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亨利 卡蒂埃 布列松大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8993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4亨利 卡蒂埃 布列松大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4亨利 卡蒂埃 布列松大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4亨利 卡蒂埃 布列松大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4亨利 卡蒂埃 布列松大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4亨利 卡蒂埃 布列松大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亨利 卡蒂埃 布列松大师.docx

《4亨利 卡蒂埃 布列松大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亨利 卡蒂埃 布列松大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亨利 卡蒂埃 布列松大师.docx

4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大师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大师

享誉国际的法国摄影大师、二十世纪世界纪实摄影之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欧洲及法国新闻媒体和包括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在内的政要及各界名流纷纷对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

在法国总统府埃丽舍宫发布的公报中,希拉克总统说:

“法兰西失去了一位杰出的摄影家、真正的大师、一代最具造诣并为全世界广为尊重的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

”并高度评价卡蒂埃·布列松“作为时代不可缺少的见证人,他用激情去拍摄二十世纪,以他博学的目光去记录人类的活动与文明。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曾于1948年到中国采访长达一年时间,其中有六个月是在国民党垮台之前,六个月是在新中国诞生之初。

特别是1949年他在中国期间所抓拍的上海抢购黄金风潮和国民党末日等照片,是他忠实记录蒋家王朝覆灭和中国人民斗争伟大胜利的历史见证。

同时,他也热情地记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入大上海和北京城的历史性画面。

1958年至1959年,正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之际,卡蒂埃·布列松应中国政府邀请访华三个月,他拍摄的有关新中国的大量的纪实照片广受西方读者的欢迎。

卡蒂埃·布列松这些有关中国的作品已成为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

“我只是手工匠,而非艺术家。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没有决定性瞬间的(Thereisnothinginthisworldthatdoesnothaveadecisivemoment)。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

 

       “我从来都没有对摄影过程感兴趣过,从来没有,没有。

从开始即是如此。

对我来说,用小型照相机,就像莱卡相机来拍照,不过是绘画的延续而已(I’veneverbeen interestedintheprocessofphotography,never,never.Rightfromthebeginning.Forme,photographywithasmallcameraliketheLeicaisaninstantdrawing)。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

他还说:

“我热爱摄影,它就像打猎。

但一些猎人是草食动物——这就是我与摄影的关系。

”这也成了他讨厌后来问世的自动相机的理由,他说用自动相机拍照片“就像用机关枪扫射鹌鹑”。

“我整天在街上游逛,非常兴奋,准备随时‘偷袭’,‘捕捉’生活(Iprowledthestreetsallday,feelingverystrung-upandreadytopounce,readyto‘trap’life)……我热切地希望从一幅照片的范围内认识世界的本质……一些情景在我的双眼前豁然展开。

“对我来说,只有一件事是完全神奇的,而且让我从事摄影,那就是我看到了芒卡克斯的作品。

当我看到芒卡克斯拍摄的三个黑孩子冲向浪中时,我不敢相信相机竟能拍到这样的画面。

我说了声‘可恶’,就拿起了我的相机跑到街上去了(TheonlythingwhichcompletelywasanamazementtomeandbroughtmetophotographywastheworkofMunkacsi.WhenIsawthephotographofMunkacsiofblackkidsrunninginawave,Icouldn’tbelievesuchathingcouldbecaughtwiththecamera.Isaiddamnit,Itookmycameraandwentoutintothestreet)。

 “照相是一种直接的行动,绘画是一种思索”。

 “我问自己‘这是怎么做到的?

’──造型的美感与活力的结合。

当我看到这些图片的时候,我对自己说,‘现在,有些事情可以做了’。

(Isaidtomyself,‘Howcanonedothat?

’----thatcombinationofplasticbeautyandvitality.WhenIsawthosephotographs,Isaidtomyself,‘Nowhereissomethingtodo’)。

“摄影是对世界某一瞬间的视觉表现形式,是永远的探索和质疑。

照相机是一个捕捉生活原始风貌的极好工具。

摄影师在他的个人视点中要对被摄对象抱有极大的尊重。

这是我的观点。

因此,我对那些‘摆布’和‘设计’的摄影方式不敢苟同。

布列松部分经典作品:

1.布列松1932年才开始拿起相机拍照。

这是一张早期的代表作。

斯维勒是西班牙的一个小镇,画面里一个撑着双拐的残疾儿童,他后面正在嬉戏的孩子们对此有不同反映。

其中一个坏小子甚至要想恶作剧,被另一个孩子抱住。

照片拍摄得十分生动,画面结构也相当严谨完整。

 

2.两个男子,一个在布幕的缝隙中偷看街头演出,另一个警惕地扫瞄着周围的情况,以免被人抓住而引起麻烦。

照片的精彩部分是这个男子那种特别的眼神。

布列松有时被列入“专在街头巷尾抓拍的摄影家”行列,他善于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照片。

 

3.这张照片是布列松抓拍艺术中代表性名作。

在前景中跳跃的男子,其身影恰好跟背后招贴广告中跳跃女郎相似,一前一后,互相呼应,相应成趣。

这个拍摄瞬间,也就是布列松心目中的“决定性的瞬间”。

 

4.1936年,英国乔治六世举行加冕典礼,世界各国的摄影记者,闻风而至的全国记者,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富丽堂皇的仪仗队上。

布列松却与众不同,他还注意到马路上的芸芸众生。

躺在报纸堆里入睡的人物,由于深夜出来“占座”,熬得又困又累,等到仪仗队过来时,他却已经支持不,进入梦乡……。

别具慧眼,旁敲侧击,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挖掘富有情趣的镜头,是布列松所特有的风格。

 

5.广角镜头取景范围大,景深大,可把远近景物全都纳入清晰范围之中。

但焦距太短的广角镜头往往过分夸张前景,产生歪曲和变形。

因此,布列松经常采用28毫米的广角镜头。

这张为法国著名画家马蒂斯拍摄的照片,反映出画家对鸽子的喜爱,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个性。

 

6.柏林墙边(1963)

德国柏林东西分别占领十六年后,东柏林方面于1961年8月12日至13日突击建起柏林墙,其目的是防止西方的渗透和干扰。

布列松的这个镜头,表现三个柏林人站在一个高台上,观看墙那边的情景。

7.这张照片的题材并不重大,但却是布列松的一幅脍炙人口的名作。

表现一个男孩:

两只手里,各抱一个大酒瓶,踌躇满志的走回家去,好象完成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照片中的人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显示出布列松熟练的抓拍功夫。

抓拍是布列松一生所坚持的基本手段。

他从来不去干涉他的拍摄对象。

 

8.此照之所摄,是60年代美国好莱坞著名女明星玛丽莲·梦露。

虽然布列松是在梦露不经意时抓拍了此照,但从这一凝固的瞬间里,还是抓住了模特的天生丽质和娴雅风度。

 

9.轧金子(1949,上海)

此照片摄于四十年代的上海。

剧照的通货膨胀使百姓手中的纸币几乎成为废纸。

为此人们疯狂地挤在银行门口,企图兑换一点较可靠的黄金。

上海人称之为“轧金子”。

 

10.门里门外(1949,北京)

门里坐着富态的老板,门外石阶上坐着辛劳一天的雇工,在吃着窝头、咸菜、小米粥——当时北京劳动者最普遍的一日三餐。

不同的人物身份和境遇鲜明而突出,足见布列松的抓拍功力。

 

11.柏林墙边(1962)

在东西柏林交界处,布列松抓到了这样一个发人遐想、引人深思的镜头。

双手持拐而行的残疾者,暗示出以前发生过的战争;荷枪的卫兵,又反映出了持续着的对立。

再加上阴雨天气的灰暗影调,使得画面有一种低沉的气氛。

布列松经常强调观察,他说:

“重要的是观察。

摄影,是在很短的时间里,敏捷的表现出最重要的部分。

12.苦难的眼睛(1948,南京)

1948年冬至1949年春,布列松先后采访了中国的北平、南京、上海等城市,这张愁容满面的男孩子照片,是在南京市民买米的队伍中抓拍下来折,照片揭示了中国人民的悲惨和苦难。

布列松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摄影家。

著名的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主席B·格林曾说:

“看上去,布列松的摄影好像是漫不经心随手拈来。

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

13.北京(1958)

1958年,布列松曾再次来华摄影采访。

在一个科技展览会里,一群观众,好奇而又精神专注地观看着电视图象,布列松不动声色地拍下了当时的真情实景。

照片中人们的精神状态与前一幅的愁苦面容截然不同,有鲜明的反差。

他说:

“我感到最大的愉快,就是别人看了我的作品而感到真实。

 

14.纽约(1961)

在美国,几乎每一家公司的经理和老板都离不开一位年轻漂亮的女秘书,这张照片之妙,是妙在瞬间的抓取上。

观众看不见女秘书的容貌和身影,只能看到一只高跟鞋的脚。

这就避免了直露,提高了作品的内涵和视觉趣味。

15.雕塑家贾柯米蒂(1961)

布列松拍摄人物时,经常喜欢在他们的动作过程中下手。

这张意大利现代派雕塑家贾柯朱蒂的照片,就是在他们搬运雕像时抓拍下来的。

抓拍的时机,恰好是贾柯米蒂处于两个塑像之间,而且举步前行的姿态又与前景中塑像的身姿有某些相似之处。

16.国庆日

美国国庆日,这位老太太准备在自己家悬挂国旗来庆祝这一节日,可惜她家的旗杆断了。

没有办法,她就把国旗被在身上。

她说:

“在我心中不能没有这面国旗。

“这时,布列松迅速地拍下了这张照片。

17.美国模范监狱所见(1975)

瘦削的腿脚和手臂竞能从狭窄的铁栅缝里伸出。

怒吼的嘴巴隐约可见,这所“模范监狱”究竟“模范”到了什么程度,也就可想而知。

布列松善于在日常生活的场景里发现隐藏着的问题和内在矛盾。

他说:

“摄影,意味着在若干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同时认识出现象的本质,又能快速地把有含意的形式,严密地组合起来。

这是一种使自己的头脑、眼睛、心灵同时集中在同一个轴心上的活动。

18.1980年,一位中国客人到巴黎访问布列松,要求为这位72岁高龄的摄影大师拍摄照片,布列松没有同意,但把这张照片送给他的客人。

画中的形象,是布列松在落地窗帘后面持笔作画。

此照表示:

晚年的布列松已退出摄影圈。

他不抛头露面,只想以绘画自娱,度此余生,此幅为布列松妻子所拍。

19.坟场中的热恋(1978)

一方面是一代又一代的死亡;另一方面又是一代又一代的生息繁衍。

这张照以生与死强烈的对比,震撼着观众的心灵。

小小的一个画面里,凝聚着人类永远说不清讲不完的故事,这会引发出多少联想和感慨。

而这,正是布列松作品的与众不同,特别耐人寻味的地方。

20.田野景色(1968,法国)

布列松所拍的照片,并不是每一幅都有深刻的含意。

有些是对形式美的注重和讲究。

右图:

1952年在意大利拍摄的街头小景,路边的铁栏、街面上的行人,以及一级的台阶,既富有层次,又构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

上图:

1968年在法国所拍摄的田野景色,高耸的树林,笔直的道路,S形的透视消失点,不论是线条,还是黑灰白影调,都给人以统一协调之感。

 

布列松的作品,每一幅都可以成为一个历史的凝固点。

因为其所在年代的关系,布列松的新闻摄影作品非常具有历史感,可以从照片上看到一个时期的烙印。

无论是人,是物,还是别的什么,他视角的延展性可以让你看到更多的信息。

 

EzraPound1971庞德美国诗人

   庞德于1885出生于美国的爱达荷,通过菲诺罗沙(Fenollosa)接触到中国与日本古典诗歌。

他在欧洲生活了很长时间,1917年在英国编辑LittleReiview,后来移居意大利。

二战期间他公开支持法西斯主义,用英语对美国广播法西斯宣传材料。

1945年战争结束后,他被美军逮捕,押回本土等候受审。

后因医生证明他精神失常,再加上海明威和弗罗斯特等名人的奔走,他于1946年被关入华盛顿的精神病院。

在这期间。

波林根-国会图书馆的诗歌奖评选委员会还是决定把奖授给他。

1958年,在许多他曾经帮助过的诗人作家的活动之下,庞德结束了12年的精神病院监禁,重返意大利居于威尼斯,直至1972年去世。

这张照片即摄于他去世前一年。

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 1944

   居里夫人的那章课文不知还在中学英语教科书中否?

依稀记得书本上那张插图中她是个美丽娟秀的青年女子,而布列松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疲惫紧张,甚至有点抑郁的中年女人。

没有每天折磨人的平凡工作,也就不会有什么成果了。

耶路撒冷,1967

这是一张"决定性瞬间"的范例。

四位虔敬派犹犹太教徒恰到好处地处于由线条和影调构成的画面中,达到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

拍摄时,他在莱卡相机上面安装了一个反转棱镜,通过它取景可得到颠倒的影像,这样,他便可专心于构图,不致于被人物分散注意力。

当画面上所有的因素都具有最大表现力时,他便按动快门。

 

利物浦,1963 

建筑废墟浓重的影调和醒目的形状使它构成照片中另一个框架,人物置于其中。

卡蒂埃-布列松曾写道:

"在运动中总存在这么一个瞬间,其时所有的运动因素在画面上处于均衡"。

 

布列松摄影生涯简介:

被誉为当代世界摄影十杰之一的举世闻名的抓拍摄影大师——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先生(Henri·cartit·Bresson),l908年生于法国塞纳一马恩省。

他儿童时代即酷爱美术,曾从师画家戈登奈和安德烈·洛特。

1908年8月22日,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出生在巴黎郊外的珊特露普(Chanteloup)。

他的家族是法国的豪门,刺杀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布宾派领袖马拉(Marat)的女刺客夏洛特"科黛(CharlotteCorday)就是他的先人。

布列松在五个孩子中排行老大。

他的父亲是有名的纺织品制造商(1789年建厂),在巴黎置有房产。

据说,由于父亲的生意兴隆,以至于当时几乎每一个法国人的家里都有“布列松”家族的丝线。

他母亲的家族是棉花种植主,在诺曼底拥有大片的土地,布列松的童年就在那里度过。

不过,尽管家境富足,但布列松父母却一直节俭持家,以至于小布列松一度认为自己是穷人家的孩子。

1925年,19岁的布列松开始和一个立体派画家安德烈.洛特-加龙省(AndreLhote)学绘画。

洛特-加龙省是一位艺术造诣很深的立体派(Cubist)美术家,他尝试将法国传统的美术绘画技巧与现代绘画风格相结合,而布列松在洛特-加龙省那里学到的“构图"、“光线"、“影调"等美术理论,这为他今后成为摄影家打下了基础。

布列松回忆说:

“我从洛特-加龙省那里学到了关于摄影的一切(IlearnedallaboutphotographyfromAndreLhote)。

”1928年至1929年,中学未毕业的布列松直接去了英国剑桥大学,在剑桥大学完成了绘画和英国文学学业。

在这段时间里,他有过一架布朗尼照相机,起初只是为了拍些假期生活照片,以便丰富他的纪念相册。

不久,假期结束之时他才开始认真地通过取景框观察一切,从而使他心目中的小小世界逐渐变得宽阔起来:

由于格里菲斯的巨片《纽约的秘密》、斯特罗海因的处女作《破碎的百合花》、艾森斯坦的《猛禽》等电影的影响,加上不久他又结识了一些摄影家,并为他们的摄影作品所倾倒,从此产生了献身于摄影艺术的信念,并以进行摄影、自己亲手冲卷和洗印照片等项工作为极大的乐趣。

他一步入摄影师行列就展现出了风格的完美,因为他的眼睛是本能地照着黄金数字调整的,因为猎取图像是他个人的生活方式,是他自己看世界、发现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方式

然而,布列松先生真正从事摄影活动是在30年代初期,即1931年。

当时,22岁的布列松去非洲象牙海岸,并在那里买了一架相机进行拍摄。

但一年以后,当他正要回国时才发现这架相机的镜头已经发霉,结果所拍照片全部报废。

后来,他发现并购买了莱卡相机。

从此这架莱卡相机成为他时刻不离的终生伙伴。

1931年回国以后,他参加了当时的超现实主义小组并从事摄影活动。

1932、年,他第—次在美国纽约,然后又在西班牙马德里展出了他的摄影作品。

1934年,他旅居墨西哥一年,从事摄影创作。

1935年在美国同保尔·斯特朗从事电影拍摄工作。

在1936年至1939年期间,布列松为让.雷诺,阿雅克,贝克尔和安德烈.兹沃波达当助手,拍摄影片《生活属于我们》、《乡村一部分》和《火的规律》以及纪录片《生命的胜利》。

1940年,布列松先生被德国当局逮捕,经过两次试逃,终于成功。

越狱后,他在1943年参加了支持反法西斯被捕人员的秘密活动。

此间,他还拍摄了许多艺术家、画家和作家(如马蒂斯、博纳尔、布拉克、克洛代尔等人)的肖像。

在1944只至1945年期间.他参加了一摄影团组,专门拍摄德军占领下的法国,他以摄影为手段,暴露法西斯的罪行;拍摄了巴黎解放的情景,记叙了法国人民的欢乐。

1946年,布列松在美国渡过了一年多的时光,协助纽约现代艺艺术博物馆组织了一个摄影展览。

1947年,布列松同罗伯特·卡帕,戴卫·西摩·奇姆,以及乔治·罗杰创办了“麦格南”(Magnum)图片通讯社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几个同类组织之一。

布列松于1966年脱离该社。

经他本人同意、仍由该社保存和经营他的底片。

1948年至1950年期间,布列松在东方的印度、缅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中国渡过了三年,在中国居住的一年中,有六个月是在国民党垮台之前,六个月是在新中国诞生之初。

特别是1949年他在中国期间所抓拍的上海抢购黄金风潮和国民党末日等照片是作者忠实记录蒋家王朝覆灭和中国人民斗争伟大胜利的历史见证。

这些作品现已成为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

1952年至1953年,布列松在欧洲工作。

1954年。

布列松作为东西方集团关系解冻后被苏联接纳的第一个摄影家访问了苏联。

1958年至1959年,正当新中国建国十周年大庆之际,布列松应中国邀请曾访华三个月。

1960年,布列松先生去古巴访问并进行摄影报道,后回到阔别30年的墨西哥逗留4个月,又去加拿大一段时间。

1965年去印度和日本。

1969年,布列松用了一年的时间准备他的摄影作品展览。

该展于1970年在法国巴黎大宫殿展出。

1973年以来,布列松重操绘画艺术,但有时也拍摄一些摄影作品。

 

1952年,布列松在其出版的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首次提出这一摄影美学观点。

决定性瞬间(thedecisivemoment)特指通过抓拍的摄影首发,在极短暂的几分之一秒的瞬间中,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达出来。

这种抓拍的摄影思想同时也被与布列松同时代的德国摄影家爱瑞克.萨洛蒙博士、英国摄影家比尔.布兰特、匈牙利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等摄影名家所推崇,并成为当时新闻摄影最有效的手段。

 在《决定性瞬间》一书中,布列松直言“经过加工或导演的照片,我没有兴趣……相机是素描本,直觉与自发性反应的工具,是我对疑问与决定同时发生的瞬间驾奴。

为了赋予影像意义,摄影者必须感觉得到自己有涉入取景器中获取事物……摄影者需凭借极为精简的方法才能达到表现上的单纯……必须永远秉持对被摄者与对自己的最大尊重!

”该书也阐明了布列松的想法——“在摄影中,最小的事物可以成为伟大的主题!

  他没有继承父业而是选择了学习绘画。

22岁时,布列松远去东非旅行并开始接触和使用莱卡相机,也正是这时,他渐渐的迷上了摄影。

如果了解布列松的话,你会发现他所用的镜头主要都是50mm的标准镜头,其原因就是全画幅下50mm的视野与人眼所见相同。

秉承真实性与瞬间决定性的布列松,当然会去选择最真实最自然的拍摄焦段了。

而偶尔在拍风景的时候,他也会用长焦的镜头。

布列松摄影作品

  二战期间,布列松参加了法国部队,被俘后两次越狱失败,第三次才成功。

之后他跑到法国,并参加当地地下反抗组织,继续在地下与德国占领军斗争。

二战后,布列松成立了Magnum马格南图片社,帮助新闻摄影者维护权益。

马格南图片社的成立本身也具有传奇色彩。

早在1936年春,在法国巴黎新闻社招聘考场外,经历落榜失败的三位年轻人,年轻的法国人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匈牙利人罗伯特.卡帕和波兰犹太人西蒙,却在咖啡馆里找到了共同的语言,规划一个摄影师自己的联合经营体。

  十年后的1947年春天,卡帕主持在美国纽约西53街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餐厅里,成立了马格南图片社,并设立马格南纽约部和巴黎部。

该图片社的图片大量刊载在美国主要的图片杂志《生活》以及《时代》、《新闻周刊》、《纽约时报》等。

 “马格南摄影师”这个称号是摄影师们仰望的最高爵位,

是“天下第一的摄影团体”,

是“神圣的群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