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于学情分析的历史材料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9290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基于学情分析的历史材料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关于基于学情分析的历史材料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关于基于学情分析的历史材料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关于基于学情分析的历史材料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关于基于学情分析的历史材料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基于学情分析的历史材料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

《关于基于学情分析的历史材料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基于学情分析的历史材料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基于学情分析的历史材料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

关于基于学情分析的历史材料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关于“基于学情分析的历史材料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课题概念界定。

1.“学情分析”:

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包括对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分析、学习起点能力分析、学习态度分析、学习习惯分析、学习风格分析等。

2.“历史材料阅读”:

本课题中既指狭义的针对考试的历史材料题的阅读,同时指课外的历史拓展阅读。

(二)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历史新课程对高中历史材料教学提出更高层次要求。

历史学习是一个依据史料感知历史,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理解的过程。

教师的史料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深刻体验、感知、理解、解释历史,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感悟历史的兴趣。

因此新的历史课程目标在学科性认知能力的培养上,尤其注重学生史料学习各种能力培养。

2.历史高考发展更强调对学生史料学习能力的检测。

从江苏推行新课改以来的历年高考试卷分析,在对历史材料的考察上呈现以下特点:

(1)历史材料容量越来越多。

几乎从第一道选择题到最后一道主观题,均以材料呈现,直白式的问答几乎已成历史。

(2)历史材料类型越来越来丰富。

既有常见的文字材料,也有图表、图画等材料,不同类型的材料考查学生的能力各不相同,学生的阅读策略也不尽雷同。

(3)历史材料考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历史材料考查的能力从阅读分析、提炼归纳到规范表达、比较探究,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3.本课题研究现状:

过于注重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的研究,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不够,且缺少系统科学有效的能力训练方法的研究。

(1)强调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的研究

由于历史高考发展的要求,材料题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重点,提高学生材料题的得分意味着学生高考历史分数的提高,在一些历史杂志、网络文章中研究高考历史材料题的文章较多,其共性都是从教师“教”的角度给学生支招,从各种角度给学生总结做题的技巧,即解题的方法。

(2)学生历史材料阅读能力培养和阅读兴趣培养的研究不够。

另也有一些文章涉及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他们也意识到材料题的得分光靠解题方法不能解决问题,学生阅读材料能力的培养似乎更为重要,但在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上则没有更深入的研究。

解题方法必须以学生自身的能力为基础,不然则事倍功半。

本课题组成员在教学活动中也曾经对学生灌输解题的方法,却发现很多学生,尤其是本身学习能力(阅读、分析、归纳能力等)较差的学生,常常拿着老师交给的“招”望题兴叹:

“招”使哪儿呀?

学生的现状使本课题组成员老师反思:

我们的学生不仅仅需要做材料题的“招”,更需要使招的能力。

4.历史材料教学的现状:

由于对学情研究不够而造成教学的效率较低。

据课题组成员通过对话、调查表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其实对历史学习很感兴趣(主要表现为历史课可以听到更多的“故事”,而“故事”实质是历史材料被教师口语化的产物),但对断章取义的形式多样的历史材料却比较感冒,这说明历史课的材料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已有知识结构等“学情”,最后导致教学效率不高。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1.拓展学生历史阅读面,培养学生历史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吸收。

2.通过大量的历史阅读,逐步训练学生有效的历史材料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

3.提高学生历史材料阅读题的正确率,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1.不同的学生如何引导他们喜欢阅读历史。

2.不同的学生如何选择适合他们的阅读材料。

3.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如何在阅读上逐层深化,如何测查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提升。

4.历史材料题阅读策略研究。

5.调查学情有哪些科学方法。

四、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结合学情采用了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等,具体如下:

①文献研究法:

学习相关教育理论,了解研究现状。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了解学情分析的已有方法、高效课堂的内涵、课堂观察的已有方法、高效课堂评价标准等内容。

②行动研究法:

注重历史学科的教材分析和教法探讨,思考如何进行“学情分析”、如何基于学情分析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并聚焦课堂教学,组织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

③案例分析法:

通过对教学设计(案例)的分析,总结、提升认识,形成案例集,以供借鉴。

④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提炼,总结基于学情分析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总结高效课堂评价的标准。

五、课题实施过程

(一)筹备阶段(2009.12.—2010.6.)

1.成立课题组.。

经过本人申请,学校审核,历史组熊美霞、潘筠两位老师组成“基于学情分析的高效课堂构建与实践研究”课题的子课题组,两位老师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及本人的研究专长确定了子课题为“基于学情分析的历史材料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研究重点为“历史材料阅读教学策略”。

2.了解目前相关研究成果。

对历史材料教学的重视是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结果。

课题组成员通过查阅主要历史专业期刊及网络资料,了解到“关于历史材料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很少,几乎没有相关著作,主要来自中学一线教师关于“阅读技巧、解题方法”的归纳,缺少系统性、理论性。

3.了解分析学情现状。

课题组成员采用学生访谈的形式对学情进行初步了解并形成分析结果。

如在2010年初对高三部分同学关于高三历史材料学习问题的进行访谈,根据访谈结果,课题组成员了解到学生在历史材料学习中的一些困惑:

高中紧张的学习中如何解决课外阅读时间的问题、如何指导学生的解题技巧、如何调动学生的历史材料学习兴趣。

(二)理论准备阶段(2010.9.—2011.1.)

1.加强课题理论的学习、研讨与交流。

根据课题计划,课题组成员以个人自主学习和课题组集中学习相结合,并做好理论摘录,结合实践进行反思。

学习内容上有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理论以及与课题相关的历史材料阅读研究成果。

本课题组成员多角度学习与课题有关的理论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寻找理论根据。

大致有以下几类:

(1)心理学类。

如《图解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2)教育类。

如《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学名著19种》、《现代西方教育理论》等。

(3)教学类。

如《新课程的教学实施》、《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方法应用指导》、《有效的课堂评价》、《语言艺术》、《朗读手册》、《走进新课程》、《历史课程标准解读》等。

(4)研究方法类。

如《教师如何做研究》、《教育研究方法》等。

同时课题组还加强理论的研讨与交流。

课题小组成员不定期集中交流学习心得,包括个人理论学习心得、阅读材料的选择、学情调查表的制定、不同的学生如何引导他们喜欢阅读历史、不同的学生如何选择适合他们的阅读材料、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如何在阅读上逐层深化。

2.进行学情调查研究。

课题组成员采用调查表、作业观察等方法对学情进行调查并初步形成分析报告。

案例一:

2010年10月课题组对高一年级7、8、9三个班级共104位同学进行历史学习起点包括历史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问题、学习风格、课外阅读情况等进行调查,并形成初步分析。

关于“基于学情分析的历史材料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

学情调查表分析报告

调查时间:

2010.10.

调查学校:

戚墅堰实验中学

调查班级:

高一7、8、9

调查总人数:

104

调查情况汇总表:

调查情况分析

(一)单选题

概况简述

第1至2题:

了解学生对历史的态度。

绝大多数的学生表现为比较喜欢和一般。

第3题:

了解学生做材料题的方法。

25%的学生方法需要指导。

第5题:

了解学生学习历史最大的障碍。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是历史知识的记忆问题,其次是看不懂历史材料。

第9题:

了解学生从小学以来历史课外书的阅读情况。

70%左右的学生很少读或没读过,只有极少数同学能读10本以上的历史课外书。

第10题:

了解学生对读历史课外书与提高历史成绩之间关系的看法。

82%左右的同学认为

读历史课外书有助于历史学习。

有10%不到的同学认为读历史课外书对历史学习没有帮助。

结论归纳

结论一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历史。

结论二绝大多数学生理论上了解做历史材料题的方法,但实践操作有问题。

结论三绝大多数学生记忆历史知识有问题,其次读不懂材料题。

结论四绝大多数学生很少读历史课外书。

但知道读历史课外书对学历史有帮助。

解决对策

策略一指导学生有效记忆历史知识,尤其是广泛阅读历史与记忆历史知识的关系值得老师研究。

策略二指导学生做历史材料题的技巧。

策略三见缝插针给学生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自己估计难做到自觉阅读)

(二)多选题

概况简述

第4题:

了解学生哪部分历史材料题比较擅长(可多选)。

集中在中国史。

第6题:

了解影响学生做历史材料题获得高分的原因有(可多选)。

集中在对材料和问题的阅读上。

第7题:

了解影响学生真正读懂历史材料的原因有(可多选)。

对材料的阅读理解。

第8题:

了解学生对提高自己历史材料题的分数途径的认识。

学生看法比较分散,没有统一认识。

第11题:

了解学生对历史课外书的喜好偏向。

集中在政治人物故事、文化。

第12题:

了解学生对历史课外书的厌恶偏向。

集中在社会经济类。

第13题:

了解学生不喜欢或不读历史课外书的原因(可多选)。

集中在没时间。

结论归纳

结论一学生喜欢中国史。

结论二学生的历史材料阅读能力有待提高。

结论三学生喜欢政治、文化类历史书,不喜欢经济类历史书。

结论四学生自认为没时间读历史课外书,即使他(她)想读。

解决对策

策略一利用学生对中国史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习外国史。

可同类历史比较学习。

策略二让阅读提高能力。

策略三让学生喜欢经济史。

(教师研究具体方法)

策略四见缝插针给学生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自己估计难做到自觉阅读)

案例二:

2010年10月,课题组成员还对初三部分学生的考试卷进行观察分析,试图了解即将步入高中历史学习的初三学生在材料学习中的问题。

初三试卷材料题问题观察及分析

——关于审题

学生试卷材料题案例展示

案例来源:

2010、10、初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

案例一:

问题:

在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中期的反殖民统治斗争中,涌现了大批杰出人物,你最敬佩谁?

正确答案:

华盛顿、章西女王、玻利瓦尔、圣马丁(任选一)

错误答案:

马克思、恩格斯、拿破仑等

案例二:

问题:

14世纪——18世纪西欧与“人权说”相关的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什么?

正确答案:

文艺复兴

错误答案: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案例三:

问题:

“人权说”“社会主义”分别追求的“焕然一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正确答案:

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错误答案:

资产阶级掌权、无产阶级掌权;民主共和制、工人运动;

案例错因分析

案例一:

错因1——对题目中限定信息“反殖民斗争”没有关注到。

属审题不严谨。

错因2——学生知识缺陷,压根不知道“反殖民斗争”的人物有哪些,于是随意作答。

案例二:

错因1——不注意题目中时间限定信息,不注意“思想解放运动”信息。

属审题不严谨。

错因2——学生知识缺陷,没有正确区分“文艺复兴”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案例三:

错因1——没有注意题目要求“政治制度”,回答随意。

错因2——学生知识缺陷,不能正确理解“政治制度”的含义。

错因归类

上述案例选自初三学生第一次世界近代史测试,学生第一次接触世界史,对世界史比较陌生,且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理论性较初一初二强,所以在第一次测试时出现比较明显的答非所问的荒唐错误。

探究其错因,归纳有两点:

第一:

学生知识错误,对知识点不熟,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不透。

第二:

没有形成好的审题习惯,对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常遗漏。

解决对策

第一:

教学活动中注意对理论性强的历史知识分析到位,结合生活、结合具体实例将抽象的知识感性化,便于学生的理解,为学生准确理解题目要求、严谨审题做好铺垫。

第二:

对学生审题做好指导,并在平时练习中加以强化训练。

3.开展尝试性的校内课题研究课,对材料教学进行教学策略的探究,并案例、论文的形式形成初步的理论成果。

课题组熊美霞老师开设校内课题研究课《古希腊民主政治》、《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撰写论文《初三历史教学学科能力的培养》(发表于省级刊物《教育科研》2010年第11期)。

潘筠老师在学校评优课比赛中开设的高三复习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获得文科组一等奖。

(三)实施、总结阶段(2011.3.—2011.12.—2012.6.)

1.继续进行有关理论的学习并进行不定期的交流。

2.课题组成员选取阅读材料。

根据学情搜集历史阅读材料是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任务。

没有符合学情的材料阅读、训练,那么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的培养便缺少重要载体,解题方法的运用更无从谈起。

本课题组成员在不同研究阶段、根据研究对象(所处年级、所学内容)选用不同类型(文字类、非文字类如图画、图表)、不同层次的材料。

附:

历史课题文字类材料选编书目表

序号

书名

出版社

编者或著者

版次

1、

《论语》

中国戏剧出版社

孔子

2007、1、第1版

2、

《大国崛起》

人民出版社

唐晋主编

2006、12、第1版

3、

《大国崛起》解说词

网络下载

4、

《复兴之路》

网络下载

5、

《中国历史悬案》

北京燕山出版社

李宏编

2010、8、第1版

6、

《公司的力量》

山西教育出版社

中央电视台《公司的力量》节目组主编

2010、8、第1版

7、

《这个天国不太平》

中华书局

陶短房著

2010、10、第1版

8、

《另一半中国史》

文化艺术出版社

高洪雷著

2010、8、第1版

9、

《发明的历史》

中央编译出版社

(英)TrevorI.Williams著

2010、11、第1版

10、

《中国文明史》

国际文化出版社

启良著

2010、12、第1版

11、

《世界一部历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FelipeFernandez-Armesto著

2010、5、第2版

12、

《近代中国史纲》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郭廷以著

第3版

3.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

(1)课题组通过学情调查了解到不同学生的历史课外阅读情况,根据学生的阅读基础、阅读内容的意向,分阶段、分材料类型、分材料难易度,选择性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结合课堂知识展开对课外阅读内容的研讨。

课题组成员利用课堂将与课堂知识相关的课外阅读引入课堂,并以开放式的讨论、争论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参与学习的热情、充分表达自己的心理需求,从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自觉性,历史阅读兴趣便越来越浓。

(3)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不定期、不定点进行阅读交流,在提高学生选阅读兴趣的同时训练学生学科语言的表达,有助于材料题语言表达的规范,从而提高历史材料题的得分率。

(4)开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的历史课外活动。

如历史故事会,在课堂教学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学生轮流给同学讲述自己课外阅读的故事,谈自己的感想。

其他同学可以点评、争论。

4.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并收集整理,形成案例。

开设教学研究课,并以案例、教学反思、论文等不同方式总结材料教学的策略。

课题组熊美霞老师在本阶段开设课题研究课《开辟新航路》、《罗斯福新政》、《秦始皇》等7节,撰写论文《中学历史材料教学弊端考》(发表于国家级刊物《现代阅读》2011年第11期)1篇,撰写案例《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化》、《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戊戌变法》、《秦始皇》等5篇。

课题组潘筠老师在本阶段开设研究课《中国民族主义的曲折发展》、《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等9节,并撰写相关案例7篇;撰写论文5篇,其中《多元材料为主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探究课堂教学》获得省教育学会三等奖,《新史观指导下的高三历史复习课堂——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为例》获得市教育学会三等奖。

5.初步探索学生材料阅读教学能力提高的测评方法。

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短期内用量化的方法可能难以测评,或者难以明显测评出学生能力的提高。

尤其在历史材料阅读能力的检测上更显得如此。

影响因素主要有:

(1)教师很难选择到难度一样的材料放在不同时期对学生进行能力的检测。

历史材料字数的限制、语言风格的限制、学生知识基础不同的限制等都会制约能力检测的真实性。

(2)随着年级段的增加,学生本身学习能力的增强也会干扰能力检测的真实性。

鉴于以上因素,课题组成员尝试了一些测评学生材料学习能力的方法:

(1)鉴于影响因素

(1),课题组采用在不同研究阶段增加检测难度的方法,然后对比学生的检测成绩,如成绩没有降低或略有提高,那说明学生材料阅读能力在增强。

如果成绩下降,那另用难度略低但高于前测难度的材料重新检测。

(2)采用个案跟踪法。

选择学习态度配合的部分学生作测试对象(不刻意要求学生的配合),对每次测试成绩进行分析比较。

(3)采用教育实验法。

在所教几个班级中,随机选择班级作实验对象,在每次测试后进行对比分析。

六、课题研究成果

(一)实践成果

课题组成员积极进行课堂教学实施,通过研究课、教学案例分析、撰写与课题相关论文等形式进行教学理论实践和反思。

课题组2位成员共开设市、校研究课20节,撰写案例分析12篇,撰写发表或获奖论文7篇,另外熊美霞老师两篇论文《高中历史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策略》、《中学历史材料学习能力测评策略》即将完成。

撰写学情分析报告4篇。

撰写课堂实录、教学个案分析,编制课堂观察量表、课题实施效果检测量表等。

通过上述实践成果,课题组成员形成了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并尝试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一定成效。

研究实践成果表

历史组课题实践成果表(研究课、案例、论文)

组别

姓名

成果

交流推广范围

交流推广时间

历史组

熊美霞

研究课:

必修1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校内研讨课

2010.9.

研究课:

必修1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2010.10.

研究课:

必修2第5课开辟新航路

2011.3.

研究课:

必修2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2011.4.

研究课:

必修2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化

2011.4.

研究课:

必修2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011.5.

研究课:

必修2第18课罗斯福新政

2011.5.

研究课:

必修3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市调研课

2011.10.

研究课:

选修人物《秦始皇》

校际交流课

2012.5.

案例:

关于“历史中的文化与现实”一课的教学反思

2010.3.

案例: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2011.4.

案例: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化》

2011.4.

案例: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011.5.

案例:

《戊戌变法》

2012.4.

案例:

《秦始皇》

2012.5.

学情调查报告:

高三访谈

学情调查报告:

学生起点调查

学情调查报告:

学生作业观察

学情调查报告:

学生学习风格

论文:

《初三历史教学学科能力的培养》

发表于省级刊物《教育科研》

2010.11.

论文:

《中学历史材料教学弊端考》

发表于国家级刊物《现代阅读》

2011.11.

历史

潘筠

研究课:

高三复习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校复习课评优文科组一等奖

2011.1.

研究课:

八年级上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

初中评优文科组二等奖

2011.10.

研究课:

高三复习课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市调研课

2011.10.

研究课:

必修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区高中青年教师评优课二等奖

2011.1.

研究课:

八年级上第二十四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校际交流课

2011.12.

研究课:

高一必修一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市评优课二等奖

2012.4.

研究课: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选择

校公开课

2012.4.

研究课:

高一必修一第十一课太平天国运动

区调研课

研究课:

高二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校公开课

案例:

《太平天国运动》课后反思

2011.9.

案例:

由材料引发兴趣,以兴趣带动课堂------初二历史《维新变法运动》教学案例

2011.10.

案例:

高三历史复习课《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课后反思

2011.11.

案例:

由材料引发的历史启发式教学课堂------初二历史《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教学案例设计

江苏省基础教育学会二等奖

2011.12.

案例:

高考热门专题材料的整合拓宽与加深-------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012.4.

案例:

高中历史新课材料选择的有效性-------《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012.5.

案例:

高考热门专题材料的整合拓宽与加深-------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选择》教学案例

2012.5.

论文:

建构高三历史复习课中以材料为主的探究课堂

论文:

高三历史探究式材料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

《构建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自主课堂——以“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为例》

省二等奖

2011.6.

论文:

《多元材料为主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探究课堂教学》

江苏省教育学会三等奖

2011.12.

论文:

《新史观指导下的高三历史复习课堂——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为例》

市教育学会三等奖

2011.12.

(二)理论成果(见课题研究结论)

七、课题研究结论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就“基于学情分析的历史材料阅读教学”形成以教学策略:

(一)大量的课外历史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历史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吸收。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

材料学习兴趣—→广泛阅读—→提高能力—→归纳方法—→提高成绩,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本课题研究的首要环节。

课题组成员通过老师引领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阅读讨论、历史故事会等途径激发了学生历史阅读的兴趣,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增强,阅读面拓宽,巩固了课堂知识,逐渐提高了阅读水平。

(二)丰富多样的历史材料训练题可以积累学生的做题经验,提高历史材料题的准确率,但阅读材料能力的真正提高需要长期的阅读训练过程。

(1)文字类阅读材料训练策略。

由于历史的文字材料常常是断章取义式的截取,加上不同作者(或译者)的语言表达风格不同,学生难以理解。

教师在训练时必须循序渐进,且注意方法技巧的归纳。

第一步:

选择课本内容作为训练材料。

历史课本的特点是语言精炼、规范,表述完整,学生容易理解,教师设置问题的答案可紧扣阅读材料,这时的阅读技巧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找关键句。

第二步:

选择课本外的语言表述比较严谨、历史学术味较浓的作品作为训练材料。

由于表述的内容不可能像书本上那样完整,所以这类材料的阅读技巧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找出关键词进行联想,联想到材料所指的历史内容再根据问题回答。

第三步:

选择课本外的在语言表述上历史学术味不太浓,甚至带一点文学色彩或者个人主观性较强的作品作为训练材料。

这类材料语言迷惑性较大,需要学生准确读懂作者的意图,然后再进行第二步式的联想。

(2)非文字类阅读材料训练策略。

非文字类阅读材料主要有图画、表格等。

这类材料较文字材料在信息的呈现上更为隐性,需要其他的阅读技巧。

第一:

注意非文字材料中的细节。

比如图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