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附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9112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附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附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附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附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附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附解析.docx

《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附解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附解析.docx

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附解析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座号________

…装…………订…………线…………内…………不…………要…………答…………题…

第一单元测试卷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时间:

120分钟总分:

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对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杨振宁,理论物理学家,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B.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C.《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D.萧红,原名张迺莹,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元勋昼夜目不窥园鞠躬尽萃B.挚友澎湃家瑜户晓妇孺皆知

C.薪金咳嗽铤而走险契而不舍D.抹杀独裁警报迭起沥尽心血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各公司并没有草率地进行裁员,否则的话他们可能还要花更大的成本去返聘这些人。

B.这位歌唱家的歌声气冲斗牛,声入云霄。

C.我们与父母在许多方面是迥乎不同的,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排斥父母的借口。

D.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他都知道,所以大家叫他“百事通。

4.下面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广东省现代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广东把发展“五大产业”、补好“三大短板”、提速“五大能力”作为重点工作任务。

(将“提速”改为“提升”。

B.为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特意请了几个中学的优秀教师来我校上课。

(将“学校”放在“为了”前面。

C.通过诗歌朗诵比赛,使人重拾古典文学之美,越发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删掉“通过”。

D.实践证明,能否坚持体育锻炼对提高同学们的体育成绩很有成效。

(删掉“能否”。

5.根据下面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3分)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diànjī()人和开拓者。

(2)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diéqǐ(),形势紧张。

(3)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shēnwùtòngjué()之的。

6.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0分,每空1分)

(1)独坐幽篁里,。

(王维《竹里馆》)

(2),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3)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

(韩愈《晚春》)

(4)岑参的《逢入京使》中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

(5)默写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是“最美教师”颁奖词,请你根据语境,仿写画线句子。

(4分)

三尺讲台,竖起了他们高大的形象,两尺教鞭,挥洒着他们无悔的人生。

加减乘除,算不出他们的奉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用学识与热情打动了学生的心灵,把看似枯燥的知识绘成了最美的风景。

二、阅读理解(45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8-20题。

(一)孙权劝学(10分)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含义。

(3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把下面句子的意思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

(4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对上文内容的分析,其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上文中鲁肃是睿智、知识渊博、关心下属严格而又和善;而吕蒙直率、聪慧善学。

B.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D.上文主要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

(二)说和做(10分)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⑧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⑨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⑩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4.请用一句话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学者形象。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所做的事,其中与文章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3分)

A.起稿政治传单      B.写作了《唐诗杂论》

C.迈进古典书籍,集成“古典新义”    D.写作了《楚辞校补》

3.下面是对上文的理解分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开门见山,同时设置了悬念,引起下文。

B.文中“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以饱满的激情赞美了了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专注精神。

C.文中将闻一多先生与杜甫相提并论,是为了从正面上突出闻一多先生爱国忧民的思想。

D.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三)驻守荒原(15分)

①西大滩加油站到了,这是离藏区最近的青海加油站,海拔4150米,周围都是无边无垠的荒原。

路过这里的司机,无论多晚,只要叫一声老韩,一个瘦小的男人就颠颠地奔出,披着军大衣,双手习惯性地笼在腰间。

到了近前,老韩解开大衣纽扣,原来怀中藏的是一只热水袋。

寒潮一过境,加油站上就刮着吹哨子的一般的寒风,气温很快降到零下24摄氏度,加油枪就容易被冻住,得用热水袋把它慢慢暖开。

②加完油,如果天色已经像墨汁一样浓,黑老韩会建议跑长途的货运司机在他家借住一晚,次日早上喝过老韩媳妇做的面片汤再走,这样安全。

③老韩应聘到此加油站工作前,四年中加油站已经换了七拨主人一一条件太艰苦,工资待遇低,每到夜晚,荒原上呜咽的风就像一个有冤屈的灵魂在游荡,听得人心里毛毛的;这里的海拔太高,就算是本地人,只要身体动作稍微快一点,太阳穴那里就像有一面小鼓在敲,秃秃的头抽痛,因此无论是加油站的领导,还是经常光顾的老司机们,都没想到老韩一来,转眼已待足八年。

④因为地处荒凉的高原,老韩一家人的饭食十分简单,长达七个多月的冬季,只有洋葱,土豆和白菜三样蔬菜,连老韩三岁半的孙子也吃这样简陋的饭食,可是万一哪个司机有点高原反应。

,老韩就赶紧吩咐媳妇给煮酸菜面片汤,把家里人都舍不得吃的鸡脯肉下在汤里,喝完汤,额头上密密麻麻出一层细汗,无休止敲打太阳穴的那面小鼓就停了。

⑤喝汤的人就说:

“老韩,你要是不在这里干了,我们还怪不习惯的,”老韩很不能接受这样的赞美,局促地搓手,回答“一时半回儿离不开的,我舍不得儿子……”

⑥老韩的大儿子已经落葬在离加油站,只有一里地的戈壁上,那里有方圆十几里,他唯一的一颗红柳树,早被高原上的风吹成了贴地盆景的模样。

儿子的去世是老韩心里永恒的痛:

加油站由旧址搬住新址前,同为加油站员工的老韩的儿子前去看守物资,暖气还没有装好,半夜冻的睡不着,不得不烧炭取暖,就这样再也没有起来。

⑦老韩的媳妇说,老韩以前从不抽烟,但现在他想儿子想的受不了时,会带上烟,慢慢走到红柳树下面,在那里抽上一根。

⑧每次老韩走得很远的路去抽烟,一向打扮的粉嘟嘟的小孙女就能感应到爷爷心里的难受,会寸步不离的跟着他。

一老一小缓缓走去的背影,让在加油站门口闲聊打趣的司机们都安静下来,近乎肃穆地目送着他们。

⑨在远方,那棵孤独的红柳树悄然站立,枝条在寒风中抖动,犹如火焰一般。

6.通读全文后,你认为老韩为什么要“驻守荒原”?

(3分)

7.文章第⑤段句子富有语言表现力,请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4分)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韩这个人物的形象。

(4分)

9.请你谈谈文中结尾的妙处。

(4分)

(四)名著阅读(10分)

云还没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黑夜似的。

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

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

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

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

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

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

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起,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

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底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

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

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

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

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

想跑,水裹住他的腿。

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

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

"先生,避避再走吧!

"

“快走!

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

”坐车的跺着脚喊。

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

可是,看看浑身上下都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一团。

他咬上了牙,蹚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

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

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

祥子没说什么,他已经顾不过命来。

雨住一会儿,又下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

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10.请归纳选文的主要情节。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文段看,祥子的痛苦来自哪里?

请概括出两点。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最后一段将祥子比作“风雨中的树叶”,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50分)

按要求作文。

题目:

我的老师

要求:

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5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C《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

2.D

3.B(B项“气冲斗牛”形容气势或怒气很盛。

与语境不符)

4.B(B项有歧义,“几个”修饰的对象不够明确。

可将“几个”改为“几所”或“几位”)

5.

(1)奠基

(2)迭起(3)深恶痛绝

6.

(1)弹琴复长啸。

(2)马上相逢无纸笔

(3)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4)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未干。

(5)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7.示例:

诗词歌赋,颂不尽他们的忠诚;春夏秋冬,唱不完他们的仁爱。

二、阅读理解

(一)

1.

(1)(推托) 

(2)(好处)(3)(粗略地阅读)

2.

(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2)与读书人分别三日,就应该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老兄为什么对(这个)道理知道得这么晚呢!

3.C

(二)

4.他是一位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

5.A

6.C

(三)

7.①老韩要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②老韩深爱儿子,舍不得离开埋葬在荒原上的儿子。

8.示例:

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2分〉表现了老韩憝厚和真诚的性格特点,以及对儿子深沉的爱。

(2分)

9.老韩是一个真诚、善良、憨厚,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关爱他人,深爱儿子的父亲形象。

10.结尾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与前文内容相呼应;借物喻人;将老韩对儿子深沉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使文章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

赞美了像老韩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工作岗位的普通人。

(四)名著阅读

11.在烈日和暴雨中去揽生意。

12.

(1)是现实人吃人的万恶的旧社会对穷人造成的伤害;

(2)是上流社会人对穷人的盘剥和欺压。

13.风雨中的树叶是单薄的无助的,而黑暗社会中的祥子也是单薄的无助的,他根本没有力量和这个社会抗争,正如风雨中的树叶没有力量与风雨抗衡一样。

三、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