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基本常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8914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CT检查基本常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CT检查基本常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CT检查基本常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CT检查基本常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CT检查基本常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CT检查基本常规.docx

《CT检查基本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T检查基本常规.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T检查基本常规.docx

CT检查基本常规

颅脑CT扫描

【适应证】

1.先天性颅脑发育不全;

2.颅脑损伤;

3.脑血管病;

4.颅内肿瘤;

5.颅内感染性疾病;

6.髓鞘形成异常和脱髓鞘疾患。

【禁忌证】

平扫一般无禁忌证,但颅内有金属异物时,可因金属异物伪影影响图象质量,而无法作诊断。

增强扫描禁忌证与静脉注射碘造影剂的禁忌证相同。

【操作要点】

1.普通扫描(平扫)

(1)横断面扫描:

1)病人仰卧,头摆正,使人体正中矢状面与检查床正中线在同一平面上,瞳间线与矢状面垂直;

2)扫头颅侧位定位像;

3)以听眶上线为基线向上扫至头顶;层厚8〜10mm间隔8〜10mm,—般扫9〜

12层;

4)对小病灶可做2〜5mm层厚的薄层连续扫描或重叠扫描

(2)冠状面扫描:

1)病人仰卧或俯卧,头摆正,使人体正中矢状面与检查床正中线在同一平面上,

瞳间线与矢状面垂直,头部尽量后仰或前伸;

2)扫头颅侧位定位像;

3)扫描线与听眦线垂直;

4)层厚和间隔与横断面扫描相同。

2.增强扫描:

(1)对需做增强扫描的病人,应了解其有无过敏史和高危因素,向其说明增强可能出现的问题,征得病人同意,并签署《接受静脉注射含碘造影剂的志愿书》;

(2)于造影前3日内作碘过敏试验,静脉注射30%水溶性碘造影剂1ml,观察15分钟,无反应方可作增强扫描;

(3)对需做增强扫描的病人,应要求空腹,检查前4〜6小时禁食。

增强扫描所用的造影剂为水溶性碘造影剂,有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种。

前者为60%复方

泛影葡胺,后者为300mg/ml优维显(或欧乃派克、碘必乐等)。

小儿用量按1.5〜2ml/kg

体重计算,成人一般为60〜100ml。

常规使用静脉团注法,即将预定剂量的高浓度造影剂加压快速注入肘静脉或前臂的静脉,给药后立即进行扫描;

3.照片窗宽、窗位:

W90〜100HuL35〜50Hu。

【注意事项】

1.头部位置摆正及制动极为重要,对躁动或不合作的病人可用制动带固定。

如无效,应请临床医生给予适量的镇静剂或作基础麻醉。

如仍难控制活动者,应暂缓检查;

2.对急性颅脑外伤、急性脑卒中、先天性颅脑发育不全可只作平扫;对疑有颅内转移

性肿瘤、颅内肿瘤术后复查或只有增强扫描才能显示病变的病人可只作增强扫描;一般病人

常规先平扫后再作增强扫描;

3.为减轻造影剂毒副反应,增强扫描前可静注地塞米松10mg为了提高预防效果,对

于个别可疑高危病人可于静脉注入地塞米松前服用扑尔敏4mg,强的松10mg,以加强预防效

果;

4.对于高危病人(包括肾功能减退、哮喘、荨麻疹、多种药物过敏、糖尿病、失水状态、心脏、肝或肾功能损伤者、60岁以上老年人及1岁以下婴儿等)应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但非离子型造影剂并非绝对安全,故使用时亦应注意观察,不能麻痹大意。

垂体和鞍区CT扫描

【适应证】

1.垂体瘤;

2.鞍区其他肿瘤(颅咽管瘤、脑膜瘤、生殖细胞瘤、脊索瘤、软骨瘤、畸胎瘤、动脉瘤、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等);

3.鞍区感染性病变。

【禁忌证】

同颅脑CT扫描。

【操作要点】

1.冠状面扫描:

(1)体位同颅脑CT扫描;

(2)摄取侧位定位像;

(3)扫描基线与听眦线或鞍底(垂体微腺瘤时)垂直;

(4)扫描范围:

前床突至后床突,根据具体情况可适当扩大扫描范围;

(5)层厚、间隔均为3〜5mm显示野160〜180mm

(6)照片窗宽,窗位:

W24C〜320HuL35〜50Hu。

2.横断面扫描:

(1)体位同颅脑CT扫描;

(2)扫侧位定位像;

(3)扫描平面平行于鞍底;

(4)扫描范围:

自鞍底至第三脑室水平或后床突(用于检查垂体微腺瘤);

(5)层厚、间隔均为3〜5mm检查垂体微腺瘤层厚应小于3mm最好作重叠扫描(如

层厚2mm间隔1mr)i,显示野160〜180mm

(6)制定好扫描计划后,经静脉快速注射造影剂,立即进行序贯动态扫描;

(7)作冠、矢状面图像重建并摄片。

照片窗宽、窗位:

W220〜280HuL30〜50Hu。

3.增强扫描:

对脑垂体病变一般不需要平扫,直接行增强扫描。

【注意事项】冠状面扫描应常规摄取骨窗片以显示鞍区骨质有无改变。

骨窗窗宽、窗位:

W1200〜

2000HuL150〜250Hu。

后颅窝及桥小脑角区CT扫描

【适应证】

1.听神经瘤;

2.脑膜瘤;

3.三叉神经鞘瘤;

4.室管膜瘤;

5.化学感受器瘤;

6.脑干肿瘤;

7.表皮样囊肿;

8.蛛网膜囊肿。

【禁忌证】同颅脑CT检查。

【操作要点】

1.常规用横断面扫描:

(1)体位同颅脑CT扫描;

(2)摄取侧位定位像;

(3)扫描基线:

与听眦线成向足侧20°角;

(4)扫描范围:

自颅底至天幕;

(5)层厚、间隔均为5mm;

(6)摄片时常规照软组织窗,照片窗宽、窗位:

W120-150Hu,L35〜40Hu,两侧内听

道区域照骨窗显示骨质有无改变,骨窗窗宽、窗位:

W1000〜2000Hu,L200〜250Hu。

2.增强扫描:

同颅脑CT增强扫描。

【注意事项】同颅脑CT扫描。

颞颌关节CT扫描

【适应证】

1.先天性发育畸形;

2.外伤、炎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结核病等);

3.肿瘤性疾病。

【禁忌证】:

无特殊禁忌证。

【操作要点】

1.常规作横断面扫描;

(1)病人仰卧,体位同颅脑CT扫描,使其听眶下线(即外耳道上缘至眶下缘的连线)与台面垂直;

(2)扫头部侧位定位像;

(3)在侧位定位像上,确定扫描平面,使基线平行于听眶下线,自下颌关节盂顶向下

颌方向扫描,层厚和间隔为1.5mm连续18〜20层,上下范围约3cm。

扫描野160〜180mm

(4)可以选择性应用冠状位和准矢状位;

(5)照片窗宽、窗位:

软组织窗W300〜400HuL30〜50Hu,骨窗W1000〜2000Hu

L150〜200Hu。

2.增强扫描:

对怀疑炎症或肿瘤的患者,可作增强扫描,方法同常规颅脑增强扫描。

【注意事项】

1.检查时嘱病人勿讲话;

2.注意应用高分辨率技术,即用512X512矩阵,骨算法;

3.摆位时应注意两侧对称。

眼和眼眶CT扫描

【适应证】

1.眼眶内炎症;

2.甲状腺性眼球突出;

3.血管性疾病(如血管瘤,淋巴管瘤,静脉曲张,颈动脉-海绵窦瘘);

4.肿瘤(包括眼球肿瘤,眼眶内球外肿瘤,眶壁和副鼻窦肿瘤);

5.眼眶外伤和异物;

6.视网膜脱离。

【禁忌证】

无特殊,同颅脑CT扫描。

【操作要点】

1.横断面扫描(为常规扫描方法)

(1)

仰卧位,头部摆正固定,体位同颅脑CT扫描;

(2)

作头部侧位定位像;

(3)

扫描平面:

1

)与听眶下线线平行;

2

)平行于前床突(或鞍结节)

-眶下缘连线。

前一扫描平面适于检查大部分结构,

为常规采用方法;后一扫描平面使视神经在同一层

面显示。

此外,由于幼儿视神经管与颅基平面交角较成年人为小,检查视神经管时扫描平面以与颅基平面呈-10°〜-20°为宜;

(4)扫描范围:

包括眶上下壁和邻近范围;

(5)层厚3〜5mm间隔3〜5mm连续扫描,显示野(FOV160mm

(6)照片时应包括软组织象和骨窗象,前者窗宽为300〜400Hu,窗位为30〜50Hu;后者窗宽为1500〜3000HU,窗位为100〜200Hu。

2.冠状面扫描(非常规扫描方法)

(1)当病灶位于眶上、下壁时,为更好地显示眶壁骨质破坏情况,可使用冠状面扫描方法;

(2)体位同颅脑CT扫描;

(3)扫描基线与听眶下线垂直;

(4)扫描范围:

从眼睑至眶尖或中颅窝;

(5)层厚、间隔与横断面扫描相同。

3.增强扫描:

对肿瘤、血管病变和有颅内侵犯病例,常规作增强扫描,方法同颅脑增强扫描。

4.压颈检查:

眶内静脉曲张需行压颈检查,将血压计袖带缠于患者颈部,摆好位置,加压至5.33Kpa(高于静脉压),再行扫描检查。

【注意事项】

1.扫描过程中嘱咐患者向前凝视不动,以保持眼球固定;

2.如要检查眼球和视神经的细小病变,可用1.5〜2mm薄层高分辨率CT扫描。

耳和颞骨CT扫描

【适应证】

1.先天畸形;

2.外伤;

3.肿瘤;

4.炎症性疾病。

【禁忌证】

同颅脑CT扫描。

【操作要点】

1.横断面扫描(主要显示外耳道前后壁,锤砧关节,鼓室的前、后、内、外侧壁,乙状窦壁及颞颌关节);

(1)体位同颅脑横断面CT扫描;

(2)摄取头部侧位定位像;

(3)以听眶上线为扫描基线;

(4)扫描范围:

自外耳孔中心向头侧15mm;

(5)层厚和间隔均为1〜2mm显示野(FOV16cm,512X512矩阵,骨算法重建;

(6)照片窗宽3500〜4000Hu,窗位200〜300Hu;对细小结构也可作图象放大摄影;

(7)如怀疑听神经管内较小肿瘤,可采用碘造影剂或空气脑池造影CT检查,选用1mm

或1.5mm超薄层技术。

2.冠状面扫描(主要显示鼓膜嵴、上鼓室、脑板、水平半规管、卵圆窗、内耳道横嵴、听小骨的衔接关节以及鼓室底壁与颈静脉球窝的关系)。

(1)体位同颅脑冠状面CT扫描;

(2)摄取头部侧位定位像;

(3)扫描平面大致与上颌窦后壁平行;

(4)扫描范围:

自外耳孔前缘开始以2mm层厚向后连续扫描,一般取8个层面即能包括中耳腔及乳突。

3.增强扫描:

对富有血管的病变、肿瘤、炎症和与颅底、颅内有关的病变,常规应作增强扫描,方法同颅脑检查增强扫描。

【注意事项】

1.在进行耳和颞骨检查前,应了解临床资料和目的要求,针对需要观察的特定解剖和病理改变,采取适当的检查方法、体位、层面和扫描条件。

2.对婴儿等不能合作者,需使用镇静剂。

鼻和副鼻窦CT扫描

【适应证】

1.肿瘤;

2.感染性疾病;

3.外伤;

4.先天畸形。

【禁忌证】同颅脑CT检查。

【操作要点】

1.横断面扫描:

(1)仰卧位,扫描平面与听眦线或听眶下线平行;

(2)摄取头部侧位定位像;

(3)扫描范围:

上颌骨齿槽突至额窦上方;

(4)层厚、间隔均为5mm显示野160mm

(5)照片应包括软组织窗和骨窗,软组织窗宽300〜400HU,窗位用30〜50Hu,骨窗宽1000〜2000HU,窗位100〜200Hu。

2.冠状面扫描:

(1)病人取仰卧或俯卧头部后仰位;

(2)摄取头部侧位定位像;

(3)扫描平面与听眦线或听眶下线平行;(有时由于颈部限制头部仰伸或为避免扫描层面通过金属假牙产生伪影,难以达到标准冠状面扫描,可调节头位和扫描床架,尽可能获得近似冠状面扫描);

(4)扫描范围:

额窦至蝶窦;层厚和间隔均为5mm显示野160mm

(5)照片要求同前。

3•增强扫描:

操作要点与平扫相同,造影剂的使用方法、浓度和剂量与颅脑CT增强扫

描相同。

【注意事项】

1•病人检查前应除去金属假牙和耳饰;

2•若需了解颈部有无淋巴结转移,可扩大横面扫描范围。

鼻咽部和咽旁间隙CT扫描

【适应证】

1•肿瘤(鼻咽癌,咽旁间隙内的原发性肿瘤,颞下窝肿瘤,脊索瘤等);

2•炎症(鼻咽增殖体肥大,咽后壁脓肿)。

【禁忌证】

同颅脑CT扫描。

【操作要点】

1•横断面扫描:

(1)病人取仰卧位,使听眦线垂直于台面;

(2)摄取头颈部侧位定位像;

(3)扫描平面与听眶下线平行;

(4)扫描范围:

鼻咽下缘(即软腭水平)至颅底海绵窦水平;

(5)层厚和间隔均为5mm显示野160mm

(6)欲了解颈部淋巴结情况,应向下扫描至第三颈椎下缘水平,层厚和间隔可为10mm。

2.冠状面扫描:

(1)病人取仰卧位,使听眦线平行于台面;

(2)摄取头颈部侧位定位像;

(3)扫描平面与听眦线垂直;

(4)扫描范围:

从翼突内外板的前缘至第一颈椎的前缘;

(5)层厚和间隔均为5mm显示野160mm

(6)照片应包括软组织窗和骨窗,前者窗宽300〜350HU,窗位30〜40Hu,后者包括颅底从蝶骨体到鞍底之层面(共3〜4张),必要时可扩大范围,窗宽1500〜2500HU,窗位200〜300Hu。

3.增强扫描:

为显示颈部大血管以及肿瘤的血供情况和某些血管性病变,可作增强扫描,方法同颅脑增强扫描。

【注意事项】

同颅脑CT扫描。

喉CT扫描

【适应证】

1.肿瘤(喉癌,喉乳头状瘤);

2.非肿瘤性病变(息肉,囊肿,喉膨出,会咽炎,喉炎)。

【禁忌证】同颅脑CT扫描。

【操作要点】

1.常规作横断面扫描:

(1)仰卧位,头部轻度后伸;

(2)摄取颈部侧位像,扫描平面与声带平行,如无法确定声带走行方向,扫描平面可与中部颈椎间隙保持一致;

(3)扫描范围:

舌骨上会厌上缘至声门下区以下(即环状软骨下缘以下),相当于第三颈椎上缘至第六颈椎下缘;

(4)层厚、间隔均为3〜5mm若要显示真、假声带和喉室,需用1〜2mm的薄层扫描;显示野160mm;

(5)如怀疑声带有小的占位性病变,或声门运动障碍时,应在声带和声门下区范围内作2〜3mm的薄层扫描,亦可作英文字母“E”发声时扫描;

(6)查梨状窝病变时,可在扫描时让病人作Valsalva动作,使咽腔扩张,更好地显示腔壁改变;

(7)照片窗宽、窗位:

W300〜400Hu,L30〜45Hu。

2.增强扫描:

为显示颈部大血管,与淋巴结肿大鉴别,以及肿物与大血管的关系,可选择应用增强扫描,方法同颅脑增强扫描。

【注意事项】

1.患者应自然放松,两肩下垂,以减少肩部造成的伪影;

2.扫描过程中嘱患者勿作吞咽动作,不咳嗽,平静呼吸;

3.医师应在监视器上调宽窗观察喉腔有无细小病灶。

甲状腺CT扫描

【适应证】

1.甲状腺癌;

2.弥漫性甲状腺肿;

3.甲状腺结节;

4.甲状腺囊肿;

5.甲状舌管囊肿。

【禁忌证】

同颅脑CT扫描。

【操作要点】

1.常规用横断面扫描:

(1)仰卧位,头部轻度后伸;

(2)摄取颈部侧位定位片;

(3)扫描平面与颈部长轴垂直;

(4)扫描范围:

甲状软骨中部至第六气管环,具体视甲状腺大小而定;

(5)层厚、间隔均为5mm显示野160mm

(6)照片窗宽、窗位:

W32卜450,L30〜45。

2.增强扫描:

常规作增强扫描,方法同颅脑增强扫描。

【注意事项】

同颅脑CT扫描与喉部CT扫描的注意事项。

胸部CT扫描

(一)平扫

1.一般扫描病人取仰卧位,双臂上举,先扫定位片,然后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范围。

采用横

断位扫描,一般自肺尖至肺底,层厚8-10MM层距10MM深吸气后屏气或平静呼吸后屏气

时扫描,扫描时间一般为0.7-3S。

感兴趣区可加扫薄层,层厚2-5MM或加扫高分辨率CT。

2.肺高分辨率CT(HRCT扫描是指采用较大的矩阵(512X512)、薄层(层厚为1-2MM)和较小视野扫描(两肺扫描野15-30CM,—侧肺为15-20CM),并用骨算法重建的一种肺部扫描技术。

适应症为:

(1)肺弥漫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如癌性淋巴管炎、特发性间质纤维化、淋巴管肌瘤、组织细胞增多症、肺气肿及支气管扩张等;

(2)估计间质性疾病的活动性,特别是纤维性肺泡炎;

(3)为更好地显示结节性病灶的形态特征,如发现病灶内钙化或有脂肪,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4)为更好地显示支气管阻塞性病变;

(5)病人呼吸困难、咯血或临床疑为弥漫性肺病,但胸片正常或诊断不明者;

(6)引导穿刺活检。

HRCT3描方法有三种:

(1)用层厚1-2MM间隔10MM作全肺扫描,适合于发现支气管扩张;

(2)在普通CT扫描的基础上,分别在主动脉弓、肺动脉平面及膈肌上1-3CM各扫

1-3层,适用于肺弥漫性病变;(3)在普通CT基础上,在孤立结节或可疑支气管狭窄的病灶处加扫3-4层HRCT层距依病灶大小而定,一般为1-5MM以便清楚显示病灶细节。

3.动态CT扫描当病人用力深吸气和深呼气时,对指定层面的气管或肺野作一系列快速CT

扫描,以获取其衰减直和结构在呼吸运动中改变的资料。

通常采用电子束CT(EBCT或螺

旋CT扫描。

检查方法为:

(1)用EBCT扫描:

病人仰卧,于主动脉弓、气管分*及膈上三处,病人用力

吸气、呼气,6秒内作10次扫描,每次扫描时间为100毫秒,间隔500毫秒,层厚1.5-3MM;

(2)用螺旋CT扫描:

有报道,扫描始于上一次深呼气末2-3秒,止于再次深呼气末1-2秒,扫描全过程为10-12秒,层厚3MM间隔10MM采用部分扫描资料重建,一次扫描获20-24幅连续图象。

主要正常表现:

(1)从呼气开始到结束,肺野范围逐渐缩小而密度呈均匀增高,吸气相则

相反;

(2)CT值改变:

深吸气和深呼气之间全肺CT值相差150-300HU,平均约200HU若

在用力呼气后其CT值增加小于100HU,则提示有空气潴留。

主要适应症:

动态CT扫描能区分正常肺和空气潴留区,反映肺局部区域(肺叶、段、亚段,甚或肺小叶)的功能,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价值,也可用于支气管扩张及小气道病变的诊断。

但该方法在空气潴留、肺气肿和伴有气道阻塞疾病的诊断上有混淆和争论。

4.窗宽和窗位常规采用肺窗和纵隔窗观察,平扫时肺窗的窗宽为700-1000,窗位-600

-800;纵隔软组织窗的窗宽250-400,窗位30-50。

观察骨骼用骨窗,窗宽1000-2000,窗位400-600。

(二)增强扫描

肺部病变CT检查只有部分病人需增强扫描。

主要适用于下列情况:

(1)血管畸形或血管性

病变;

(2)明确肺或纵隔肿瘤与大血管的关系以及受侵害的程度;(3)鉴别肺门或变异的

纵隔血管与肿大淋巴结;(4)区分纵隔淋巴结结核与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肿大;(5)鉴别肺

内孤立性病变,如结核病与肺癌等;(6)纵隔内缺少脂肪对比的病人,为观察纵隔内有无病变时需造影。

造影剂注射方法:

采用60%勺碘造影剂60-100ML,经内侧肘前浅静脉注入,

通常采用一次性大剂量注射,扫描方向自头侧向足侧,于注射完毕或注药同时开始动态扫描或螺旋CT体积扫描。

为观察局部病灶的增强特点,可选择一个有重要价值的层面连续动态扫描。

(三)螺旋CT扫描

螺旋CT扫描是一种CT球管连续旋转同时连续进床的体积扫描,一次屏气可完成全肺扫描。

既无呼吸运动伪影,又不发生层面间漏扫。

COSTELLOE报道一组40例常规CT与螺旋CT的

比较研究结果,二者均发现的肺结节病灶为254个,仅螺旋CT能显示的有22个。

螺旋CT

还更有利于结节病灶形态结构细节的显示。

由于螺旋CT缩短了扫描时间,增强扫描可减少

造影剂用量,能获得比常规CT使用大剂量造影剂相似或更佳的增强效果。

螺旋CT对肺结节

病灶特别是微小结节病灶、气管和支气管病变、血管性病变等的诊断,具有比常规CT更高的价值。

检查方法:

在选定的范围内行体积扫描,通常层厚8-10MM每秒进床8-10MM一般用层厚

8-10MM将原始数据重建为横断位图象。

为更细致的观察肺结节病变或支气管,还可采用层

厚5MM进床每秒5MM甚至进床每秒可仅1MM以利于对小结节进行密度测量。

增强扫描时,为达到减少造影剂用量,并使肺动脉、肺静脉及主动脉显影优良,采用双相注射法,即用造影剂60ML注射速度为每秒2ML注完20ML后用每秒1ML维持,注射开始20秒后进行体积扫描。

此外,将螺旋CT体积扫描获得的数据,利用计算机软件功能进行后处理,可重建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立体图像,类似纤维支气管镜所见,即(支)气管CT仿内镜成像。

它可显示肿瘤性气道狭窄、扭曲、扩张等,对纤维支气管镜术前计划考虑或治疗,纤维内镜教学训练有帮助。

CT仿内镜成像不仅能从狭窄或阻塞的近端,而且能从远端观察病灶,有助于观察纤维内镜不能观察到的结构。

CT仿内镜成像还能观察到纤维内镜无法到达的管腔,

如血管内腔情况(需要经静脉注射造影剂)。

(四)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

普通X线定位困难者,如纵隔病变、胸膜病变或肺内病变,可采用CT引导下穿刺活检。

B

超对胸膜、纵隔及邻贴胸膜的病变易于显示,也常用于引导穿刺活检。

(五)CT对胸部疾病的诊断评价及诊断分析方法

肺为含气器官,具有良好的自然对比,常规胸片易于发现或诊断肺部疾病,是肺部疾病的最基本的检查方法。

但胸腔内、外各种正常结构在胸片上重叠的,容易掩盖部分病灶。

此外,胸片的密度分辨率较低,因而可能出现病灶遗漏或显示不全面,有的病灶细节不清。

CT正

好能克服上述不足,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胸部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肺

胸部CT为横断位成像,没有影像重叠,能显示胸部X线片难以显示的病变,如纵隔旁、

心后区及肋膈角区的病变等。

CT的密度分辨率高于胸片10倍,能显示肺组织结构的细节,

接近大体解剖的分辨能力,可发现肺内2MM大小的病变,能敏感地显示结节、肿块内钙化、

脂肪及液化坏死,是胸部X线片以外诊断肺部疾病的首选检查技术。

主要适应症:

(1)当痰中或经支气管镜刷检发现癌细胞而常规X线检查阴性;

(2)肺内孤立性结节病灶,常规X线定性诊断有困难者;

(3)疑为肺癌或已确诊为肺癌而要了解肺癌胸内侵犯和(或)转移的范围,以明确分期和决定手术可否切除;

(4)高度怀疑肺转移瘤而常规X线检查阴性,或仅发现一个转移灶或局限区域转移灶,期望寻找隐匿性肺转移瘤;

(5)原发或转移性肺肿瘤治疗后的随访;

(6)为明确与胸膜、纵隔相邻病变的起源或外侵程度;

(7)怀疑支气管内病变而又不能接受支气管镜检查或支气管造影者;(8)常规胸片诊断困难的肺浸润性病变;

(9)肺的间质性疾病;(10)因胸腔积液或胸膜肥厚影响肺部观察而又不能排除肺内病变者;(11)为寻找肺门增大的原因,即明确是血管性改变还是淋巴结肿大或其他肿块;

(12)引导穿刺活检和某些介入治疗。

归纳起来,肺部CT适应症是:

(1)为显示胸部X线片不能显示的或显示不全的病灶;

(2)帮助定位、定性诊断;

(3)为明确病变范围及进行肺癌术前分期;

(4)帮助选择活检部位及介入导向。

CT的主要不足:

(1)只能横断位成像,空间分辨率低于常规X线片,软组织分辨率低于MRI。

但大多数情况下,胸部CT优于MRI。

(2)不注射造影剂不易分辨肺门血管与软组织结节,碘过敏病人需要增强扫描时,CT诊断困难,此时可采用MRI检查;

(3)肺结节病灶的定性诊断仍有一定困难,甚至不易将肺小结节病灶与小血管断面鉴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