门框及黑漆大门

分部

区域

最早出现在靠近黄浦江的城市中心区域,逐步向全市扩散

大多分部在西区,因地价比东部便宜

(3)石库门的规模

据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统计,上海的石库门里弄共有9000多处,占上海居民住房总面积的65%左右。

到90年代,上海启动大规模城市建设,大量旧式石库门里弄被拆除。

数据显示,1991—2000年间,共拆除二级旧里房屋1720万平方米,约34万户。

石库门数量锐减,成为大量新建楼盘中间的点缀。

(4)石库门的保护

近年来,已经形成了新天地、田子坊和步高里三种保护和发展模式。

新天地模式,是在不改变建筑外形的同时,将居住功能转变为商业功能,私人居住空间转变为共享空间。

保留了石库门的外形,失去了石库门生活的内核。

由于改造费用过巨,时常引发热心人士批判。

田子坊模式,注重保留石库门原有风貌,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创意设计机构入驻,朝着创意园区的方向发展。

这与其曾经的“东方巴黎的拉丁区”的赞誉相吻合。

步高里模式,保留居住特点,改善居住条件的模式。

例如为居民安装了坐便器和喷淋装置,虽然会破坏内部结构,但保全了石库门的生活文化。

对于石库门保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毕竟,文物价值与其保存的完好程度息息相关。

一方面,我们希望上海市能进一步关注并保护有价值的石库门建筑,另一方面,不能“见物不见人”,忽略石库门居民对生活条件改善的迫切需求。

至于保护的策略与方法,应是“有限保护”和分类操作吧。

要集中资金和人力去维护保存较好的那一部分,同时要研究可行性大的保护方法。

据悉,“上海石库门里弄营造技艺”已被国家文化部收录于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期,已成立五年的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组建了“上海石库门守望志愿者”队伍,将在石库门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推广宣传领域发挥作用。

2、石库门的生活回忆

石库门里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

课题组对本校两位中年教师进行了访谈。

当然,我们的话题是围绕她们童年时生活的乐趣和烦恼而展开的。

(1)访谈全燕晶老师

全老师十多岁前,住在尚文路133弄。

在她的心目中,石库门里的学习和活动丰富多彩。

和小伙伴们在一起,是她的快乐源泉。

在她的印象里,大家玩得最多的游戏是“造房子”。

在弄堂尽头的大石板那里玩,平时那块石板是大人们洗衣服、床单时公用的。

在平坦的长方形地面上画好四层楼房,然后按照楼房各自相对应的数字进行单脚或双脚跳,完成后回到起点。

有把砖块踢到房子外面去了;还有跳跃时单、双脚踩线;有时还跳错楼层,所以只好重来,孩子们经常能够一口气玩到傍晚。

小伙伴们还会在晒台上捉蟋蟀,玩“四国大战”。

全老师小时候曾住过“冬凉夏热”的亭子间,但这个不大的转角房间,是自由的空间。

一边悠闲的看着书,一边可以闻到楼梯口腌制的鳗鱼和窗台上晒的霉干菜的香味。

可以趴在床上看小人书,一本接着一本,把一整套《三国演义》都“啃”掉。

她还特意提到了弄堂里的“合作学习”!

六个同学,几乎每天放学都会到亭子间学习。

有时是完成老师布置的合作任务,有时则是做作业。

真正没想到当时的老师已经在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教育学生了。

弄堂里的孩子彼此之间很有感情,全老师至今和一个当初弄堂里的孩子保持着联系,后来她考取了北外。

(2)访谈单立芳老师

既然全老师带给同学们的都是美好回忆,单老师就特别向我们述说了石库门生活的不便之处。

她在13岁之前居住在静安区山海关路406弄。

单老师说,她当时跟随父母居住在西厢房内。

有时白天也能听到老鼠从二楼地板的夹层中快速“横渡”,蟑螂经常从面前爬过(有时是用飞的),水斗处则是“鼻涕虫”盘踞的地盘。

单老师记得,有一次傍晚去倒痰盂,由于倒粪站的灯泡坏了,只能摸黑进去,结果踩到了漫出来的污物,把最喜欢的一双高帮保暖皮鞋给弄脏了。

虽然单老师说了很多我们“恐怖”的生活细节,但她仍然很留恋石库门生活。

同龄的孩子们可以在天井里跳橡皮筋,门一关,参加的男生都不用怕难为情。

可以相互串门,讨教作业非常方便。

还能结伴看当时每周才播放一集的动画片《花仙子》!

通过访谈,我们慢慢能够感受到大人们对石库门的难舍情感了。

虽然房子没有现在好,但是邻里交流多,小孩子不孤单。

原来,石库门生活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和快乐许多!

3、石库门的实地寻访

8月初,我和同学们一起走访了两处具有代表性的石库门建筑。

我们首先去了位于新天地北里的屋里厢石库门博物馆。

新天地是石库门成功改造的代表,参观博物馆,既可以对石库门里弄形成直观的认识,又能局部了解石库门知识。

屋里厢是按照二十年代里弄单元一户住户建造的。

我们看见了7间房间,分别是客堂间、书房、老人房、主人房、女儿房、儿子房和灶披间。

主人房里有精致的梳妆台,上面有胭脂和发簪,一旁的留声机放着轻快的爵士音乐。

书房里,写字台上物品齐全,有文房四宝、账册算盘,也有放大镜和西式打字机,实现了传统文化与西洋文化的默契相融。

虽然这些物品很陈旧了,可是石库门的生活却是活生生的!

石库门博物馆,不仅展示了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文化,也重现了当年上海人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

随后,我和小伙伴又去了澳门路660弄。

这是指导老师提出的建议,因为全市被列入保护名录的里弄仅63处,普陀区入选的石库门仅澳门路660弄一处。

作为普陀学生,理应实地走走看看。

弄堂里的房子外观都很小,只有两层楼,可是里面却可以住好几户人家,每幢石库门还有一个小小的天井!

但是,看上去有点破败,可想而知里面的生活条件是不理想的!

我和小伙伴们想采访居民,可惜被一一拒绝,只能望房兴叹了。

四、课题组的进一步思考

对于石库门建筑承载上海文化的价值判断,全社会近年来已经形成共识。

作为中学生,我们希望自己的同龄人不仅能够了解石库门建筑本身,而且能够发自内心地接纳石库门所代表的上海地域文化。

而培养文化认同的必要途径是真实的体验。

作为青少年,我们富有激情,乐于接受新奇事物,但我们也不甘于被动服从。

因此,我们向中小学校提出两方面建议:

首先,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有区分度,活动要有针对性,要向学生提供丰富“菜单”。

可在小学生中推广弄堂游戏,低年级学生的“搭积木”、“老鹰捉小鸡”,中高年级学生的“跳皮筋”、“造房子”、“滚铁圈”。

初中学校,则要善于依托社团活动,让不同兴趣特长的学生有事可干。

例如石库门模型制作、石库门影视作品欣赏、石库门摄影作品比赛等。

高中学校则可以组织部分骨干学生寻访石库门保护建筑,开展与石库门相关的小课题研究,例如建筑保护、居民生活、建筑审美研究等。

其次,适度地、自然地,在部分学科上“做文章”。

例如,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中,就有关于石库门变迁的初步接触。

初中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中,有《家家奉献、建设社区》的教学内容,可结合石库门谈邻里亲情,相比较小学段教育立意有提升。

再例如,七年级语文教材中有陈丹燕的《上海的弄堂》,生动描绘了精明能干、安详实用的上海弄堂文化,这也是启发学生感受城市精神的良好契机。

参考文献:

1、黄岩松.上海石库门住宅的特征和变迁过程[J].建筑与规划设计,2006(06):

41-43.

2、万勇,葛剑雄.上海石库门建筑群保护与更新的现实和建议[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51-59.

3、冯绍霆.石库门:

上海特色名居与弄堂风情[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