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简答题全面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9328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3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全面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全面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全面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全面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全面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全面复习资料.docx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全面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简答题全面复习资料.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全面复习资料.docx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全面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

在一定时期(通常是1年)内,一个经济社会或国家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P428

2.均衡产出:

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P446

3.乘数:

国民收入变动量及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

P462

4.投资乘数:

指收入的变化及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P463

5.产品市场均衡:

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及总需求相等。

P486

6曲线:

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曲线。

P487

7.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

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P495

凯恩斯定律是指,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都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的变动,直到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8曲线:

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及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曲线。

P500

9.财政政策:

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P517

10.货币政策:

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P518

11.挤出效应:

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

P523

12.自动稳定器:

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P546

13.经济滞胀:

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

P572—576

14.通货膨胀:

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

P612—616

15.菲利普斯曲线:

反映通货膨胀率及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及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

长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直的曲线,表示在长期里失业率及通货膨胀率之间,是一种独立的关系。

P625—632

16.自发消费:

及收入变动无关的消费。

即使收入为0,也需要的消费。

17.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

指一国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扩大。

表现为或者人均的增长。

18.中间产品:

指购买后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用于转卖或进一步加工的商品和劳务。

19.资本深化:

人均储蓄超过资本广化或人均储蓄在及补充原有资本折旧和配备新工人后)而导致人均资本上升的情况。

20.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将低于潜在2个百分点。

   换一种方式说,相对于潜在,实际每下降2个百分点,实际失业率就会比自然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

21.自然失业率就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也就是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失业率。

 

1.消费的决定:

家庭的消费支出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

答:

主要由家庭的当年收入决定。

某个家庭当年收入越高,其消费支出就会越大。

这主要从消费函数中可以看出。

其他影响因素还有:

1、家庭财富拥有量,财富越多则当年的消费就越高。

2、家庭成员一生中的总收入,一生中的总收入越大则任何一年的消费量都会增大。

3、周围人群的消费水平,周围人群消费水平越高,则本家庭受影响越大,看齐的心理使得本家庭的当年消费越大。

2.平衡预算乘数在哪些情况下等于1?

答:

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以相同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在理论上,平衡预算乘数等于1。

也就是说政府增加一元钱开支同时增加一元钱税收,会使国民收入增加一元钱,原因在于政府的购买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

平衡预算指政府预算收入等于预算支出。

如果用公式说明,就是Δt=Δg(假定转移支付不变),而收入的变化是由总支出变化决定的,即Δy=Δc+Δi+Δg,假定投资不变,即Δi=0,则Δy=Δc+Δg,而Δc=βΔ=β(Δy-Δt),因此,有Δy=β(Δy-Δt)+Δg=β(Δy-Δg)+Δg(因为Δt=Δg),移项得到   Δy(1-β)=Δg(1-β) 

可见,ΔΔg=1-β/1-β=1,即平衡预算乘数(用表示)=ΔΔy=1。

这一结论也可以通过将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和税收乘数直接相加而得+=1/[1-β(1-t)]+[-β(1-t)]/[1-β(1-t)]=1 

3.经济学家认为轻微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扩张有利,试说明理由?

答:

坚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为节约交易成本,劳资双方喜欢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关系,原材料供求中喜欢签订长期购销合同,由于这种长期劳动合同和原材料供求合同存在,使厂商工资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相对稳定,而通胀又使产品价格上升,从而使使厂商的实际利润增加,刺激厂商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全社会产量和就业都增加。

4、试说明图中A、B两点的经济涵义。

A10%

 

2%B2(r)

货币投机需求

答:

A点:

利率处于最高点,未来利率只降不升,债券价格只升不降,人们只愿意持有债券,不愿意持有货币,此时货币投机需求为0。

B点:

利率处于最低点,未来利率只升不降,债券价格只降不升,人们只愿意持有货币,不愿意持有债券,此时货币投机需求为∞。

不管有多少货币人们都愿意持有在手中,处于凯恩斯货币需求的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实效。

5.向右下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隐含的政策含义?

答:

菲利普斯曲线反映失业率及通货膨胀的反向变动关系。

政策含义是政府在进行失业及通胀治理时,先确立一个“临界点”(即失业率及通胀率的社会可接受程度)。

如果失业率超“临界点”,要求政府实行扩张性政策,以较高的通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率;如果通胀率超“临界点”,要求政府实行紧缩性政策,以较高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胀率。

6.什么是“内在稳定器”?

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有哪些?

答:

内在稳定器也称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财政政策)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和冲击的机制。

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是政府“稳定经济的第一道防线”。

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有:

自动变动的税收(特别累进税制)、政府转移支付和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是否边际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在混合经济中投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变动要小,原因是当总需求由于意愿投资增加而增加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可支配收入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在国民收入增加时,税收也在增加,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结果混合经济中消费支出增加额要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小,从而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累积增加也小一些。

同样,总需求下降时,混合经济中收入下降也比纯粹私人部门经济中要小一些。

这说明税收制度是一种针对国民收入波动的自动稳定器。

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值及纯粹私人经济中支出乘数值的差额决定了税收制度的自动稳定程度,其差额越大,自动稳定作用越大,这是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条件下,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越小,说明边际税率越高,从而自动稳定量越大。

这一点可以从混合经济的支出乘数公式1/[1-β

(1)]中得出。

边际税率t越大,支出乘数越小,从而边际税率变动稳定经济的作用就越大。

边际税率越高,自发投资冲击带来的总需求波动越小,说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7.简述超额准备金产生的原因?

并简要说明市场利率变化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

答:

超额准备金指“银行实际贷款低于本身贷款能力”,其差额部分就是超额准备金。

产生原因在于:

银行找不到可靠的贷款对象,或企业预期利润率太低不愿意借款,或银行认为利率太低不愿意贷出等等。

对商业银行而言,吸收存款是负债业务,如果不能放贷出去,同样要付出存款利息,增加成本。

所以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将刺激商业银行放贷积极性,从而超额准备金减少。

反之,准备金增加。

8.画图用-模型简要说明经济滞胀的成因?

答:

滞胀又称为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

如发生在上西方资本主义世界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经济滞胀,主要是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限产提价,石油依赖程度高的国家进口原油价格上升,导致国内生产成本提高,总供给下降的冲击。

在总需求不变情况下,由于总供给刺激,1移动到2,均衡点发生移动,这时国民收入下降,有Y1到Y2,失业率增加;同时价格水平也上升,有P1上升到P2,出现通胀。

9.宏观经济层面的几个市场及整个宏观框架有何关系?

答:

宏观经济层面的整个宏观框架及三类市场的三大经济部门相互作用有关。

/只研究家庭企业和政府的产品市场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国民收入决定的最简单模型收入支出模型在产品市场加入货币市场来研究三大经济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模型模型中加入劳动市场,来研究三大经济主体的关系,形成了国民收入决定的模型这三个模型再加上衡量宏观经济的主要指标研究,加宏观经济短期波动和调控政策分析,长期增长周期研究,国际经济往来,就构成了目前宏经比较完整的体系。

10.举例说明经济中流量和存量的联系和区别,财富和收入是流量还是存量?

 

解答:

存量指某一时点上存在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而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有时间维度;但是二者也有联系,流量来自存量,又归于存量,存量由流量累积而成。

拿财富及收入来说,财富是存量,收入是流量。

 

11.为什么人们从公司债券中得到的利息应计入,而从政府公债中得到的利息不计入?

 

解答:

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用,公司将从人们手中借到的钱用作生产经营,比方说购买机器设备,这样这笔钱就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债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因此要计入。

可是政府的公债利息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为政府借的债不一定用于生产经营,而往往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

政府公债利息常常被看作是用从纳税人身上取得的收入来加以支付的,因而习惯上被看作是转移支付。

12.为什么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从个人来说可算是投资,但在经济学上不算是投资?

 解答:

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建造新厂房、购买新机器设备等行为,而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人们购买债券或股票,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因而不属于经济学意义的投资活动,也不能计入。

公司从人们手里取得了出售债券或股票的货币资金再去购买厂房或机器设备,才算投资活动。

13.为什么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而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不计入?

 

解答:

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是因为公务员提供了为社会工作的服务,政府给他们的工资就是购买他们的服务,因此属于政府购买,而政府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不计入,并不是因为灾区或困难人群提供了服务,创造了收入,相反,是因为他们发生了经济困难,丧失了生活来源才给予其救济的,因此这部分救济金属于政府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手中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政府增加转移支付,虽然对总需求也有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通过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进而增加消费支出实现的。

如果把转移支付也计入总需求,就会形成总需求计算中的重复计算。

所以政府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虽都属政府支出,但前者不计入而后者计入。

14.为什么企业向政府缴纳的间接税(如营业税)也计入?

 

解答:

间接税虽由出售产品的厂商缴纳,但它是加到产品价格上作为产品价格的构成部分由购买者负担的。

间接税虽然不形成要素所有者收入,而是政府的收入,但毕竟是购买商品的家庭或厂商的支出,因此,为了使支出法计得的 和收入法计得的相一致,必须把间接税加到收入方面计入。

举例说,某人购买一件上衣支出100美元,这100美元以支出形式计入。

实际上,若这件上衣价格中含有5美元的营业税和3美元的折旧,则作为要素收入的只有92美元。

因而,从收入法计算时,应把这5美元和3美元一起加到92美元中作为收入计入。

15.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和这五个总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

为什么?

 

解答:

社会保险税实质上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的形式征收。

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和,但影响个人收入。

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

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直接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确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

16.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

 

解答:

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总和会有影响,总和增加。

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对两国总和不会有影响。

贸易进口变支出,贸易出口代表各地区收入。

从支出法来看进口量计入了,剔除了出口量,合并后增加。

17.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恒等于计划的投资?

 解答: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

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

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

只要遵循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就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存在通货膨胀,即是否均衡。

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等于企业想要的投资。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

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

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实际发生的投资总等于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

18.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

 

解答:

当处于均衡产出水平时,计划存货投资一般不为零,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必然为零。

这是因为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而均衡产出就是等于消费加计划投资的产出,因此计划存货不一定是零。

计划存货增加时,存货投资就大于零;计划存货减少时,存货投资就小于零。

需要指出的是,存货是存量,存货投资是流量,存货投资是指存货的变动。

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它不一定是零,但是非计划存货投资一定是零,如果非计划存货投资不是零,那就不是均衡产出了。

比方说,企业错误估计了形势,超出市场需要而多生产了产品,就造成了非计划存货投资。

19.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解答:

消费倾向就是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又称消费函数。

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考察消费支出变动量和收入变动量的关系,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可以用公式=ΔΔy或=表示),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量和该收入量的关系,这就是平均消费倾向(可以用公式=表示)。

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零而小于1,因为一般说来,消费者增加收入后,既不会不增加消费即=ΔΔy=0,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于增加消费,一般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即Δy=Δc+Δs,因此,ΔΔy+ΔΔy=1,所以,ΔΔy=1-ΔΔy。

只要ΔΔy不等于1或0,就有0<ΔΔy<1。

可是,平均消费倾向就不一定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当人们收入很低甚至是零时,必须消费,哪怕借钱也要消费,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大于1。

20.为什么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的绝对值大于政府税收乘数和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的绝对值?

 

解答:

政府(购买)支出直接影响总支出,两者的变化是同方向的。

总支出的变化量数倍于政府购买的变化量,这个倍数就是政府购买乘数。

但是税收并不直接影响总支出,它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来影响消费支出,再影响总支出。

税收的变化及总支出的变化是反方向的。

当税收增加(税率上升或税收基数增加)时,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减少,总支出也减少。

总支出的减少量数倍于税收的增加量,反之亦然。

这个倍数就是税收乘数。

由于税收并不直接影响总支出,而是要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来影响消费支出,再影响总支出,因此税收乘数绝对值小于政府购买支出的绝对值。

例如增加10亿元政府购买,一开始就能增加10亿元总需求,但是减税10亿元,会使人们可支配收入增加10亿元,如果边际消费倾向是0.8,则一开始增加的消费需求只有8亿元,这样政府购买支出的乘数绝对值就必然大于税收乘数的绝对值。

 

政府转移支付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类似于税收,也是间接影响总支出,也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来影响消费支出及总支出;并且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的绝对值是一样大的。

但及税收不同的是,政府转移支付是及政府购买总支出同方向变化的,但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小于政府购买乘数。

21.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这三者对总需求的影响方式有何区别?

 

解答:

总需求由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四部分组成。

 

税收并不直接影响总需求,它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再影响总需求。

税收的变化及总需求的变化是反方向的。

当税收增加(税率上升或税收基数增加)时,导致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减少,总需求也减少。

总需求的减少量数倍于税收的增加量,反之亦然。

这个倍数就是税收乘数。

 

政府购买支出直接影响总需求,两者的变化是同方向的。

总需求的变化量也数倍于政府购买的变化量,这个倍数就是政府购买乘数。

 

政府转移支付对总需求的影响方式类似于税收,是间接影响总需求,也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及总需求。

并且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的绝对值是一样大的。

但及税收不同的是,政府转移支付及政府购买总支出是同方向变化的,但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小于政府购买乘数。

 

上述三个变量(税收、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都是政府可以控制的变量,控制这些变量的政策称为财政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运行。

22..怎样理解—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解答:

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国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的作用。

这三个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

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

在这里,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了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会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但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一种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

汉森、希克斯这两位经济学家则用—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一起,构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国民收入及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了较为完善的表述。

不仅如此,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也是围绕—模型而展开的,因此可以说,—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23.在和两条曲线相交时所形成的均衡收入是否就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为什么?

 

解答:

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的收入不一定就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这是因为和曲线都只是表示产品市场上供求相等和货币市场上供求相等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因此,两条曲线的交点所形成的收入和利率也只表示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它并没有说明这种收入一定是充分就业的收入。

当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时,即使利率甚低,企业投资意愿也较差,也会使较低的收入和较低的利率相结合达到产品市场的均衡,即曲线离坐标图形上的原点O较近,当这样的和曲线相交时,交点上的均衡收入往往就是非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24.如果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没有同时达到均衡而市场又往往能使其走向同时均衡或者说一般均衡,为什么还要政府干预经济生活?

 

解答: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非均衡尽管通过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同时均衡,但不一定能达到充分就业收入水平上的同时均衡,因此,还需要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生活,使经济达到物价平稳的充分就业状态。

 

25.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现在政府要改变总需求构成,增加私人投资而减少消费支出,但不改变总需求水平,试问应当实行一种什么样的混合政策?

并用—图形表示这一政策建议。

解答:

如果政府要改变总需求构成,增加私人投资而减少消费支出,但不改变总需求水平,则应当实行扩大货币供给和增加税收的混合政策。

扩大货币供给可使曲线右移,导致利率r下降,刺激私人部门的投资支出。

税收增加时,人们可支配收入会减少,从而消费支出相应减少,这使曲线左移。

如右图所示,y0为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政府增加货币供给使移至′,利率由r1降至r2,及此同时,政府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使左移至′,这样国民收入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y0,而私人投资增加了,消费支出减少了。

 

26.假定政府要削减税收,试用—模型表示以下两种情况下减税的影响:

(1)用适应性货币政策保持利率不变。

(2)货币存量不变。

说明两种情况下减税的经济后果有什么区别。

解答:

(1)政府减税,会使曲线向右上移动至′曲线,这使得利率上升至r1,国民收入增加至y1,为了使利率维持在r0水平,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使曲线右移至′曲线处,从而利率仍旧为r0,国民收入增至y2,均衡点为′及′曲线的交点E2。

(2)货币存量不变,表示不变,这些减税使曲线向右移至′曲线的效果是利率上升至r1,国民收入增至y1,均衡点为及′曲线的交点E3。

两种情况下减税的经济后果显然有所区别,在

(1)情况下,在减税的同时由于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得利率不变,国民收入增至y2,而在

(2)情况下,在减税的同时保持货币存量不变,这使得利率上升,从而会使私人部门的投资被挤出一部分,因此,国民收入虽然也增加了,但只增至y1(y1<y2)。

 

27.用—模型说明为什么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而货币主义学派强调货币政策的作用。

解答:

按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由于货币的投机需求及利率成反方向关系,因而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当利率上升到相当高度时,保留闲置货币而产生的利息损失将变得很大,而利率进一步上升引起的资本损失风险将变得很小,这就使货币的投机需求完全消失。

这是因为,利率很高,意味着债券价格很低。

当债券价格低到正常水平以下时,买进债券不会再使本金遭受债券价格下跌的损失,因而手中任何闲置货币都可用来购买债券,人们不愿再让货币保留在手中,即货币投机需求完全消失,货币需求全由交易动机产生,因而货币需求曲线从而曲线就表现为垂直线形状。

这时变动预算收支的财政政策不可能影响产出和收入。

实行增加政府支出的政策完全无效,因为支出增加时,货币需求增加会导致利率大幅度上升(因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极小,几近于零),从而导致极大的挤出效应,因而使得增加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效果极小。

相反,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则对国民收入有很大作用。

这是因为,当人们只有交易需求而没有投机需求时,如果政府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这些增加的货币将全部被用来购买债券,人们不愿为投机而持有货币,这样,增加货币供给就会导致债券价格大幅度上升,即利率大幅度下降,使投资和收入大幅度增加,因而货币政策很有效。

所以古典主义者强调货币政策的作用而否定财政政策的作用。

 

为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