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9444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成人教育本科公共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英文名称:

MarxismPhilosophy

课程性质:

成人教育本科公共理论课

学分课时:

3学分、48课时

主讲教师:

刘福芳、霍春涛、孙玉娟、江宏春、陆信礼、杨晓斌、杨生照

所属院系:

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电话:

0532--6678145

先修课程:

人文课程

教学对象:

(成人教育)大学本科高中起点专科专科起点本科高中起点本科

教学目的:

在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联系实际。

做到理论要“精”,要“管用”。

通过学习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科学的理论体系,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实践。

考试方式:

试卷考试。

期末占70%,平时20%,期中10%。

出勤要求:

不少于1/3课时

课程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以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为内容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

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着重掌握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然性及其基本特征。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含义、内容、意义)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然性及其基本特征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略讲)

课堂设计:

授课4课时,以讲授为主;结合具体的原理组织讨论和提问,主要训练分析能力。

讲解部分: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重点讲述)

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分析什么才能成为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或精神与客观存在)的关系问题及其实质。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学习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3、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三种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形态及产生存在根源。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重点讲述)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前提。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指出与以往旧哲学的本质区别)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和批判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并不断发展着的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简要概述与自学结合)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随着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不断接受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和西方现代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自创建起对自然科学的每一次发现都是欢迎的,并及时总结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做出自己的回答。

当代科技革命突飞猛进,既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机遇,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可指出存在哪些挑战)。

正确处理与西方现代哲学的关系,吸收其中的合理的有启发性的观点,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邓小平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参考资料: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4卷

2、《列宁选集》第3卷

3、乐平主编:

《历史维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4、《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第一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疑难解析》第一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3.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4.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怎样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通过讲授和自学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现代意义;物质的根本属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现代意义,了解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认识到实践是人类世界得以形成、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实践活动构成了现实世界的基础。

重点和难点问题:

1、物质的根据属性或根据特征

2、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3、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4、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

6、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7、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8、实践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9、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

10、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及其基础

课堂设计:

8课时,讲重点,讨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讲解部分: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世界的划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与局限性;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2、物质的存在形式与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3、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及其哲学意义。

(点到为止)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

1、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

的本质、内容和能动作用;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与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世界统一性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既同唯心主义以及二元论相对立,又与旧唯物主义有原则的区别。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和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三.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

1、旧哲学对实践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理解;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三种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

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人通过实践使自己成为一种自我创造性的主体的存在;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结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以及实质。

3、人对物质世界实践的把握的基本环节

实践目的的提出及其实质;目的通过手段实现自身;实践的结果以及评价。

4、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含义;人类世界的形成及其与自在世界的关系;实践是现实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参考资料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

2、《列宁全集》第18卷

3、乐平主编:

《历史维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4、《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第二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马克思主义哲学疑难解析》第2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三卷。

7、乐平主编:

《历史维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8、《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第三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马克思主义哲学疑难解析》第3篇,同上。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2.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如何理解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4.如何理解实事求是的内涵及其哲学基础?

5.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意义。

6.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的重要现实意义。

7.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坚持一切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

8、如何理解实践的本质和作用?

9.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0.如何理解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1、.为什么说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现实世界的基础?

第四章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学习掌握辩证法是关于联系与发展的学说;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把握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问题的精髓;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环节;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重点和难点问题:

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矛盾的根据属性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5、质量互变的复杂性

6、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和意义

课堂设计:

8课时,讲授重点难点,讨论案例。

讲解部分:

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的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诡辩论的区别。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简述不展开)。

二、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与系统。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的因素和否定的因素。

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三)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的特点;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

三、对立统一规律

(一)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是客观的,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本性及其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辨证关系;二者的辨证关系揭示了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作用)。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四)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为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系统论与矛盾论的关系。

四、质量互变规律

(一)质、量、度

(二)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五、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肯定是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趋势。

否定是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为他事物的趋势

(二)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

辩证的否定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本质所在。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否定不是全面否定,而是否定中存在肯定,肯定那些仍然合理的因素,否定的是那些不再合理的因素。

辩证的否定是科学的否定观。

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的统一;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六、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以及方法论意义

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必然性与偶然性、原因与结果、可能性与现实性及其辩证关系。

七、辩证思维方法(以自学为主)

(一)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

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含义。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

(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参考资料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2、《列宁选集》第2卷

3、《毛泽东选集》第1、3卷

4、乐平主编:

《历史维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四章,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5、、《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第三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疑难解析》第四篇,同上。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事物的发展是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2.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4.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观有何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5.如何理解矛盾论与系统论的关系?

6、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两手抓”的重要意义。

7、质变和量变的辨证关系及意义。

8、学习辩证的否定观的意义。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章主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的辩证过程以及认识发展的总规律;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重点和难点问题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相对独立性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理解

3、认识的辩证运动和认识过程的实现机制

4、真理及其绝对性和相对性

5、真理检验标准问题上的唯物论与辩证法

6、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课堂设计:

4课时;讲述、讨论,课堂练习。

讲解部分:

一、认识的本质

(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真的最终目的。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彻底驳倒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它们之间的实践、认识和价值关系。

认识的中介。

反映与信息、选择、建构的关系。

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

认识对实践具有导向作用。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

二、认识过程中的辩证运动

(一)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及其特点;理性认识及其特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唯理论与经验论的错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二)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为什么一个正确的认识的获得要经过反复?

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及其意义。

主体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能实现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应该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就必须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三、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

主观真理理论的根本错误。

真理与谬误。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四)认识论与思想路线及其意义

四、价值与真理的统一

(一)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

价值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的哲学范畴。

价值的主体性

(二)价值与真理的辩证统一

追求真理与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

(以自学为主)

参考资料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4卷。

2、《列宁选集》第2卷,《列宁全集》第55卷。

3、《毛泽东选集》第1卷。

4、乐平主编《历史维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五章,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5、、《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疑难解析》第五篇,同上。

思考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怎样总结以往哲学的思维教训,正确揭示出人的认识本质的?

2.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以及实践与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4.如何理解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及其关系?

5.用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6.说明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以及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章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开篇,需要学生必须把握理解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及其同人的活动的关系;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等基本原理。

重点和难点问题:

1、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区别

2、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3、生产力的构成及其基本特征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生产关系在社会结构中的基础地位

6、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核心

7、社会的观念结构以及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课堂设计:

4课时;讲授与学生自学结合。

讨论社会的本质是什么?

讲解部分

一、社会的本质和社会规律的特点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类哲学思想史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

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是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规律的特点。

(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历史观?

社会历史观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释社会的本质?

分析各派历史哲学争论的观点;唯心史观的局限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科学的实践观对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解决。

唯物史观的创立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统治,为人们观察社会历史提供了根本的科学方法论。

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是一个整体。

(三)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法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连接社会与自然的纽带。

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是劳动使人类脱离了动物界,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区分了开来,是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物质生产是人类历史的发源地。

劳动是解开人类历史之谜的钥匙。

(四)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

交往实践及其形式与交往关系。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交往发展的结果,其实质是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生产的社会化和分工的发展。

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必将引起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为维护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就必须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五)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特点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的具体表现;它与自然界规律的不同。

二、社会结构

人类社会是由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组成的复杂有机体。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系统,社会有机体根源于人的生产实践。

社会有机体再生和更新的内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身生产的统一。

(一)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的物质性和社会性。

生产关系的含义。

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和历史性。

经济结构是多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结构的特殊功能。

生产关系与阶级结构(阶级的本质)。

先进生产力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范畴,是相对于落后的生产力而言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表现形式。

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历史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在其建立时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在此后它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中国先进生产力。

面对新的历史挑战,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生产关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和类型。

阶级与阶层的联系与区别。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二)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政治结构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在政治上层建筑中,国家政权处于核心的地位。

国家的起源、本质。

现代国家的类型。

国家的职能和发展趋势。

(三)社会的文化(观念)结构

社会文化(观念)结构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

社会意识的结构。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简要)。

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

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

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总体功能和作用是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具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调节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功能和作用。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传承和发扬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发展的。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文明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文明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

人类文明主要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

人类在经济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即物质文明。

在政治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即政治文明。

在文化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即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这三个文明的发展状况是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

在社会有机体中,经济、政治、文化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着的。

实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

参考资料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70——8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

3、《列宁选集》第1、2卷。

4、陈先达主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乐平主编:

《历史维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六章,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思考题:

1.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如何理解国家的本质?

4.试述文化的社会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