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9196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历史《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3.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历史《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5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5新人教版必修3

课标要求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中国汉字、书画的发展演变脉络

2. 理解京剧形成发展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碑帖、历史比较、欣赏图片、欣赏戏剧等方法,了解中国书画和戏剧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珍惜和弘扬古代优秀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京剧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京剧艺术的特色和成就

难点:

理解中国书画和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

[课件展示xx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图案]

教师提问:

北京奥运会为什么采取这样的设计图案?

学生讨论。

教师指出:

这是奥运会徽史上第一次汉字字形的引入。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象征性的符号体系。

汉字中的一笔一划,充满者对生活气氛的烘托和对生命意义的隐喻。

由此引入新课。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起源

汉字源远流长。

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会晚期,汉民族先民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的符号,渐渐演变成为汉字。

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

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2、汉字演变的基本脉络

汉字在长期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商周的甲骨文发展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

教师可以一边介绍,一边借助课件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

通过图片欣赏对比的方法给学生以直观印象。

3、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

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4、书法艺术

(1)、楷书

特点:

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

发展:

①始于东汉。

②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

③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

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结合课件展示楷书名家的代表作。

(2)、草书

特点:

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虽难于辨识,实用性不大,却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发展: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魏晋以来盛行不衰,名家辈出。

代表人物:

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3)、行书

特点: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

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发展:

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

代表作:

王羲之等。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三、中国画的起源、演变及特点

教师:

什么是中国画?

特点?

中国古代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其绘画形式、艺术风格、表现技法都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1、远古的绘画艺术

起源:

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黄河流域的祖先就在陶器上绘制图案。

代表作:

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2、战国时期的绘画艺术

特点:

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

代表作:

战国楚国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

以线条勾画物象,构图简洁而有序,平面感和装饰性极强,生动的气韵,简洁的笔墨,流畅的线条,表达出完美的意境,反映出画家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它们虽然不能叫卷轴画,但可以窥见当时的绘画水平,这时确立了中国绘画艺术以线条造型的民族风格形式。

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

特点: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

这一时期士族兴起,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

他们文化修养很高,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有力地推动绘画艺术的提高。

此时人物肖像画是主要的创作主题。

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提出,要求绘画作品应重表现人物的风貌、气质。

这和后来的绘画理论家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对当时绘画风格有很大的影响,也为中国画重气韵的特点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发展到晋、南北朝,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亦日益扩大。

除人物,宗教题材外,初期山水画也随之出现。

同时,书画理论著述的问世,指导了艺术创作的方向。

代表作: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

4、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

特点:

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

在继承魏晋以来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产生出许多画家和优秀作品。

中国的绘画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的。

从唐朝开始,由于是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再加上唐诗的伟大成就和影响,绘画重情趣求意境,追求一种“画中有诗”的意境,希望通过绘画来表达一种心境。

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抒情性成为当时绘画的主流,文人画从此兴起。

唐朝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开创了新纪元。

唐代在隋代承前启后过渡的基础上,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代表作:

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

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

盛唐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此外,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5、两宋时期的绘画艺术

特点:

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适应民间需要,绘画成为商品。

这些因素,使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

各画种全面发展,题材愈加广泛,画派并出,空前繁荣,盛极一时,其光辉璀璨,照耀百代。

中期出现了以水墨写意为主体的文人画,讲求诗书画统一,注重笔墨情趣,是富有生命力的画派新支。

体备众法,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是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特点。

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代表作: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

它描绘了北宋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的景象,作品充分展示了画家的写实功力,河流、物舍、舟船、城关、人群、虹桥、楼观、店铺、市街、驼队,等等,一切物象都刻画得入微传神。

6、元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

特点:

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这一时期文人画开始占据画坛的主导地位。

所以适合于表现文人画家意识的山水画和枯木竹石、梅、兰以及墨笔花鸟大量涌现,人物故事画的相对减少。

随着文人画的繁荣,绘画作品中诗、书、画进一步密切结合而且成为普遍的风尚。

这加强了中国画的文学趣味,更好地体现了中国画的民族特色。

同时,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中,特别强调了笔墨技巧的运用,讲究绘画作品要具书法韵味,将书法融入画法之中,在笔墨技巧上起了新的变化,使水墨写意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要求绘画体现书法性用笔,反对刻意求工、求似,主张神似,逸为上。

追求作品的古意和“士气”,重视画家主观意兴和思想感情抒发。

中国画在明代产生了许多流派,各派又在创作和理论上自成体系。

清代的绘画艺术,继续着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的创作以及水墨写意画盛行。

更多的画家在文人画创作思想影响下,追求笔墨情趣,很多画家钟爱梅、兰、竹、菊等题材和泼墨大写意手法,他们的艺术对近现代花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代表作:

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黄甲图》、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

三、京剧的出现

1、京剧的形成

清代开始,地方戏曲日趋繁盛,一批大型地方戏曲趋于定型和成熟。

这些地方戏曲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和风格。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在安徽一带很有名气的“三庆”徽戏班,来到北京演出。

徽戏在北京经常和其他剧种同台演出,注意吸收和借鉴他们的长处。

尤其是与以唱二黄调和西皮调为主的汉戏的合演,逐渐形成了二黄与西皮的合流,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后来徽剧又吸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逐渐形成以“皮黄”为主要声腔的京剧。

到1840年左右,京剧的唱腔、念白、剧本和表演已经成熟,尤其是出现了以演“京戏”为主的一批演员,他们不再以徽戏、汉戏为名,而以演“京戏”自居。

从此,诞生了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

2、京剧的发展

早期的京剧以迷人的唱腔、丰富的剧目、精彩的表演和京腔京味吸引了观众,使京城出现了京剧热。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已经被京城市民承认,成为人们最喜爱的舞台艺术。

并涌现出著名的“同光十三绝”。

3、京剧走向世界

京剧来源于地方戏,有着南北方许多剧种的优点,所以很容易地被各地观众所接受。

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京剧迎来了它的繁荣期。

京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风靡全国,被誉为“国剧”。

20世纪以来,京剧在不断革新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流派纷呈,新剧迭出,走向世界,达到了艺术上的顶峰时期,创造了中国戏曲史上令人振奋的辉煌。

4、京剧表演特色

①京胡、二胡、笛子、唢呐等管弦乐器和鼓、板、大锣等打击乐器伴奏;②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化妆都有一定的谱式;③唱、念、做、打有机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④表演有程式性和虚拟性,虚实结合,形神兼备。

小结:

运用知识网络概括本课基础知识

拓展:

中国文人画的精髓在于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宋代画院考试中曾出现过以下题目:

踏花归去马蹄香、竹锁桥边卖酒家、嫩绿枝头红一点。

结合文人画追求意境的特点,请你来构思,什么样的画面设计在当时会获得考试的好名次?

戏曲欣赏

在介绍完相关知识点后,教师可选取中国各地著名的戏曲剧种进行播放,指导学生进行欣赏,展现艺术本身的魅力,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6新人教版必修3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难点

 

理解“书画同源”。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充满魅力的中国古代书画和戏曲艺术:

汉字与书法艺术;中国画的起源、演变及特点;京剧的出现。

中国古代有“书画同源”的说法。

中国书画以它们独特的风采,跻身于世界艺林,充满魅力。

 

本课引言从甲骨文说起,通过一以幅甲骨文的图片,引入本课正文的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课引言,掌握其中的有效信息。

这段引言的信息量非常丰富,起码有这样一些信息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一、甲骨文的外形特征。

通过观察图片,了解甲骨文的基本特征──象形文字。

二、中国汉字的源远流长。

比较同时代的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三、文字成为一门书写艺术,这是汉字的又一特点。

 

第一目“汉字与书法艺术”

 

教材主要叙述了汉字的起源、演变的基本脉络和趋势以及书法艺术的发展。

 

(1)汉字的起源

 

汉字源远流长。

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

 

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会晚期,汉民族先民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的符号,渐渐演变成为汉字。

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

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2)汉字演变的基本脉络

 

汉字在长期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商周的甲骨文发展到钟鼎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至今有大约三千六百年的历史。

 

(3)汉字的演变趋势

 

汉字的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

在古文字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

在隶楷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隶书、楷书。

隶书盛行于汉代。

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

楷书盛行于隋唐。

隶书、楷书是正式字体。

在隶楷阶段,还出现了辅助书体──草书和行书。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了,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钩、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起来;由多行书写产生出来的排列整齐的要求,使字形变化、笔画的长短、粗细被约束在方框内伸展,笔画分布的部位和疏密也受到制约,字形结构讲究平衡对称。

楷书出现使汉字的方块化定型了,汉字的字体演变成熟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体。

这是汉字字体演变的主流。

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的发展过程是汉字字体演变的支流。

 

(4)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A.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

自从有了文字,就有了书法。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

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

正像在西方美术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他门类造型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

当把书法与绘画并提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前面,称之为“书画”,如“书画同源”“琴棋书画”“书画缘”“能书会画”等。

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

 

教材介绍了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B.书法的几种主要书体。

 

楷书。

特点:

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

发展:

①始于东汉。

②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代表作有钟繇的《宣示表》和王羲之的《乐毅论》。

③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

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④唐代以后,渐趋衰弱,但也不乏能手。

如宋代黄庭坚、元代赵孟、明代文徵明、清代何绍基等。

 

草书。

特点:

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虽实用性不强,但却是诸书体中艺术性最强的一种。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代表人物有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行书。

特点: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

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

最突出的代表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第二目“笔墨丹青中国画”

 

中国古代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其绘画形式、艺术风格、表现技法都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1)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

 

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黄河流域的祖先就在陶器上绘制图案。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除彩陶画外,远古人类还在岩石上刻画或描绘了史前人类的生产方式、民族、战争、宗教等内容,称为岩画。

此外,还有壁画、地画等。

 

(2)夏商周三代的绘画

 

这一时期的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

《人物御龙图》和《人物龙凤图》是出土的战国楚国帛画,以线条勾画物象,构图简洁而有序,平面感和装饰性极强,生动的气韵、简洁的笔墨、流畅的线条,表达出完美的意境,反映出画家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它们虽然不能叫卷轴画,但可以窥见当时的绘画水平,这时确立了中国绘画艺术以线条造型的民族风格形式,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3)秦汉时期,绘画艺术有进一步发展

 

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彩绘帛画,构图诡奇,充分反映出当时人对生、死两极,阴、阳两界,天、地、人三才,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看法。

在每个物象的描绘上具有一定的写实倾向,虽然造型的基本手段是线条,但大量的色彩敷染,使整个画面瑰丽夺目。

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的《夫妇宴饮图》,是工笔重彩的杰作。

 

(4)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

 

这一时期士族兴起,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

他们文化修养很高,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有力地推动了绘画艺术的提高。

此时人物肖像画是主要的创作主题。

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提出,要求绘画作品应重表现人物的风貌、气质。

这和后来的绘画理论家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对当时绘画风格有很大的影响,也为中国画重气韵的特点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发展到晋、南北朝,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亦日益扩大。

除人物,宗教题材外,初期山水画也随之出现。

同时,书画理论著述的问世,指导了艺术创作的方向。

此一时期的代表作是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北齐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

 

(5)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

 

在继承魏晋以来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产生出许多画家和优秀作品。

隋,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绘画艺术综合了前代的风格,为唐代的大繁荣奠定了基础。

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其影响深远。

中国的绘画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的。

从唐朝开始,由于是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再加上唐诗的伟大成就和影响,绘画重情趣求意境,追求一种“画中有诗”的意境,希望通过绘画来表达一种心境。

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抒情性成为当时绘画的主流,文人画从此兴起。

唐朝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开创了新纪元。

唐代在隋代承前启后过渡的基础上,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初唐杰出画家阎立本善于描绘重大事件,传世作品有《步辇图》。

盛唐时期的吴道子在人物画(含宗教画)和山水画领域里都有重大贡献。

他的人物画,尤其是宗教人物,被誉为“六法俱全”,人物衣带如风吹波动,人称“吴带当风”,代表了人物画发展的成熟,其代表作是《送子天王图》《孔子像》等,后人称他为“画圣”。

此外,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6)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适应民间需要,绘画成为商品

 

这些因素,使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

各画种全面发展,题材愈加广泛,画派并出,空前繁荣,盛极一时,其光辉璀璨,照耀百代。

中期出现了以水墨写意为主体的文人画,讲求诗书画统一,注重笔墨情趣,是富有生命力的画派新支。

体备众法,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是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特点。

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最高的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长卷。

它描绘了北宋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的景象,作品充分展示了画家的写实功力,河流、物舍、舟船、城关、人群、虹桥、楼观、店铺、市街、驼队,等等,一切物象都刻画得入微传神。

 

(7)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教材介绍了这一时期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

代表作品有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黄甲图》、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

 

元代带来的审美意识的变异,这给中国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深刻地影响。

元代卷轴画风格总的发展趋势是重视对古代传统的继承上,创新立意。

突出表现就是文人画开始占据画坛的主导地位。

所以适合于表现文人画家意识的山水画和枯木竹石、梅、兰以及墨笔花鸟大量涌现,人物故事画相对减少。

随着文人画的繁荣,绘画作品中诗、书、画进一步密切结合而且成为普遍的风尚。

这加强了中国画的文学趣味,更好地体现了中国画的民族特色。

同时,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中,特别强调了笔墨技巧的运用,讲究绘画作品要具书法韵味,将书法融入画法之中,在笔墨技巧上起了新的变化,使水墨写意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要求绘画体现书法性用笔,反对刻意求工、求似,主张神似,逸为上。

追求作品的古意和“士气”,重视画家主观意兴和思想感情抒发。

中国画在明代产生了许多流派,各派又在创作和理论上自成体系。

清代的绘画艺术,继续着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的创作以及水墨写意画盛行。

更多的画家在文人画创作思想影响下,追求笔墨情趣,很多画家钟爱梅、兰、竹、菊等题材和泼墨大写意手法,他们的艺术对近现代花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目“京剧的出现”

 

本目教材以京剧为例,简要介绍了中国戏剧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戏曲艺术远源流长、丰富多彩。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过着刀耕火种、捕鱼打猎的生活。

为了获取食物,人们在采集或出猎以前,要进行跳舞、欢歌的祈祷活动,以求成功。

原始社会的仪式性歌舞因为要用人来装扮野兽或其他事物,便为后世人们装扮故事中的人物提供了借鉴。

仪式性歌舞到后来发展为各种既娱神又娱人的节日民俗,成为一种歌舞传统。

以后,宫廷和民间还有各种祭祀神灵、驱除瘟神的仪式,大家载歌载舞,活动中还需要装扮人物。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称为优伶,他们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专业演员。

关于“优伶”,有这样的说法,据说,滑稽戏为中国戏曲的表演提供了重要基础。

滑稽戏最早是由“优”发展来的。

优是国王贵族的弄臣,专以讽刺国王和贵族的缺点为职业。

战国时期,楚庄王手下有一个叫优孟的人,善于讽刺。

宰相孙叔敖颇器重他。

孙叔敖病危时,嘱咐他的儿子日后穷困可找优孟帮忙。

孙叔敖死后,他的儿子果然穷得以打柴为生。

优孟得知后,穿戴起孙叔敖的衣冠,用一年的时间模仿孙叔敖的言谈举止,装扮得十分相像。

楚庄王以为孙叔敖复活,立即请他做宰相。

优孟却说:

像孙叔敖那样出色的宰相死后他儿子都只能以打柴为生,做宰相有什么意思呢?

然后唱了一首歌,讽刺做贪官要受罪,做清官要受穷。

楚庄王听后,感到对不起孙叔敖。

立即招来其子,赐予土地和奴仆。

于是,人们就把专以讽刺国王和贵族的缺点为职业的国王贵族弄臣称为优。

早期的戏曲可能是说唱艺术。

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配合管弦歌唱故事的“大曲”出现,用一支乐曲反复演唱叙述一个完整故事。

北宋中叶,说唱艺人孔三传创造了一种用以说唱长篇故事的新曲体“诸宫调”。

诸宫调是按故事情节的需要选用一定的曲子说唱故事,大大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元朝时,中国戏曲艺术开始走向真正成熟。

元代的戏曲形式称为元杂剧。

元杂剧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是关汉卿和《窦娥冤》。

此外,还有王实甫的《西厢记》等。

明代前期,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之上,吸取元杂剧的艺术成分发展而来的戏曲形态,形成另一种戏曲形式──传奇。

南戏,又称戏文,是宋元时期在中国南方流行的戏曲艺术。

南戏最初是民间小戏,后来发展为一种规模宏大的戏曲,每个戏少则十几出,多则几十出。

在角色行当上较为齐全,有生、旦、净、末、丑等。

在表演方面,综合运用歌唱、念白、动作等多种手段塑造舞台形象。

明初,统治阶级大力提倡戏曲艺术,朱元璋对南戏《琵琶记》非常赞赏,喜爱有加。

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南戏的繁荣,吸引了大量文人参与南戏写作,使剧本更具有文学性。

明代,南戏流行着弋阳、海盐、余姚、昆山“四大声腔”。

弋阳腔高昂粗犷,发源于江西,在江苏、湖南、福建、广东及北方等地流行。

海盐腔细腻柔和,流行于浙江一带。

余姚腔也流行于浙杭一带。

昆山腔发源于江苏昆山,最初只是些民间小唱,曲调悠扬婉转,后来经著名戏曲名家魏良辅吸收其他声腔的优点,又借鉴了北曲的演唱方法,对昆腔进行了改革,创造出转喉押调、字正腔圆的新腔,就是号称“水磨腔”的昆曲。

不久,传奇作家梁鱼辰利用改革后的昆曲,创作了《浣纱记》。

《浣纱记》写春秋时期吴越争雄的故事。

吴王夫差在相国伍员的支持下兴兵伐越,欲报父仇,将越王勾践困于会稽山。

勾践采纳大夫范蠡计谋,厚礼卑辞,向吴王称臣,并携妻子大臣赴吴服役。

勾践在吴三年,敝衣劳作,曲意事关。

于是吴王赦勾践还乡。

越王回乡后卧薪尝胆,伺机复仇雪耻。

范蠡举荐未婚妻西施使用美人计,西施与范蠡倾诉离情,并把当年定情物溪纱各留一半,互嘱毋忘。

吴王色迷心窍恣意荒淫。

越国此时兵精粮足,又施计谋使吴年荒粮尽并出师伐齐,越乘机侵吴,西施又从中迷惑吴王,使吴大败。

勾践拜谢西施。

范蠡与西施登舟远遁。

《浣纱记》使昆曲迅速传播开来,传奇的演唱便形成昆曲一统的局面,昆曲成为明朝戏曲的主要形式。

昆曲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是汤显祖和《牡丹亭》。

从中国的原始戏曲到昆曲,教材用一段的文字进行了简要介绍,教师可以灵活处理。

学生不必了解太多,只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优伶──元杂剧把中国戏曲艺术推向成熟──明代出现昆曲这一戏曲历史发展线索就可以了。

本目的重点是介绍京剧及其发展线索。

元代的杂剧和宋元南戏的产生为地方戏曲树立了楷模,大大推进了地方戏曲的发展。

从明中叶到清初,昆腔由于唱腔的优美和剧目的丰富,在剧坛上几乎占有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