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9102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北京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北京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北京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北京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题.docx

《北京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题.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题.docx

北京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题

北京师范大学2007~2008学年第1学期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一、名词、命题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德性即知识

2、四因说

3、上帝之国

4、白板说

5、实体即主体

二、简答题(请从三个题目中选做两个题目,共40分,每题20分)

1、柏拉图为什么要提出“回忆说”?

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提出了怎样的“实体”学说?

(2)这

一思想在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那里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3、试述“休谟问题”的基本内容、实质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影响。

三、论述题(40分)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问题。

(1)他为什

么提出这一问题?

(2)这一问题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3)康德是如何解决上述困难,从

而回答这一问题的?

北京师范大学2007~2008学年第1学期期末考试试卷(B卷)

一、名词、命题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洞穴比喻

2、四因说

3、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4、白板说

5、实体即主体

二、简答题(请从三个题目中选做两个题目,共40分,每题20分)

1、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提出了怎样的“实体”学说?

(2)这一思

想在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那里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2、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主要原因和基本内容。

3、概述费希特知识学的基本原理

三、解释并分析下列哲学原著选段(40分)

第一,我们有什么理由说,每一个有开始的存在的东西也都有一个原因这件事是必

然的呢?

第二,我们为什么断言,那样一些特定原因必然要有那样一些的特定结果

呢?

我们的因果互推的那种推论的本性如何,我们对这种推论所怀的信念的本性又

是如何?

北京师范大学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一、名词、命题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德性即知识(4分)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命题,他把德性与知识结合起来提出了“知识即德性,

无知即罪恶”,而且一个人只有具有对德性的正确知识,才能正确地行事。

苏格拉底将德性

和知识结合起来,奠定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

2、四因说(4分)

亚里士多德提出四因说,认为具体的事物是由于四种原因而构成,即质料因、形式因、动

力因和目的因。

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

质料与形式结合的

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

他认为,“形式”是积极能动的因素,并提出有一个没有

质料的形式作为一切事物的最后目的和运动的最终原因,这就是“第一推动力”。

3、上帝之国(4分)

奥古斯丁认为,从上帝创世开始人类就形成了两个敌对的阵营。

爱上帝、服从上帝的一方构

成上帝之国,它们追求精神生活,向往善;爱自己、对抗上帝的一方构成了人间之国,它们

追求世俗生活,向往恶。

奥古斯丁把人类历史看作是按照神的意志和救世计划发展进步的

过程,认为上帝之国必胜,人间之国必败。

4、白板说(4分)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心灵像我们所说的那样,是一张白纸,上边没有任何记号,

没有任何观念”。

那么,心灵中的观念,人的理性和知识的全部材料是从哪里来的呢?

他说:

“我用一句话来答复这个问题:

是从经验得来的。

我们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

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洛克所讲的心灵像“一张白纸”,亦即人们常说的一块“白板”。

5、实体即主体(4分)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的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实体即主体”的基本原则。

其主要含义

是,实体不仅是客观的,而且其自身就是能动的,这样的实体就是“活的实体”。

由于实体

就是主体,其自身就具有能动性,因而实体的运动过程乃是它的自我运动,世界就是它的外

化和展开。

于是实体的运动就成了以终点为目的的自己展开自己、自己完成自己的“圆圈”,

而且只有当实体真正成为主体,从潜在展开自身并且重建自身同一性的时候,它才是现实的。

二、简答题(三选二,共40分,每题20分)

1、柏拉图为什么要提出“回忆说”?

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共20分)

在知识问题上,早期自然哲学家大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感性经验为认识的依据,巴门尼德

揭露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主张唯有对存在的思想才是真理之路。

柏拉图像巴门尼德一

样否定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因为不可感知的、普遍的、绝对的理念不可能来源于我

们对事物的感觉经验,这就彻底断绝了通过感觉经验认识理念的可能性。

既然我们不是通过

感觉经验,那是通过什么方式认识理念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柏拉图提出了“回忆说”。

(5分)

柏拉图认为,我们的灵魂原本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那时它追随神,无视我们现在称

做存在的东西,只昂首于真正的存在”,所以它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具备一切知识。

但是

后来灵魂附着于躯体之后,由于受到躯体的干扰和污染,因此而遗忘了一切。

只有经过合适

的训练,灵魂才能回忆起曾经见过的东西。

因此,回忆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所有的

研究,所有的学习不过是回忆而已”。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灵魂都能轻易地回忆起它们,凡

在投生前只约略窥见,或在投生后受邪恶熏陶而堕落的,都不易做到这一点,只有少数人保

持着回忆的能力。

(5分)

回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由看、摸或其他感觉来引起,尤其是看。

因此,虽然我们不

可能通过感觉经验来认识理念,但是认识理念却又必须依靠感觉经验。

换言之,感觉在对理

念的回忆中具有某种诱导的作用。

灵魂对理念的回忆,分为突发与渐进两种形式。

突发形式

表现为疯狂,那是一种忘我的直观状态。

当灵魂看到尘世的美,便回忆起真正的美,它感到

翅膀正在生长并且急欲展翅高飞,把下方的一切置之度外,全然不顾,于是被世人认作疯狂。

其实这是最高级的最佳状态,爱美的人分有这种疯狂,便被叫作钟爱者。

渐进形式表现为理

性的进展。

它的步骤是这样的:

“从显而易见的美开始,继而为了最高的美而上升,就象在

梯子的阶上一样,从一进到二,从二进到所有美的形体,从美的身体到美的制度,从美的制

度到美的学问,最后从学问到那只研究美自身的科学,最终知道美的本质”。

在西方哲学史

上,柏拉图的回忆说以粗糙的形式第一次提出了先验论的问题。

如果理念与事物判然有别,

关于理念的知识就不可能从感觉经验中获得,它只能是先天的。

换句话说,如果普遍的共相

不可能来源于个别偶然的感觉经验,我们只能说在感觉之先,它就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了。

后来近代哲学中唯理论的天赋观念论与康德的批判哲学,都与此密切相关。

(10分)

2、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提出了怎样的“实体”学说?

(2)这一思想在斯宾

诺莎和莱布尼茨那里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20分)

笛卡尔形而上学的第三原理是“物质存在”。

我们是通过普遍怀疑的方式来确定“我思”

的,虽然这种怀疑方法卓有成效,但是也因此而造成了物质世界是否存在这一最大的怀疑。

不过,当我们证明了上帝的存在之后,这个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上帝是一个最完满的实体,

所以我也就确信上帝是决不会欺骗我的,决不会把我引入歧途,陷入谬误。

因为欺骗和谬误

这些非实在的东西与上帝这样一个绝对实在的完满属性不相符合。

如果上帝给予我们的认识

能力是贻误人生的,他使我们认假为真,那他就是一个骗子。

现在,我们知道上帝是完满的,

因而不可能欺骗我们,于是我们最大的怀疑便连根铲除了。

这就是说,由于确信上帝的实在

性和完满性,我现在也确信物质世界的存在。

笛卡尔在确定了“我思”实体之后,曾经提出

了一条基本规则:

“凡是我们十分明白、十分清楚地设想到的东西,都是真的”。

在证明了上

帝存在之后,这条规则便有了根据:

它之所以是可靠的,“只是因为有上帝存在,因为上帝

是一个完满的实体,并且因为我们所有的一切都从上帝而来。

由此可见,我们的观念和概念,

既然就其清楚明白而言,乃是从上帝而来的实在的东西,所以只能是真的。

”现在,笛卡尔

亦由此来证明物质世界的存在。

(10分)

对于唯理论哲学家来说,本体论乃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本体论通常就是关于实

体的学说。

笛卡尔曾经将实体定义为能自己存在而其存在并不需要别的事物的一种东西,然

而他所说的实体――上帝、心灵和物体――与其定义是自相矛盾的。

于是,斯宾诺莎进一步

将唯理论推向前进,以一元论来消解笛卡尔哲学的矛盾,提出了他的实体学说。

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是其哲学的出发点、基础和核心,包括实体、属性和样式等三个方面。

斯宾诺莎给实体下的定义是:

“实体(substantia),我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

东西。

换言之,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须借助于他物的概念。

”这就是说,实体是独立自

存的,它自己是自己的原因,是自己说明自己的。

从这个定义出发,斯宾诺莎推演出了关于

实体的一系列基本规定。

1、实体是“自因”。

2、实体是无限的。

3、实体是永恒的。

4、实体是不可分的。

5、实体是唯一的。

莱布尼兹认为,实体作为世界万物的本质,一方面必须是不可分的单纯性的,必须具有统

一性,另一方面必须在其自身之内就具有能动性的原则。

这样的实体就是“单子”。

所谓“单子”就是客观存在的、无限多的、非物质性的、能动的精神实体,它是一切事物的“灵魂”和“隐德来希”(内在目的)。

单子具有以下特性:

1、单纯性。

2、复多性。

3、永恒性。

4、单子之间相互独立。

5、质的区别。

6、单子是自因。

莱布尼茨将单子的这种内在的原则和能动的本性称之为“力”,每个单子都是一个“力的中心”,它表现为“欲求”或“欲望”,单子就是在“欲求”的推动下自己实现自己的本性的。

由此可见,莱布尼茨所说的“力”不同于机械论的外力,而是事物的内在目的。

(10分)

3、试述“休谟问题”的基本内容、实质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影响。

(20分)

休谟认为,知识的形成一定是有规则的,否则就没有统一的知识。

在休谟看来,想象组

合观念的联想规则有三条,这就是

(1)类似关系,

(2)接近关系和(3)因果关系。

前两种关系中,“心灵都不能超出直接呈现于感官之前的对象去发现对象的真实存在或关

系”,它们只是观念的组合或分解,并不涉及外在的对象。

因果关系就不同了。

“唯一能

够推溯到我们感官以外,并把我们看不见、触不到的存在和对象报告于我们的,就是因

果关系。

因果关系的发现是不可能通过理性,而只能通过经验的。

因为每个结果都是与

它的原因不一样的事情,因而不可能通过理性在其原因中发现出来。

对于外部事物的认

识必须通过经验,因果关系也不例外。

那么,经验是如何从过去推断未来、从已知推断

未知、从个别推论一般呢?

这实际上是一个归纳推理,它由两个命题所组成,一个命题

是“我曾经见到这样一个表面上相似的事物经常有这样一个结果跟随着”;另一个命题是:

“我预见到别的表面上相似的事物也会有相似的结果跟随着”。

一个是前提,一个是结论。

由此看来,或然的归纳推理在逻辑上是得不到证明的,也就是说归纳推理如何从全体过

渡到结论、从个别过渡到一般,即归纳的合理性问题,在逻辑上是得不到证明的,这就

是休谟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向公众提出来的著名的所谓“归纳问题”,现代西方哲学家

称之为“休谟问题”。

(10分)

既然经验不可能告诉我们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那么我们的因果观念是从何而来

的呢?

休谟认为,尽管经验不能提供因果之间必然联系的证明,多次重复的经验亦并不

比单一例证提供更多的东西,但是它们却能够以一定的方式影响我们的心灵。

当我们经

常性地经验到事件A之后总有事件B相随时,这就使我们对事件A的经验与对事件B的经

验之间产生了某种习惯性的联想,这就是所谓“必然联系”观念的来源。

总之,就经验的

限度而论,因果关系并不是具有客观性的必然联系,而是思想中的习惯性联想的结果。

如此说来,休谟的不可知论不但使经验论的理想破灭了,而且也使唯理论的理想陷入了

困境。

从培根开始,经验论者就试图通过经验来说明科学知识,然而休谟以强有力的论证证明

了,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切知识都只能是或然的知识。

从笛卡尔开始,唯理论者则试

图从理性所固有的一些不证自明、无可置疑的基本原则出发,推演出全部的人类知识来,

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

然而休谟的两种知识理论却表明,虽然的确存在有普遍

必然的知识,但是这类知识只局限在观念的范围之内,与广阔的外部世界没有关系。

是,经验论与唯理论经过长期的激烈争论,由于各自的片面性而一同陷入了困境。

(10分)

三、论述题(40分)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问题。

(1)他为什么提出

这一问题?

(2)这一问题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3)康德是如何解决上述困难,从而回答这一问

题的?

我们可以把判断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分析判断,一类是综合判断。

所谓“分析判断”指的

这样一类判断,在它之中判断的宾词原本就蕴含于主词之中,实际上是从主词中抽出来的,

例如“物体是有广延的”。

这类判断具有普遍必然性因而是先天的,但是由于宾词本来就在

主词之中,所以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因为它并没有给我们的知识增添新的内容。

所谓

“综合判断”就不同了。

综合判断指的是宾词是后来通过我们的经验加在主词之上的,例如

“物体是热胀冷缩的”,其中的“热胀冷缩”并不是从“物体”中抽出来的,而是我们经验

的结果。

由于这种判断为我们的知识增添了新的内容,因而只有综合判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

知识。

但是,综合判断虽然是知识,却不一定就是科学知识,因为科学知识不仅要有经验添

加的新内容,而且还必须具有普遍必然性。

因此“综合判断”还可以划分为“后天的综合判

断”与“先天的综合判断”,唯有“先天综合判断”才能构成科学知识。

那么,科学知识作

为先天综合判断其中的“先天性”是从哪里来的呢?

知识可以分为质料与形式两个方面。

料是通过后天的经验所获得的知识内容,使这些经验质料构成知识则是主体认识能力的工

作,因而主体的认识能力就构成了知识的形式。

如果科学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这种普遍必

然性就只能有一个来源,那就是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

因此在康德看来,科学知识的普遍必

然性问题也就是“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问题。

(10分)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证明理性的确具有先天的认识形式。

康德把专门研究主体之先

天认识形式的理论称为“先验哲学”。

在康德哲学中,所谓“先验”(transzendentale)与“超

验”(transzendent)是相对的:

“先验”指的是关于先天的,关于先天认识形式的理论体系就是“先验哲学”;而“超验”指的则是超出认识形式之外的形而上学对象,那是不可知的领域。

(10分)

先验哲学的问题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它具体分为“纯粹数学知识是如何可

能的”、“纯粹自然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和“一般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三个问题。

《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考察理性认识能力的部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先验

感性论”,它研究的是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另一方面是“先验逻辑”,它又分为两个部分:

其一是“先验分析论”,讨论的是“真理的逻辑”,研究知性范畴对于经验的立法作用;其二

是“先验辩证论”,讨论的是“幻相的逻辑”,研究理性之理念超越经验的界限所造成的先验

幻相。

(20分)

北京师范大学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B卷)

一、名词、命题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洞穴比喻(4分)

柏拉图通过洞穴囚徒之喻说明我们如何能在知识等级中,从猜测上升到洞见--从

影子世界上升到白天的光线,最后看见太阳自身。

由此表明,可感事物和我们的大

部分意见都是易变和不完善的。

我们对它们的知识也是不完善的。

只有对理念的知

识,认识(episteme)是客观的,因为理念自身完美不变。

2、四因说(4分)

亚里士多德提出四因说,认为具体的事物是由于四种原因而构成,即质料因、形式

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

料与形式结合的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

他认为,“形式”是积极能动的

因素,并提出有一个没有质料的形式作为一切事物的最后目的和运动的最终原因,

这就是“第一推动力”。

3、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4分)

安瑟尔谟认为上帝的观念本身包含着他的存在。

大前提:

甚至愚人也不得不承认,

有一个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存在于他心中;小前提:

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既存

在于思想中,也存在于现实中;结论:

这个东西必然是真实存在的,不可能不存在。

这就是上帝。

4、白板说(4分)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心灵像我们所说的那样,是一张白纸,上边没有任何

记号,没有任何观念”。

那么,心灵中的观念,人的理性和知识的全部材料是从哪里

来的呢?

他说:

“我用一句话来答复这个问题:

是从经验得来的。

我们全部知识是建

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洛克所讲的心灵像“一张白纸”,

亦即人们常说的一块“白板”。

5、实体即主体(4分)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的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实体即主体”的基本原则。

主要含义是,实体不仅是客观的,而且其自身就是能动的,这样的实体就是“活的

实体”。

由于实体就是主体,其自身就具有能动性,因而实体的运动过程乃是它的自

我运动,世界就是它的外化和展开。

于是实体的运动就成了以终点为目的的自己展

开自己、自己完成自己的“圆圈”,而且只有当实体真正成为主体,从潜在展开自身并且重建自身同一性的时候,它才是现实的。

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20分)

1、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提出了怎样的“实体”学说?

(2)这一思想在斯宾

诺莎和莱布尼茨那里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20分)

笛卡尔形而上学的第三原理是“物质存在”。

我们是通过普遍怀疑的方式来确定“我思”

的,虽然这种怀疑方法卓有成效,但是也因此而造成了物质世界是否存在这一最大的怀疑。

不过,当我们证明了上帝的存在之后,这个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上帝是一个最完满的实体,

所以我也就确信上帝是决不会欺骗我的,决不会把我引入歧途,陷入谬误。

因为欺骗和谬误

这些非实在的东西与上帝这样一个绝对实在的完满属性不相符合。

如果上帝给予我们的认识

能力是贻误人生的,他使我们认假为真,那他就是一个骗子。

现在,我们知道上帝是完满的,

因而不可能欺骗我们,于是我们最大的怀疑便连根铲除了。

这就是说,由于确信上帝的实在

性和完满性,我现在也确信物质世界的存在。

笛卡尔在确定了“我思”实体之后,曾经提出

了一条基本规则:

“凡是我们十分明白、十分清楚地设想到的东西,都是真的”。

在证明了上

帝存在之后,这条规则便有了根据:

它之所以是可靠的,“只是因为有上帝存在,因为上帝

是一个完满的实体,并且因为我们所有的一切都从上帝而来。

由此可见,我们的观念和概念,既然就其清楚明白而言,乃是从上帝而来的实在的东西,所以只能是真的。

”现在,笛卡尔亦由此来证明物质世界的存在。

(10分)

对于唯理论哲学家来说,本体论乃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本体论通常就是关于实

体的学说。

笛卡尔曾经将实体定义为能自己存在而其存在并不需要别的事物的一种东西,然

而他所说的实体――上帝、心灵和物体――与其定义是自相矛盾的。

于是,斯宾诺莎进一步

将唯理论推向前进,以一元论来消解笛卡尔哲学的矛盾,提出了他的实体学说。

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是其哲学的出发点、基础和核心,包括实体、属性和样式等三个方面。

斯宾诺莎给实体下的定义是:

“实体(substantia),我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

东西。

换言之,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须借助于他物的概念。

”这就是说,实体是独立自

存的,它自己是自己的原因,是自己说明自己的。

从这个定义出发,斯宾诺莎推演出了关于

实体的一系列基本规定。

1、实体是“自因”。

2、实体是无限的。

3、实体是永恒的。

4、

体是不可分的。

5、实体是唯一的。

莱布尼兹认为,实体作为世界万物的本质,一方面必须是不可分的单纯性的,必须具有统

一性,另一方面必须在其自身之内就具有能动性的原则。

这样的实体就是“单子”。

所谓“单子”就是客观存在的、无限多的、非物质性的、能动的精神实体,它是一切事物的“灵魂”和“隐德来希”(内在目的)。

单子具有以下特性:

1、单纯性。

2、复多性。

3、永恒性。

4、

单子之间相互独立。

5、质的区别。

6、单子是自因。

莱布尼茨将单子的这种内在的原则和能

动的本性称之为“力”,每个单子都是一个“力的中心”,它表现为“欲求”或“欲望”,单

子就是在“欲求”的推动下自己实现自己的本性的。

由此可见,莱布尼茨所说的“力”不同于机械论的外力,而是事物的内在目的。

(10分)

2、试述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主要原因、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当康德登上哲学舞台的时候,正是近代哲学陷入困境之时。

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

形成了一种理性主义,对它来说,我们只有通过理性的认识活动,对自然万物形成具

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才能通达事实的真相,这种观念在近代哲学中终于演变成为一

种科学主义精神,并且极大地推进了认识论的发展。

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使哲学在认

识论问题上走进了死胡同。

近代哲学的启蒙主义以崇尚理性、提倡科学和推进知识为

己任,然而经验论与唯理论之间的争论却使这些理想出现了落空的危险。

它意味着我

们不仅不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而且作为科学知识之基础的理性本身也发生

了动摇。

因为科学知识是理性的产物,无论是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无法被证实,还

是理性无法证实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结果是一样的,那意味着理性本身成了问题。

(10分)

在认识论问题上,康德主张“调和”经验论与唯理论。

他一方面同意经验论的原则--

一切知识都必须来源于经验,另一方面亦赞同唯理论对经验论的批评--对科学知识

来说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它们的普遍必然性只能是先天的。

两难的困境:

如果知识必

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知识就不可能有普遍必然性;如果知识有普遍必然性,它

就必须是先天的而不可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

康德用一句话把这个难题摆了出来:

我们如何能够先天地经验对象?

康德如同当年将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的哥

白尼一样,把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让对象反过来符合知识亦即主体固有

的认识形式,强调不是主体围绕着客体转,而是客体围绕着主体转。

一方面,我们的

知识的确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但是另一方面,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本身亦具

有一整套认识形式,由于这些认识形式在经验之先并且作为经验的条件而存在于我们

的头脑之中,形成的知识有了共同的规则,也就有了普遍必然性(先天性)。

换言之,

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而主体则为知识提供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形式,知识就

其内容而言是经验的,但就其形式而言则是先天的。

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由此就得

到了证明。

(10分)

3、概述费希特知识学的基本原理。

(20分)

第一原理:

自我设定自己本身。

在进行反思的道路上,我们必须从任何人都毫无异议地同意的某个命题出发。

这类命题可

能有很多,自由的反思从哪一点出发都是可以的,现在我们选择最直接最简单也是距离我

们的目标最近的命题,即A是A(A=A)这个同一命题开始我们的反思。

(5分)

第二原理:

自我设定非我。

知识学的第二原理是“自我设定非我”。

我们仍然从一个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