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粮食安全责任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9161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0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粮食安全责任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二章 粮食安全责任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二章 粮食安全责任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二章 粮食安全责任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二章 粮食安全责任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粮食安全责任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docx

《第二章 粮食安全责任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粮食安全责任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 粮食安全责任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docx

第二章粮食安全责任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粮食安全责任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D

影响因素全部都要考虑进来,不仅要关心粮食供应数量的问题,同时还应考虑粮食质量的问题。

2.1.2粮食安全责任的内涵

粮食安全责任是基于现代政府服务社会的公共品属性而提出的,粮食的商品和准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粮食安全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结果,它指的是政府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该做的事。

它是国家、农民、粮食企业和消费者等主体基于自身不同的利益诉求,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保障和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是国家的利益诉求,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的利益诉求是增加收入,粮食企业的利益诉求是获取利润,而消费者的利益诉求是对粮食产品的质和量的满足[6]。

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社会共同利益问题,粮食安全责任承担着社会共同利益的责任,所以除了政府,地方和粮农也应该肩负起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

所谓粮食安全责任指的是中央、地方与粮农为保障粮食安全应该担当的行为,以及最大限度地促进粮食安全的所有行为。

[6]庞增安.我国粮食安全的政府责任.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6):

46-50.

2.1.3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内涵

经济学中,机制是指国民经济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形成的整体机能、运行秩序。

长效机制是指具有规范性、长期性、可持续性和相对稳定的机制,即能长期地实现目标正常运行并有效发挥其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

粮食安全长效机制是指在综合考虑粮食安全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及各种经济、社会等因素的情况下,使诸要素的结构、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能够长期保证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的内部机理和外部支持。

粮食安全长效机制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机制,是改善粮食安全的运作模式,降低粮食安全的运行成本,提高粮食安全效能,最终实现粮食安全社会稳定。

粮食安全长效机制是要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兼顾,要重视粮食生产涉及的各个环节,保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整合各种资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2粮食安全责任相关理论

2.2.1粮食安全责任的产生及条件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全,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说,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

依据国家“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对粮食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等全过程的粮食安全进行宏观调控是政府责任所在。

从公共产品理论角度看,粮食是准公共物品,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二重性,它承担了不少非经济职能,如保证人生存的社会性质、确保稳定供给的政治性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性质。

公共产品的生产、使用是市场失灵的领域,这需要政府力量来矫治和弥补,粮食的准公共物品特性决定了粮食安全的政府责任所在。

我国目前面临着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紧张、气候不确定、人口保持刚性增长、消费结构的省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直接影响粮食的生产、储备、流通、加工及消费的各环节的安全,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粮食安全责任机制,才能实现对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宏观控制,保障粮食的稳定增长。

粮食安全责任的基本条件实际上就是保障粮食产出稳定增长的基本条件。

影响稳定增长的粮食因素条件因素很多,其中耕种面积的影响度最大,其次是粮食生产者的投入,再次是政府的投入和科技的进步;影响稳定增长的非粮食因素条件虽然很多,但综合来说主要集中于价格因素。

只要协调好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利益之间的关系,保持激励性粮食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突出粮食安全责任地位,满足和改善粮食产出稳定增长的条件,亦即粮食安全责任的基本条件是完全可以实现的[7]。

[7]罗光强.粮食大省粮食安全责任及其实现机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

2.2.2粮食安全责任的界定

保障粮食安全是各级政府共同的责任,国家将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分级责任制。

张平指出,中央政府负责全国的耕地和水资源保护、粮食总量平衡,统一管理粮食进出口,健全中央粮食储备,调控全国粮食市场和价格,支持各地发展粮食生产,不断完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促进和保护国内农业和粮食产业发展。

省级人民政府负责本地水土资源保护、粮食生产、流通、储备和市场调控工作。

进一步明确和落实粮食发展目标,切实把中央强农举措不折不扣贯彻到基层,惠农政策不缩不减落实到农户,引导农民发展粮食生产。

主产区要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全国提供稳定的商品粮源。

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要确保稳定现有自给水平,坚决防止和纠正放松粮食生产、忽视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倾向,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强产销衔接,完善粮食储备,提高保供稳价能力[8]。

[8]我国将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分级责任制[资讯].工商行政管理,2010,18:

4.

2.2.3粮食安全责任的目标及内容

我国国情特点决定了,中央政府在粮食安全上负有统筹全局、宏观掌控的责任,主要负责制定战略规划、确定战略目标、出台政策、财政投入、技术攻关等;各级地方政府负有根据其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对国家相关政策进行执行实施的责任,主要负责落实国家的规划、方针、目标、确保区域粮食供求平衡、保障本区域的粮食生产;粮农在粮食安全上负有扩大粮食产业的生产规模、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促进粮食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加大对粮食生产能力的投入的责任。

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要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广泛推广农业“五新”,提高粮食产量和粮食品质;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要加强粮食仓储,确保粮食安全。

加强地方粮库建设,发动农户储粮,扩大储备规模;加大粮食供销渠道、平台建设力度,搞活粮食流通;强化粮食市

场监管,不断完善应急机制。

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考核,确保责任落实,扎实推进粮食工作,增强粮食保障能力。

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积极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提高科学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水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2.3粮食安全长效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2.3.1机会成本理论

一定的资源用来生产某种产品后,就不可能用来或必须放弃生产其他产品。

产品的机会成本正是基于此种考虑而进行定义的,即一定的资源用来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别种产品的最大产量(产值)。

粮食的机会成本是资源种植粮食而放弃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及饲料作物以及从事非粮产业的收益。

要准确衡量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必须从粮食生产的投入要素着手逐项分析。

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力、耕地和资金。

从耕地来看,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又可分为两种,一是放弃经济作物生产的机会成本;二是放弃饲料作物生产及从事养殖业的(淡水养殖和畜禽养殖)的机会成本。

从劳动力和资金来看,生产要素的机会成本就是农村劳动力和资金从事非农产业的收益[7]。

[7]邓大才.中国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研究.经济评论,2005,6:

45-62.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的粮食机会成本要比其他产品的机会成本高,其收益比其它产业收益要低,粮食生产区,尤其是粮食主产区致力于发展粮食的生产为稳定粮食市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收入较低,激发了发展粮食产业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矛盾,制约了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政府要采取措施加大粮食生产支持保护力度,并通过多种投资渠道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粮食生产的收益,增强粮食的机会成本优势。

2.3.2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经济理论认为社会产品可分为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

公共产品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产品,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产品或劳务的减少。

私人产品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与排他性的产品。

准公共产品是根据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程度不同而从公共产品中细化出来的,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具有不完全非竞争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它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产品。

非竞争性是指对于任一给定的公共产品产出水平,增加额外一个人消费该产品不会引起产品成本的任何增加,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产品边际成本为零。

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7]。

公共产品通常是由政府或社会团体用公共开支进行生产所提供的。

[7]厉以宁.西方经济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P221.

粮食是一种同时兼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属性的特殊产品[8]。

粮食具有私人物品的特性,即粮食具有可分割性、粮食具有排他性、粮食具有竞争性;同时粮食也具有很强的公共物品(确切地说应该是准公共产品)特性,即粮食是人类生活必需品、粮食是经济稳定的基础、粮食是国家安全的保障、粮食生产具有弱质性特征。

可见,粮食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二重性,是一种准公共物品。

粮食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必须要对市场机制的缺陷进行有效的调控,保证粮食安全,那么政府就应该运用公共品政策如增加财政投入来保障粮食安全。

[8]胡靖.中国粮食安全:

公共产品属性与长期调控重点[J].中国农村观察,2000,(4):

12-15.

2.3.3产业关联理论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存在着密切的产业关联。

这一观点是现代产业经济学论的一个主流观点。

产业关联是指以产业间的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

各产业之间可以通过产品或劳务、生产技术、价值、劳动就业、投资等方式产生关联。

产业关联理论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表来揭示产业间的关联关系,从而为产业经济分析,也为产业化农业内部的经济分析提供定量化的分析工具。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通过向其它产业提供食品、原料、资金、劳动力、外汇、市场等要素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而粮食又是农业的基础产业,它是人类的生存之本,是其它所有产业的发展之源。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深,农业生产上必须依靠生产资料行业,销售上必须依靠流通行业,而产品又必须依靠食品加工业。

发展粮食产业,一方面为所有产业的生产者提供生存的必需的基本的食品;另一方面又为以粮食为加工对象的产业提供原材料,从而保障相关产业的发展。

农业部门、农产品加工、流通部门及农业生产资料供给部门的统合体被定义为农业关联产业。

粮食产业是最基础的产业,因此,粮价的变化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全社会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而且还会影响相关产业的生产成本,进而引发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动。

因此,一个国家要保证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稳定发展,首先必须保障粮食安全。

依据产业关联理论,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走农业产业化道路,从而增加粮食产业的收益和产品附加值,促进种粮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